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江淮方言精汇
》
售價:HK$
107.8

《
漫步上海老房子(修订版)
》
售價:HK$
63.8

《
壹卷YeBook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广东历史文化研究
》
售價:HK$
86.9

《
ACT一学就会:接纳承诺疗法入门指南
》
售價:HK$
152.9

《
风俗论(上册)(汉译名著本)
》
售價:HK$
105.6

《
费曼学习法:高效学习的实用策略和技巧
》
售價:HK$
64.9

《
仰望星空:观测火星
》
售價:HK$
68.2

《
走出情绪风暴,做从容引领的父母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1、典藏级特装版。精美彩色刷边,图片采用商代铜瓿上的兽面纹,随书附赠专属定制藏书票,搭配精致飞机盒包装,既是古典文学瑰宝,更是值得世代珍藏的艺术臻品。
2、享受“一站式”阅读体验,将中国古代谋略学精华尽收眼底。《孙子兵法》被誉为中国古代谋略学“双璧”,一正一奇,相互印证。读之对古今中外历代战争的胜败分析必能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3、对于想在竞争博弈中取得成功的个人与企业,《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可训练辩证思维,丰富应变策略,教授脱困方法。
4、《孙子兵法》以天津图书馆藏嘉庆二年(1797)孙星衍校订本为底本,《三十六计》以现有的通行本为底本,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精编精校,令其原貌尽现。
5、全本全注全译,译文严谨浅白,不夸张,不曲解,不啰嗦,生僻字一一注音,495处难点注释,复原兵法本义,帮助读者深度理解原文。
6、简体双栏,文白对照,左边文言文、右边白话文,同步阅读,直观流畅,一目了然。
7、章节分明,标题精准提炼,节奏感、层次感强,读者从标题上就能快速掌握每章精髓。
8、精选80个历史真实案例,148处知识点随文解读,有考有解,在轻松实现举一反三、知行合一的同时获取
|
內容簡介: |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堪称中国古代谋略学“双壁”,前者主要讲制胜之“道”,后者更侧重取胜之“术”,二者互为印证、互为依托,故经常被相提并论。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孙子兵法》注本众多,清人孙星衍校订考辨的《孙子十家注》是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且最为大家推崇的读本,故本书以天津图书馆藏嘉庆二年(1797)孙星衍校订本为底本,又参考其他版本,择善而从。《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末清初,编者难以考证,本书以现有的通行本为底本,辅以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的梳理审校,令其原貌尽现。
原文与译文采用双栏文白对照形式,译文不夸张、不曲解、不嗦,生僻字一一注音,495处难点精准注释。精选80个真实历史案例,并对其中148处文史知识进行解读,有考有解,故事性强,便于读者轻松收获文史知识。精选27幅彩插。既有反映古代战斗场景的传世名画与木版年画,也有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春战国兵器文物图。配图鲜活生动,与书中文字相得益彰。
|
關於作者: |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人尊称“兵圣”“百世兵家之祖”。其所著《孙子兵法》号称“兵学圣典”,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兵书之首,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军事著作开山之作。
译注者简介 “若水古社”系高高国际旗下专业古籍整理工作室,已获注册商标,由当今古典文学研究名宿、国学世家陈书良先生任学术总指导,同时聘请众多古籍专家为长期顾问。已校点、译注、整理出版了《山海经》、《周易》、《道德经》、《庄子》、《史记》、《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王阳明全集》、《曾国藩家书》、《脂砚斋评石头记》、“四大名著·国学典藏版”等数十种古籍类畅销经典,深得业内认可及读者喜爱。
|
內容試閱:
|
