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研究

書城自編碼: 379825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代玉启 白永生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2696396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0.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传(精装插图版)
《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传(精装插图版) 》

售價:HK$ 81.6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

售價:HK$ 57.6
解套基本逻辑与六大战法
《 解套基本逻辑与六大战法 》

售價:HK$ 58.8
超级制造
《 超级制造 》

售價:HK$ 143.9
明朝270年:明朝的外交博弈和权力游戏
《 明朝270年:明朝的外交博弈和权力游戏 》

售價:HK$ 69.6
禅之道(畅销全球60余年的一代经典,揭示禅对现代人的解脱意义)
《 禅之道(畅销全球60余年的一代经典,揭示禅对现代人的解脱意义) 》

售價:HK$ 82.8
改变历史的意大利豪门 : 传奇家族美第奇
《 改变历史的意大利豪门 : 传奇家族美第奇 》

售價:HK$ 90.0
Procreate插画手绘从新手到高手
《 Procreate插画手绘从新手到高手 》

售價:HK$ 105.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5.0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治理研究 》
+

HK$ 72.5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评价研究 》
+

HK$ 72.5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引论 》
+

HK$ 85.0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研究 》
+

HK$ 110.0
《 尖锐对话 刘晓明大使 英国受访实录 中英对照,大使教你讲好中国故事 》
+

HK$ 32.5
《 高校反腐警示录 》
編輯推薦:
本书是一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研究著作。借鉴并运用生态思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体系,是助推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本书在立足当前学界理论研究和发展样态,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有治理模式的效应和成因,力图阐释基于质量导向的生态治理模式内涵和特质,优化其展开理路。
全书共7章,分别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历史变迁、现状分析、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览、课程生态治理、工作生态治理、有效保障和关键力量等7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研究的学术著作。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必须运用全局性、系统性、动态性的思维方式。生态学作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桥梁,内蕴系统性、全局性、动态性的思维特征。因此,借鉴并运用生态思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同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体系,不仅是助推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对内在机理和逻辑关注不够。本书在立足当前学界理论研究和发展样态的基础上,跳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本身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有治理模式的效应和成因,力图阐释基于质量导向的生态治理模式内涵和特质,优化其展开理路。
關於作者:
代玉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BU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党群关系研究。在《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期刊报纸及内参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省部级课题多项。
白永生: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入选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桂林理工大学屏风学者。在《教学与研究》《思想教育研究》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教材3部,专著2部。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BU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多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省级社科成果奖多项。
目錄
导 论 生态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视角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分析:样态与效应
二、基于质量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内涵与特质
三、基于质量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优化理路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历史变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演进历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历史发展特征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历史经验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基本情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面临的困境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 境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览——以新加坡为例
一、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模式:政府监督、大学自治、多方参与型治理模式
二、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实践路径
三、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特征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生态治理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制度生态治理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微生态”治理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生态的协同治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生态的协同治理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络生态治理
第五章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生态治理
一、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生态治理的意蕴阐述
二、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生态治理的机遇
三、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生态运行逻辑
四、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态治理
第六章 社会良性运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有效保障
一、社会良性运行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整合
二、社会良性运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机制
第七章 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关键力量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主体界说
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治理效能提升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现代化
第八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实践问题的再思考
一、治理载体:实现高校班集体本质的时代拓展
二、治理主体:实现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
三、治理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治理样态:建构基于社会运行的“大思政课”体系
结 语
一、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维度
二、全书研究呈现的主要特点
三、需要继续深化和拓展研究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后 记
內容試閱
导 论 生态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视角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不仅为国家治理指明方向,更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和中心环节,无论处于课程形态、实践形态抑或学科形态,思想政治教育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大系统、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耦合运行。在此意义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必须运用全局性、系统性、动态性的思维方式。生态学作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桥梁,内蕴系统性、全局性、动态性的思维特征。因此,借鉴并运用生态思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同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体系,不仅是助推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思路一般都是从学理层面入手,在社会治理或生态学视域下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意义、特征和价值,随后进入实践层面,聚焦和探索相关对策建议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些问题,而对内在机理和逻辑关注不够。