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由美国社会学家格拉斯和施特劳斯于1967年提出,在近60年的发展历史中成为一种享誉国际社会科学界、被认为最适于理论建构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近年来在国内社科研究中的运用也日益广泛,受到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体育学等领域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扎根理论逐渐演化为一个以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和建构型扎根理论三大学派为主干的学术“丛林”(贾旭东、衡量,2020),也引发了从20世纪90年代起延宕至今的学术争论,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许多初学者望而却步。我从2006年开始接触并学习扎根理论,当时这种研究方法论在我国管理学界还鲜为人知,这些争论也曾让我深感困惑。直到后来,我终于鼓起勇气使用经典扎根理论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不仅掌握了其流程和方法,更深感这一优秀的方法论体现了理论源于实践的“扎根精神”,非常适于社会科学研究。从此,我一发而不可收,不仅将扎根理论运用到我长期从事的虚拟企业、组织与战略等管理问题的研究中,还以此为主要研究方法,成功申请获批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学习运用扎根理论近20年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对其方法进行适度改进将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于是在2010-2020的十年间发表了六篇有关扎根理论方法论的系列论文,现在这些论文已经被学术界称为“扎根六部曲”(详见附1)。根据知网数据,截至2025年2月1日,“扎根六部曲”的前四篇期刊论文(第五篇在论文集中出版、第六篇在《中国改革报》发表)的总引用量已超过2200次,其中首篇——2010年发表在《管理学报》的《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一文引用量已超过1000次。大约从2016年开始,扎根理论在我国管理学界的应用陡然升温。由于我是较早使用这一方法开展研究的管理学者,也因“扎根六部曲”陆续发表产生的学术影响,从那时起就常有高校、科研院所与出版机构等邀我开办扎根方法工作坊或讲座,常有学术会议邀我做扎根方法的主题报告,我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致力于扎根方法的传播和普及。据不完全统计,我近年来通过工作坊或学术会议、网络直播等方式讲授扎根方法累计超过40场次,主办单位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东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辽宁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高校,以及管理学报、科技进步与对策等杂志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和学术志等媒体。我与本书第二作者衡量2016年在《管理学报》上发表的《基于“扎根精神”的中国本土管理理论构建范式初探》是“扎根六部曲”的第二篇论文,正式提出了综合定性与定量方法并融合扎根理论三大学派之所长的“中国管理扎根研究范式”,即本书定义的狭义的扎根范式,是对扎根理论进行的重大方法论创新。从2020年起,我在工作坊或讲座中开始以“中国管理扎根研究范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多年的扎根方法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员的来源日趋多元化,从早期仅有管理学界的学者和研究生,到逐步出现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法学、药学等其他学科的师生,许多学科我以前都了解不多,更未想到会采用扎根方法。在这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我还发现,虽然当初因我的管理学背景而将这个扎根方法的改进版命名为“中国管理扎根研究范式”,但实际上这个“扎根范式”并没特别的学科属性,完全适用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令人欣喜和鼓舞的是,据我目前了解的信息,“中国管理扎根研究范式”已被应用于包括管理学在内的更多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并产出了优秀成果,既有发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A类期刊上的管理学论文(石冠峰等,2022;刘刊、周宏瑞、侯月婷,2022),也有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法学论文(张海、陈爱武,2022)。因此,本书对“中国管理扎根研究范式”进行了重大升级——在本书中向读者介绍的“扎根范式”研究程序和方法已经是一种具有广谱适用性的社会科学研究通用范式,可应用于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范式能够进一步助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为中国社会科学界产出更多扎根实践的优秀成果提供高效的武器和工具。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扎根理论及其核心研究方法”介绍了扎根理论的历史沿革、学派划分及其三大学派的认识论和方法差异,重点讲授了在扎根理论、扎根范式乃至其他质性研究方法中都通用的数据处理技术——编码;第二章“扎根范式的研究程序与方法”系统介绍了扎根范式的认识论、研究程序与主要方法,重点讲授了作为扎根范式核心研究方法的访谈技巧;第三章“扎根研究的相关讨论与论文写作”解答了有关扎根方法的诸多争论,将扎根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其他方法进行了比较,分享了研究实例并介绍了扎根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的要点,还整理了我在多年的扎根方法教学中回答的10个方面68个典型问题;第四章“扎根范式与其他方法的结合”介绍了扎根范式中以实证研究进行理论检验的方法和思路,介绍并讨论了近年新出现的计算扎根方法,以及QCA、事件路径分析、叙事研究等方法与扎根范式的结合。另外,书后还附上了一些重要的阅读材料。附1是完整的“扎根六部曲”系列论文;附2是2006年发表于《美国管理学会学报》(AMJ)的“扎根理论之所非(From the editors: What grounded theory is not)”这篇文章的中文版(收录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管理理论构建论文集》)和2016年我讲解此文的文字稿。通过这8篇文章,读者应该能够更加完整地掌握扎根范式与扎根理论的方法并全面理解我的方法论思想发展脉络。我读过很多介绍研究方法论或研究方法的书,有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大部分著作都太过学术化,高深的学术语言让初学者看完不明觉厉、一头雾水,关键是拿着书也看不懂这种方法该如何实操,从扎根研究“小白”一路走来的我对那种迷茫和抓狂的感觉印象深刻、记忆犹新。方法是给人用的,方法书的目标应该只有一个——让“小白”看懂学会!因此,我在本书的写作中做了一个全新的尝试——力求将其写成一本浅显易学的方法手册。我希望能够实现一个小目标:让本科生也能看得懂、学得会,对硕士生、博士生和高校教师而言当然更不在话下。基于这一定位和设想,本书主要根据我2020年以来多次在工作坊上系统讲授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教学记录整理而成,基本完整地再现了我的教学现场,包括在课堂上采用的案例、图片、故事、比喻等教学素材,保留了很多在授课现场较为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虽然读起来学术味没有那么浓,但咱主打一个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让初学者能够通过这种大白话式的解说迅速理解和掌握扎根范式的操作要领。这个在方法论著作写作上的创新也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本书的问世是与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付梓之际,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感谢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历任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开放包容、以人为本的学院文化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和坚实的后盾;感谢本书第二作者衡量!这位管理学界的青年才俊,在与我共同提出“中国管理扎根研究范式”时还是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后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工程院陈晓红院士领衔的湖南湘江实验室担任副研究员,从事虚拟组织和扎根方法等领域的研究。他与我合作发表了多篇论文,为“中国管理扎根研究范式”的提出和完善贡献了思想,写作了第四章第1-2节的初稿,为本书的顺利完成付出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感谢我指导的几位硕士研究生在成书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其中,崔亚欣和海阿西液帮我整理校对了2020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主办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工作坊全部录音文字,海阿西液、王涵、谭拓分别帮我收集整理了第四章第3、4、5节初稿的资料,王涵、徐佳宁、刘潇晓帮我进行了文献整理和书稿校对;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吴亚军老师及各位编辑!他们多次组织的研究方法工作坊推动了扎根方法的普及,他们的高效工作使得本书顺利面世;感谢多年来参加我的扎根方法教学的学员和观众,尤其是在课前课后、线上线下提出各种问题并深入交流的学者和师生!你们学习运用扎根方法的热情和对一本实用教材的期待是我写作本书的最大动力;感谢本书参考文献的所有作者以及可能遗漏的知识贡献者!时间紧张、精力有限,若挂一漏万敬请见谅;感谢读者朋友们!欢迎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助力我们研究的深入和扎根范式方法的优化完善。新时代的中国生机勃勃,社会科学的研究前景广阔,研究方法的创新永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我,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