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65.8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74.8
《
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
》
售價:HK$
54.8
《
叫卖伦敦:街头商贩与英国都市生活
》
售價:HK$
85.8
《
写给不同体型健身者的力量训练指南
》
售價:HK$
107.8
《
隐秘的翅膀
》
售價:HK$
79.2
《
B先生:梅兰妮·克莱因的成人分析故事
》
售價:HK$
86.9
《
能量!
》
售價:HK$
97.9
編輯推薦:
1、 女性自我成长的启示,讲述养育与自我共同成长的亲身经历 l 本书作者单丽红,作为耶鲁大学毕业、投资界职场女性,以亲身经历书写养育与自我实现的双重旅程。她在养育两个女儿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如何在家庭与职业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母亲的成长与孩子的成长相互成就。 l 附录“会话记”,以母女对谈的形式,呈现两代女性对成长的不同理解。两代女性积极成长的正向成果,展现出代际传承的智慧与力量。 2、 独特的教育理念,名校之路背后的养育智慧 l 两个女儿相继考入耶鲁,背后并非基因的优越,而是教育观念的革新。 l 作者主张:在AI时代,教育的核心在于“心智层面的引导”而非“事无巨细的照顾”。家长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成为独立、坚毅的个体,帮助孩子建立认知和锻炼意志。 [if !supportLists
內容簡介:
一位事业有成的耶鲁妈妈,在养育两个女儿的过程中,看到成长的细节,思考教育的真谛,身体力行做表率,并从中梳理女性自我完善的心得,对人生和未来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新的勾画。女儿们独立、自信、身心健康,也先后考入耶鲁大学。母女三人互相为镜,彼此提携,共同成为更好的自己。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这是一本养育之书,也是一段女性最美成长史。
關於作者:
单丽红 Sally Shan 单丽红女士是铂桥咨询的联合创始人和董事长。她在全球金融领域有30多年工作经验。从2012年到2024年单女士担任HarbourVest中国区总裁,建立了私募股权投资和募资平台。之前单女士是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及亚洲科技投行部主管。单女士还在硅谷和纽约的雷曼兄弟全球科技投行部任职十年,专注于辅助企业融资、上市和收购兼并。 单女士是非盈利机构VillageCore的董事。曾任中国基金业协会母基金专委会委员以及多家亚洲著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LP顾问委员会委员。
目錄 :
写在前面
我中了“基因彩票”/i
事业和家庭,不应只有一种选择/vi
养育的目标和成人的标准/vii
第一部分 自知才能自信
1 “不问,不比,不逼”——帮孩子建立心理的独立/3
2 “妈妈不滑,我们也不滑”
——直面恐惧,与孩子一起成长/9
3 不生气,做快乐的人——自创积极心理学/15
4 “Yes, I can!是的,我行!”——学会自信,拒绝自卑/22
5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情商比智商重要/32
6 说“No”比说“Yes”重要/40
7 踏实做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之前世今生/46
8 民族的才是国际的——自我认同之未雨绸缪/54
第二部分 勇于探索世界
1 为一件事忘记时光流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3
2 真正的智慧不是知识而是想象力
——不爱读书没你想得那么糟/70
3 四肢发达,头脑更发达——用体育“穷养儿”/78
4 “爱是终极算法”——用公益慈善“富养女”/84
5 走向诗和远方——在旅途中遇见自己/91
6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公立”还是“国际”?/98
7 跨界才能超越——“文科”还是“理科”?/107
8 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答案——独立思考,无界视野/113
9 机器有芯,但没有心—— AI 时代的教育/119
第三部分 爱是终极算法
1 让孩子做自己——论父母的爱/129
2 我们是弯曲了又静止了的弓,决定射出的箭能飞得多远
——论父母的责任/135
3 “严父慈母”还是“严母慈父”?/146
4 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来自祖辈的爱/154
5 还是两个好——给孩子一个一生的朋友/161
6 我也是个艺术家——如何“对付”青春期的孩子/170
7 是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寻找“马老师”/181
8 做个“教练式家长”/188
9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遇见那个让彼此变美好的队友/197
第四部分 规划人生之路
1 幸福是什么?/203
2 什么是幸福?/210
3 慢下来/218
4 “Follow your heart”——心会引导我们走上最好的路/226
5 无问西东,唯“我”不舍/235
6 “是做锋芒毕露的斗士,还是理性的思考者”
——也谈女性领导力/241
7 “配置决定收益”——用投资心态管理人生/247
8 如果我活到120岁——用长时段重新规划人生/257
结 语
成长中的觉醒时代——大学教会我的/265
“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被认可,走上那条发光的路”
