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压缩现代性的逻辑(西方韩国研究丛书)-以东亚视角重塑对现代性的认知,揭示现代东亚社会矛盾底层逻辑
》
售價:HK$
74.8

《
情绪治愈手册
》
售價:HK$
75.9

《
宋代文人与党争 知名宋代研究学者沈松勤代表著作 宋代党争史研究开山之作 全面讲解宋代朝堂之争和灭亡的内在根源
》
售價:HK$
195.8

《
执念(“执念”从不改变你的命运,只是让你发现命运)
》
售價:HK$
64.9

《
散落在书页上的出版往事
》
售價:HK$
74.8

《
中国统计学史
》
售價:HK$
547.8

《
投资你自己
》
售價:HK$
120.9

《
我喜欢相爱的人们
》
售價:HK$
83.6
|
編輯推薦: |
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
理解文明演化的选择,先要看懂蚀刻在山川河流中的环境剧变
跟随三联周刊资深主笔的文明之旅,
以所见勾勒出天、地、人的关系,搭建气候、地理与历史的通识体系
华北平原、燕山、太行山、黄河、黄土高原……
四色印刷,40 幅绝美图片呈现壮丽山川,阅读,也可以丈量山海纵横!
北京大学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茂莉 作序力荐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科普和人文的双重视角穿行于天、地、人之间,展现200万年间大自然的伟力与沧海桑田之变,回溯华夏文明的起源,感受人类与天、地的关系。从整个地球到中国大地,今天我们周围的一切与200万年前截然不同,但古今之间却从来没有失去关联,这里包含着大自然的奥秘,也蕴含着人类的奋争。“让历史告诉未来”这一口号,永远不会失去价值,因为回顾过往,重要的价值在于获得知识,也作用于当下。
|
關於作者: |
邢海洋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专栏作家。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农学院,获硕士学位。多年从事财经专栏写作,出版《投资物语》《硅谷大于华尔街》等。近年来专注于自然地理、历史地理、气候变化等的专题写作、科普教育,发表《中国西北行》《气候变迁下的中国文明史》等专栏文章,出版科普作品《万万想不到的地理》。
|
目錄:
|
引子 我的地理行走之旅 1
第一章?暴雨与台风,今人与古人?/?11
一场暴雨? / 13
台风? / 15
全球变暖与气象灾害? / 19
2.7 公里的河道还是不够宽? / 20
地形雨? / 23
海河水系? / 24
古代南北大通道? / 26
北京湾? / 29
以古鉴今? / 31
第二章?气候轮回?/?33
华北干旱? / 35
暖湿化? / 37
全球变暖? / 39
古代的温度? / 42
石笋里的秘密? / 48
全新世大暖期? / 50
当冰雪融化带来大半的水资源? / 54
第三章?大滑梯?/?57
八达岭下“关”沟? / 59
盆地成群? / 61
官厅水库? / 64
“老头树”和冰雹? / 67
人类第一餐? / 70
胃酸之谜? / 73
巨湖? / 74
苦寒之地? / 76
森林草原过渡带? / 77
第四章?远古动物的迁徙通道?/?81
人类是什么时候发明针线的?? / 83
马跨白令海峡? / 86
256 万年后? / 90
气候巨变中的古人类? / 93
迁徙廊道? / 96
动物大迁徙? / 98
伏击的通道? / 102
草原边缘? / 103
原始人的“内卷”? / 104
第五章?冰川连绵?/?107
千秋雪? / 109
冰雪融水? / 111
秦人腹地? / 113
大地湾? / 116
苦瘠之地? / 117
彩陶巅峰? / 119
雪山和绿洲? / 123
第四纪冰川之惑? / 127
第六章?海岸带的危险和机遇?/?131
变换的海岸线? / 133
海侵与海退中的稻田? / 135
长江水枯? / 137
飓风与早期殖民者? / 138
海堤? / 140
范公堤? / 142
当海水稳步上涨? / 143
北方的海与南方的海? / 146
第七章?风吹来的黄土?/?149
理想的定居农耕环境? / 151
坡地? / 153
黄土高原? / 155
黄土何来?? / 157
文明黄土起源说? / 159
第八章?寻访桃花源?/?163
休养生息之所? / 165
大山中的缺口? / 167
地理环境决定论?? / 172
尧都? / 174
尧、舜、禹三帝都? / 177
丁村与陶寺? / 179
第九章?天下之中?/?181
测景台? / 183
水深土厚? / 185
是种子还是地理环境?? / 189
六大区系与“重瓣花朵”? / 192
5500 年文明起步? / 194
走向中原? / 196
第十章?串珠式盆地,文明交汇的台阶?/?201
串珠式盆地? / 203
戎狄? / 205
台阶与文明?? / 208
差异化、渐变化的土地? / 210
司马迁之地理分隔线? / 212
楔子钉在山口上? / 213
沙陀人? / 216
胡化与汉化? / 219
山西话? / 221
第十一章?盐湖,文明聚合的“神助攻”?/?223
中条山上的风? / 225
寰宇之富贵? / 228
官营与私营? / 230
硫酸钠是盐吗?? / 232
第十二章?大平原?/?235
陆海? / 237
大平原原来的样子? / 239
消失的湖泊? / 240
边缘上的曙光? / 244
最早的粮仓? / 247
靠山? / 249
水井? / 251
第十三章?冲积扇的诱惑?/?253
冲积扇的形成? / 255
商人多迁? / 256
眺望山东丘陵? / 258
黄河泛滥? / 260
地理枢纽? / 263
高压水枪般的风雨? / 265
中原人口爆炸时? / 268
第十四章?快乐的农夫和不期而至的马尔萨斯陷阱?/?271
夹缝中的城市? / 273
关中之井? / 275
微笑的陶俑? / 277
农夫的生活 ? / 279
大一统的红利? / 282
“闲适”溯源? / 285
重农轻商之由来? / 286
|
內容試閱:
|
