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她本自由:女性破除心理束缚、治愈父权创伤之旅
》
售價:HK$
65.8

《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
售價:HK$
140.8

《
囚笼之家
》
售價:HK$
65.8

《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售價:HK$
107.8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HK$
60.5

《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售價:HK$
217.8

《
新中式服装设计、制板与裁剪
》
售價:HK$
96.8

《
清末民初的“问题”与“主义”
》
售價:HK$
104.5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本以“晕轮效应”为核心的心理学趣味读物。晕轮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所以又被称之为“光环效应”。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晕轮效应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 :个人在敬仰、爱慕他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夸大了的社会认知。晕轮效应在爱情和偶像崇拜中*明显。本书将从爱情、偶像崇拜、权威等方面阐述晕轮效应的本质及其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应如何避免“晕轮效应”。
|
關於作者: |
心静
女,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多年教育学和心理学工作,热爱生活,喜欢创作,独立编撰书稿达50多万字。关注成人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立足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曾主持编写《蝴蝶效应》《帕金森定律》等多部心理学和教育学作品;组织翻译《我并不疯狂,只是我不是你》。
|
目錄:
|
第—章 桑戴克与“晕轮效应”——以偏概全的心理陷阱
第—节?我们都是“视觉动物”
人力资源测试的发现 003
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 005
以偏概全的心理模式 007
自带光环的心理学之神 009
第二节?无处不在的“晕轮效应”
从“坏小子”到“医学家” 015
文学巨匠的爱情悲剧 019
阿迪达斯的华丽变身 023
第二章 库利与“镜中我效应”——自我认识的心理陷阱
第—节?我们通过“镜子”看自己
“镜中我”的源起 027
主我、客我理论的提出 030
“镜中我”的认知偏差 032
来自密歇根州的宅男 034
第二节?打破标签,走出“镜中我”
“私人秘方”背后的奥秘 040
放大自我,打破负面评价 044
一生为钱所困的文学家 048
第三章 诺奖伙伴与“沉锚效应”——自我印象的心理陷阱
第—节?“第—印象”的骗局
假想实验的影响 055
实验结果的启示 058
时光无法阻隔的友谊 060
第二节?摆脱“思维沉锚”的束缚
束缚了成功的“轮子” 064
A4创造的奇迹 067
逆向而行终获成功 071
第四章 阿希与“乐队花车效应”——自我迷失的心理陷阱
第—节?浪潮下的自我迷失
阿希的三垂线实验 077
谢里夫的游动实验 080
巴伦的深入研究 081
杯中酒埋下的研究夙愿 083
第二节?永远不要放弃独立思考
“郁金香泡沫”的沉思 086
“茅台骑虎难下”的启示 091
颠覆所谓的传统 095
第五章 福勒与“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的心理陷阱
第—节?我们只相信愿意相信的
人格测验中的真相 101
心理学家中的“zhanbu大师” 105
第二节?清晰地认识自己
奥勒·布尔的辉煌人生 108
爱因斯坦清醒地认识自己 112
奥托·瓦拉赫的自我定位 116
第六章 塞利格曼与“习得性无助”——自我循环的心理陷阱
第—节?“狗笼实验”的启示
穿梭箱中的“挫折狗” 123
“习得性无助”实验的扩展 124
积极心理学之父 126
第二节?错误归因引发的绝望心理
钱币见证的人生 131
自信创造辉煌人生 135
感知当下方能体验幸福 139
第七章 钢丝上舞动的瓦伦达——自我得失的心理陷阱
第—节?越在意越容易失败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47
目的颤抖理论 149
前仆后继的研究者 150
第二节?做事要专注过程
数学天才与“庞加莱猜想” 153
“华尔街股神”与亿元帝国 159
第八章 迈尔斯与“自我服务偏差”——自我归因的心理陷阱
第—节?我们都是自恋的孩子
个体成长中的双刃剑 165
深入研究的发现 167
第二节?正确认识自我
“自我美化”的奥朗德 172
清楚认知,成就奇迹 175
清楚自己的思维误区 179
第九章 库里肖夫“眼中的世界”——自我认同的心理陷阱
第—节?不一样的世界
心中所想即眼中所见 185
苏联电影事业的先驱者 187
第二节?摆脱“库里肖夫效应”
可口可乐的秘密 191
百万富翁的成败人生 196
克服盲目认知的沃恩 199
霍华德·卡特的坚持 202
第十章 津巴多与“路西法效应”——外部情境的心理陷阱
第—节?好人如何变成了恶魔
斯坦福监狱实验 209
人性阴暗面的触探者 215
第二节?人性的考验
现代版“孟母三迁” 218
约里奥“浪子回头” 221
