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 中华学术 有道
》
售價:HK$
96.8

《
上古中国的神:先秦时期的彼岸世界
》
售價:HK$
96.8

《
君臣共天下:一本书读懂东晋门阀
》
售價:HK$
95.7

《
第3选择
》
售價:HK$
96.8

《
火起建章宫:汉武帝天命之年的荣耀、危机与救赎
》
售價:HK$
74.8

《
道德偶然研究
》
售價:HK$
105.0

《
中国古代史三论:政治·地域·族群
》
售價:HK$
90.0

《
走向现代:东亚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
》
售價:HK$
115.6
|
編輯推薦: |
1.改写命运,从心开始!
袁了凡用一生实践,证明命运可以改写!
2.不是鸡汤,是改变人生的切实方法!
人生的主动权在于自己,行为可以改变最终的结果。献给处于困境、迷茫或不满现状的人,让他们有希望和改变的勇气,打破“宿命论”枷锁。
3.掌握“立命之学”,解锁“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终极力量!
这本书不是空洞理论,而是作者袁了凡亲身实践并成功改变被算定命运的震撼故事。书中用真实人生案例证明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可能性,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4.数百万人受益的智慧:行善 改过 谦德=改变命运!
这是一部改写无数人生命剧本的东方智慧典籍,让我们翻开这本书,开启一场关于自我超越与生命觉醒的旅程吧!
5.一套让你安身立命、心想事成的东方心法,让你在焦虑时代拥有强大的内在力量感!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与其向外求,不如向内求索,通过修身行善来消解焦虑、对抗无常、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方向感,从而获得超越物质的持久幸福与内心平静。
|
內容簡介: |
《了凡四训》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袁了凡以亲身经历为例,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阐述命运并非天定,而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的这一道理。书中还列举了多种行善方法,如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舍财作福等。书中的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受欢迎的家训之一,畅销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
關於作者: |
赵明威,全网3000多万粉丝的作者,多年深耕低成本创业领域,专注于为普通人探寻合适的创业商机。创作作品累计播放量突破百亿次,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1.6亿次。
已出版作品《48种变现模式及项目起盘》累计销量超20万册
|
目錄:
|
目录:
第一篇:立命之学
弃医从文,养生济人
命由天定,运在己谋
进退有命,迟速有时
荣辱死生,皆有定数
凡人有数,亦存例外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修德福厚,失德福薄
各有渡口,各有归舟
因材而笃,不加纤毫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天命有常,知命不惧
行善作恶,记以功过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人生世间,死生为重
修身立命,积德祈天
前日,悠悠放任;而今,终日兢兢
以过折功,光阴虚度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
与人为善,与己为善
万民受福,一善抵万善
天难谌,命靡常
父母爱子,为之计长远
知命不惧,日日自新
第二篇:改过之法
获福远祸,先须改过
想要改过,须发耻心
想要改过:须发畏心
想要改过:须发勇心
改过之法:从事上改
改过之法:从理上改
改过之法:从心上改
诚心改过,必有效验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回思往事,宜奋发改过
第三篇:积善之方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凡事磨你,皆为渡你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至善至诚,生生不息
乐善好施,必有后福
雪中救人,诚心得福
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积德不怠,官运亨通
减刑之议,深合天心
包凭修寺,福泽子孙
支父厚德,晚世所稀
善须深辨,亦须穷理
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凡欲积善,不徇耳目
何谓阳善?何谓阴德?
人之为善,不论一时
善者为正,恶者为偏
一心清净,斗米成福
君之一念,已在万民
修身克己,则难也易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
吾辈处世,应与人善
合爱合敬,安一世人
善人在俗,亦难自立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惠不在大,赴人之急
兴建大利,勿辞劳怨
破吾之悭,济人之急
举扬正法,尤当勉励
移孝为忠,德厚流光
爱惜物命,福泽自臻
第四篇:谦德之效
满招损,谦受益
寒士将达,惟谦受福
福有福始,祸有祸先
逢辱能忍,不惟不怒
天将发人,先发其慧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人须立志,造福由我
附录:
附录一:重刻《了凡四训》跋
附录二:袁了凡居士传
附录三:云谷大师传
附录四: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
附录五:袁了凡先生训子弟语
附录六:书信
附录七:诗歌
|
內容試閱:
|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写给自己孩子的励志读物,它一共有四篇,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四百多年来,这本书如同一盏精神明灯,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突破命运枷锁的勇气。许多人从中看到希望,并相信通过后天的努力与行善,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
