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售價:HK$
217.8

《
新中式服装设计、制板与裁剪
》
售價:HK$
96.8

《
清末民初的“问题”与“主义”
》
售價:HK$
104.5

《
广西常用动物类中药
》
售價:HK$
107.8

《
全生命周期动作发展 第7版
》
售價:HK$
272.8

《
广岛 普利策奖得主首次揭示原子弹爆炸真相 20世纪美国百佳新闻作品TOP1
》
售價:HK$
63.8

《
历史动力学:帝国的兴衰密码
》
售價:HK$
107.8

《
江淮方言精汇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这是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加里·贝克尔写了十余年的经济学专栏合集,当中包括了家庭、婚姻、教育等人生各个议题不同话题的经济学分析,通俗易懂,普通人也能通过阅读本书了解表面上难以理解的社会现象。
|
內容簡介: |
作为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的加里·贝克尔,由于对人类行为深刻洞察,荣获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并更是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 在贝克尔以前,经济学家只关注政府、企业、市场这些宏观的话题,而贝克尔首先将经济学方法带入了日常生活中。他对于家庭、婚姻、教育、犯罪、歧视等问题的研究,大大拓展了当代经济学的视野,为社会问题带来了全新的分析框架。 在理论研究之外,他还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专栏主笔与公共知识分子,而本书则是脱胎于他十余年来在《商业周刊》上的专栏。他的每篇专栏文章总是能抽丝剥茧,将复杂的日常社会热点赋予经济学的解读。 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热点已随着时间的沉淀成为历史,但是在事件背后的经济学智慧仍然能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探讨日常公共事务的时候,能以更理性的经济学视角,发现问题的本质。 在21世纪的今天,本书涉及的养老保障、就业问题、女性议题、教育公平、社会治安等问题仍然占据着我们热搜榜的榜首,贝克尔跨越时空的智慧,仍然能赋予我们以启迪。
|
關於作者: |
章爱民,现为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副教授,产业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商务英语翻译、产业组织理论。曾参与《国际工商管理百科全书》的翻译和校对工作,参译《反垄断经济学前沿》、《决策是如何产生的》等,发表有《商务英语常见误译诊断》和《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等文章。译著有《货币、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中级微观经济学》。
|
目錄:
|
致谢推荐序 这才是我们要的经济学引言 走出象牙塔 / / 1政府管制与民营化 / / 15政府与税收问题 / / 41利益集团和政治决策 / / 91股市与衰退 / / 125国际贸易与国际协议 / / 137反垄断与卡特尔 / / 165人力资本与学校教育 / / 187劳动力市场和移民问题 / / 221家庭问题 / / 253歧视问题 / / 281犯罪问题 / / 301资本主义及其他经济制度 / / 315经济学家 / / 331致谢推荐序 这才是我们要的经济学引言 走出象牙塔 / / 1政府管制与民营化 / / 15■管制 / / 17关于宗教组织的讨论(1996) / / 17对渔获征税:解决过度捕捞之上策(1995) / / 18国会,请给电信业松绑(1994) / / 20残疾人法案对企业的影响(1992) / / 22美国不应该插手国内油价(1990) / / 25不必让所有人都买得起汽车保险(1990) / / 27事实证明:政府过度干预会扼杀经济增长(1987) / / 30燃油效率标准:一个过时的观念(1985) / / 32■民营化 / / 35邮政系统沉疴难治(1994) / / 35国有企业退归民营企业?(1986) / / 37政府与税收问题 / / 41■政府 / / 43要遏制腐败,得先精简政府(1995) / / 43精简政府,正当其时(1995) / / 45以不当的研究为依据,只会制定出不当的政策(1995) / / 47别管国会,真正的改革行动在各个州(1995) / / 49要根除贪腐,就得精简政府(1994) / / 51政府的支出规模实在不容易控制(1993) / / 53改革国会:为什么限制任期不能解决问题(1990) / / 56联邦工资改革的唯一标准:民间薪资水平(1989) / / 58正确看待平衡财政预算的政策(1987) / / 60与流行观点相反,经济繁荣的确福泽底层(1988) / / 62实行短期补救措施,未来可能会有麻烦(1986) / / 65■税收 / / 68实行更扁平的税制就可以留住球队(1996) / / 68警告:调高香烟税不会增加税收反而会带来不少副作用(1994) / / 70税收有用,但用错了地方(1990) / / 72■企业 / / 75强制公司支出:似税非税,不如征税(1988) / / 75捐赠成本上升,不必为之忧心忡忡(1986) / / 77应该调高的是酒的税率,而不是饮酒年龄限制(1985) / / 