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前146-716(罗马征服以来的希腊史)
》
售價:HK$
132.0

《
余音不绝:接着讲宗教史(精装)
》
售價:HK$
52.8

《
三国演义 七色汇评本 精装简体横排 (全3册)
》
售價:HK$
327.8

《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 中华学术 有道
》
售價:HK$
96.8

《
上古中国的神:先秦时期的彼岸世界
》
售價:HK$
96.8

《
君臣共天下:一本书读懂东晋门阀
》
售價:HK$
95.7

《
第3选择
》
售價:HK$
96.8

《
火起建章宫:汉武帝天命之年的荣耀、危机与救赎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卢延光的线描在中国连环画的表现力上有其独特的魅力,其线描风格黑白相间,井然有序,线条韵律感十足,形成的独特视觉语言。《大师绘?中国经典名著》丛书精选中华典籍故事重新撰写脚本,依托上世纪国内连环画大家精彩的连环画、插画名作粉本为底稿,聘请当今画家加工着色,重新编排,在保持原作品艺术特色和文学文本思想不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创造,成为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求的大众美育鉴赏读本。
|
內容簡介: |
东晋时期,广州城北有一处名为贪泉的泉水,当地流传着一则令人心惊的传说:但凡饮用贪泉水的人,都会滋生无穷无尽的贪欲。这一说法不胫而走,使得众多官员对广州刺史一职望而却步,唯恐因泉水沾染贪念。晋安帝在位时,谢清被任命为广州刺史。他饮下贪泉之水后,果然贪欲膨胀,不仅贪赃枉法,还肆意残害当地百姓,最终落得被处死的下场。此后,吴隐之接任广州刺史。吴隐之不信邪说,特意前往贪泉,舀水痛饮,还以廉洁自励。到任后,他雷厉风行,严惩不法商人和贪官污吏,使得广州秩序井然,百姓生活安定,深受万民称赞,其清廉事迹也传为千古佳话。
|
關於作者: |
卢延光:1948 年生于广州,广东开平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广州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州市政协常委、广州市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关山月基金会副理事长、广东画院特聘画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曾获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二等奖,中南五省书籍装帧插图奖,全国少儿读物冰心图书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香港图书印制奖,亚太地区图书奖,第九届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 文学类)。出版有《摸着的那块石头叫“规律”》《云上的老头》《六十岁了才明白》《广州第一家族》《岭南画派》《一百帝王图》《一百仕女图》《一百神仙图》《一百僧佛图》《一百儒士图》《卢延光画说历史》等著作。
蒙复旦:1953 年生于广州。1974 年毕业于广州师范学校美术科。1990 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班,学习人物造型专业。 1995 年在暨南大学攻读文艺学、艺术理论与中国人物画专业研修生(导师林墉)。曾任广东新世纪出版社美术编审、美术设计部主任。现为广东艺术东方画院副院长。出版有《冰河洗剑录》《龙虎斗京华》《绝塞传烽录》《武当剑》《狂侠天骄魔女》《七剑下天山》《玛哈帕腊达》《蒙复旦插图设计》《中华孝道(一)》《中华孝道(二)》等插图作品。
|
內容試閱:
|
吴隐之酌贪泉的历史记载石门是古时候北方往来广州的必经之地。“石门山两山对峙,横截巨浸,南北往来之冲,屹若门阙,在城西北三十里。”晋朝时,广州海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南下广州任职的官员很容易产生贪腐的念头,多任广州刺史贪赃枉法。石门有一口井水被称为“贪泉”,民间流传一个说法:南下的官员个个见钱眼开,就是因为途经石门时喝了贪泉的水。为革除这一社会顽疾,晋安帝任命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南下治理。吴隐之赴广州上任途经石门贪泉时,对家人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没有私欲,心境就能保持不乱。不少人到了岭南,就丧失了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他不信邪,来到贪泉旁,舀上泉水喝下去,并作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这首诗表达了他以操守高尚的伯夷和叔齐为榜样,必守廉洁的决心和意志。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人。年少时就高洁独立,操守清廉。任职广州期间两袖清风,乘船经过石门,忽遇狂风暴雨,发现夫人携带别人送的一斤沉香,毫不犹豫将沉香投入江中,片刻,浪息风偃,这就是珠江西航道的沉香岛名字的由来。吴隐之一生清廉,去东晋广州刺史吴隐之酌贪泉赋诗而清廉自守的故事,为历朝历代所传颂,吴隐之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拒腐第一人”。其故事就发生在广州市珠江西航道东岸,现白云区朝阳村至庆丰村地段。这里有一处闻名全国的地方——石门贪泉遗址,还有宋、元、清时期的羊城八景之一“石门返照”。石门山在朝阳村,现贪泉遗址在庆丰村,两村相邻。201晋安帝司马德宗世后被朝廷追赠为左光禄大夫。
