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数字时代的精神症候

書城自編碼: 413167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姜宇辉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95066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6.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人形机器人 产业变革商业机遇与未来趋势
《 人形机器人 产业变革商业机遇与未来趋势 》

售價:HK$ 96.8
没有人能让我不快乐
《 没有人能让我不快乐 》

售價:HK$ 46.2
汉匈战争三百年
《 汉匈战争三百年 》

售價:HK$ 97.9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

售價:HK$ 129.8
仰望星空:观测火星
《 仰望星空:观测火星 》

售價:HK$ 68.2
费曼学习法:高效学习的实用策略和技巧
《 费曼学习法:高效学习的实用策略和技巧 》

售價:HK$ 64.9
漫步上海老房子(修订版)
《 漫步上海老房子(修订版) 》

售價:HK$ 63.8
历史动力学:帝国的兴衰密码
《 历史动力学:帝国的兴衰密码 》

售價:HK$ 107.8

內容簡介:
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似乎让我们越来越轻易地找到朋友,但是你真的能与线上的朋友倾心交谈吗?当我们每天花大把时间更新、点赞与回复,你真的能摆脱孤独与空虚吗?当摆拍、谎言与AI伪造泛滥得让人无从分辨真与假,你还能相信自己的直觉吗?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如何理解与认识数字时代的我们?本书依托福柯、德勒兹、阿甘本等思想家的刀锋,深刻分析了孤独与亲密、自恋与偶像、舞蹈与重量、虚构与真实、情感计算与操控等数字时代人生的精神状态与症候。
關於作者:
姜宇辉,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前沿与跨学科教研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奇点政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市曙光学者,中国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新哲人》杂志中文版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电影哲学和媒介理论。译作有《千高原》《普鲁斯特与符号》。专著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画与真》《黑噪音,白噪音与幽灵之声》《姜人生哲学到底》《后人类影像》等。在《文艺研究》《哲学动态》等权威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錄
目录
前言:从技术到影像,从精神政治到精神症候1
导引:元宇宙中的脆弱主体11
第一部分技术
第一章姿势:技术时代的无根基性29
第二章前馈:人与技术之间的“死亡循环”55
第三章生死:元宇宙的时间政治71
第二部分影像
第四章美学:数字“海洋”中的“崇高”与“创伤”93
第五章媒介:暗黑生态与电影之本原109
第六章思考:论文电影中的主体性难题126
第三部分肉身
第七章体验:福柯哲学中的僭越与盲视145
第八章舞蹈:复魅,抑或共情?167
第九章孤独:数字时代的心盲之舞184
第四部分主体
第十章数字亲密:爱还是痛?207
第十一章数字自恋:偶像及其复像232
第十二章数字情感:情感设计,情感计算与情感操控249
第五部分真实
第十三章虚构:深度伪造与电影之真269
第十四章触感:真实电影与阿彼察邦289
第十五章重量:数字时代的三重“坠落”306
结语脆弱的算法———最底限真理,根茎式分类与否定性思考321
后记337
內容試閱
关于精神症候
初看起来,我在书中使用的“精神症候”这个说法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含混乃至误导的。首先,谈起症候,很难不令人联想到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或至少也是跟精神治疗有密切的关系。然而,我对这个概念的使用却基本上与这些常见的理论背景并无直接瓜葛。这大致出于两个重要考量。一个方面,我们使用“症候”,并非对应于某种病理,也并不是说这个时代的某个部分或环节出了严重的问题,患了严重的疾病,然后需要通过某种外显的“症候”来进行诊断乃至疗治。不,我对于时代并没有这样的预设。也不认为可以用“健康/疾病”的普遍标准来衡量一个社会。因此,本书所谓的“症候”更多的是在皮尔士的“形迹”(index)或更一般的“征候”的意义上来使用。当我把影像、技术、舞蹈、情感等当作典型征候的时候,主要的用意是想在错综复杂的力量网络中去敏锐探查变化乃至变革的萌芽和契机。因此,征候偏向于“变”,而绝非“病”。