79■法院 / / 82最高法院的提名审查不应局限于法学修养(1991) / / 82法官终身制的理念已经过时了(1990) / / 84法院不应该成为解雇行为的裁判(1989) / / 87利益集团和政治决策 / / 91■利益集团 / / 93无家可归者“危机”被过分渲染(1994) / / 93削减养老开支(1994) / / 95新总统上任,政策不会改变(1993) / / 97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污染问题只是幌子(1993) / / 100农业补贴等平权行动的效果如何(1992) / / 102道路破损及警力不足等问题备受冷落,原因何在(1988) / / 104■产业政策 / / 107给克林顿的备忘:日本的强大并非源于产业政策(1993) / / 107美国企业仍具国际竞争力,政府不必过度干预(1993) / / 109产业政策的迷思(1992) / / 112有关产业政策的讨论(1985) / / 114■军费问题 / / 117让义务兵役制回归历史的故纸堆(1991) / / 117国防开支没有阻碍美国经济的正常发展(1991) / / 119义务兵役制对军队的影响(1991) / / 121股市与衰退 / / 125你认为日本股市受到操控了吗(1990) / / 127股价涨跌通常和市场心理有关(1989) / / 129为什么不可能出现萧条(1987) / / 131下一次经济衰退究竟会有多严重(1989) / / 134国际贸易与国际协议 / / 137■国际贸易 / / 139放弃货币联盟:加强欧洲各国货币的竞争(1995) / / 139竞争是独联体国家的必由之路(1992) / / 141用美元汇率贬值来解决贸易赤字(1988) / / 143所谓的“公平”贸易,就是为国内厂商谋利(1987) / / 145对于韩国,应该赞扬,而不是惩罚(1987) / / 148■小国问题 / / 150国际贸易的扩张推动了小国经济的蓬勃发展(1994) / / 150民族独立声浪高涨,但全球市场正走向整合(1991) / / 152小国也能发展得不错(1990) / / 154■环境问题 / / 157以市场经济制度来解决人口增长的难题(1994) / / 157处理全球变暖的问题需要冷静的头脑(1992) / / 159世界末日的种种预言总是不攻自破(1996) / / 162反垄断与卡特尔 / / 165棒球联盟:如何制定合适的政策(1994) / / 166问题不在于CEO的薪酬,而在于把他们撵走(1992) / / 168如果高校实行价格垄断,就该启用反垄断法(1989) / / 170是时候废除那些过时的劳动法了(1988) / / 172反垄断唯一合理的针对对象:串谋(1987) / / 175NCAA:披着羊皮的卡特尔(1987) / / 177低油价依然是一件好事(1986) / / 179大学生运动员理应得到应得的工资(1992) / / 182管理者为什么会在乎股东的利益(1985) / / 184人力资本与学校教育 / / 187■人力资本投资 / / 188收入差距未必是坏事(1995) / / 188第三世界要提高经济实力,更应关注基础教育(1994) / / 190克林顿的助学贷款计划应该得“不及格”(1993) / / 192有关人力资本的辩论:布什胜出(1992) / / 194高中辍学者,应该接受完整的职业训练(1989) / / 197为什么美国不像亚洲国家那样重视教育(1988) / / 199为什么候选人在大学成本问题上不得要领呢(1988) / / 201用免税债券来解决学费问题是错误的(1988) / / 203上大学难道不是一项明智的投资吗(1986) / / 206■教育券和校际竞争 / / 209教育经费改革:不要放弃教育券(1993) / / 209教育券:一张摆脱贫困区的通行证(1992) / / 211公共资金用于宗教学校,无可厚非(1991) / / 214竞争是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良药(1989) / / 216让所有家长在择校问题上有话语权(1986) / / 218劳动力市场和移民问题 / / 221■劳动力市场 / / 223道理很简单:提高最低工资,会减少就业(1995) / / 223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惨痛经验,美国应引以为戒(1993) / / 225让家庭购买医疗健康保险(1993) / / 228长期失业者需要得到长期救助(1991) / / 230员工持股制度不能做到一劳永逸(1989) / / 232劳动力市场也应该放松管制(1986) / / 235■移民问题 / / 238第187号法案不错,但联邦移民法应该修改(1995) / / 238非法移民潮:如何扭转(1993) / / 240是野蛮人登门,还是经济的福音(1991) / / 242为技术新移民大开方便之门(1990) / / 244为什么不让移民为快速入境付款(1987) / / 247真正的移民改革错过了一次良机(1986) / / 249家庭问题 / / 253■家庭行为 / / 255为什么人们应该减少对政府补助的依赖(1995) / / 255让逃避责任的父亲承担起子女抚养义务(1994) / / 257挑错“无过错离婚”(1992) / / 259孩子的幸福应该是改革福利制度的出发点(1992) / / 262儿童抚养理当加大投入,但要理性为之(1989) / / 264通过婚姻契约来降低离婚率(1985) / / 267■老年问题 / / 270如何保障社会保障的未来(1993) / / 270老年劳动力就业困难,原因何在(1990) / / 