为更清晰地描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演进机理,必须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的样态和效应进行有效梳理,对高质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的演化机理进行反思性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和启示。因此,本研究在立足当前学界理论研究和发展样态的基础上,跳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本身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有治理模式的效应和成因,力图阐释基于质量导向的生态治理模式内涵和特质,优化其展开理路。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分析:样态与效应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的样态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治校基本内涵,坚持守正创新重要方法,通过协同创新、统筹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新人,总体呈现持续加强改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得到国家、社会各界、学校和家庭的肯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这充分证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有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模式,总体已形成“以学校党委统筹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工部门统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这一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之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运转顺畅,初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十大”育人体系、“省-市-县-高校”纵向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党委政府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学生、用人”五位一体的教育评价改革体系。然而,从生态视角检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还存在诸多短板,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不足。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的三种宏观样态值得学界关注,具体表现为:
一是“不出事”倾向。“不出事”倾向以稳定主义为中心,以安全稳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它表现为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治理理念,追求“学生不闹事、高校不出事”的治理目标,甚至存在以“人治”为导向的摆平行为和以“模糊责权”为导向的“和稀泥”现象。这一现象的实质是忽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论导向与实践路径,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意识匮乏、变革精神贫乏、实践理念缺乏。另一方面,它表现为以“服务为中心”的治理理念,追求“表面和谐”的治理目标,片面强调服务,对高校大学生存在的错误观点和行为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却忽略思想理论教育、价值引领的内在要求和首要任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中严重缺位。其实质是未能有效把握教书育人、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学生的成长三者的内在规律,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规范严格教育要求和科学精准教育方式相结合”上存在明显短板。
二是形式化倾向。形式化倾向以形式主义为中心,以数量、数据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是典型的形式对内容的僭越。第一,它表现为活动至上。以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工程”之逻辑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实践活动均满足于声势浩大的活动演出,追求惊涛拍岸的宣传声势,却忽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停滞于“墙上风景”。第二,它表现为数据为王。以量化思维为治理导向,过度依赖表格清单、过度注重数据指标和量化考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而忽视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差异。比如通过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考核高校学生课堂出勤率和抬头率。第三,它表现为有始无终。以传达到位为治理导向,呈现出重部署轻落实、有开头无结尾、有形式不作为的态势,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持续性跟进、阶段性评估和实效性反思。在这种态势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形式手段的创新求异,忽视学理的透析回应,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内容脱节,育人实效难以显现。
三是碎片化倾向。碎片化倾向以本位主义为中心,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缺乏协同性。多头领导、责权不明晰的顽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且影响深远。高校内部子系统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沟通协调难度大,协同育人衔接不够紧密,各行其道。碎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严重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缺乏系统性,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能力薄弱,临时性、突击性活动较多,系统性、长远性的资源聚合匮乏,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持续性、渗透性机制不够完善。这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琐碎事务接二连三,临时安排层出不穷。“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执行者和学生的常态化现象。这种碎片化倾向导致的冲突、内耗和盲区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整体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带来困扰,尤其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的效应
基于上述三种生态治理模式的样态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和改进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困境。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也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总体而言,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主要表征为三种具体效应。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成长的贡献值仍需提高。反思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的三种样态,无论是稳定主义导致的不出事倾向、形式主义引起的形式化倾向,抑或本位主义产生的碎片化倾向,突出表现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不强,甚至稍显抵触。这反映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成长贡献值仍显不足的深层次效应。尽管疫情防控、精准扶贫、建党百年等重大主题和重要契机对高校学生“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具有重大涵育功能,但究其本质,这主要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的作用,而是基于国家和民族宏大叙事下的现实实践和历史传承的重要作用。在此逻辑下,高校学生思想行为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究竟如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如何体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正向和负向作用又有哪些?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唯有厘清其内在机理,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成长的贡献值。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我认同困惑亟待开解。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真正做到“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这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尤其是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工作负荷强、焦虑感强、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低、考核晋升压力大等现实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加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倦怠和职业消极、获得感和幸福感缺失,尤其表现为高校辅导员的高转岗率和离职率。其实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对自我认同的困惑和消解。而这一效应的凸显也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价值引领、解疑释惑的质量、效度和张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本源上大打折扣。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象有待优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形象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和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体现为四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受众而言,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专业课之间存在差异化区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其他教师之间存在差异化对待,部分学生甚至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水课”等错误观点。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参与者和旁观者而言,社会外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认同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内外协同联动不够,社会实践大课堂与高校思政小课堂相脱节。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参与者而言,高校其他教师和家长受实用主义影响,片面强调专业导向的育人功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而言,社会认同感、同行重视度、个人获得感三方面的缺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陷入自我认同困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象产生一定负面效应。通过对整体形象四个维度的勾勒,我们发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象还有待优化。