那么,又为什么执意要使用“症候”这个很明显与疾病相关的说法呢?这就涉及第二个方面的考量了。用“症候”而不是简单直接地使用“征候”,并非对精神分析的暗指,其实更是想与当下日趋走红的以韩炳哲为代表的精神政治建立起“同”与“异”的关系。从“同”的方面说,本书的很多论述确实跟韩炳哲有极为相似之处,我对很多数字时代的精神活动的论述,也确实参考了他的很多启示性的论述,比如关于无聊、孤独、苦痛、透明性、否定性、创伤,等等,韩炳哲的文本绝对包含着比旁人更多的启示。但我的研究又显然跟他的立场存在基本的区别,这主要体现在两个重要的方面。首先,韩炳哲曾指摘说斯蒂格勒(Stiegler)对当下的网络社会和数字时代缺少细致入微的分析,相较而言,他自己确实做得比后者更为深入。但在我们看来,他的尝试和努力仍然还远远不够。一个比较重要的缺陷就在于,韩炳哲对于数字时代的很多现象(甚至不妨说是整个数字时代),基本上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批判性的立场。马克思曾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那么我们在这里也不妨化用一下,在韩炳哲看来,在数字时代,确实“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也都腐化堕落了”。但问题是,马克思虽然作出了看似如此极端的批判,但他仍然能够在普遍异化的资本主义之中发现和洞察变革的动力和契机,但反观韩炳哲,他似乎除了诅咒和批判之外就无所建树了。要问他对这些时代和社会的顽疾能开出什么样的对症下药的良方,那实在是非常薄弱甚至苍白的。
其次,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因为他自己其实对数字时代的种种现象也缺乏深入细致的考察。对于数字的美学、数字的影像、数字的游戏、数字的舞蹈、数字的情感等等,他大多只有一些印象式的评判,而几乎完全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研究。实际上,本书涉及的任何一个现象和主题,都已经在数字社会中至少发展了几十年,其中包含着复杂的社会机制,延续的发展脉络,以及由此暴露出来的诸多具体的问题。对于这些现象,在各个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中都已经有大量的扎实研究文献和资料,这些理论背景,任何一个试图对数字时代的精神活动进行反思的学者都势必一开始就了解和掌握。缺乏这个必要的背景,任何仅从思辨
的角度作出的判断都是缺乏依据的。简言之,要想认真负责地批判数字时代,必须首先应该有对于它的最起码的尊重和正视,应该从事实和理论的角度大量深入地了解它的各个细节,不断地观察、比较、反思、检视,才能磨炼出较为深刻的洞察和观点。我们倒不是说本书在这个方面已经做得很出色了。或许正相反。从这个标准严格来衡量,本书只能算是初步的尝试,很多问题还只是触及或浅尝辄止,尚有巨大的余地和空间有待深入。
综上所述,这也正是我们使用“精神症候”而非“精神政治”的一个重要缘由。精神政治的初心和动机绝对是深刻有力的,但它还需要辅以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所以“症候/征候”这个说法,除了是在德勒兹的意义上强调对变化和差异的敏锐洞察之外,还稍微带有一点对于韩炳哲的戏拟:我们的意思或许是,他对数字时代的精神病状的剖析还远远不够深入,他也许只是触及了皮毛和表层,甚至连症候的层次也还没有达到。
由此,在第三和第四部分中,我们就选取了一些典型的症候进行具体的描述和深入的反思。这些选择当然也不是随意甚或随机的,而是同样有着内在贯通的理路。第三部分更多是理论性的,试图从体验这个关键概念出发,做出必要的理论铺垫。与“症候”一样,“精神”在哲学史上也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含混的概念。我们当然无意也无力在这里对其脉络进行梳理,但“体验”这个相对明确且狭义的概念或许能够起到更聚焦的作用。关于“时代精神”“精神活动”“精神体验”等相关论述有很多,但真正如福柯那样为体验赋予一个明确的含义,然后又在自己的文本脉络和思想发展中不断加以发展和试炼的工作却并不多见。因此,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就以福柯对体验的哲学思考开篇,着重揭示其中的否定性和主体性这两个面向,然后再进入舞蹈这个颇具体验强度的艺术和文化的领域,来进一步明确数字时代重塑主体性的契机。选取舞蹈作为主题,既有偶然也有必然。从偶然上来说,是近年来结识了很多舞蹈学界的前辈和好友,对于自己的研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从必然上来看,舞蹈可以说是诸多艺术领域中唯一保留着(残存着)肉体能量和灵魂魔法的珍稀门类。在舞蹈中,肉与灵都对数字时代的种种机制构成不同程度的抵制乃至抵抗。由此我们或许才能对“复魅”“孤独”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现象给出截然不同的理解和反思。
进而,第四部分在全书之中稍显特别,因为它是唯一不是按照前后贯通的论证脉络来书写和排列的章节。数字亲密、数字自恋和数字情感,这三个部分有着很明显的相互独立性。除了想丰富一下全书的风格之外,这个排列的方式也是出于实情所致。既然我们考察的是“症候/征候”,而这主要是对差异和变革的潜在趋势的敏锐洞察,那么,不同的征候之间当然往往并不存在着逻辑上的相互推导的关系。它们总像是此起彼伏的事件,恰似闪烁不定的信号,让我们以一种更为开放而流动的视角去审视眼前、身边的数字世界。此外,读者肯定也会有这样的印象,就是这个部分的三个章节不仅主题不同,而且写作的风格也多少有一些差异,这不仅是因为写作时间上的先后,更是想以不同的风格去呼应不同主题的独特内涵。比如,数字亲密更像是一篇论爱的散文,数字自恋则多少带有着精神分析式的锐利,而数字情感又显然渗透着历史性的意味。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