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
售價:HK$
141.9

《
遇见 高云
》
售價:HK$
85.8

《
日本首都圈空间结构与协同发展
》
售價:HK$
140.8

《
《欧罗巴的悲剧:经济危机、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售價:HK$
83.6

《
中药炮制学科发展集萃
》
售價:HK$
239.8

《
君士坦丁堡深仇400年:俄土战争(1877—1878)(全2册)
》
售價:HK$
226.6

《
城市文明蓝皮书:全球城市文明发展报告(2024-2025)
》
售價:HK$
140.8

《
未来生活金融指南
》
售價:HK$
63.8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广州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论文集,集中展示近年来该学院教师在思政课程建设方面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成果。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围绕创新型思政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运用这一主题,汇集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八个相统一”引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教学探索,以及通过制度化建设提升思政课内涵建设的实践总结,系统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与思政课教学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际路线,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政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赵中源(1968年—),男,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
左康华(1987年—),女,哲学博士,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研究。
邓妍(1988年—),女,哲学博士,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
|
目錄:
|
目录
第一编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教学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正视“迎合式”教学的误区 赵中源 陈倩
社区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的探讨 罗明星 陈丽平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探析 吴阳松 余亦笑
概论课教学中讲授毛泽东的几点思考 吴阳松
感谢思想·塑造理想——打造有品质的大学哲学课堂 陈咸瑜
关于新媒体语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邵小文
基于SPOC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多维分析 吴九占 郭宇
浅论“形势与政策”课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重要作用 宋学来 张雪娇
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马娟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基于高校门户网站的视角 王振华 蚁晓霞
第二编新形势下讲好思政课的思考与探索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魅力的构建 赵中源 杨亮
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左康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论探讨 王敏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人格教育 吴九占
哲理与诗情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与创新 陈咸瑜
让千米行走成为百年红色记忆——广州大学党建红色文化长廊的建设实践 陈彦远 梅淑宁 宋学来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刘紫如 林伟京
论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四个结合” 刘敏
学生深度学习如何通过教学落实——以探索“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为例 王游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正确历史观探析 卜燕萍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分析李永华 王游
第三编 教学展示与教学创新优秀案例
建立师生互动博客: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有效途径 马丽魏 彩玲
党的精神谱系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探赜 刘莉 毛思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新模式——随堂演讲的设计与实践 吴雪娟 陈咸瑜
科研与教研的双向驱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教学创新实践 陈志伟
在讲准基础上讲出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经验 栾欣超
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互动育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特色 谢红 谢圣庚
在教学示范课中提升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品质 李丽丽 邓妍
青春之问:躺平的人生何以不值得过——基于戏剧实验教学 邓妍
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薛菁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哲理与诗情”融合式教学改革案例 陈咸瑜
|
內容試閱:
|
第一编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教学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正视“迎合式”教学的误区[1]
赵中源 陈倩[2]
一直以来,基于各种原因,少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形成了一种“迎合”现象,即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刻意迎合部分学生的偏好,以获取学生的“好评”。其具体表现为课堂氛围娱乐化、教学内容随意化、教学风格自我化、课堂管理柔情化。“迎合式”教学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切实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二是切实强化教师内在修养;三是切实改进实践教学环节。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在教师、教材、教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中央宣传部、教 育 部 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材体系的完善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基本路径。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正确认识与解决。其中,“迎合式”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迎合式”教学的主要表现
所谓“迎合式”教学就是教师立足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偏好及思维习惯为转移,通过投其所好来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活动,以期获得一些学生的认可和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这种一味地迎合部分学生口味的做法,导致课堂教学娱乐化、随意化、自我化和柔情化,其直接结果是高校思政课走向形式化和庸俗化。
(一)课堂氛围娱乐化