吴隐之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南朝《世说新语·德行》注引《晋安帝纪》中:“隐之既有至性,加以廉洁,奉禄颁九族,冬月无被。桓玄欲革岭南之敝,以为广州刺史。去州二十里,有贪泉,世传饮之者其心无厌。隐之乃至水上,酌而饮之,因赋诗曰:‘石门有贪泉,一歃重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唐代房玄龄等人编著的《晋书·良吏·吴隐之传》专门写了这个故事:“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史,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晋书》与《世说新语》不同的是:吴隐之的诗前两句,由“石门有贪泉,一歃重千金”改为了“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以后各朝代都援引《晋书》这个版本,并衍化为各种故事、戏曲、图画、诗文等。
吴隐之拒绝腐败、清廉奉公的事迹代代相传。中国历朝历代名人描述清官的诗文约三百篇,其历史底蕴厚重,文化内涵精深,著名作者有唐代的王勃、白居易、元稹、韦应物、温庭筠,宋代的苏轼、范仲淹、杨万里、方信孺,明代的陈献章、黄佐、陈子壮,清代的梁佩兰、屈大均、陈恭尹等。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学生课本必 读的名篇,其中“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之句即出于此。白居易有诗曰:“尚书清白临南海,虽饮贪泉心不回。唯向诗中得珠玉,时时寄到帝乡来。”苏轼有诗:“岚薰瘴染却敷腴,笑饮贪泉独继吴。”范仲淹诗曰:“酌以广州泉,不易伯夷志。”这些诗中都表达了廉者自廉、贪者自贪的人性。戏曲方面,如现代广州市创作的粤剧《吴隐之怒饮贪泉》,濮阳市创作的豫剧《吴隐之》等,还有电视剧、话剧、快板、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
碑和贪泉亭被移到了现贪泉遗址,“虽然那儿是个清幽的地方,其实距离石门还有两里多路”。文章作者“汉禅”,自述是石门当地人,离开家乡 20 年后回到故乡从事教师工作,事情就发生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其所述应该是可信的。现村民中也有一个相仿的传说:自李凤在石门村树立贪泉碑后,官员慕名来访不绝,村民不堪其扰,将碑沉于江边。民国初一次洪灾水退后,贪泉碑显露出来,被土生窑老板运回,立于现遗址。尽管两者的说法在细节上存在碑是从“江中捞出”和“土中挖出”的差别,但都表明贪泉碑和贪泉亭最先是在石门村,后再移至庆丰村现址的基本事实。
贪泉遗址文献资料
贪泉遗址建筑探寻
后人为纪念清官吴隐之,也为了警示贪官污吏,在贪泉旁树立了“贪泉碑”。相传,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帝刘厌恶贪泉的名字,将贪泉井填塞了。由于时代的变迁,贪泉实际位置已难以考证。明朝天顺四年(1460)侍讲学士黄谏被贬为广州府判后,写有《贪泉铭》:“予判广州,询隐之旧迹,传为前代贪夫恶其名,塞之,今久堙芜,漫不可晓。又五月始得之番禺民彭清田中掘丈余,得石刻和隐之诗一段。”番禺在珠江西航道东岸,即现白云区,彭姓分布在朝阳村,西岸则属南海。该文说明原贪泉碑在东岸的田中挖出,贪泉也极可能在朝阳村。于是,黄谏便在朝阳村建亭,将碑刻保护起来,并起名“不易心亭”。明成化年的《广州府志》就记载“石门东有贪泉……”。现在保留下来的石碑是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广州右布政使李凤重新在珠江东岸边(即现朝阳村地段)树立的,高 2.3 米,宽 0.8 米,上书“贪泉”两个大字,并刻有吴隐之的《贪泉诗》。贪泉碑如同一面镜子,令廉者引以为戒、贪者如芒在背。这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拒腐碑,号称“中国拒腐第一碑”。该碑已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63 年被移存到越秀山上的广州博物馆门前碑廊,现立于遗址的石碑是复制品。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贪泉遗址过去曾有贪泉亭、吴隐之祠、红棉水榭等建筑。山坡上原有一处烧制泥砖的土生窑,因而该地土名叫作“土生窑”。现在这些建筑都已不存,笔者近几年通过查找各种资料对这些建筑的年代以及变迁进行了考证。