二、基于质量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内涵与特质
治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善治”“全球治理”已成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治理不同于“统治”“管理”,“它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过程,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 “善治”是治理的理想状态,俞可平教授将其基本要素归纳为10个方面,即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高效性、公共参与、社会稳定、廉洁和公正。
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一批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文件,其核心要义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以质量为导向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思路、优化其生态治理模式、实施其具体措施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动实践,是解决高校师生、特别是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供给之间的发展革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根本转变。
基于质量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其内涵意蕴丰富。首先它须是一种善治,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国家政府与高校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合作管理,是党和国家与高校师生围绕“立德树人”构建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之间的理想状态。其次,法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的基础。以健全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公正廉洁的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公开透明的教育资源为支撑的法治理念和制度体系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得以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障。最后,民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的核心要义。其要求在治理过程中以“善治”代替“统治”、以“参与”代替“漠视”、以“回应”代替“强制”、以“聚焦人”代替“聚焦物”、以“双向互动”代替“自上而下”、以“创新”代替“封闭”。唯行此道,其治理效能才能凸显、治理可持续性才能持久。
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有模式样态、效应和成因分析基础上,结合质量导向的内涵意蕴阐释,笔者认为高质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应符合以下五种特质。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作为高质量的生态治理模式的根本标准。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时代使命,其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因此,“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评价好坏的根本标准,是评估现有治理模式的“探照灯”。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的治理模式,一方面在遵循系统治理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顶层设计上凸显人本理念,统筹谋划和资源整合得以加强,引导青年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将其培养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立德树人”这一高标准、高质量、长远性的治理目标导向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全过程;另一方面,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的生态治理框架得以巩固,从决策、执行到保障、督导和考核五位一体的高校“立德树人”系统运行机制体制得以健全,“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核心地位得以彰显。
第二,紧抓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和综合素养作为高质量生态治理模式的前提标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靠得也是人,而非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重要主体和参与者,高校教师不仅是立教之本、兴校之源、育才之基,也是高质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和综合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的生态治理模式的前提标准。在全员育人视角下,这一教师队伍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党政机关干部、共青团干部,也包括其他专业课教师。一方面,高质量的生态治理模式确保从源头治理切入,紧抓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夯实,教育育人责任担当增强,典型示范引领效应显现。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生态治理模式要求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素养。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得以全方位提升;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实践育人、网络育人、资助育人和心理育人得以专业化发展;党政机关干部、共青团干部的组织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得以深层次拓展。
第三,聚焦学生“适应-引领”一体化作为高质量的生态治理模式的基本着眼点。从当前实践状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基本适应新时代的状态,存在落后于新时代的潜在风险,蕴含引领新时代的迫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寄语95后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同时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当前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成长的烦恼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尤需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精心引导和栽培。高质量生态治理模式的特征表现为聚焦学生“适应-引领”这一维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引领”一体化为着眼点的生态治理模式下,一方面,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对不同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学生身心特点的认识规律不断深化,回应难点、解疑释惑的能力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观能动性有效发挥,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任感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在适应基础上抓好价值引领这一关键,助力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得以补“钙”壮骨,对透彻学理分析、彻底思想理论和强大真理力量的获得感逐渐上升,人生成长发展的视野、境界和格局显著提升。
第四,构建良性运转的微观治理环境作为高质量的生态治理模式的内在动力。微观生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在一定范围内对师生起直接影响的物质和精神总和。从组织构架上看,高校本身,包括高校内部的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班级均可视为一个作为独立运行的“微观”机构,须遵循机构运行的客观规律和运转逻辑。构建良性运转的微观治理环境这一特征要求高校、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和班级在推进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中提升回应性。一方面,民主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学校、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和班级在具体事务的决策层面,良性运转的民主决策既要使集体中个体意志得以有效表达和及时反馈,又要在集体决策中体现大多数人普遍意志,使师生在参与中感受主人翁意识,在民主化赋能中提升获得感。另一方面,法治化建设体现于学校、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和班级的建章立制,在国家法律体系、主管部门规范制度指导下,结合学校、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和班级成员的实际普遍诉求制定相关章程、条例和准则,以“遵法、守法、用法”的依法治理保障师生权益、回应师生疑惑。
第五,优化向上向好的社会宏观环境优化作为高质量的生态治理模式的外在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应注重宏观系统运行,注重自身与国家、社会、政党等宏观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因此,社会宏观环境的优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治理模式的外在保障。当社会良性运行,社会风气持续向上向好,宏观环境中的其他社会子系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也会相互促进,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外部支持渐强,阻力减弱。反之,社会劣性运行则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外部支持减弱,阻力渐强,呈现相对偏离、失控甚至畸形发展的样态。
