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漫步上海老房子(修订版)
》
售價:HK$
63.8

《
壹卷YeBook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广东历史文化研究
》
售價:HK$
86.9

《
ACT一学就会:接纳承诺疗法入门指南
》
售價:HK$
152.9

《
风俗论(上册)(汉译名著本)
》
售價:HK$
105.6

《
费曼学习法:高效学习的实用策略和技巧
》
售價:HK$
64.9

《
仰望星空:观测火星
》
售價:HK$
68.2

《
走出情绪风暴,做从容引领的父母
》
售價:HK$
65.8

《
性格解码:解锁你的职业天赋(第6版)
》
售價:HK$
96.8
|
內容簡介: |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庞大而丰盈的中国魔幻宇宙,本书把这一古代奇幻世界从知识经验和西游“通关”的角度拆解开。这是一部小说知识学的百宝书:《西游记》经历了五百年的岁月沧桑,从身份之谜到版本流变,从宗教民俗到新知佚闻,作者带你体悟文本的多重世界,探寻经典重读的多种可能;这更是一部《西游记》的通关宝典:让我们跟着猴王一起成长,追随他“关关难过关关过”,陪伴他经历神魔世界里的“城头变幻大王旗”。猴王最终抵达灵山,实现了终极愿望,我们最终将会走向何处,却未可知,只有在破与悟的共生之旅中寻找答案。
|
關於作者: |
赵毓龙,80后青年学者,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备受高校学生喜爱的“讲合男神”。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与戏曲。致力于“西游” 故事的跨媒介、跨文本、跨地域、多民族濱化、传播研究。著有《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明清小说伦理叙事研究》等。
|
目錄:
|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001 这一切,要从一块石头说起
002 花果山究竟在哪里
003 东胜神洲,到底应该怎么读
004 猴王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
005 孙悟空是反抗型英雄吗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006 孙悟空读的是职业技术学校
007 混世魔王是猪腰子脸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008 没了金箍棒,悟空还玩得转吗
009 金箍棒有什么寓意
010 悟空为什么要到龙宫借兵器
011 龙王到底长什么样
012 地狱里的“老大”,是不是阎罗王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013 大闹天宫是因为猴王良心丧失
014 神魔世界的人情,是冷还是热
015 “弼马温”本来是个“肥缺”
016 是“五人组”,还是“七兄弟”
017 “齐天”难为兄,“通天”难为弟
……
|
內容試閱:
|
《西游记》第一回,猴王得须菩提祖师赐名,从此唤作“孙悟空”。有了大号,就算正式为人了,悟空当然喜不自胜,连叫了三声“好!”书中随即接入两句诗:“鸿濛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特别强调一番:这个法名,不是随便起的,而是与故事主旨密切相关的。
悟空的成长,以“打破顽空”为第一道关。
整部小说,是以猴王为第一主人公的——贯穿“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两大段落的主线人物,正是悟空。而故事的线索,也是悟空由“抗争”走向“归顺”的过程。悟空又称作“心猿”,无论从宗教哲学的逻辑,还是从世俗哲学的逻辑来理解,悟空都是“心”的象征。如此一来,悟空的成长经历,也可以看成一个人修“心”的过程。
既然要“修心”,就需要修行主体有“悟性”。悟空是天产的灵明石猴,他汲天地精华而生,“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当然有悟性,但即便是具有超出常人的悟性,也总要迈过第一道关——顽空。
这里的“顽空”,本是佛教术语,指一种无知无觉的状态。道教将其吸收进自己的炼养观念,用来指称一种缺乏生机的修炼状态。
