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争之世:论中国文明重建
》
售價:HK$
75.9

《
AI动漫游戏绘画设计
》
售價:HK$
74.8

《
畅玩一人公司
》
售價:HK$
77.0

《
人间椅子 江户川乱步代表作
》
售價:HK$
49.5

《
奇特的一生(精装典藏2025版)
》
售價:HK$
61.6

《
德国天才(上下册)
》
售價:HK$
217.8

《
适度工作:活出不被职业定义的人生
》
售價:HK$
65.8

《
宫崎骏出发点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在信息对抗与情报分析的前沿领域,精准把握信号情报的核心技术是制胜关键。《信号情报分析与处理基础教程》作为侦察情报专业的权威入门指南,以系统且严谨的架构,构建起从理论基石到实战技术的完整知识体系。书中前两章夯实基础理论,后八章聚焦前沿技术方法,从信号样式剖析到辐射源定位识别,全景式解析信号情报全流程,每一个知识点都凝聚着专业领域的深厚积淀。无论是高校学子构建学科认知,还是行业从业者突破技术瓶颈,本书都能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堪称打开信号情报世界大门的 “金钥匙”。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侦察情报专业的基础教程,主要介绍信号情报分析与处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原理和技术方法。全书按照基础理论(第1~2章)和技术方法(第3~10章)两部分展开,共10章:第1章绪论;第2章信号情报分析与处理基础知识;第3章信号样式与信号情报侦察对象;第4章信号情报环境与约束;第5章信号情报侦察系统;第6章信号特征测量与分析;第7章天线扫描与参数分析;第8章脉冲分选方法;第9章辐射源定位;第10章辐射源识别。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侦察情报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对从事信号情报分析工作的指挥和技术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潘显俊,博士,航天工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航天遥感信息信息处理与应用、情报分析整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军事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1、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编写教材6部。
马聪慧,女,1987年9月生,湖北襄阳人,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航天工程大学讲师,教研方向为智能情报处理与分析,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5项,软著4项,编写著作教材5本。
潘升东,男,1984年2月生,航天工程大学副教授(资格),博士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主要从事航天遥感图像处理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事理论研究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
內容試閱:
|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战场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作战对电子装备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各种新技术、新体制的通信装备、雷达装备、测控装备不断涌现,装备发射的电子信号的类型越来越多、调制样式越来越复杂,电子装备的工作模式也日益多样。同时,这些装备向外辐射的电磁信号,不可避免地携带着电子装备工作模式和自身属性的信息,通过对这些电子信号情报的进一步分析和深入挖掘,可以从中窥探对手的兵力部署、作战企图和行动意图/动向。这就是信号情报处理与分析的基本任务。
全书按照基础理论(第1~2章)和技术方法(第3~10章)两部分展开,共计10章,即:
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情报、信号情报的定义及其关系,信号情报的发展历史和作用,信号情报系统及其工作流程,以及信号情报分析与处理的关键技术等。
第2章信号情报分析与处理基础知识,主要介绍信号情报分析与处理中所涉及的关于电磁波、信号处理和分类识别所需要的物理与数学知识。
第3章信号样式与信号情报侦察对象,主要介绍信号情报侦察的主要对象———雷达和通信系统等的结构特点、工作模式以及常见的信号调制样式。
第4章信号情报环境与约束,介绍由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侦察对象、侦察系统等构成的信号情报环境,以及其对侦察距离、截获概率等信号情报侦察的影响。
第5章信号情报侦察系统,介绍信号情报侦察系统的特性与功能、主要性能参数和类型特点,以及性能参数对信号截获的影响。
第6章信号特征测量与分析,介绍信号调制方式、信号参数测量、信号极化参数、天线扫描模式、脉冲重复间隔测量与分析,以及辐射源信号细微特征分析与识别。
第7章天线扫描与参数分析,主要介绍利用信号侦察系统截获的信号情报对辐射源的天线参数进行测量与分析的方法。
第8章脉冲分选方法,介绍当存在多个信号时,利用脉冲描述信息(载频、到达角、脉冲宽度、调制信息、到达时间等)完成对同一辐射源信号的分选。
第9章辐射源定位,介绍辐射源定位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主要包括基于时差定位、时差频差联合定位和定位性能分析方法。
第10章辐射源识别,介绍信号情报识别的原理,信号类型的分类识别、信号与辐射源类别或装备战斗序列的关联分析方法,以及信号情报数据建设等。
第1章、第3~4章、第7~10章由潘显俊编写,第2章由潘升东编写,第5~6章由马聪慧编写。全书由潘显俊统稿。
由于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发展极为迅速,且受编者认知限制,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