三、基于质量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优化理路
优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是一项整体系统工程,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机活力的内生动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以质量导向的逻辑铺陈其内涵和特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模式的优化理路应把握以下八个要点。
··· ··· ··· ···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历史变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对任何问题的研究都要具备历史视野、运用历史思维,进而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研究就不能局限于从抽象、思辨的视角对其概念、结构、要素、运行等展开理论层面的演绎、揭示和描述,还必须树立“大历史观”,以对其发生发展的全部历程作细致、全面的考察。只有充分理解过去,才能有效把握现实和更加科学的预见未来。就此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作为社会大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定不是“悬浮”于一定社会之上,而是植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土壤。质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作为社会大生态的组成部分,其生成和发展受到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任务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本章立足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不同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从特定的社会条件出发,分析不同阶段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特征的历史变迁、演进特征和历史经验等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演进历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演进历程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调动和利用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因素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子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进而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胜利等历史密切相关。本章通过梳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文件政策制度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讲话、政策、制度,以及相关举措和实践等,尝试勾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镜像图”。同时,还要依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围绕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线和主要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历史变迁的各个阶段进行初步划分。就此而言,通过对现有文献的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相对于教育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而言,起步较晚、发展实践较短。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上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为主题搜索,最早援引“生态观”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研究的为2001年的一篇硕士论文。直至2004年,学者陈铁军首次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念,同时展开以其为对象的系统研究。但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概念提出之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运用生态思维、使用生态方法对当时的青年学生展开符合一定生态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针对当时生态危机开展相关治理活动。例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以及其后的解放区为适应当时革命事业和时代任务的需要,立足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其中采取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育目标,以及对教育主体的认识和理解等,都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
基于上述分析,本章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现状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同的奋斗主题、主旨和目标,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历史变迁。这四个阶段从总体上看既是一脉相承又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的时代特征,以此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变迁的历史样态,以期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的激荡中进一步追踪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进而为观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未来发展和建设打牢历史基础。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根据对现有资料的查找和梳理,学者多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程展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政权的领导下所创办的高校之前,甚至往更远的历史纵深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已经在各级各类的学校(如旧式大学、军校、工农学校等),针对青年学生、农民、工人等有步骤、系统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学校是传播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并由此创办的一系列政治理论课,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些课程不仅成为当代思政课的“前身”,更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意蕴的形成提供既定的历史资源和理论指导。
其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理念设计方面,由于人们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均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这就决定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及其诸方面的需要等也必然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而发生相应变化。就此而言,此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设计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分析与预判上,体现为广泛利用一切积极资源和因素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而调动其参与革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为论,早在1925年,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科学研判当时的社会形势和革命态势,其中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1934年,毛泽东同志更加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领导人更加细致地分析当时社会现状,并指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之间的矛盾,而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则再次对这一社会矛盾予以确认。以此而论,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以及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社会现状的研判,此时期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马克思主义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以批判错误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升党员和非党员群众的革命斗争觉悟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同时形成以“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战士”为中心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正如毛泽东所说:“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不同时断开展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党的各项工作的重要作用。
其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主体确认方面。此时期尽管尚未在明确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在工人学校、农民学校、军校等学校,针对青年学生、农民、军人等,运用实质上的生态思维和方法,开展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理论传播和教育工作。就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尚不能明确界定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工作,但已经存在一个具有明显传播色彩,并针对青年学生、农民、军人等的以培养一定无产阶级革命者和先进分子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从事这一工作的主体,主要以研究、翻译、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和理论为主。同时,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不局限于党员知识分子,例如“五四运动”中起到先锋带头作用的进步学生、陇海铁路大罢工中的主要领导者都可成为此时期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者。因此,就教育对象而言,此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已经通过如开办学校、补习班的方式尽可能辐射到除少数党员干部外其他社会成员。例如,针对农民群众开设培训班、针对工人开办文化补习学校等,以此来启发工人和农民的阶级觉悟。