——对教育的重新思考/273
附 录
母女对话
话题一:学习/281
话题二:运动/284
话题三:我们women/286
话题四:应对压力/289
话题五:幸福/292
话题六:职业/295
话题七:爱情,婚姻/297
话题八:自己/298
话题九:世界/300
內容試閱 :
我中了“基因彩票” 我是在北京南城胡同里长大的“北京大妞”。小时候,我没上过幼儿园,更没进过补习班,是跟胡同小伙伴们在打闹中快乐地长大的。胡同口的大石桥小学,是我童年记忆的参照物,可惜因为拆迁,已跟整个胡同一起消失了。还好,我就读的百年名校汇文中学得以完整保留,而且在2018年旧貌换了新颜。 在那个大家都一无所有、一切平等的时代环境中,我从小没有自卑感,也没有优越感。帝都风水带来的荣辱不惊,给了我后来闯荡世界的淡定和底气。我的母亲在奔波于职场和人民大学在职班期间,从军人一路到厂长,她的坚韧和自信也影响了我成为职场女性的态度。 申请大学时,我这理科生没选清华生物专业或北大物理专业,而是挑了人民大学当时比较前卫的国际金融专业,我觉得这个跟国际啦、银行啦沾边的领域可能更有意思。那时上海证券交易所还没设立。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人民大学,虽然我学的是金融,业余时间多泡在英语角,但我还是受到了人文思想的熏陶,曾经反复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巴菲特曾经说过,作为上世纪30 年代出生的美国白人,他像是中了基因彩票(womb lottery)。而我作为生长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的中国女性,父母给了我健康的身心,长大有机会在美国读书深造、就业工作,之后回到祖国继续职场生涯,我觉得自己也中了“基因彩票”。 我进入职场的90年代初,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国际化蓬勃发展的时候。我在职业生涯的30多年间见证了中国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很多事物从无到有,中国科技行业在全球化进程中与时俱进、从小到大,取得了重要进展。 大学毕业时,还没有外资银行进驻北京,更没听说过投资银行,我冒险加入了可能是最早在中国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美国公司—亚洲战略投资公司。刚入职时,公司只有三个创始人,我们在昆仑饭店租了一个房间做临时办公室,第一个月工资还差点没发出来。然而,接下来的两年,我们集资四亿多美元,成为当时的投资传奇。其中一位同事(提姆·克里索德)所著的传记《中国通》(Mr. China )成为之后十多年国外来华投资者的必读宝典。 那时候,我从在华尔街做过投行的美国老板那里借过不少书看,有讲资本历史的《摩根财团》(The House of Morgan ),讲并购大鳄的《门口的野蛮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 ),还有讲内幕交易的《贼巢》(Den of Thieves )。通过阅读,我才知道原来世界那么大、那么千奇百怪,于是我打算亲眼去看看。 1995 年,我选择前往耶鲁大学管理学院,这是我第一次出国。与众多宣扬毕业后可以多成功、挣多少钱的名牌MBA项目不同,耶鲁更注重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领导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对领导力的认知。2019 年,我还曾接到前校长的来信,告诉我耶鲁管理学院被《CEO世界》杂志(CEOWORLD Magazine)评为“女性领袖的最佳选择”。 耶鲁毕业后,我获得了难得的机会—进入当时最受MBA追捧的投资银行业,在雷曼兄弟公司开启了我的投行生涯。 刚入职时,新人要在三个行业组里轮换,之后再选组定岗。头两个选择是银行组和能源组,这两个行业在当时的美国是受监管的,由于壁垒高,适合有资源的老公司、老客户和老banker(银行家),新人进入则很难获得机会。还有一个是科技组,彼时互联网刚刚兴起,科技行业在美国蓄势待发,光纤科技的发展如火如荼。所以,科技组团队年轻、国际化,重要的是,还有几位女性成员。我看好它。 虽然我对科技一窍不通,但感觉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将是年轻人的天下,只要自己勤于学习,应该不会被淘汰。我每周工作7 天,每天10 a.m.至4 a.m.—早上10 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4 点,到了董事总经理级别,更是24 小时全天随时听候客户的召唤。就这样,一不留神,我竟成了华尔街最早一批做科技投行的中国人,而且可能还是美国科技投行里干得最久的中国人。 在雷曼兄弟公司的十年,我有幸做过两个当时美国最大的科技行业并购案,还作为项目团队成员参与了谷歌上市。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华人在硅谷的地位不断提高,后来我也拥有了自己的中国客户。2006 年,我随回国创业的先生搬回北京,转投摩根大通公司,开始拓展亚洲科技业务。此时正值中国科技行业发展的萌芽期。 从纽约到加州硅谷,再到亚洲的北京硅谷,在科技投行征战的十六载,是我在事业上不断接受挑战、不断提高的岁月。我经历了美国科技创新的欣欣向荣和此起彼伏,也见证了中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弯道超车和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从雷曼兄弟到摩根大通,我目睹了科技泡沫的破灭和金融危机大潮中的各种成败与起落,看到贪婪的人性一次次接受市场周期性的挑战。 2012 年,立志40 岁从投行“退休”的我,转行到一家国际领先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开展中国业务。这让我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也在不惑之年迎接新的挑战。 