今天,我们是把《西游记》当作一部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看的,书中的佛道观念、逻辑、术语,不会引起绝大部分人的好奇。阅读过程中,我们甚至反感这些内容——它们不仅缺乏趣味性,又妨害了故事的流畅性,更诱导现代读者走回传统“证道派”的老路——遇到相关表述,便直接略过了。对于“顽空”的深刻意涵,也就不去寻根究底。
不过,就算是从世俗立场、文学立场来理解故事,“顽空”也是重要的。
拜到须菩提祖师门下以前,悟空固然有灵性,但说到底,还是一只懵懵懂懂的小野猴子。与其他猴子——那些每日除了满足生理需求,对于周围世界缺乏足够的好奇心与探索力,对自身命运也缺乏思考意愿的“小畜生”——相比,悟空固然表现出了一种“成长的自觉”,毕竟还是“矬子里拔大个儿”,他仍旧是一只原始蒙昧的猴子。
他渴望长生,希望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这并不是意识到自己处于一种原始蒙昧的状态,渴求实现精神飞跃,而是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无限期地延长目前的状态——令人满意的状态——原来修成不死之体,也只是为了长长久久地傻吃、傻喝、傻玩、傻乐!
这就是悟空当时的认知——从石卵风化成形,到水帘洞中称王称霸,再到出海寻仙访道,直至找到斜月三星洞的山门,悟空始终处于这种认知状态。书中特地描写悟空在山门外等候的情形:“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这固然是其天性使然,但也生动地表现出:悟空此时还是一只小野猴子。
有了“悟空”之名后,猴王才进入精神飞跃的实质进程。可以说,悟空在须菩提祖师门下,并不仅仅学到了长生不死之术,以及配套的地煞数变化(另外白饶了一个筋斗云),他实际上完成了精神上的“受洗”仪式——须菩提祖师赐名的情节,我们可以看成是对悟空的洗礼。
当然,并不是说自此以后,悟空就彻底摆脱“顽空”状态了。既然是天然的原始蒙昧状态,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发生质变。
我们的思维,总是不由自主地陷入“二极管陷阱”:认识问题,往往习惯性地聚焦于“原点”与“终点”,忽略其间的“过程”。
读到“打破顽空须悟空”,大部分人会首先捕捉到“顽空”与“悟空”这两个关键词,进而构建二者的矛盾关系——这是我们自幼学习辩证法的一种“条件反射”。但它还不是彻底的辩证法。进一步的辩证认识,不只应当看到两头端点之间的矛盾,还应当发现线段与端点之间存在更为深刻的矛盾。
也就是说,“打破”与“顽空/悟空”之间存在矛盾。
现代汉语里,“打破”是一个完整的双音节词,但如果进一步分析,“打”是动作,“破”则可以看成“打”的结果。做出了“打”的动作,未必得到“破”的结果。悟空成长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而是为了“破”。所以,这部书的主标题隐去了“打”字,直接用“破顽空”三字——听起来,也铿锵有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把本书读者导向“唯结果论”,笔者的一贯主张,是既重结果,也重过程的。我们其实也要从过程的维度去理解“破”。
既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顽空”也不是发挥一次能动性,就可以被彻底突破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地“破”,才能进入不同的精神境界。
相应地,不止一次地“破”,就需要持续地“悟”。这也符合《西游记》中悟空的成长历程。从小野猴子到悟空,是一次“破”;从闹天宫的“大圣”到奔西天的“行者”,又是一次“破”;从魔性未褪的猴王,到自觉翦除魔性的猴王,又是一次“破”;直到过了凌云渡,灵山正果,才真正完成了“破”的历程。如果在第一回就彻底完成了“破”的工作,故事岂不是可以就此结束了?后来的九十九回,难道都是结尾的“彩蛋”吗?!
不断地“悟”与“破”,也符合我们自己的人生。
我们都曾经历原始蒙昧的状态,但谁敢说走出“童稚时代”,自己就不再是一个“顽空”之人了?敢于说这样话的人,大概也是无知无畏的,这倒是真应了“顽空”本来的意涵。
我们不是文学作品里的灵明石猴,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既没有“主角光环”,也没有预设的成长路径;悟空的成长是有脚本的,我们的成长则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相同之处,是持续地“悟”与不断地“破”。
