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胡斯战争(卷一):愚人之塔(《猎魔人》作者波兰历史奇幻巨著)
》
售價:HK$
142.8

《
大清为何轰然倒塌:一本让读者又爽又气、又哭又笑的历史书
》
售價:HK$
74.8

《
真实与真理之间——早期基督教史学探析
》
售價:HK$
107.8

《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
》
售價:HK$
173.8

《
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樊百川著作集)
》
售價:HK$
184.8

《
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07.8

《
汗青堂丛书151·日本中世战争史:武士的命运与下克上
》
售價:HK$
79.2

《
清季的洋务新政(全二卷)
》
售價:HK$
418.0
|
編輯推薦: |
1.本书语料丰富,图文并茂,融学理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
2.本书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语料文献资料和研究视角的新维度,也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酒文化的大众读物。
|
內容簡介: |
中国酒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精神魅力,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依据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系统考察具有代表性的酒文化词语的历史来源、结构类型和语义类聚,剖析酒文化词语所反映的酿酒文化、饮酒文化、酒事酒典等民俗形态,挖掘并提炼汉语酒文化词语中所蕴含的历史底蕴、民俗风情与哲学智慧等多元内涵。品味酒文化词语,感受其中的文化底蕴,对于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大有助益。
|
關於作者: |
李树新,内蒙古大学人文科学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带头人。学术兼职有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熟语学、文化语言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著有《熟语研究》《汉语称谓研究》《语式与习俗》《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谚语文化研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文化记忆》《汉语歇后语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
目錄:
|
第一章 酒文化词语概说
一、酒文化词语的来源
(一)源于上古文献典籍
(二)源于农书、医书类文献
(三)源于食事类文献
(四)源于涉酒文化典籍
(五)源于辞书
(六)源于文学作品
(七)源于近现代方言口语
(八)源于外来语
二、酒文化词语的结构类型与结构关系
(一)酒文化词语的结构类型
(二)酒文化词语的结构关系
三、酒文化词语的语义特征
(一)知识性
(二)民族性
(三)色彩义的多样性
(四)感情色彩的丰富性
第二章 酒文化词语与酒源文化
一、酒的起源与种类
(一)酿酒起源的几种说法
(二)酒的种类
二、酒的酿造
(一)酿酒的原料
(二)发酵方式与酒的生成
第三章 酒文化词语与酒名文化
一、与酿造有关的酒名
(一)以原料为名
(二)以酿造主体为名
(三)以酿造时间为名
(四)以酿造方法为名
(五)以产地为名
二、与酒之色味有关的酒名
(一)以色为名
(二)以味为名
三、与酒之功能有关的酒名
(一)以生活功能为名
(二)以礼俗功能为名
四、与山名、水名、景名、人名有关的酒名
(一)以山为名
(二)以水为名
(三)以景为名
(四)以人为名
五、与喜恶情感有关的酒名
(一)喜赞酒名
(二)恶贬酒名
(三)中性酒名
六、与酒之品牌有关的酒名
(一)八大名酒酒名
(二)其他品类名酒酒名
第四章 酒文化词语与酒饮文化
一、酒礼酒德谚
(一)酒以成礼谚
(二)酒德律人谚
二、品饮酒风谚
(一)抒怀怡情谚
(二)重情共饮谚
(三)解忧遣愁谚
(四)诗酒征逐谚
(五)酒酣书艺谚
(六)放歌纵酒谚
(七)赏花弄酒谚
三、酒诫酒训谚
(一)酒醉伤身谚
(二)酒醉败事谚
(三)酒醉好色谚
(四)诫酒诫贪谚
(五)嗜酒失财谚
第五章 酒文化词语与酒俗文化
一、礼仪活动风俗谚
(一)祭祀祭奠谚
(二)降诞生嗣生日谚
(三)祝寿谚
(四)婚喜酒俗谚
二、岁时节日风俗谚
(一)岁时节令酒俗谚
(二)节日酒俗谚
三、送别接风风俗谚
(一)送别饯行谚
(二)接风庆功谚
四、生产销售风俗谚
(一)曲院酒坊谚
(二)酒馆酒肆谚
(三)贩酒榷酤谚
五、宴席待客风俗谚
(一)以酒待客谚
(二)敬酒罚酒谚
六、佐酒助兴风俗谚
(一)诗语令
(二)文字令
(三)猜拳令
第六章 酒典词语中的酒文化
一、酒事之典
(一)文士事典
(二)宴饮事典
(三)政治事典
(四)军旅事典
二、酒人之典
(一)清雅之典
(二)浊俗之典
(三)污恶之典
第七章 酒文化词语与认知喻理
一、酒性、酒酿喻理
(一)酒性、酒名喻理
(二)酒酿喻理
二、酒饮喻理
(一)饮酒喻理