其三,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方法运用方面。此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不局限于课堂讲授的方式,而是广泛利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和宣传渠道宣传科学的思想理论,有效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星星之火呈现出燎原之势,显现出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生态思维和方法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智慧。一方面,通过组织和领导一定的社会运动传播思想政治道德思想。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先进的共产党人就已经在工人运动中起到组织和领导作用。如邓小平曾指出:“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就是看能否把大多数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实行对敌斗争,大多数群众发动起来了,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运动中教育和组织群众,创办工人刊物、成立工会、重视工人教育,积极投身工人运动的组织与领导,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另一方面,灵活运用报纸杂志等刊物宣传思想政治道德信息。例如,在抗战时期,针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的大肆歪曲和污蔑,陕甘宁边区为在此时期创办的报刊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解放日报》《共产党人》《中国青年》等30余种。这些报刊实事求是地报道国内外政治形势发展,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帮助青年知识分子及时认清中国革命形势,掌握先进思想。尤其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帮助青年知识分子进步,动员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参加抗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墙报和黑板报作为报刊的重要补充形式,成为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有效运行的重要载体,是在边区经济和科技条件落后情况下开展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这些由报纸、刊物所构建的思想文化阵地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错误社会思潮开展理论斗争和争取群众的重要场域,更是其运用社会资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有序运行的重要载体。
其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内容发展方面。1917年十月革命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至五四运动时期,现代社会主义运动以及共产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模式和样态发生巨大转变。此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虽已成为当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传播因子,但与此同时,国内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地主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宣扬如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等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并彼此争夺群众。在此境况下,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革命学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要在社会空间中与反动政治军阀的封禁、污蔑作反抗的同时,与其他错误思潮进行博弈和斗争。质言之,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学校中通过“教育”等手段,向当时的青年和工农群众灌输着一系列理论和观点,还在社会空间中,以“渗透”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传播。同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立足于社会生活,以各种生动的范例作为活的教材去教育广大群众和青年学生。例如,毛泽东在给学生讲授《矛盾论》关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的论点时,他举了“鸡蛋因得到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 的例子,以贴近生活、易于接受的语言解释深奥的哲学道理;在讲授实践的观点时,他以品尝梨子为例,用幽默风趣的话语和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的事例生动地阐述实践的真理。此外,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些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等通过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研究会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以及开展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辩论等方式传播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有效运行。
其五,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场域建设方面。课堂教育生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一方面,创建正规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黄埔军校为例,已经展开以苏联红军为学习对象的政治教育课程。除安排专职政治教官讲授政治课以外,还制定《政治课程训练计划》《政治训练授课调查表》等,形成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实践、考勤等相结合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由此首次创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机构,这“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起点,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正规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始” 。除这种正规、有序、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中国共产党人还在黄埔军校中秘密创建“中国黄埔特别支部”,在团结青年革命师生、革命军人,以及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土地革命时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根据地的学校教育体制相联系,并与政规政训工作相联系,创办列宁小学、苏维埃大学等,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制的稳固结合,促进此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良好运行。此外,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还积极扩大教育生态场域,将生产劳动教育等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例如,1939年,陕甘宁边区将“加强学生生产劳动”列入思政工作的计划中,规定学生应做的“四项生产劳动”,并在各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生产劳动的相关知识,助推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1943年任弼时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抗战初期到延安的(包括到抗大学习的)知识分子共四万余人,不包括西北局系统。 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出身不同背景、从事不同职业,历经万险来到延安,开始从事革命事业。这一现象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在此时期通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信息流的有效传播,进而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和教育。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延续革命战争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基本经验,创设并展开以多方管理、内容丰富、手段多样、发动群众、联系实际等具有生态特征、符合生态观等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理念设计方面。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基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社会形势的研判,此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任务也从培养具有坚定立场和理想信念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转移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指明“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工作中心任务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转变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也随之从调动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转变为“为阶级斗争服务”。由于此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当时社会形势的错误研判,导致此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陷入困顿。但从整体上来讲,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开始运用生态思维和方法设计出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主要体现为,除了在高校中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要求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初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与社会大生态融合共通的生态格局。
