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末民初的“问题”与“主义”
》
售價:HK$
104.5

《
新中式服装设计、制板与裁剪
》
售價:HK$
96.8

《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售價:HK$
217.8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HK$
60.5

《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售價:HK$
107.8

《
囚笼之家
》
售價:HK$
65.8

《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
售價:HK$
140.8

《
她本自由:女性破除心理束缚、治愈父权创伤之旅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1.作品:《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不朽典范,更堪称中外爱情文学的杰出代表,问世以来,备受推崇,在学界和民间都拥有持续而美好的声誉。
2.版本:《西厢记》现存刊本众多,其中,刻于明天启年间的凌濛初刻本,出版较早,名家校注,刊印精致,版画精美,是公认的好版本。本书即以国家图书馆藏凌濛初朱墨套印本《西厢记》为底本影印,大小尺寸依据原书。
3.笺谱:书中有插图二十幅,绘者为吴门画派重要画家王文衡,刻者为新安著名刻工黄一彬;以此为基础,我们制作了一套十二张《西厢记》笺谱,和书配套发行,以展示这部作品多方面的艺术内涵与美学价值。
4.联动:2016年出版的明刻《牡丹亭》,大受欢迎;此次出版《西厢记》,与之珠联璧合,共同呈现中国古典名剧的精彩与魅力。
|
內容簡介: |
《西厢记》是元杂剧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问世以来,受到学术界、戏剧界及社会舆论各方面的重视。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折。主要情节为:书生张生寄居普救寺,偶遇相国之女崔莺莺,对她一见倾心。恰逢叛将孙飞虎围寺,崔老夫人许诺,退兵者可迎娶莺莺。张生修书,请朋友解围,不料老夫人毁约,逼迫张生和莺莺结为兄妹。莺莺侍女红娘仗义相助,暗中促成二人好事。事发后,老夫人被迫允婚,却逼张生赴考,求取功名。经历长亭送别、郑恒诬婚等波折,张生高中归来,终与莺莺完婚。
全局歌颂了爱情的自由与伟大,旗帜鲜明地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口号,唱出了普天下追求爱情理想者的共同心声。
|
關於作者: |
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一说名信德),字实甫。元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河北定兴人。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生平事迹不详,或为身份不高的下层文人,与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官妓、杂剧演员往来密切。剧作存目十四种,今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残存《贩茶船》《芙蓉亭》二种。
|
內容試閱:
|
出版说明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不朽典范,堪称中外爱情文学的杰出代表,问世以来,备受推崇。元末明初贾仲明〔凌波仙〕吊曲赞其“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代陈继儒视之为“千古第一神物”(《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清代金圣叹将其列入“古往今来六大才子书”,盛赞:“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关于它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影响较大的有四种:王实甫作、关汉卿作、关作王续和王作关续。其中,《西厢记》作者为王实甫的说法出现最早,其他说法相对晚出,又都没有提出推翻王作说的有力证据,作者是王实甫的说法,相对可信。
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一说名信德),字实甫。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河北定兴人。据推断,应生活在元代前期,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中,评价王实甫:“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飙飙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据此可知,王实甫出入勾栏,与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官妓、杂剧演员往来密切,他本人或为身份不高的下层文人,文采风流广受赞誉。