贪泉亭据 1937 年 4 月 17 日《中山日报》中的一篇地方特写《关于石门返照》:由于贪泉名声在外,每天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村民不胜其扰,就把贪泉井给填塞了,把贪泉碑也给埋了,“只剩下一个石的井栏,一个布满着青苔残缺的废物”。到了 1913 年,时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严家炽派人几经搜寻,终于从土丘里把贪泉碑发掘了出来,并花 2000元在石门村(现属朝阳村)建了贪泉亭,将贪泉碑保护起来。十多年后,为在庆丰村的土生窑那里建造石门返照景区,征得村民同意后,1937 年 7 月 30 日《中山日报》又登载一篇文章《石门返照与金山古寺》,作者陈景农是文史专家,对贪泉亭有详细描述:亭额书“石门名胜”四字,为眉阳苏轼题。亭内有“酌泉亭”匾,贪泉碑立于亭中间。亭柱有三副对联,一是“贪自贪廉自廉于泉何与,顺则顺逆则逆岂流是随”,为南海黄健之题;二是“轻波漾绿连香浦,落日翻红照石门”,为刘远峰题;三是“佳景幸占青山况经雅客留题并称胜地,清操果照泉水好对名贤遗迹任酌贪泉”,书“戊辰春暮张寿华题”,戊辰年为 1928 年。
吴隐之祠《石门返照与金山古寺》一文中对吴隐之祠也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该祠是“民国廿三年夏历甲戌(1934)九秋,土生窑主人与啸园诸子,醵资重建,供奉晋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处默吴公像”,大门横额书“晋刺史处默吴先生祠”。祠门有联:“清拟夷齐,百世闻风顽懦起;绩留岭海,一诗厉操士民思。”上联讲吴隐之的清廉,激发顽懦者立身自醒;下联讲吴隐之的贪泉诗,激励民众坚守操行,既表达对吴隐之的赞美和怀念,又警示后人要清廉自守。祠内有匾,书“清风万古”四字。祠内摆放有吴隐之石刻像,有铁禅和尚的题识“公像世罕见,今得之于明内府藏历代名臣像册内,啸园诸子,□(原字不详)抚镌石,嵌奉祠中,用存石门贪泉故事,并志景仰云”。石像旁有联曰:“廉吏不可为,谁来宝玉乡中,酌水沉香思往躅;名贤旷相感,路出小金山下,青采鞠荐芳馨。”祠内还有两副对联:一是“胸有夷齐嚼然不滓,泉无清浊逝者如斯”,为吴道镕所题;二是“斯泉一酌吾何愧,清节千秋君自传”,为陈樾题。吴隐之祠具体毁塌时间和原因未见史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尚存。由广州博物馆编著,1987 年出版的《广州文物与古迹》一书内,刊有一张吴隐之祠旧址正面照片。2021 年 12 月 28 日上午,白云区政协工作人员在考察贪泉遗址时走进附近一家单位大院,登上一座小山坡顶,发现树丛中有一座石柱横卧在地上。工作人员拨去石柱上面覆盖的树叶和水渍,赫然见到一行字:“清拟夷齐,百世闻风顽懦起”。众人惊呼,这不正是吴隐之祠石门联的上联吗?!他们继续四处搜寻,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后来在小山坡下面的草丛中,发现了几座石础,疑是吴隐之祠的建筑构件。
红棉水榭
根据《石门返照与金山古寺》一文,红棉水榭也是土生窑老板在建吴隐之祠时一起建造的,“以为觞咏之所”。作家、文史专家徐续(1921—2012)在《广东名胜记》一书内有一篇写于民国时期的文章《石门小景》,里面对红棉水榭有细致描写:钓鱼台稍下即红棉水榭,这座建筑物傍岸的一边,木棉高耸;临水的一边,枕着江流。当中一座敞厅,四周绕以月台,有石栏拱护。它与钓鱼台虽同是傍水建筑,但一繁一简,互相资借,恰到好处。置身红棉水榭,晴峦耸秀,杰构凌虚,十里江流,尽归画轴。
水吴隐之祠旧址贪泉亭临水一边就是钓鱼台。从贪泉亭到钓鱼台,有石阶而下。石阶两旁有八角红石柱栏,石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为“谁是临渊思结网”,下联为“非关钓国始垂纶”,落款为“丁卯年春月”,即1927 年。目前上联石柱尚存,下联石柱已遗失。据《石门返照与金山古寺》所记载,此对联“为苏升光手笔”。1949 年 7 月 22 日《现象报》登载《石门忆旧》一文,其中说道:“东坡钓鱼台,相传苏东坡垂钓于此。”加上贪泉亭有苏东坡所题的“石门名胜”,结合苏东坡确实在被贬岭南时两次登上对岸的南海金山寺(原称宝陀寺),并留下千古诗篇《题灵峰寺壁》(“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说苏东坡真的到过石门贪泉,就不足为奇了。
贪泉亭傍岸的一边是水月岩。1937 年的《邮协月刊》刊登了一篇游记《五卅旅行石门花絮》,文章记述水月岩“岩洞天然,岩石镌‘水月’二字,为名士宋湘手题,笔法若潜蛟起舞,劲而流走”。庆丰村也流传有宋湘题字的说法。宋湘是清代梅县籍的进士,出任过广州粤秀书院院长,与白云区太和镇谢家庄的客家人常有来往,极有可能到过石门贪泉。
贪泉遗址还有古渡码头、卧虹桥、古炮台等遗存,贪泉亭遗址旁有迎宾石,有当地清末贡生张寿华题写的摩崖石刻“观渔”等景观。榭的对联所写:万古奇观,灵洞石门香浦月;四时妙趣,红棉翠枊碧荷天。上联是从远处看,下联是从近处看。园林贵在得景,无拘远近,红棉水榭恰好具备这个优点。
红棉水榭还有一副对联:“花映夕阳红,点缀石门无限好;水浮秋月白,依稀香浦有余晖”。红棉水榭是一座典型的民国风格的建筑,整座建筑呈米黄色,“文革”期间被拆毁,目前还存有石栏遗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