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都市两极:北京14人
》
售價:HK$
74.8

《
时刻人文·1368:中国与现代世界之形成
》
售價:HK$
85.8

《
分歧与团结:以色列社会的运转逻辑和活力来源
》
售價:HK$
75.9

《
中国式管理(全集·全新)
》
售價:HK$
108.9

《
甲午战争中的北洋舰队
》
售價:HK$
63.8

《
香港影像志(180余张珍贵影像,180余年时间跨度,汇成一部香港成长史)
》
售價:HK$
316.2

《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九次修订)
》
售價:HK$
80.2

《
一战全史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本丛书由刘加平院士组织编写根植传统智慧,赋能绿色宜居以院士团队的技术方案激活村镇生态与文化生命力作为城乡建设领域的权威学者,刘加平院士以数十年地域建筑研究积淀,带领团队深入秦岭山地与传统村镇场域,系统梳理“绿色宜居”营建的中国路径。丛书不仅凝结了院士团队对传统营建智慧的现代转译,更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论,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镇更新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的学术范本与实践指南,彰显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在城乡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思考与责任担当。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秦岭古镇街巷和院落为落脚点,以空间演变机理为理论基础,提出各物质实体要素对秦岭山地古镇空间扩张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扩展定量预测方法与结果,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以街巷物理环境为基础,提出街巷延展模式和街巷空间营造策略,对秦岭地区及同类古村镇的保护、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书从传统院落空间的功能、气候适应性、建筑营建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取其与所处气候环境适应的空间布局特征,探索传统院落功能合理的布局模式及与新区功能的更新互补机制,使其气候适应性特色在院落更新发展中得以延续,对秦岭山地古镇传统院落空间的舒适度提升、传统街巷院落气候适应性的特色延续、古代民间优秀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
關於作者: |
博士/建筑学博士后,城乡规划专业,副教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分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国土空间规划,低碳社区更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既有城区“通学型”潮汐式拥堵机理与规划调控缓解模式(2022.01-2024.12)。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一项 “黄河中上游地区县域国土空间基本单元人地集约化调控规划技术”(2022.11-2026.10)。主持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一项“秦岭山地古镇空间演变研究”。参与国家及省级课题多项,近五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编制的规划设计项目,获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三等奖3项。
|
目錄:
|
目录序前言第1章绪论00111研究背景及目的002111研究背景002112研究目的00312研究现状综述003121国外研究现状003122国内研究现状007123研究评述01013研究对象及意义011131地域界定011132对象界定012133研究意义01314研究内容与方法014141研究内容014142研究方法015143技术路线01515本章小结016第2章秦岭山地古镇现状调查01721调查概况018211调查对象018212整体概况02022现状调查分析021221普遍调查分析021222典型样例选取论证031223典型样本调查分析032224镇区空间分布特征045225街巷特点04623物理环境测试048231街道风环境测试与分析048232室内外热环境测试与分析049233街巷现状日照环境分析05224现状问题052241普遍存在问题053242重点研究问题05525本章小结055第3章秦岭山地古镇空间演变特征05731空间演变的历史进程058311形成期058312繁荣期059313萧条期059314复兴期060目录秦岭山地古镇绿色更新32空间演变的基本特征061321因地制宜的渐进演变061322由小到大的离散演变061323由低到高的竖向演变063324由单趋全的多元演变06333空间演变的动力因素065331交界区气候065332河谷型山地066333闭塞的交通068334迁移的人口070335多元化生活070336山林式经济072337社会政策更替072338综合影响分析07334空间形态的演变形式073341集中式演变074342条带式演变075343分散式演变075344综合式演变07535空间演变的作用机理076351空间形态演变规律076352空间形态特征要素077353空间演变动力机制079354类年轮演变机理07936本章小结081第4章秦岭山地古镇空间扩展机制08341城镇空间扩展研究现状08442乡镇发展目标085421五大要求的乡村振兴085422三生融合的空间格局086423城乡融合的发展途径086424传承历史的文化复兴08743空间扩展机制087431研究方法087432影响因素提取090433数据来源090434空间演变机制093435发展预测095436结果及讨论09744本章小结098第5章秦岭山地古镇街巷演变特性09951街巷历史演变100511功能的变化100512形态的变化100513肌理的变化10152街巷空间特性101521物质实体要素101522行为心理要素10953街巷功能更新111531居民生活生产的需求111532游客使用需求11454功能与空间耦合关系115541