第十一章 麻醉医师与“安慰剂效应”——自我欺骗的心理陷阱
第—节?医学的真相
持续不断地探究 229
双盲实验的发现 231
极具争议的医学家毕阙 233
第二节?相信也是一种力量
唐纳姆用相信成就儿子 235
李·艾柯卡的自信人生 238
第十二章 法布尔与“毛毛虫效应”——自我从众的心理陷阱
第—节?盲目顺从的毛毛虫
法布尔的科学实验 243
惯性思维的影响 244
“毛毛虫效应”的启示 245
“昆虫界的荷马”——法布尔 246
第二节?别做“转圈的毛毛虫”
敢于创新,成就迪士尼 248
突破思维的墙,乔布斯成就苹果 251
|
內容試閱:
|
文学巨匠的爱情悲剧
普希金是俄国文坛的启明星,是引领文学风潮的天才诗人和小说家。他原本可以过着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令人遗憾的是,却因一段错误的感情,英年早逝,于三十八岁就辞别了人世。
1812年,普希金在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当时有“莫斯科美人”之称的娜塔丽亚·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彼时的娜塔丽亚年方十六,正是如同含着晨露的玫瑰一般美好的年纪;她发束金环、身着华服,如同从油画中走出来的阿芙洛狄忒一般袅袅娜娜地走入舞会之中,在这惊鸿一瞥中,她的美丽不仅倾倒了参加舞会的众人,也深深地吸引了在人群中的普希金,年轻的诗人就这样毫无准备地跌入了爱河。
从舞会回去之后,普希金就像是丢了魂一般。睁开眼,他眼前浮现的是娜塔丽亚天鹅般优雅的姿态;闭上眼,他又仿佛看到了对方纯洁动人的微笑。普希金茶饭不思,辗转反侧,他认定娜塔丽亚就是自己此生的挚爱,如果不能娶娜塔丽亚为妻的话,他的一生将毫无意义。
下定决心之后,普希金就对娜塔丽亚展开了疯狂的追求,他先是委托朋友向娜塔丽亚的家人引荐自己,并提出了娶娜塔丽亚为妻的请求。但次求婚进行得并不顺利,娜塔丽亚的家人顾忌普希金与女儿之间的年龄差,以女儿年纪尚小为托词,婉拒了普希金的请求。
但这次的拒绝并没有打消普希金的热情,相反,诗人越挫越勇,他在寄给娜塔丽亚的情书中尽情抒发着自己炽热的激情和浪漫的幻想,并且隔三岔五就带着贵重的礼物去拜访冈察洛娃一家。终,冈察洛娃夫人认可了普希金的热情和诚恳,而娜塔丽亚也被诗人的才华和热情打动,与普希金迅速陷入了热恋之中。当然,也许其中有一点少女小小的虚荣心——那时候的普希金正值壮年,在文坛上风生水起,谁不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天才作家呢?
于是,在冈察洛娃夫人应允之后,普希金终于如愿以偿地抱得美人归,结束了两年的苦恋。1831年的2月18日,这对年轻的爱侣在尼基茨基教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然而,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预兆,就在双方交换戒指、互相诉说结婚誓言的时候,不知道是手滑还是其他原因,结婚戒指中的一枚竟然落到了地上。
金属和石头地板碰撞的声音并不大,却像宴会开始时敲击鸡尾酒杯的声音那样,令整个婚礼现场瞬间安静了下来,普希金的脸色变得很不好看——在俄罗斯的传统文化中,结婚戒指掉落寓意着这是一场不被上帝所认可的婚姻。
可婚礼已经进行到了一半,反悔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在神父的主持之下,普希金和娜塔丽亚还是完成了全部的结婚仪式。走出教堂的时候,普希金的额头上已经布满了豆大的汗珠,但很快,亲友的祝福和新婚的喜悦冲淡了这种不安的感觉,年轻的诗人很快便将这件不愉快的事情忘在了脑后,开始与妻子享受起新婚燕尔的快乐来。
然而,这对沉浸在热恋中的年轻夫妻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成长的背景天差地别,两个人的性格也是南辕北辙:普希金多情狂放,娜塔丽亚保守传统;诗人喜欢莎士比亚,而美女则更钟情于热闹的舞会。这样完全相悖而行的性格注定了普希金和娜塔丽亚的结合将会是不幸的,但在当时的普希金和娜塔丽亚看来,对方就是自己的塞勒涅和恩底弥翁,而神明必然是没有缺点的。
幸福的假象终究维持不了太长时间。在结婚之后,褪去了情人眼中的光环,两个人性格上的矛盾就凸显出来,并且在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中愈演愈烈。普希金认为妻子不理解自己,而娜塔丽亚也同样被普希金放浪的行为伤透了心。普希金开始夜不归宿,娜塔丽亚也通过一场接一场的舞会来麻痹自己,夫妻之间渐行渐远。
矛盾的爆发,始于一名金发男子的出现。
这名金发男子名叫乔治·查理·丹特士,是一位流亡到俄国的法国贵族。丹特士不仅仪表堂堂,而且精熟甜言蜜语,身边总是不乏莺莺燕燕围绕。和被娜塔丽亚的美貌所吸引的其他人一样,丹特士见到娜塔丽亚的眼便深深地迷恋上了她,电光石火之间,他便认定这就是自己此生爱的女人。这位陷入情网的花花公子不顾对方已婚的事实,使出浑身解数展开对娜塔丽亚的追求攻势,甚至毫不顾忌对方的丈夫。
尽管和娜塔丽亚之间已经没有太深的感情,但丹特士对自己妻子的狂热追求仍然深深地触怒了普希金,他感到自己身为男人的尊严受到了挑战,在多次阻挠无果之后,普希金向丹特士发出了决斗挑战。就像后来的历史所记载的那样,普希金死在了这场决斗之中,俄罗斯文坛上一颗熠熠生辉的巨星就此悄然陨灭了。
在普希金的爱情悲剧中,无论是娜塔丽亚,还是丹特士,以及普希金本人,均是“晕轮效应”的受害者。“晕轮效应”告诉我们,“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是由于我们被对方身上的某个优点所打动,进而选择性地自动忽略了其身上令我们不满之处,将对方神化成一个完美的人。当爱情的魔法退去,一切恢复原状时,彼此身上那些或大或小的问题瞬间就变成了对方眼中“不可忍受的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