当然,悟空的“悟”,是基于宗教哲学的;我们的“悟”,则是基于世俗哲学的。更多时候,它其实也上升不到哲学范畴,只不过是日常思维——对于自己的理解,对于周遭的理解,缺乏具有哲学品位的思辨性,但也足以指导生活。
如此看来,我们的“悟”,说到底是认识的提升。随着认识提升,我们的生活会进入不同境界,“破”的结果也继之而来。
认识提高的基础,是知识的累积。这里所说的知识,不只包括系统性、专门性的学问,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累积的经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后者其实更为重要——毕竟,它对于生活的指导性更强。
基于此,本书借用了刘勇强教授提出的“小说知识学”这一概念。
这个概念,是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专业立场提出的,聚焦于小说作者所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小说文本中的叙事性体现。小说作者总是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讲故事的,选择什么题材,服务于何种意图,采取哪一种叙事策略,都是知识的体现。同时,小说里不仅有“成块”的知识,在人物塑造、情节组织、场面呈现等方面,也无不体现出知识。可以说,“小说知识学”是近年来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一个新维度。
跳出专业语境,回归大众阅读的立场来看,这个概念也是有意义的。
读者也总是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去接受、理解、传播故事的。对什么题材感兴趣,是否能够理解作者的隐含意图,如何评价书中的人物与事件,通过什么途径与方式将小说里的故事传播给其他人?这也都受到读者知识的制约。比如《破顽空》的读者,十之八九,应该是相对熟悉《西游记》的,或是对这部神魔小说具有格外的兴趣,否则也不会成为本书的受众。这其实就是一种知识。
所以,本书以“知识学”为副标题,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发现与《西游记》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知识,建立读者知识与文本知识、作者知识之间的链接。
知识的链接点,当然是笔者本人的知识结构,但在这《破顽空》里,笔者绝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尝试“分享”知识。
笔者不是在扮演“权威”的角色,或是摆出一副“家长”面孔,居高临下地传播(甚至灌输)知识,而是与大众读者一样,从阅读经验的立场出发,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发现,以“叙述”的形式呈现出来。是否接受这些叙述,选择权在于读者;如何理解并“二次传播”这些叙述,也是读者的自由。
为了尽可能保证读者的选择权与自由度,本书不得不弱化、消解自己的“结构”——不设置主旨议题,也不交代核心逻辑,更不讲究布局——转而回归百回本《西游记》的结构,逐回讲读,聚焦重点。知识的串联线索,不是笔者的学术研究思路,而是故事本身的发展进程。
换句话说,笔者与本书的读者一道,跟着猴王一起成长,追随他“关关难过关关过”,陪伴他经历神魔世界里的“城头变幻大王旗”。猴王最终抵达灵山,实现了终极愿望;我们最终走向何处,却未可知。沿着《破顽空》的知识路径,不同的读者,可能会走进别样洞天。即便处于同一洞天里,知识结构有异,看到的景观也千差万别——我眼中的日升,可能是你眼中的月落;他看到花上露,你却听到林间风;起初,你品到杏儿酸,停一停,再咂摸一番,又尝出枣子甜。
不管是杏儿酸,还是枣子甜,尝出滋味,或许就已经到了灵山。
虎先锋“虎”在何处?
前两年,有一部国产动画片《中国奇谭》,引起了大家关注,特别是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很受青年观众喜欢,许多青年职场人把自己代入了浪浪山故事。
有的朋友看这集动画,会把浪浪山跟狮驼岭对应起来。其实,这有点抬举浪浪山了。浪浪山的武装势力,规模是很小的,架构也比较简单。狮驼岭上有三个大魔头,手下的妖精有四万七八千人——人家是正经的“大厂”,光烧火做饭的就有一千多号。
笔者以为,浪浪山倒很像黄风岭。黄风岭的规模就不大,不到一千人,勉强比得上狮驼岭一个炊事班的级别。书中交代,黄风怪手下,除了大小头目,还有五七百名小妖。黄风怪更适合唱《沙家浜》:“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头目,五七百条枪。”应该说,黄风怪,也就是个胡司令的级别。况且,这不是《小妖怪的夏天》吗?唐僧师徒来到黄风岭,也正好是夏天。