(二)醉酒喻理
三、酒肴喻理
(一)酒饭、酒菜喻理
(二)茶酒喻理
(三)酒席喻理
四、酒人、酒语喻理
(一)酒社、酒人喻理
(二)诗酒喻理
(三)酒话喻理
五、酒器喻理
(一)酒杯喻理
(二)壶、瓶、囊、觥、斗、卮喻理
(三)瓮、坛、瓯、樽喻理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酒自诞生以来,就和人类社会朝夕相伴,密不可分。纵观我国酒文化的历史,酒不仅仅以物质的形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无处不在,还调节了人们的感情,促进了人际关系的交流,成为从帝王到草寇、从伟人到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酒还渗透到风俗、礼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几乎成了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事象。
早在夏、商、周三代,酒便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礼仪风尚紧密相连。
夏代,乡人于十月在地方学堂行饮酒礼。《诗经·七月》有这样的诗句:“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句描绘的是一幅先秦时期农村乡饮风俗的场景。九月份降霜,秋天到了。在开镰收割、清理打谷场禾场、农事既毕以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屠宰羔羊,来到乡间学堂,设酒备宴请朋友共饮,并把牛角杯高高举起,相互祝愿,齐声高呼万寿无疆。当然也预祝来年丰收大吉,生活富裕。
据《礼记》载,周代的乡饮有“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的习俗,以年长者为优厚,以明尊长。尊老敬老的民风在以酒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周代风俗礼仪中,男子年满二十要行冠礼,表示已成为成年人。在冠礼活动中,“嫡子醮用醴,庶子则用酒”,以此庆贺自己走向成熟。周代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婚姻习俗,纳采、问名、纳吉等各个环节都有讲究。婚期至,“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与庙……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新婚夫妇共同食用祭祀后的肉食,共饮新婚水酒,以酒寄托白头偕老的愿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周人早在灭商前夕,就已经十分重视节制饮酒,倡导“饮酒温克”。《尚书·酒诰》云:“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王曰:‘封!我西土棐徂,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文王制定的禁酒令,史称文王之教,不酗酒成了周代定国安邦的国策和社会风俗。
古时平民百姓平常只能吃粗饭劣菜,但到了祭祀的时候要吃上酒肉。“古者,庶人粝食藜藿,非乡饮酒、?腊祭祀无酒肉。故诸侯无故不杀牛羊,大夫士无故不杀犬豕。今闾巷县佰,阡伯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负粟而往,挈肉而归。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乡饮、祭祀的时候购酒买肉齐聚一堂,说明民间祭祀备酒备肉已成为一种礼制,酒祭之风相当普遍。
风俗礼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集前古之大成,开后来之改政”。汉代,人们对婚丧嫁娶非常重视,婚姻之礼离不开酒。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秋八月曾下诏:“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百姓嫁娶,设宴饮酒,此乃人之常情。然地方官员禁民婚嫁之乐,不许酒食相庆,未免不近人情。所以,皇帝根据实际的民情,用诏令的方式,使百姓婚嫁饮酒设宴合法化。为此,汉代婚礼酒食相贺方式蔚然成风。
远古酒事活动的风俗习尚经传承沿袭,逐渐程式化、习惯化,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体系。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之于世也,……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父樵妇,无一可以缺此。”作为一定社会普遍公认和积久成习的生活方式,酒俗的范畴极为宏大,它包括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所有被一定社会人群所约定俗成的、模式化了的生活方式,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如祭祀、婚礼、生期、祝寿、年节、饯行接风、贺喜、庆功、生产销售、待客、佐酒助兴、赏花赏月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