一、初窥门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袁了凡先生,是一位在命运的漩涡中挣扎后成功逆袭的学者。他幼年丧父,本应遵循科举之路谋取功名,却因母亲的建议弃文从医。
十七岁时,他在慈云寺遇到了神秘的孔老先生。孔老先生为其卜算了详细的命运轨迹,从科举考试的名次到一生的荣辱生死。他重拾学业,但屡战屡败,这让袁了凡坚信命运不可抗拒。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三十七岁时他与云谷禅师相遇之后。
云谷禅师一语道破天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如同晨钟暮鼓,唤醒了袁了凡内心深处对自我主宰的渴望。他开始反思过往,意识到自己被困在既定的命运框架中,未曾真正挣扎,便沦为凡夫俗子。
这让我想起许多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助。我们常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出身不好,但《了凡四训》告诉我们,真正的改变源于内心对命运的质疑与不屈。袁了凡先生用亲身经历证明,命运并非不可改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挣脱既定思维的束缚,主动去探寻那扇通往新生的大门。
二、改过之法:破旧立新的关键
袁了凡先生深知,若想改命,必先改过。他提出了发耻心、畏心、勇心三种心态。这就好比给我们配备了改过自新的 “三把利剑”。
先说发耻心,就是让我们拿自己和圣贤对比,看看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如他们。孟子说 :“耻之于人大矣。”一个人若没了羞耻心,就可能会肆无忌惮地作恶。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常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违背自己的本心?当我们能真正为自己的过错感到羞耻,就迈出了改过的第一步。
再看发畏心,天地鬼神可不会被我们的伪装骗过,哪怕是最隐秘的过错,也都在它们的洞察之中。而且,别以为没人发现就万事大吉,其实我们的内心早已暴露一切。只要还有一口气,无论过错多深重,都有改过的机会。但若等到生命消逝,想改过也没办法了。这告诫我们要时刻敬畏天地、敬畏因果,不要心存侥幸。
最后是发勇心。很多人不改过,是因为拖延和退缩。我们得像拔掉肉里的芒刺、斩断毒蛇咬住的手指一样,毫不犹豫地改正过错。
具备了这三种心态,面对过错便能迎刃而解。
这就像我们做生意,若发现策略错误,当机立断调整才能扭转颓势;若是优柔寡断,只会损失惨重。
三、积善之方:厚德载物的根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袁了凡先生用大量生动的事例阐述了行善积德的重要性。
从家庭层面看,那些代代行善之家,福泽往往绵延不绝。像他提到的包凭修寺,福泽子孙,这和我们今天为子女创造良好成长环境的道理如出一辙。我们给子女留下财富,不如给他们积攒德行。
在社会交往中,善行更是通行证。乐善好施的人,总能在危难时刻得到他人的回馈。
但行善并不是盲目付出,还需深辨善恶、穷究事理。这就如同我们在创业时,要精准判断市场需求,才能让善意发挥最大价值。袁了凡先生还提醒我们,行善不能只看一时,而要有恒心,把善行融入日常,让善良成为我们的本能。
四、谦德之效:低调前行的力量
“满招损,谦受益”,袁了凡先生强调谦德是为人处世的法宝。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谦逊的人更容易赢得尊重与机会。
“寒士将达,惟谦受福”,那些在困境中仍保持谦逊的人,往往能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飞冲天。就像一些公司初创时并不被人看好,但因管理者低调务实,潜心积累经验、拓展人脉,最终实现逆袭。
当我们秉持谦德时,便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坚定地走向成功。
五、结语
《了凡四训》就像一座跨越时空的智慧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方法。书中的智慧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袁了凡先生用一生实践总结的人生真谛。
让我们一起品读《了凡四训》,从袁了凡先生的故事与智慧中汲取力量,把握改写命运的主动权,开创更加美好的人生吧!
赵明威
2025年3月于北京
在《庭帏杂录》中,记载了几个关于袁了凡的母亲李氏为人处世的小故事。
袁家和隔壁的邻居沈家,是世仇。
一
袁了凡的母亲刚嫁到袁家的时候,两家的关系一直不睦。
当时袁家的院子里有一个棵桃树,春天,桃树的枝丫恣意伸展,但凡有桃枝伸到沈家的院子里的,沈家人看到后一定会把桃枝锯断。
袁家兄弟见到这样的情形,就跑去向母亲告状。
母亲听了他们的话后,说:“沈家做的没错,就应该这样。毕竟这是我们家的桃枝,又怎能去侵占别人家的地方呢?”
但是沈家也有一棵枣树,他们家的枣树也有桃枝伸进袁家的院子里。
可等到枣儿长出来的时候,母亲却再三告诫袁家几兄弟,说:“这是邻居家的枣子,让我们不要去随意打落随意摘取。”
除此之外,母亲还告诫家中的仆人,要好生照料看护着这些枣子。
等到枣子熟了,母亲便命人去请沈家的婢女到袁家把熟了的枣儿摘下来,并且用盒子装起来,送还给沈家。
二
袁家有一段时间养了几只羊,小羊顽劣,有时候趁人不注意就跑到沈家的院子里。
沈家人对袁家还是一如既往的冷漠,看到袁家的羊跑到他们的院子里,他们一定会趁机杀羊。
大家心中愤恨,但也无可奈何。
终于有一天,沈家有一只羊跑到了袁家的院子里。袁家的仆从心里特别开心,想着终于能够报仇雪恨了。
大家摩拳擦掌,准备逮住这只羊,并把它杀死,来弥补之前的遗憾。
我的母亲看到后,立刻阻止了大家。
母亲说:“我们不能这样做。”
大家虽然心里有些遗憾,还是听从母亲的话,把羊还给了隔壁沈家。
三
沈家有人生病了,母亲不仅让我的父亲袁仁去帮忙问诊赠药,还发动周边的邻居为沈家进行募捐。
母亲说:“邻居患了病,我们要互相体恤,这样才不失为邻里之间的道义。沈家有人生病了,但他们家不宽裕,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心意给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之后,并把募捐来的善款连同自家的一石米都给沈家人送了过去。
沈家人被母亲的大义所感动,于是渐渐放下了往日的旧怨。此后,两家更是往来密切,甚至做了姻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