思政课的魅力在于理论本身的说服力与感召力。显然,这门课程相对于其他强调专业知识性的课程在教学方面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课外下足功夫,研究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与学生特点,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感染力。而抛开思政课的严肃性与思想性,为取悦部分学生不恰当的偏好而刻意娱乐课堂,则会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误读,从而淡化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教化功能,同时会助长教师的惰性。
课堂氛围娱乐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刻意追求视觉冲击力。PPT是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直接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效果,但试图以PPT的视觉冲击力提升课堂吸引力显然是一个误区。我们发现,在个别教师90分钟的课件中有近一半为各式各类的图片,其中不乏诸如搞笑与夸张的画面、动漫效果图等,一些图片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毫无相关性,甚至可能误导学生认知。
二是课堂互动的游戏化。课堂互动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其意义在于通过师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寻求一种真理性的共识,但部分教师将其变成了游戏环节,甚至将企业员工拓展训练模式照搬到思政课课堂;或者刻意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不加引导地让学生“畅所欲言”,使讨论变成“八卦”。
三是语言风格的庸俗化。有些教师为引发学生“共鸣”,刻意搜集网络段子或网络热词,以博得一些学生的喜爱与掌声,课程的说理性、原则性、深刻性、教育性被淡化和忽视。
四是教学方式的愉悦化。少数教师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相关性或纯属当下社会追捧的影像资料穿插于教学之中,直接导致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异化。
(二)教学内容随意化
思政课课程有一套严谨、科学的逻辑体系。无论我们怎样强调教师的能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其课程内容的结构是不可以任意拆解、随便取舍的。但在“迎合式”教学中,部分教师却显然忽视了这一基本原则,在具体课程内容安排上,随意解构教材、教学内容,使教学大纲成了摆设。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教学内容脱离教材。个别教师无视教学大纲的规范性要求,将教材内容随意合并或嫁接,或者索性跳出教材,自行讲授个人的“独到见解”,在学生面前彰显个性与主见,迎合部分学生的“独立性”偏好。
二是以学生“爱听”为取向,为挑起学生的好奇心而随意发挥,或者让学生讨论一些已有历史定论的问题,以达到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效果。
三是随意取舍教材。个别教师不愿系统研究教学内容,对不熟悉或不感兴趣的内容点到为止,甚至干脆跳过不讲。
四是教学内容天马行空,个别教师想到什么讲什么,什么流行讲什么,不讲究教学的思想性与实效性,只在乎自己讲得“过瘾”,课堂轻松愉快。
(三)教学风格自我化
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个性和特色,在课堂教学、个人形象,甚至言谈举止等方面都应恰当展现个性风采,这既是教师个人魅力的体现,也是思政课获得好评、取得实效的基本要求。但如果教师无视教学基本规范而过分追求个性,就可能将个性演变成一种盲目的自我化,即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将教学过程异化成服务或彰显自我的舞台或途径,抛开挖掘理论本身魅力和教学的技巧,刻意从外在层面迎合一些学生的审美偏好,从而造成受“追捧”和“欢迎”的形象和声誉,这实际就背离了思政课教学的本质和目的。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对自我形象的过度包装。少数教师在装束打扮上尽可能迎合一些年轻人的审美时尚,塑造“白富美”或者“冷俊酷”形象,吸引学生关注和仿效。
二是刻意追求新、奇、特的授课方式,将课堂变为自我表演的舞台。诸如在讲解中刻意模仿领导人的讲话语气或肢体动作,营造讲课“气场”;以时事评论员或者现实批评家的角色点评教学内容,“彰显”个性和水平;或直接将课堂教学变成对某个所谓名人的模仿秀;等等。这些做法实际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教学内容之外。
三是以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刷“存在感”。一些教师为强化“存在感”,选择以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是一种心理危机意识的体现,显然偏离了思政课教学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四)课堂管理柔情化
简单地说,课堂管理柔情化就是放弃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学习考核的基本标准,以“相安无事”的心态,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听之任之,对考试考核不加要求,以“老好人”的形象获取学生的好评。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对课堂秩序不加约束,我讲我的,你做你的,互不干扰,相安无事,做“老好先生”。在这样的“零约束力”课堂上,教师讲课俨然成了一种自说自话的程序,毫无效果可言。
二是对学生要求无条件满足。造成学生课堂“零负担”。比如在教学内容上迁就学生偏好,对学生的平时作业和考核放任不管,对学生出勤不作要求,以及将课件直接发给学生等。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惰性,甚至不诚信行为。
三是在学业考评中“高抬贵手”。个别教师出于多种考虑,对学生学业考核持“三个尽可能”态度,即复习范围尽可能小,考试题目尽可能简单,判分标准尽可能宽松。个别教师因此获得一些学生的好评,形成了师生看似“互利”实则互害的畸形格局。
二、消除“迎合式”教学的有效路径
“迎合式”教学所产生的结果显然是消极和负面的。在高校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前沿阵地的当下,这种现象的危害性显而易见,如使思政课应有的思想性、科学性与严肃性遭到削弱,甚至导致思政课教学的形式化与庸俗化。因此需要对这一不良现象予以高度重视。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迎合式”教学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了教师的主观因素,也与现行教师业绩考核取向、课程教学管理体系、学生评价机制等密切相关。为此,有效突破这一教学误区,必须从上述多个层面入手,综合考量。
(一)切实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弘扬马克思主义正能量的传播者,其教学成效“已成为现代教育评价衡量教育成就的指标之一”。[3]基于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进一步完善考评制度,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构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解决好由谁来评的问题。以学生评价“定终身”显然是“迎合式”教学的直接诱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保障评价主体的科学性,真正将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有机结合,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实际影响力合理设置评价权重。同时,还应建立对这些评价的客观公正性进行考评的机制,保证教师对评价结果的申诉权,并建立对不恰当结果的矫正机制,以此保障教学严谨、把关严格的教师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尊重。
二是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解决好怎样评价的问题。课堂教学评价一般通过听课打分来进行,这一传统做法对教师改进教学有一定的督促作用,但显然也存在着缺陷与不足。首先,它反映的是听课时段的教学场景,而不是一门课程的整体教学状况。其次,教学包含了备课、授课、课后指导咨询等一系列完整的流程,听课所涉及的只是其中一个非常小的片段,这种方面的评价显然并不科学。最后,教学业绩应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以及专业水平等多个层面,将教学评价简单化显然难以得出客观结论,不仅不利于保护和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会产生消极后果。