不过,《小妖怪的夏天》,聚焦的是单位最底层的小妖。这一讲要说的,是一个中层干部——虎先锋。
这种中层干部形象,其实是很难塑造的。他不是大魔头,不能着力刻画,一着力刻画就抢戏了;但他又不是底层小妖,普通读者很难把自己代入人物,这种形象也就不太受普通读者待见。只有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笔墨,才能把这类形象塑造好。《西游记》的第二十回,就是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笔墨。
为什么说是适当的时候?这一回是接在收伏八戒之后的。之前讲过,悟空与八戒象征着道教丹道派所说的铅(元气)汞(元神)调和。调和得好,才能炼成金丹。所以,这一回里就要让大家看到铅(元气)汞(元神)调和的过程与结果。要表现配合得好,就得写师兄弟合力打败妖魔。但不能是大魔头,如果是大魔头,金丹就太容易炼成了!所谓九转金丹,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反复提炼,反复锻造。如果一上来就合力制伏大魔头,后面的故事就不用讲了——沙和尚还没上线,就可以直接下线了。
那么,合力打死一个小妖呢?这简直是开玩笑!杀鸡焉用牛刀?一个小妖,战斗值都不过百,还不够悟空塞牙缝的,用得着师兄弟配合吗?
这时候,就冒出一个中层干部。有本事,但不大;有脑子,但不多;一棒打不死,得费点周折,但最后还是能除掉的,花的力气也不算多。所以,就是悟空赶着虎先锋跑,正好撞上八戒,被八戒一钉耙打死,这样才能看出师兄弟的配合,也让八戒立下第一功。
什么是适当的笔墨?就是要描写虎先锋的形象,得写出他的不同侧面,这样才能让我们看到他的成功与失败,看到神魔斗法的委曲波折。
虎先锋得有点脑子在身上。他读过兵法,知道用“金蝉脱壳”之计。用这个计策,又是结合其自身特点的。虎先锋有一个本事,能扒下自己的虎皮。路边正好有一个卧虎石,块头极大,仿佛一头老虎蹲卧在那里。虎先锋就把虎皮盖在石头上,冒充自己,真身逃跑了。
这里要插一句,经常有家长问笔者:小孩子适不适合读《西游记》?个人建议,如果是阅读原著,小孩子应该在家长陪同和指导下阅读。《西游记》绝不是儿童读物,书里有许多暴力内容,画面血腥,视觉效果恐怖。比如这一回写虎先锋扒下虎皮,就是刻画的笔墨。写他抡起左手,抠住自己的胸膛,往下一抓,“哗啦”一声,就把整张皮剥下来了,血淋淋地站在那里——看上去跟“进击的巨人”似的。后面还有八句诗,形容他此时模样。明显不适合儿童阅读。
再说回来。虎先锋用的“金蝉脱壳”之计,确实成功了,但他的头脑也就这么一点,成功也只是片刻之间。接下来,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之所以失败,倒不是因为他脑子不够用,而是鲁莽——他居然敢正面挑战悟空。但归根到底,这也不是鲁莽的问题,而是眼皮子太浅,没见过世面。
东北话里有一个形容词——虎。说一个人“虎”,就是形容这个人鲁莽,冒傻气,什么事情都敢做。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性格,是一种天生的气质。其实,大部分人“虎”,还是因为眼皮子浅,没见过大世面。没碰到硬茬儿,没见识过真正厉害的家伙,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有多么复杂和危险。这样的人,被恶狠狠地收拾过几次,就“虎”不起来了;绝大多数的“虎”人,都是可以被社会教育好的。
虎先锋,就是这种“虎”。他连悟空是谁都不知道,试想狮驼岭上的魔王,本事大,法宝多,还有强硬后台,也要想个复杂的计策,对付悟空。一个屁大点的虎先锋,就敢领着五十个“低血低气”的小妖精,去正面挑战悟空,还放出大话,说“买一个又饶一个”,连悟空一起抓来吃了,真是不怕风大闪了舌头。结果可想而知,跟悟空斗上三五回合,就骨软筋麻。这一回,他算是知道厉害了,但为时已晚——许多“虎”人都是没机会接受再教育的。
这样“虎了吧唧”的中层干部,其实是最坑人的,不仅坑自己,也坑别人。对上,坑大领导,经常把大领导装麻袋里(黄风怪就埋怨虎先锋招惹悟空);对下,坑手下人,一窝子人全跟着做炮灰。
所以,浪浪山是不好长待的,落个脚还行,不能耗上一辈子。它规模太小了,你顶头上司眼界不宽,见的世面不够,这样的地方待久了,你的格局也打不开,虎先锋就是你的天花板了!去浪浪山外面看看吧,起码去狮驼岭看看,就算是进炊事班,格局也是不一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