具体而言,这一理念的内容包括:一是初步提出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集合各方面资源开展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传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显现并发扬光大。二是确立要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对此,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 培养“又红又专”教育目标体现党和国家始终关注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撑和理论支持。三是开始探索课程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方案。例如,1957年3月,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一方面要求“教育BU应当编写一些课文,专门论述艰苦奋斗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讲” ;另一方面,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注意各学段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现象。毛泽东同志这次谈话实际上提出大中小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衔接和合理规划的问题。四是指出要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1956年8月,教育BU下发《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考试评分问题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分数不是评价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状况的唯一标准,而是要根据学生日常生活表现、平时的思想行为、学习态度等打分。由此显现出在评价标准层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格局。
其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主体确认方面。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域界从革命地和老解放区不断向全国延展,由此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由部分群体向全体社会成员转变。但此时期,部分社会成员的头脑之中依然残存着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不相符的错误思想观念。因此,此时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主体的确认过程中,着力将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统一并凝聚到巩固国家政权、恢复社会经济,以及推动各项思想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之中,促成全社会形成破旧立新、稳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教育者而言,在“以苏为鉴”、继承革命根据地和老解放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这为此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有序运行提供根本遵循。例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 又如,1952年中共中央所颁布的《关于在高等学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报告》中指出要在高校设置政治辅导处和辅导员,在高校中开展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55年,中共中央进一步强调各级党委加强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工作,要求各高校配齐学校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将学校党团组织进一步充实起来,增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实力。
其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内容发展方面。中国共产党转变为国家的执政党以后,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全体社会成员所理解、接受和认同,并在其指导下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党和国家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运行内容不断朝着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党和国家取消了诸如“国民党党义”“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的同时,将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内容之中,并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以引导教育对象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促动马克思主义成为绝大多数教育对象所认可与信奉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此时期教育者还选取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充分发挥榜样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例如,在工业战线中的“铁人精神”成为新中国工人阶级的楷模;“大庆精神”成为我国工业展现上的一面旗帜;“雷锋精神”成为全党、全军、全民学习的榜样。同时,毛泽东同志为雷锋同志题词,发扬“螺丝钉精神”,号召全社会民众向雷锋同志学习。在此引领下,许多青年学生向雷锋学习,投身于做好事、为人民服务的活动中。部分高校还将学习雷锋“螺丝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服从国家分配结合起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发展。
其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方法运用方面。一方面,积极开展以文艺活动为方法的思想文化宣传教育。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在老解放区的成功经验,充分借助各种文艺形式进行革命意识形态的广泛宣传,实现文艺为革命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另一方面,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利用相关歌曲、舞台剧、文学作品等,巧妙地将文艺活动与经济建设、阶级斗争等因素整合起来,充分发挥文艺武器的作用。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组织文艺工作者举办学习座谈会。通过这些座谈会,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思想感情发生极大的转变,促使其纷纷深入到群众当中去,取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创作出众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此外,通过发动青年学生开展一系列思想改造运动以影响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的生成。这些思想改造运动包括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批判《武训传》、整风运动、批判俞平伯、批判胡适及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等。这些思想改造运动尽管有其消极作用,使一批青年知识分子被错误划分为右派,但也使教育对象在一系列的社会思想改造运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
其五,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场域建设方面。在本章的研究视域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体现为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活动和影响范围主要在革命根据地等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区域。在国统区等其他地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在非常狭小的范围或在极端隐秘的状态下进行。为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在“向科学进军”口号的引领下,党和国家全面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高校,并着力加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政治管理和思想教育,有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场域建设。从1950年至1956年,国家每年都会颁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关的文件,在加强制度保障的同时作出相应指示,将生产劳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场域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新调整,更加重视生产劳动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964年10月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BU临时党组联合发布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的阶级价值,指出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改造,单靠政治理论课是不行的,必须同劳动锻炼、下乡下厂,同经常的党团工作、班级工作结合起来进行。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由此许多青年深入基层开展实践锻炼,并给当时青年习近平产生深远影响,“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这个时期主要立足于被认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的急剧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带来的重大挑战。在此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政治方向被党和国家严格把关的同时,也紧紧围绕“生命线”和中心环节这一主线,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发展。