《西厢记》故事,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文中的张生,始乱终弃,骗取了崔莺莺的爱情,又抛弃了她另娶高门。到了宋代,词人秦观、毛滂都有诗词作品咏莺莺故事,赵令畤以此为蓝本,改编创作了《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极大地推动了故事的传播。宋元南戏和话本也有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但没有流传下来。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使“西厢”故事有了新的突破:张生不再是无行文人,而成为多情才子;崔莺莺具有了反抗性;矛盾冲突的性质变成了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故事结局,莺莺、张生私奔团圆,不再是悲剧结尾。及至元代,经王实甫之手,《西厢》故事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完美融合,《西厢记》始成为享誉中外、影响深远的巨作。
《西厢记》歌颂了爱情的自由与伟大,描写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宗法卫道者,同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礼教叛逆者之间的冲突,旗帜鲜明地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口号,唱出了普天下追求爱情理想者的共同心声。
王实甫高超的文学水平,为《西厢记》赢得了历代读者的褒赏。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说:“《西厢》妙处,不当以字句求之。其联络顾盼,斐亹映发,如长河之流,率然之蛇,是一部片段好文字,他曲莫及。”(《新校注古本西厢记·附评语十六则》)明代文学家王思任云:“其描摹崔、张情事,绝处逢生,无中造有。本一俚语,经之即韵;本一常境,经之即奇;本一冷情,经之即热。人人靡不脍炙之而尸祝之,良由词与事各擅其奇,故传之世者永久不绝。”(《合评北西厢序》)
《西厢记》刊本众多,今存明代刊本八十种左右,清代刊本、钞本一百余种。今存最早的、完整的《西厢记》刊本是明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奇妙注释西厢记》,此本之后,有代表性的校注本有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凌濛初刻本《西厢记》、毛奇龄《论定西厢记》等。
其中,刻于天启(1621-1627)年间的凌濛初刻本(以下简称“凌刻本”),是一个较早期的本子。凌濛初在综合参考众多刊本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细致的校勘、评注、整理、精刻工作,使得这部刻本呈现出体例完善、校勘严谨、评点到位、内外兼美的状态。
体例方面,元杂剧之名称,一般取题目正名末句而成,而题目正名又在每本剧末。今存最早的弘治本,每卷(相当于本)之名均为四字,都与每卷的题目正名无关,显然是受到传奇的影响,与元杂剧体例不合(凌刻本在目录部分收入的万历间“日新堂本”目录,即与弘治本标目相同)。凌刻本将全剧分为五本,每本各分为四折,自行起止,总计二十折。每本末尾,均有题目正名四句,末句分别为各本之名,即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第二本《张君瑞害相思》,第三本《崔莺莺夜听琴》,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圞》,符合《录鬼簿》显呈的元剧体例;并完整保存了前四本每本末尾的〔络丝娘煞尾〕。凌濛初又据《太和正音谱》核定曲文中衬字,以小字刊刻,以进一步恢复北曲的原貌。在现存所有刊本中,凌刻本是唯一未受传奇体制影响、体例保存相对完好、与元杂剧体例最相契合的刊本。
校勘评点方面,凌濛初在《凡例》中说:“评语及解证,无非以疏疑滞、正讹谬为主,而间及其文字入神者。”穿插于全书的评语,与每本末尾所附“解证”,起到了“疏疑滞”“正讹谬”以及分析文字神韵所在的作用。“疏疑滞”,即释解疑难字词,有借鉴援引他人的部分,也包含凌氏广泛搜觅、发前人所未见的成果;“正讹谬”,一是针对当时戏曲大家徐渭、王骥德等评点《西厢记》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创见,二是对其他版本中的某些臆改之处,做出更正;而“间及其文字入神者”,则是剖析《西厢记》的美学成就,凌氏对于《西厢记》在叙事艺术、语言风格上多有称许,体现出对于朴素通俗之美的重视。
从形式上看,该本朱墨套印,唱词衬字用小字,凌氏眉评用朱色套印,圈点、句点及简短评注,亦以朱色印于墨色正文之旁,眉目分明,疏密有致。
书首插图二十幅,绘者王文衡,苏州人,吴门派系重要画家,专工戏曲版画;刻者黄一彬,新安(今安徽歙县)版刻名工,出身刻书世家,有“刻图必求歙工,歙工首推黄氏”之誉。绘镌均为名家,珠联璧合。
书末附元人增《对弈》一折及元稹《会真记》。
综合以上信息,经与国家图书馆商定,我们此次选择了国图藏凌濛初朱墨套印本《西厢记》(全四册)作为影印底本。
《凡例》《旧目》等处钤印,有的来自凌濛初本人,有的来自画家王文衡,更多的来自藏书家蒋之翘、蒋玢、潘祖荫、白亮诚、郑振铎等,证实该本曾为多位名家收藏或经眼,拥有不容忽视的版本价值。
国图有关工作人员在此过程中提供了热心支持与技术协助,使得这一善本得到精彩呈现。该影印本大小尺寸依据原书,并以书中插画为基础,制作了一套《西厢记》笺谱,配套发行,以便读者充分感受这部作品多方面的艺术内涵与美学价值。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零二五年三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