导?读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堪称中国古代谋略学“双壁”,流传至广,影响深远,其核心思想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军事、商业竞争、人际交往和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晚期,号称“兵学圣典”,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兵书之首(另两部分别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也是世界上现存早的军事著作。两千多年来,历代军事家无一例外地从中汲取营养,研习制胜之“道”。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在今山东境内)人,后来到吴国,经伍子胥推荐,获吴王赏识,担任军事将领并屡建奇功,因创作《孙子兵法》而被后世尊为“兵圣”。《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看来,初的《孙子兵法》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十三篇,至少在汉朝时是八十二篇。根据史料,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有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卷和下卷。有研究者认为,将八十二篇删节成十三篇的,是魏武帝曹操。同时,更多研究者相信,这十三篇应该出自孙武本人,是孙武草创,由其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的诞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重要一点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争频繁,因而提供了大量鲜活案例;其次,孙武之前,已经出现了大量兵学理论成果,这为产生更优秀的著作提供了可能;第三,孙武本人极具天赋且极为努力。
自《孙子兵法》问世以来,历代为之作注者延绵不绝。目前世人能见到的早注本是曹操的《孙子略解》,此后南朝梁的孟氏、唐代的李荃、杜牧、陈皞、贾林,五代的何廷锡,宋代的梅尧臣、王皙、张预都曾为其作注。后来,南宋吉天保将上述十家注与唐代杜佑所著《通典》中的《孙子》引文注汇为十一家注,刻成《十一家注孙子》,此本堪称《孙子》的集大成者。到了清代,经藏书家孙星衍校订考辨后,更名为《孙子十家注》,此本成了近世流传广、影响、为实用的《孙子兵法》读本。本书以天津图书馆藏嘉庆二年(1797)孙星衍校订本为底本,并参考其他版本,择善而从。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一文中的“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意为败局已定,退却才是上策。此后,这个说法广为流传。到了北宋,“三十六策”被固定为“三十六计”。及至明末清初,又有人根据历史上的线索,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编撰成《三十六计》一书。遗憾的是,此书编撰者到底是谁、具体成书于何年,已经难以考证。
《三十六计》全书仅5000余字,共分六套,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一套又各包含六计,共三十六计。这些计策都简单、具体、明确,并征引一些宋代以前的战例,操作性非常强。同时,原著中还借助孙武、吴起、尉缭子的思想对每个计策进行解说,并借鉴《易经》和古代兵书的措辞方式,文字精简,内涵丰富,准确剖析了敌对双方力量对比的转化机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逻辑。
为了便于读者将这两部虽成书时间相差2000年,却彼此关联紧密、互为映证的千古奇书“一站式”阅读,本书特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合二为一,再经过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的认真审校、精心翻译,辅以能展现相应计策智慧精髓的若干历史故事,有道有术,有考有解,以期为读者奉上一份原汁原味、浅显易懂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篇 计篇
不可轻易发动战争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军事是一个国家的首要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否要发动战争,以及如何作战,都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观察、研究,再作决策。
注释 ①兵:当名词用时,指士兵、军队、兵器;当动词用时,指用兵。此处指军事战争。
历史再现 吴越争霸 公元前497年,越国国君允常去世。吴国国君阖(hé)闾(l()是允常的宿敌,他听说这个消息后,没有多加考虑,就想趁越国办丧事的机会出兵攻打。第二年,阖闾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吴军入侵时,允常的儿子勾践已经继位。父亲的亡灵尚未安息,仇敌就来侵犯,这让勾践十分愤怒。他挑选了几十名勇猛的士兵,分成三批,称为“敢死队”。吴军来犯时,勾践分三次派出敢死队,让他们冲到吴军阵营前面。敢死队冲出去后却不作战,而是对着吴军怒吼,然后齐齐拔刀自刎,三次都是这样。吴军从未见过这样的战法,个个目瞪口呆。就在这时,勾践派出越军突袭吴军。吴军猝不及防,四处逃散,吴王阖闾也被射伤,不久就去世了。