272只有贫困老人才有资格领取社会保障金(1989) / / 275破坏老年人就业市场的罪魁祸首(1986) / / 277歧视问题 / / 281■对黑人的歧视 / / 282平权行动计划应该取消(1995) / / 282证据对银行不利,但并不能证明银行有歧视(1993) / / 284改善生产率是最佳的平权行动计划(1987) / / 287南非在黑人经济斗争中的重要角色(1986) / / 289美国黑人终究会有更多的机会实现“美国梦”(1986) / / 291■女性问题 / / 294家务劳动:应该计入国内生产总值(1995) / / 294市场供求法则能真正保障职业女性的权益(1991) / / 296市场如何对女性实行平权行动(1985) / / 299犯罪问题 / / 301加重惩罚,是震慑持枪犯罪者的最佳方法(1994) / / 302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才能打击犯罪(1993) / / 304根据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来惩罚企业犯罪(1989) / / 306根据实际情况惩罚白领犯罪(1985) / / 309打击犯罪的经济分析(1985) / / 311资本主义及其他经济制度 / / 315■资本主义 / / 316民主是资本主义繁荣的最佳土壤(1991) / / 316亚当·斯密眼中的世界奇迹(1992) / / 318■经济制度 / / 320阿根廷转轨,受到世界欢迎(1993) / / 320政府干预过多是第三世界的通病(1988) / / 322■转轨乃大势所趋 / / 325实现转轨的头号法则:行动要快(1995) / / 325作为榜样,瑞典还不够格(1990) / / 326为什么团结工会必须在经济改革上发挥重要作用(1989) / / 329经济学家 / / 331来自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叫醒电话(1992) / / 333反垄断的先驱者(1991) / / 335经济学家为什么不可或缺(1987) / / 337
|
內容試閱:
|
这才是我们要的经济学市场归市场,生活归生活,恐怕是世人对经济学最深的误会。他们以为,只要不涉及商品、价格和市场,那么人的行为和选择,就只与亲情、道德和文化相关,而不受任何经济规律的制约。所以不难想象,当本书作者加里·贝克尔教授最初提出“生儿育女”可以与“购买耐用消费品”相提并论时,别说经济学的门外汉,就连专业经济学家,绝大部分也都坐不住了。令人坐不住的论述,在本书里比比皆是:政府不应该管制油价、义务兵役制会对军队造成危害、应该废除保障工人利益的《劳动法》、资源将要耗尽的预言只是庸人自扰、政府不应该直接资助公立学校……这些似乎都不是“经济”问题。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这些题材不仅都变成了经济学研究的典型领域,也逐渐构成了自洽和相连的体系。换言之,本部文集所讨论的种种话题,成了检验市场经济信念的试金石。一位读者,如果反对本书的绝大部分观点,那么他很可能是对经济学思维一无所知的;如果他赞成本书的绝大部分观点,那么他很可能已经融会贯通了经济学分析方法;如果赞成和反对各半,那么他很可能还需要加强举一反三的练习。本书精彩纷呈的观点,背后有着一以贯之的逻辑: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需求之间的取舍,哪里就适用于经济规律,哪里就自然是经济学研究的地盘。在这种逻辑的驱使下,经济学本身,还有法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在过去半个世纪都经历了视角和方法的革命。这场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革命,被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运动,而加里·贝克尔教授本人,正是这场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在1955年,加里·贝克尔以论文《种族歧视经济学》取得博士学位。他认为歧视者必须付出代价,而市场竞争能减少种族歧视。作者深信,人们总是以稳定的偏好,根据各种各样的约束条件,去谋求利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有鉴于此,他继续把经济分析用到犯罪、执法、刑罚、家庭、离婚、生育和教育等领域,从而引发了经济学对社会学、法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革新,而他的贡献也在1992年得到了诺贝尔奖的嘉许。本书是加里·贝克尔教授(在其夫人吉蒂·贝克尔的协助下)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对日常经济现象深刻思考和浅白解释的结晶。它尤其适合三类读者:一是数学训练有余、世事所知甚少的经济学学生,他们在这里得到的不是乏味的维生素,而是香甜的苹果、鲜橙和香蕉;二是道德感有余、分析力不足的时事评论员,他们在这里得到的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基于数据和逻辑的因果规律;三是对经济学怀有戒心的法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学者,他们在这里感受不到咄咄逼人的气势,有的只是极具启发意义的新范式。但不管是谁,看完本书都会说:这才是我们要的经济学。薛兆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