此时,全球资本注意到中国的发展机遇,开始不断增加对中国市场的配置,特别是私募股权资产。这标志着中国的财富积累开始走出国门。接下来十年间,中国创业投资行业从方兴未艾到与美国媲美,中国也由投资目的地逐渐成为重要资本输出国。在这个过程中,我助力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实现全球发展,也帮更多的国际投资者了解中国。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里,在一个日趋国际化的世界,我不断完善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有幸认识了一些改革发展大潮中的弄潮儿:1990 年人大国际金融新生第一节英文课,我这个大三学姐给外教做助理。课堂上坐着一位男同学叫张磊,后来他成为我耶鲁的校友。他创办的高瓴资本从管理耶鲁大学3000万美元的捐赠基金,到现在几百亿美元布局全球。2004 年,我代表雷曼兄弟公司给金山软件做上市准备,那时的雷军还只是销售额几千万的公司总裁,气场远不及后来呼风唤雨的创业教父“雷布斯”。2006 年,我初识奇虎360 创始人周鸿祎时,他还没有“红衣教主”的外号,正津津乐道地跟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侃创业初期的事件营销。 “奋斗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看到他们也回观自己,我总结职业有所成就的三要素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并且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初入职场时,我对此一无所知,那时我只是幸运地选择踏进了一条水流湍急、流速更快的河。回首往事,有几点感悟: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要敢于冒险,接受挑战,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的领域;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第二,要不断自我提高,用开放的视野看待机遇;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第三,要跟自己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即使辛苦也可以是快乐的。 近30年的中美两地职业经历也让我深刻意识到:友好的中美关系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类的进步至关重要。今天,中国经济更完善、更多样化,教育也更加国际化,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平,很多工作也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女性有更多机会可以听从内心的声音,在更大空间、更多领域追求梦想,成就自我。 事业和家庭,不应只有一种选择 多年在高度竞争的投资银行中奔波闯荡,我曾经向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女老板询问:“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后来,轮到年轻人问我同样的问题。很多年轻人早早就做出了选择,要么追求事业,要么专注家庭,因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然而,我从自己和很多优秀的职场妈妈的经历中意识到,生活肯定不只限于这两种选择。 女性踏入社会,开启事业,可能在某个时候选择婚姻,在某个时候成为母亲。看到我身边不少毕业于美国名校和国内清华、北大的女性,步入社会后,反而陷在事业、婚姻、家庭的博弈之中,苦恼纠结,伤痕累累,难以取得理想的平衡。很多名校毕业、事业成功的女性要么婚姻不幸福,要么单身,要么成为单身母亲,要么跟孩子关系紧张,而那些拥有和睦家庭、孩子健康成长的女性似乎又多是牺牲了自己的事业。进入名校并不等于拿到了通往幸福人生的通行证。 我很幸运,过去25 年来有一个对我事业支持,自己也不断进取的先生同行。我生育了两个女儿,2017 年的秋天,正值青春期的女儿们远离北京的家人,飞去万里之外的世界教育名城波士顿,开启了她们在美国私立高中格罗顿学校(Groton School)的求学之旅。高中毕业后,她俩又相继考入我的母校耶鲁大学。 我给女儿们讲我的感悟:“没有完美的个人,也没有完美的婚姻。拥有能让彼此更美好的队友,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没有婚姻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婚姻中失去自我才是女性的不幸。”不要纠结于事业家庭的取舍,重要的是不要在混沌中失去自我。在任何一个人生阶段,女性都可以有选择,可以在事业中成就自己,也可以在婚姻、家庭中完善自己,只要不放弃成长,愿意用勇气去面对挑战,用智慧去经营人生,就能活成最好的自己。 养育的目标和成人的标准 说起来有点惭愧,由于工作原因,我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花很多时间陪伴她们,也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过教育方法,甚至没有一次陪娃们写作业的经历。只是在孩子们申请美高的阶段,才跟她们有了不少沟通,也由此开始深入思考教育问题。 回想自己十多年在繁忙的工作期间陪两个女儿长大的经历,我肯定不是虎妈。同是耶鲁校友,我真心不敢效仿虎妈蔡美儿的教育方式:一孩子太累;二大人太累—我下不了狠心拿小钢尺敲女儿弹错音的手指;三如果女儿不像虎妈的孩子们天生基因超群,一不小心就可能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童年阴影。我总结自己的教育方式,暂且称之为“佛系”吧。佛系教育是家长放下,家长放得下的前提是孩子能拿得起。