功能需求对空间的作用115542空间要素对功能的反映11655本章小结117第6章秦岭山地古镇街巷物理环境11961街巷风环境模拟分析120611街巷风环境现状120612街巷尺度与风环境关系121613街巷空间风环境模拟121614风舒适的街巷尺度确定12862街巷日照环境模拟分析129621相关技术标准的日照要求129622街巷日照的环境模拟130623满足日照的街巷尺度13163舒适物理环境街巷尺度13264本章小结132第7章秦岭山地古镇街巷延展要素13371街巷功能134711历史街道功能134712交通性街道功能135713生活性街道功能136714巷道功能13672街巷结构136721“两街多巷,顺势延伸”136722“曲则有情,枝网交错”13773街巷尺度138731构成要素分析138732舒适尺度感的街巷尺度138733舒适风环境的街巷尺度141734满足功能的街巷尺度141735综合街巷尺度确定14574街巷节点146741交通节点146742标志建筑147743祭祀祈福场所147744戏楼广场14775界面要素148751构成要素148752侧界面要素149753底界面要素15276本章小结153第8章秦岭山地古镇街巷更新模式15581街巷延展动力机制156811镇区发展趋势及方向156812街巷延展的内外动力15782街巷延展模式158821街巷延展特性158822类圈层延展模式159823主轴向延展模式160824多组团延展模式16183街巷空间营造162831道路分级,融合用地功能162832延续格局,贯通视线通廊163833传承文化,重塑历史风貌165834保护界面,修复街侧建筑16684本章小结168第9章秦岭山地古镇传统院落空间特征16991传统院落空间演变170911院落调研170912院落空间演变过程179913演变影响因素18592传统院落空间类型186921按空间布局划分186922按院落功能划分18793传统院落空间特征187931院落空间普遍性特征187932院落布局特征188933平面空间组织特征188934竖向空间组织特征189935营建特征190936风貌特征19394建筑原型及技术原型提取198941建筑原型198942技术原型19895本章小结199第10章传统院落空间适应性特征201101院落空间布局适应性2021011地形地貌适应性2021012气候环境适应性2041013建筑材料2041014地域文化204102院落空间功能适应性2051021古代生产方式的适应性2051022古代生产力的适应性206103院落空间热环境、风环境适应性2071031热环境适应性2081032风环境适应性213104本章小结218第11章古镇院落绿色更新模式219111院落功能更新模式2201111平面布局更新2201112竖向功能更新220112院落空间更新模式2221121“一”字形合院传承模式2231122“L”形合院传承模式2231123“U”形合院传承模式2241124“口”字形合院传承模式225113院落文化传承模式2251131院落营建的传承模式2251132院落风貌传承229114本章小结229第12章结论231121研究结论232122主要创新235123展望236参考文献237
|
內容試閱:
|
前言我国历史悠久,广袤的土地上存在大量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这些古镇是我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秦岭作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地理环境复杂,文化多元共存,其间分布着众多古村镇,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实施,秦岭山地古镇面临众多问题:空间肆意扩张,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传统街巷院落空间难以满足现代居民生产与生活需求;新建民居院落忽视特殊环境条件下地理气候适应性特色延续等问题。本书通过调查及资料汇总,分析秦岭山地古镇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演变特征,提炼秦岭山地古镇空间发展模式。选取典型案例,应用决策树元胞自动机(DTCA)与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ANNCA)方法,进行快速城镇化阶段空间演变规则的提取,通过决策树分析,探索各物质实体要素对秦岭山地古镇街巷延展的影响机制,可为镇区空间未来发展合理确定生态红线、农田保护线及城市建设用地边界线提供科学的方法与参考。本书针对街巷物理环境较差的问题,应用Autodesk Simulation CFD及众智日照分析软件,对街巷风环境和日照环境进行模拟分析,提出了适应秦岭山地物理环境且拥有舒适风环境和日照环境的街巷尺度;应用空间发展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等,从不同人群的需求分析出发,通过对街巷空间特征的解构,提炼出街巷延展构成要素,进而结合秦岭山地的空间演变特点及地理特征,分别从街巷延展特征、保护区划分和功能布局三方面提出了三种街巷延展模式,并从道路分级、延续格局、传承文化、保护界面等方面提出了街巷空间营造方法,为历史街巷保护与镇区建设提供可行的策略。本书针对传统民居院落问题,通过实地调查测绘和模拟计算分析等方法,对秦岭山地传统院落体现地理气候适应性的空间规划布局及设计手法进行评估、提炼,总结其内在科学规律,提取其地理、气候适应性特色,并提出民居新建过程中对传统民居院落地域适应性特征的传承策略。研究结果对保护传统民居营建文化的多元性,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绿色发展与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书可供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参考,也可供城乡规划师、建筑设计师和建设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借鉴参考。本书著者在编写整理过程中得到恩师、团队学生及朋友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特别感谢刘加平院士、霍小平教授、陈晓健教授的指导与支持,感谢团队于德海、李婷、童海燕、肖慧彬、高伟铭、缑艺轩等同学的热心帮助。本书出版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项目名称及编号为既有城区“通学型”潮汐式拥堵机理与规划调控缓解模式(52108039)、碳中和背景下西北城镇社区宜居更新模式研究(524780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