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归零(影帝收割机安东尼·麦卡滕新作)
》
售價:HK$
86.9

《
文心雕龙义证(全四册)
》
售價:HK$
349.8

《
明仕录(真实还原明代精致生活)
》
售價:HK$
218.9

《
失落世界的幻境:博物馆里的古生物复原艺术
》
售價:HK$
184.8

《
女性,战争与回忆 了解中国女性地位蜕变史
》
售價:HK$
74.8

《
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
》
售價:HK$
86.9

《
日本公司法(第四版)
》
售價:HK$
196.9

《
图说新质生产力2:智能制造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HK$
64.9
|
編輯推薦: |
牛津通识读本《海洋》构建了全景式的海洋认知体系,引领读者深入这片覆盖地球七成表面的神秘疆域。作为国际知名海洋学家,作者斯托教授在本书中融汇了科学的精密严谨与深切的人文关怀,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跨学科的、深入的海洋科学知识,更将冰冷的科学数据转化为对海洋命运的深刻思考。本书紧扣当下蕞紧迫的议题,深刻剖析了海洋日益凸显的脆弱性及其潜在的全球性连锁反应。《海洋》凭借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洞见与清晰的阐述,成为科研教学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更是公众了解与参与海洋保护的优秀入门指南。本书由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海洋研究院院长胡永云作序推荐。
|
內容簡介: |
海洋是地球的蓝色心脏,更是人类文明存续的命脉,其浩瀚的波涛之下,蕴藏着勃勃生机与未来的希望。多里克·斯托以恢宏的视野,深刻阐释了海洋作为气候调节器、生命摇篮和资源宝库的无与伦比的价值,同时揭示了人类活动强加给它的沉重负担。书中对海洋科学核心知识的系统梳理,为我们理解海洋的复杂性与脆弱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钥匙。尤为可贵的是,本书超越了纯科学范畴,雄辩地论证了海洋的健康与人类的未来休戚与共,并发出有力的呼吁:唯有基于深刻的科学认知与全球性的“人类共同遗产”意识,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海洋管理。
|
關於作者: |
多里克·斯托(Dorrik Stow),英国沉积学家和海洋学家,赫瑞-瓦特大学教授。长期研究深海与深海沉积物,并率先研究了等深流沉积岩和古环流,包括它们与气候和过去环境变化的关系。发表200多篇研究论文,著有《海洋百科全书》(2004年)、《野外沉积岩:色彩指南》(2005年)、《消失的海洋》(2012年)等。
|
目錄:
|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海洋前沿
第二章 海洋的兴亡
第三章 海 底
第四章 化合物浓汤
第五章 动态的海洋
第六章 海洋与气候的联系
第七章 进化与灭绝
第八章 海洋生物网络
第九章 海洋的馈赠
第十章 脆弱的环境
结语:全球新意识
术语表
索引
英文原文
|
內容試閱:
|
海洋,这颗蓝色星球的心脏与命脉,其意义远非“水体”二字可以囊括。它是生命的摇篮,蕴藏着远超陆地的生物多样性与未解之谜。它是气候的超级调节器,以其巨大的热容量默默吸收着人类活动产生的过量热量与二氧化碳,却又因此承受着变暖、酸化、循环紊乱的痛苦。从古至今,海洋以其浩瀚的胸怀,承载着贸易、迁徙、探索,同时无奈地接纳着污染、倾废与冲突的伤痕。它既是慷慨的馈赠者,也是无比脆弱、亟需我们理解的复杂生命系统。
正因如此,对海洋进行系统、深入、跨学科的科学探索,从未像今天这样具有迫切的战略意义。我们正站在一个临界点:一方面,人口增长与资源需求前所未有地依赖海洋——蓝色食物革命、深海采矿、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碳封存方案,每一项都寄托着人类未来的希望;另一方面,我们对海洋基础过程的理解仍处于起步阶段。斯托教授在《海洋》一书中尖锐地指出:“人类对海洋的需求和贪婪正快步超越对海洋的理解。”我们尚无法精确预测大规模深海采矿对生态网络的毁灭性连锁反应,难以完全把握海洋酸化对关键物种乃至整个食物网的颠覆性影响,对海洋环流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模式加剧也仍在探索之中。缺乏坚实的科学认知作为基石,任何雄心勃勃的“蓝色经济”计划都可能成为生态灾难的导火索,任何对海洋的“解决方案”都可能沦为新的问题来源。海洋科学研究,就是照亮这片认知黑暗海域的灯塔,是我们在未知边缘谨慎航行、做出明智决策的唯一依凭。
多里克·斯托教授的这部《海洋》,正是回应这一时代挑战的力作。作为国际知名的沉积学家和海洋学家,斯托教授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积淀,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关于海洋世界的全景式科学画卷。从海洋的起源和演化、海底地貌与沉积、海水的化学奥秘、动力过程,到海洋与气候的深刻纽带、复杂的生态网络,本书构建了理解海洋的坚实科学框架。同时,它并未回避最紧迫的当代议题——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活动叠加对海洋造成的系统性压力——并让这些议题深深植根于前述的科学基础,避免了空泛的议论。
斯托教授在书中强调了普及海洋知识(即培养“海洋意识”)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公民,更是为了使海洋政策的制定能够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斯托教授进一步明确指出,鉴于海洋问题关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其治理与未来绝不能仅仅“甩给政治家”,而需要广泛的公众理解、关注与参与。
在撰写此书最后一部分时,我正躺在夕阳下的马耳他,享受着当地的干白葡萄酒,凝望着湛蓝的地中海。这个时刻特别适合回忆那些激起我对海洋兴趣的人,其中一位便是来自马耳他的外交官、学者和大学教授——阿维德·帕尔多。从1964年到1971年,他担任马耳他常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并享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父”的美誉。1967年11月,他在联合国大会上做了一次鼓舞人心的演讲,呼吁成员国制定相关国际法规,以确保海上和平,防止污染恶化,以及保护海洋资源。他倡议,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当时距离海岸线仅3海里)应构成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一些财富应直接惠及较为贫穷的国家。截至2016年6月,已有167个国家及欧盟加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71%,而我们对这个海洋世界的有节制和无节制的开发使用都在增加。早在1858年,人们就铺设了第一条跨大西洋电缆,而今海洋中到处都是通信电缆、油气管道和其他海底设施。现今99%的互联网数据都是通过横跨数十万千米、深度和珠穆朗玛峰高度相当的海底电缆传输的。石油勘探工作于1924年首次在浅海领域进行,此后又向更深的水域进发。在过去10年里,超过50%的油气都是在深海发现的。能源公司经常在水深超过2 500米的大陆坡上钻井。21世纪,人们正在目睹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爆炸性增长,其增长轨迹和20世纪的化石能源相当。海上风力发电机、潮汐堰坝、波浪能和其他海洋能源都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自人类文明诞生,海洋就是沿海聚落主要的食物来源。有10多亿人仍以鱼类和贝类作为他们必需的蛋白质摄入的主要来源(对有些人来说这一比例超过90%)。就全世界而言,这一比例大约在10%—20%。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对食物资源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大量的渔业捕捞船队在公海上航行,海洋养殖的蓝色革命即将点燃,这种数量巨大的关键商品会愈发重要。海洋还提供了几乎无限的水源,通过脱盐技术可从中提取净水。为每个人提供安全和充足的水资源可能是本世纪最大的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