其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理念设计方面。在这一时期,之前隐形、模糊、感性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的理念描画逐渐清晰,“全员育人”“三育人”等理念不断提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整体规划和有序运行。例如,1980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结合为‘四化’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 1987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将学校党委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体系,并且将教育辐射范围延伸到全社会领域,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至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全党全社会都应关心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课程与社会协同育人等思想。1994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等教育思想。此外,改革开放后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根据各自学段的教育教学特点探索课程改革,这客观上需要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198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第一次对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学思想政治课以及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总体规划。1994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16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全面部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各项工作,增强其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其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方法运用方面。此时期表征为更加关注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重视教育方法的择取要适应教育对象的需要。在这一历史时期,党和国家进一步强调要围绕学生需要和社会实际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之前的历史阶段中,虽同样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但其重点通常落在教育者发动、动员和组织青年学生方面,其目的仍在于满足教育者的需要。在此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思政工作中,开始不断从微观层面注重教育对象的个体需要。此外,在载体创新层面,除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之外,还不断利用社会中的教育资源,如开放地区历史文化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并开始在村庄、企业等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有序运行。
其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主体确认方面。随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不断深入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改革开放以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科学总结、深刻剖析乃至拨乱反正,并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等一系列意识形态重大问题,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有序运行提供新的动力和理论源泉。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角度而言,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基础上,纠正“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极大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但在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过程中,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错误思潮出现且不断蔓延。由于这些错误思潮的侵蚀对象就是高校学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因此,如何聚合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力,以及处理好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追求全面发展与片面追求物质化享乐等矛盾,成为此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这一时期的教育者需要教育对象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发展变化,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迅速做出调整,及时转变错误的、不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做好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并完善相应制度。同时,对教育对象进行以正确认识党和国家发展大势、中国基本国情,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坚持和拥护党的各项方针、路线、政策,并区别真理与谬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社会生活中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在此境况下,党和国家不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例如,在2008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BU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政策制度层面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宣讲者”“指导者”“引路人”重要身份的定位,并从六个方面进行相关的部署。
其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内容发展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内外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挑战,给此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有效运行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内容发展上,始终秉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根本原则,并把马克思主义与当时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改革实践,并成为此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全社会范围,以各种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展开宣传,同时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等作斗争,不仅极大地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更不断增强教育对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另一方面,充分吸收社会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以及广泛宣传如白求恩、张思德、雷锋、焦裕禄等榜样,动员青年学生投身于国家革命和建设中来。此外,这一时期除了继承和发展过去时期的历史经验,还通过电视报刊等现代媒介实施社会性教育,并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通过发动和组织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方式,开展了一场社会性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活动。此外,在此时期还兴起了学习新时期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如张海迪、孔繁森、任长霞等活动。
其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场域建设方面。一方面,不断拓展多样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实践教学空间。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改革开放前,社会实践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的,但实际上由于政治运动频繁而被挤占了必要的学习时间。改革开放后,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逐步列入教学计划、安排学时。从1980年到1994年所颁发的《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不断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2005年2月,经中央政治局审定“05方案”把“社会实践”的提法修改为“实践教学”,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规定学时、经费保障、组织管理等,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此后,实践教学走上多样化、制度化、规范化,正式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持续深化社会性学习教育活动的作用。党和国家始终重视社会性的学习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生成的重要作用。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中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规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主要目标等,由此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一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仅有效促进社会成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升,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并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政策落实中持续发展。