人类立足于天地之间,从远祖至今,不知经历了多少日月轮回与沧海桑田之变。那是一段漫长的时光,若从在东非坦桑尼亚发现的古人类遗骨算起,至少已经有二百多万年了。每一代人只有几十年生命,二百多万年内斗转星移,人类不知繁衍了多少代,其间不仅经历了能人、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而且从来没有脱离对自然的索取、利用与观察。二百多万年内天、地、人并行存在,彼此之间的关系却不同,天、地是大自然的本色,而人类需要仰仗天、地而生存,不仅从中获取资源,也参与了对于环境的改造。如果说二百多万年内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那么人类不仅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毋庸置疑,大自然的伟力是巨大的,无论气候冷暖干湿的波动,还是地表山地平原的塑造,都是自然力的成果。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固然显得十分渺小,但也参与了对于环境的改造。人类参与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绝非有意为之,而是本着求生的本能,但每一项人类活动都成为自然力以外的催化剂,从远古时期在大自然中直接获取动植物资源到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工业革命到当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人类自身的发展在环境史中不仅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越来越重要。也许正因如此,人们在关注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审度自己的行为,并将其注入各类研究中。邢海洋的著作《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讲述的就是以环境为根本,天、地、人之间的那些事。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人的经济行为开始。在考古学界界定的旧石器时期,人们的维生手段基本是采集渔猎,这是纯粹从自然界索取,因此学术界将这样的维生手段称为利用型经济。距今一万余年以前,人类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尽管这一时期人们手中的工具仍然存在石器,但农业已经出现了。农业在今天看来属于最普通的经济生活方式,对于那个时代而言却是全新的探索。正因如此,英国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将这一人类经济行为称为“新石器革命”。显然农业不仅仅是对自然资源的单一索取,而是将人类的生产行为注入其中,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劳动而产生收获物。因此,学术界将农业称为生产型经济。从利用型经济到生产型经济,人们不仅维生手段发生了变化,而且参与了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不仅用农田取代了原生态的地理环境,迫使天然植被一步步退向不宜耕种的地带,而且在大地上布满人类足迹的同时,使大自然逐渐失去原有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这部著作用不小的篇幅,讲述了在农业背景下人与地的故事,文中的“风吹来的黄土”“寻访桃花源”“天下之中”“大平原”“冲积扇的诱惑”,都没有离开农业,以及人们在从事农业的过程中与大地建立的关系。文中涉及的农耕之地,无论地处黄土高原还是平原与冲积扇上,每一处均非最初就是发展农耕的“理想国”,人们通过农业立足在这些土地上,不仅存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劳动,与之相伴的也是观天时、择地利的改造自然过程。人类在大地上留下的印痕,对于今天与未来意味着什么?《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这部著作在回顾往时、往事的同时,将关注点投向反思与鉴戒之中。
与天、地、人对应的就是气候、地理与我们,《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是邢海洋这部著作的书名,也是全书探讨的核心。人们在大地上耕作,却没有忽略对于天、地以及周围一切的观察,并在观察中不断思考自己与大自然的关联。正因如此,世界各地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大洪水的传说,无论《圣经》中的诺亚方舟,还是中国上古史中的大禹治水,均为后人展现了一片洪荒之地。如何从科学意义上解读这场滔天洪水,重现先祖如何摆脱这场大洪水,并在大水之后的土地上安家落户,邢海洋在著作中做了多个角度的诠释与探讨。气候变化是人类始终面对的现象,人类从立足在大地上开始,不仅经历了第四纪冰川以及此后的气温冷暖之变,也在冰期完成了经由白令海峡的迁移。我们在《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这部著作中看到了人与自然拼搏中诞生的文明曙光。人类是文明的操持者,而对于人类如何产生,即我们是谁、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无论古今都在思考。顺着这样的线索不断向前追溯,我们再次看到世界各地关于人之初的传说,无论是《圣经》中的亚当、夏娃,还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女娲,都是传说中的人之祖。《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每个篇章中的“我们”,不仅在思考人之初的那些事,也在人与天、人与地的关系中寻找答案。
《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是一部集科学探讨与科普双重内涵的著作,整部著作在天、地、人多重内容中穿行,并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为一体,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伟力与沧海桑田之变,也感受到人类与天、地的关系。从整个地球到中国大地,今天我们周围的一切与二百多万年前决然不同,但古今之间却从来没有失去关联,这里包含着大自然的奥秘,也蕴含着人类的奋斗。“让历史告诉未来”这一口号,永远不会失去价值,因为回顾过往,重要的价值在于获得知识,也作用于当下。
邢海洋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又留学于美国,深谙地理学的要旨,《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书写的不仅是科学视角下的天、地、人关系,也展现了第四纪以来最需要回顾的那些事。过往的一切似乎已经远去,却又都在眼前,因为我们的存在从来没有离开过头顶上的蓝天与脚下的大地。阅读、品味邢海洋的著作《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可以发现,其魅力在于,不仅在谈天论地中涉及过往与当下,而且一切也存在于我们身边。
韩茂莉
于北京大学双创中心
2024 年 1 月 2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