三是完善教师业绩评价机制,解决好公正评价的问题。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维护公平是高校科学办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实践活动,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不仅在讲台上,更多的在于课外的准备和后续指导等环节。思政课有其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知识课相比,思政课要想取得教学成效,教师需要承担更多的付出和更大的担当,尤其在如何处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与对学生严格要求等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近年来,基于多种原因,在高校教师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硬化科研权重、软化教学业绩的现象比较普遍,思政课教师往往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量,对专业研究相对缺乏时间与精力,容易导致综合业绩考核不佳,其经济待遇和社会评价相应趋低,甚至整体地位开始走向边缘化,这显然也是部分思政课教师消极教学的原因之一。
(二)切实强化教师内在修养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中心任务是把青年一代培育成马克思主义的潜心学习者、坚定信仰者、躬身实践者和忠实传承者。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以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定位。[4]无论是宣讲者、指导者还是引路者,其使命的达成都包含着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学生对教师的真心信服,因此,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素质与魅力。就当前思政课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提升教师教学“魅力”关键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身过硬的思想素养。这里所说的思想素养包含了政治信仰与道德水准两个基本层面,是思政课教师的立身之本。思政课的特殊性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时代使命感,理直气壮地充当好党的意识形态的坚定捍卫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传播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要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要保持高度自信;对于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理性客观地加以分析;对当今复杂的社会思潮要旗帜鲜明地敢于“亮剑”。同时,思政课的特殊性对教师的道德水准提出了特别的要求,不能只限于“高节清风”的自我修为,还应承担起说道者和示范者的角色。大学生思想意识与道德修养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其中包含了教师示范的重要内涵。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明白事理,而实践才是认知内化的最终路径和效果呈现。道德高尚的教师本身就是一部学生更易读懂和更易接受的思政课的活教材,这实际对教师道德自律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是自身高度的岗位认同。自我认同是自信的源泉,也是魅力形成的土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少数高校办学的功利倾向,加剧了思政课教师地位的边缘化,个别教师因此而产生了彷徨或迷失,缺乏自信和自我认同,甚至不愿在社交场合公开自己的职业身份,这是当前少数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与自信,社会环境和学校重视是一个方面,但根本还在于思政课教师对所从事事业的极端重要性的正确认知,有了时代使命感,才能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心和意志。
三是自身突出的业务能力。业务能力主要是专业功底与教学技能,二者构成了教师教学魅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同时是一门有着深厚底蕴的科学,思政课的魅力取决于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挖掘和阐释出其中的理论奥妙,并以此说服和吸引学生。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不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需要专业的诠释和解读,这也是讲好这门课程的内在要求。理论研究是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之“本”,教学魅力之“源”,忽视理论研究,教学内容必然是空洞和僵化的,教学水平和魅力也便无从谈起。因此,进一步唤醒和激发思政课教师研究意识,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面临的共同课题。
(三)切实改进实践教学环节
思政课具有实践特性。一方面,一些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加以展示,才能更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思政课的教学成效更多地需要通过学生的具体社会行为加以呈现。因此,改进思政课教学,除了采用“慕课”教学等现代手段外,重在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落实实践教学效果,让教师从教案中走出来,从教室里走出来,真正和学生一道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在指导学生实践中和学生一起接受锻炼,共同增长才干,携手作贡献,以此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同时,实践教学也是丰富教学资料和素材,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教学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是消除“迎合式”教学误区的有效途径。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包含探索教师社会实践新模式与完善实践教学两个基本层面的内容。
一方面,完善新形势下教师社会实践的有效模式,让教师真正“动”起来,“沉”下去。在完善既有以学习考察为主要内容的教师社会实践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结合项目研究的实践模式,以及以服务社会为内容的实践模式。现有以学习考察为主的实践模式,已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仍需要解决好分类组织、校地互动,以及成果有效转化等问题。结合项目研究的实践模式,主要是鼓励教师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展开实证性研究,把这一研究注入社会实践的内涵,并纳入教师业绩加以支持和考核,以激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深入科学研究、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机统一。服务社会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理论服务与决策服务,这是思政课教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建构高校与社会的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以及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渠道。
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实践教学是使思政课接地气、聚人气、增底气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也是教师有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了解社会、贴近学生、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提升教学魅力的重要载体。现阶段主要在于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思政课学生人数众多、实践教学难以组织以及如何实现教师有效指导,并真正达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成果等问题。这是涉及学校、学生、地方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其中承担着关键性的组织、协调与指导作用。教师精心筹划和深度介入,既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的载体和模式,又需要教师立足实践教学成果,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