其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理念设计方面。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教育教学理念持续丰富拓展。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在原有“三育人”基础上,又提出“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发展,又陆续提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网络育人”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理念的形成与发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7年,教育BU下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高校育人体系的理论内容扩展为“十育人”。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国之大者”,并对教育对象提出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希望。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这些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格局的构建提供丰厚的理论意蕴,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理念意涵日趋完善与成熟。
其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方法运用方面。一方面,灵活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体技术加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这些方式主要措施包括:增强网上思想文化成果的供给和服务力度;利用SNS网络社区,通过创设如“学习强国”等APP或是通过发布微博、微视频等方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而其相应的配套措施包括:完善有关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系统的、有保障的运行机制;利用评价体系及责任追查体系硬化软环境,在政府与社会的管理部门中,建立起实时监管与信息传播并行的网络筛选系统和防火墙系统等。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体技术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不仅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导内容,更以生动活泼的话语形式为主流意识形态“吸粉”,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针对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加贴近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例如,在对农民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通过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村文化大礼堂等公共空间,改变以往“刚性”“单向”的事无巨细式乡村管理模式,转化为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感染模式。同时,村干部发动广大村民挖掘整理当地先贤故事、革命事迹、非遗物品以及乡风民俗等内容,并用文字、图片、声像、实物等形式在文化礼堂进行展示。这些展物很多是村民自发捐献的,不仅有效树立乡村特色品牌,更突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而生成的教育、服务和规范功能,由此彰显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是党和国家利用社会资源对基层农民群众实施教育的典范。此外,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而言,各个高校开始对接博物馆、文化宫等,组织学生现场学习考察或利用VR技术等,开展丰富多彩又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例如,浙江省早已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生态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如党史大课、实践教学、口述史研究;浙江财经大学则通过广泛设置“三地一窗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实践基地,并在短学期中组织学生访问红色博物馆并开展相应的口述史研究等,取得丰硕的成果。
其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内容发展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除了一以贯之地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的教育,还对教育对象展开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四史”教育。此外,还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显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运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集成创新的特质。同时,此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择取上,不仅继续汲取社会生活中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教育资源,不同地域的高校还会从本地发展的生动实践入手,挖掘并利用其中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的相关本土资源,并探索将本土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运作机制中。同时,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中更加重视榜样教育。此层面除了设立如雷锋、焦裕禄等英模先烈模范,以及如张桂梅、黄文秀、黄大年等社会典范模范外,上海大学等高校针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开设“大国方略”“创新中国”“创业人生”等一系列符合学生的个体未来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讲授人员涵盖不仅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学界权威,还包括行业专家和精英等;浙江财经大学举办“学长、学姐进思政课堂”的活动,邀请优秀学长、学姐等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朋辈群体到思想政治课堂中“现身说法”。在与榜样的交流沟通中,不仅更加自然和生动地传递个人层面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推动青年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自身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实践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有序运行。
其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主体确认方面。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角度而言,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就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按照“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标准,对全体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教育、政治引导和价值观塑造。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巨大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升,与此紧密关联的是教育对象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发生新的变化。在不利因素方面,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意识等方面表现出良莠兼具、参差不齐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变化状况,这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有序运行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而言,此时期继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秉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传统,在建设中不仅形成关于教师培养及其素质提升的规范要求与专门制度,而且更加强调教师队伍发展的自觉性,坚持外在规范与内因发展的有机统一,致力于“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思政课教师要秉承“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原则,以此有力规范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主体的有效运行。
其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治理的场域建设方面。一方面,更加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此时期党和国家颁布下发相关文件进行制度化规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不断向社会空间延展。例如,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形成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的长效机制。同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BU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将实践教学定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同年9月,中共中央、教育BU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提出“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等等。这些制度文件举措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不再流于形式,而是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得教学成效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影响范围在时空范围不断向外延伸。此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国家范围内,而是向全世界范围不断辐射。例如,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帮助区域范围内的国家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经济交流和合作,更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不仅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更使中国故事、中国智慧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有效传播。又如,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世纪大考”中,中国以坚持全国一盘棋,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举全国之力,集优质资源,为战胜疫情形成强大合力,不仅向全世界完美交出疫情大考的“中国答卷”,更使世界人民见证中国人民坚韧奉献、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优越性。在当下,中国承诺向世界范围捐赠20亿剂疫苗,强有力地对外展现出负责任、有爱心的大国形象。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