因此,佛系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能认知自己,具备选择判断的能力,并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人到中年,我越发感叹选择比努力重要。家长无法陪孩子走完她们的人生路,唯有尽早帮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让孩子把选择的担子挑起来,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再加上努力,孩子在人生路上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如果说选择像我一样做个佛系妈妈,安心地放飞两个青春期的女儿,帮她们塑造了健康的心灵和体魄,建立起自信、逆商和获得快乐的能力,算是一种教育的成功,那么分享我的养育经历和教育理念,或许能够给一些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提供一点点启发。 我相信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家长给孩子做榜样,帮孩子尽早独立。父母是什么人,远比给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让我能人到中年仍然不放弃学习和成长。培育她们的过程也让我意识到父母的责任重大,特别是母亲。除了保障孩子身体的安康,培养她们健康的心理,父母还有责任帮她们树立自尊,培养社会素质,而最高层次的责任是鼓励她们追求梦想。 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为拥有国际视野的人才。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的人基本上都已大学毕业,有的甚至工作过几年,心智相对成熟。21 世纪头十年,随着中国家庭富裕起来,许多高中毕业生开始出国读大学,虽然心智还不够成熟,但至少算得上成年人。但近十来年,送孩子出国读高中甚至初中的家庭越来越多,出国低龄化似乎成为趋势。孩子们是否应该出国,以及何时出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到什么阶段才算完成?在我看来,如果孩子能做到下面三点,父母就可以放心让他们自己闯世界了。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客观地自我认知和自信 人生中一个永久的课题就是回答“我是谁”。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规划“我要往哪里去”。有了自知,才能拥有自信。 在孩子小的时候,学校和家长鼓励孩子全面发展,不只注重学业和排名,这有利于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培养并获得自信。有了自信才能欣赏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并和他们交朋友。向更优秀的人学习,也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不怕失败,坚持目标的精神 丘吉尔曾经说过:“成功来自锲而不舍地跨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Success is the ability to go from one failure to another with no loss of enthusiasm.)”从人生长远来看,考入任何一个高中、大学、研究生院都算不得什么成功。如果能在追求任何一个小目标或是大目标的路上不畏挫折、坚持努力,即使目标没有达到,但这个过程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美好。这也是成功,而这种能力叫作逆商。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具有同理心,从帮助他人中获得快乐的能力 二女儿Amelia 11 岁时写了一首诗《看不见的》(Invisible ),大意是表述一个感到自己没有灵魂、被世界抛弃的人的感受。我刚看到时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得了抑郁症或孤独症,赶紧去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写。她说只是想表达在学校很多被霸凌和被歧视的孩子的内心感受。我很感动女儿能真心地感知别人的苦痛。 孟子言“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自己成长重要,但能帮助别人一起成长才是最美好的。 很多人认为教育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其实不然。学校能传授很多知识,但塑造一个人更多的是来自父母的直接影响。当我们自己不断进步,成为一个积极上进、值得孩子尊敬的好人,这就是成功教育的一半。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尊敬,就不要指望孩子会尊敬你;如果你总是以金钱来衡量人的成功,你的孩子就可能会以傍大款作为目标;如果你整天怨天尤人,又怎么能期待孩子充满正能量呢?如果你时时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又怎能要求孩子们有同理心呢? 作为母亲,无论是全职在家,还是像我这样一直奔波于职场,我们在孩子成长中责无旁贷是最主要的教育责任人。教育不在于陪伴的时间多少,更多的是帮助孩子养成优秀的品德和健康的三观。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出我们希望孩子成为的样子。孩子们是不可复制的独立个体,总要担当起自己的人生。家长给他们的翅膀就是帮助他们认知自我,磨炼意志,找到快乐的密码。有了这样的基础,他们将会谱写自己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