阖闾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不要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夫差谨记在心。夫差即位后,开始养精蓄锐,重整吴军,就这样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带领吴军操练,一心想杀死自己为父报仇,他就想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大臣范蠡劝阻说:“战争说到底是凶器,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首先都是违背道德的,主动攻击更是不得已的下策。所以好不要这么做。”勾践不听范蠡的劝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率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出动全国的精兵强将,勇猛迎敌,后大败越军,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
这个时候,勾践才明白过来,将战争当儿戏是大错特错的。他追悔万分,叹息道:“看来我要死在这里了!”他听取范蠡的建议,向吴王请罪,请求做奴仆。吴王答应不灭越国,并饶勾践一命,将他押送到吴国做奴隶。此后三年,勾践忍辱负重,让夫差消除了戒心,允许他重返越国。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治理国家。几年过去,越国实力已经大致恢复。但是勾践没有轻易出击,而是听从大夫逄(p1ng)同的建议,结交齐国,并与楚国、晋国交好,等待时机联合三国之力攻打吴国。
公元前484年,吴王受小人挑拨,杀了忠臣伍子胥,勾践向范蠡询问说:“吴王杀光了忠臣,现在身边都是些阿谀奉承之人,现在我们可以出兵了吗?”范蠡回答:“还不行。”
公元前482年,吴王带领精英部队去会盟诸侯,吴国都城没有强兵防守。勾践问范蠡:“现在可以进攻吴国了吗?”范蠡说:“可以了。”
勾践派出两千名水军和四万精兵,又派六千名训练有素的近卫军和一千名将领,向吴国进发,一举击溃吴都守军,吴国太子也被杀死了。在外与诸侯会盟的吴王听说国都沦陷后,让人封锁消息,然后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评估了越国军队的实力,认为还不足以灭亡吴国,于是答应讲和。
此后四年,勾践多次发兵攻打吴国,但都没有急于求成。在此期间,吴王夫差却屡次对外用兵。公元前476年,吴国与齐国、晋国交战,吴军疲惫不堪。勾践趁机再次出兵,大败吴军,围困吴国都城两年多。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刎,吴国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争斗,是中国历富戏剧性的故事之一。两国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每次胜负的关键,无不是看谁准备得更充分,准备充分者获胜,而草率用兵者失败。
勾践初的战败,是因为他把战争当成儿戏,以为“先发”就能“制人”,没有意识到战争是整个国家力量的比拼。军队的多寡、武器装备是否充足、自然环境是否有利、时机是否恰当,以及国民是否支持,等等,都关系到战争的胜负,甚至国家的存亡。因此,必须谨慎、细致、全面地考察各方面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应该进入战争状态。
勾践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卧薪尝胆,即使国力恢复之后,也保持着克制,不贸然动兵。他认真听取大臣的意见,对敌我情况进行多方面分析,采取有利的作战策略。忍辱二十一年后,他终于等来时机,灭了吴国。
观五事而知胜负 故经①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②: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战争关系国家的存亡,因此要分析敌我双方的五方面情况,对双方的情况加以比较,以此探索双方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规。
道就是战争的正义性,也就是君王的作战意志和臣民的意愿是一致的。国民百姓支持战争,不惧生命危险,甘愿为君主而死。这就是有道。
天是指天气、环境、寒暑、昼夜等各种自然气象、季节的因素。
地就是地理环境,包括战争的路程远近、所占据地区是险要还是平坦、战场是宽广还是狭窄,以及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这些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
将就是率领军队的将领,将领要有作战的谋略和打仗的勇猛。对士兵要抚恤,同时须奖罚有信,严明军纪。
法就是整个作战部队要有层次分明的组织机构,每个组织要有法令制度来管理人员的编制、资源的保障、物资的调配等战争中的事情。
这五个方面,作为一军的将领都要有充分的认识、深入的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通过考察分析双方的各种情况,并据此加以比较,以此预测战争的胜负。哪一方的君王更贤明,民心更齐?敌我双方的将领谁能力更强?哪一方具备天时地利的优势?哪一方的军纪法规执行得更有力?军粮、武器装备等军需物资哪一方更充足?哪一方的士兵更能打仗?哪一方的奖罚分明?知道了这些情况,我就能判断谁胜谁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