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院系调整与江苏高校的发展

書城自編碼: 413043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王瑜
國際書號(ISBN): 9787552046823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5.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古代史三论:政治·地域·族群
《 中国古代史三论:政治·地域·族群 》

售價:HK$ 90.0
走向现代:东亚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
《 走向现代:东亚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 》

售價:HK$ 115.6
蜉蝣国度
《 蜉蝣国度 》

售價:HK$ 73.2
中国兰花名品珍品鉴赏图典(第四版)
《 中国兰花名品珍品鉴赏图典(第四版) 》

售價:HK$ 410.6
老年
《 老年 》

售價:HK$ 115.6
20世纪的设计
《 20世纪的设计 》

售價:HK$ 107.8
短线猎金
《 短线猎金 》

售價:HK$ 57.2
DK伟大的城市地图
《 DK伟大的城市地图 》

售價:HK$ 217.8

編輯推薦:
本书以江苏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与整合,细致地梳理出了两轮院系调整中江苏高校的改革发展过程。作者还从不同视角探讨了两轮院系调整对江苏高校,尤其对我国高校当下及未来建设发展的影响与启示。这一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为江苏高等教育发展史作了有益的补充。
內容簡介:
本书作者从江苏高校的视角切入,来观察研究两轮院系调整中江苏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发展变迁过程,深入剖析了两轮院系调整的差异性与内在关联,以及对江苏高等教育建设发展产生的影响。以江苏高校在两轮院系调整总的发展变化作为主线,通过各类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较为完整地还原了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全貌,补充与完善了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和全面地了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过程。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该书还从不同角度细致分析了两轮院系调整对江苏高校,乃至全国高校的短期影响和持续影响,并从中找到影响制约我国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当下及未来中国高校的高质量建设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研究了相关启示。
關於作者:
王瑜,江苏科技大学高教所副所长、法规处副处长,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主持在研教yu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主持完成省哲社课题2项、市厅级课题2项;在CSSCI、北大核心等期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1部;曾获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研究三等奖等。
目錄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江苏高校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与江苏高等教育发展
一、 民国时期江苏的政治形势与高等教育发展
二、 民国时期江苏的经济状况与高等教育发展
第二节 民国时期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一、 充满矛盾与冲突的高等教育氛围
二、 参照欧美模式形成的近代大学制度
三、 国民政府的专制控制
四、 高校在逆境中求发展
五、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办学尝试
第三节 民国时期江苏高校的发展概况
一、 社会影响力颇高
二、 社会关联性强
三、 区域发展不均衡
第四节 民国时期江苏部分高等院校的发展情况
一、 国立中央大学
二、 私立金陵大学
三、 私立东吴大学
四、 私立江南大学
五、 私立南通学院

第二章 解放后接管时期的江苏高校
第一节 高校接管工作的指导方针
第二节 对江苏高校的接管和初步改造
一、 对公立高校的接管和改造
二、 对私立高校的接管和改造
第三节 对旧教育的改造
一、 实现集中统一领导
二、 促使教育面向工农大众
三、 确立以苏联为师的发展方向
四、 加强对旧教育的思想改造

第三章 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江苏高校
第一节 初步开展阶段(1951年)
第二节 全面展开阶段(1952—1953年)
一、 调整方针和重点
二、 调整过程
第三节 局部调整阶段(1955—1957年)
一、 调整初衷
二、 调整过程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江苏高校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院系调整的特征差异
一、 特征与差异
二、 两轮院系调整的关系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院系调整的重点
一、 办学体制改革
二、 外部管理体制改革
三、 院校合并与合作
四、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五、 招生就业制度改革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后江苏高校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高等院校变化
一、 高等院校层次结构变化
二、 高等院校类型结构变化
三、 高等院校形式结构变化
四、 高等院校区域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系科专业变化
一、 专业的引入
二、 系科调整基础上院校的新建与系科变化
三、 系科的区域布局变化
第三节 教育理念变化
一、 调整前后教育思想的转变
二、 调整过程中出现新的价值判断
第四节 管理体制变化
一、 外部领导体制变化
二、 内部管理体制变化
第五节 师生变化
一、 师资流动和变化
二、 学生变化
第六节 教学方面变化
一、 教学组织变化
二、 教学内容变化
三、 教辅设备变化
第七节 南京大学的变化
一、 系科变化
二、 院系拆分与新校组建
三、 影响力变化

第六章 20世纪90年代院系调整后江苏高校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院校变化
一、 高校类型变化
二、 高校区域布局变化
三、 院校层次变化
第二节 学科专业变化
一、 专业口径与适应力拓宽
二、 学科实力提升
第三节 师生变化
一、 学生数量大幅增加
二、 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
第四节 管理体制变化
一、 外部管理体制变化
二、 内部管理体制变化
第五节 教学变化
一、 持续开展教学改革
二、 加强理论文化教育
第六节 苏州大学的改革
一、 实现综合化发展
二、 改革内外部管理体制
三、 定位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
第七节 扬州大学的发展
一、 由联合办学转向合并办学
二、 重组二级学院
三、 转移工作重心

第七章 两轮院系调整对江苏高校的影响与启示
第一节 短期影响及其思考
一、 实现了江苏高校的平稳过渡
二、 推动了江苏高等教育的平民化和大众化发展
三、 激活了江苏高校的自主办学活力
四、 提高了江苏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五、 提升了江苏高校的社会贡献力
六、 改善了江苏高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七、 相关思考
第二节 持续影响与启示
一、 总体影响与相关思考
二、 院系调整对“双一流”建设的影响与启示
三、 重点建设计划对地方高校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四、 从院系调整中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起源发展看其职能变化与新时代定位
五、 从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的变迁发展看我国一流大学建设
结语
內容試閱
《院系调整与江苏高校的发展》一书,是王瑜博士在其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扩充而完成的力作。全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系统论述了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两次院系调整对江苏高校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两次院系调整的不同社会背景,江苏高校院系调整的实际进程,江苏高校在院系调整前后的变化,院系调整对江苏高等教育的影响。这部著作是我国院系调整问题研究的一项新成果,不但为院校调整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省域案例,而且也拓展了对两次院校调整内在关联性的探索。

我国20世纪下半叶的两场院系调整,是一个非常奇特的高等教育现象。这种奇特性,不仅表现在调整涉及面之广、变化之大、影响之深远,还表现在调整的社会目的、学科专业结构、实施路径的明显异质性。在社会目的上,50年代的院系调整定向于计划经济和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将私立高校全部改为公办,形成了中央直属高校、行业部委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条块”格局,使高等教育成为国民经济计划体系中的构件;90年代的院系调整,定向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旨在改“条块分割”为“条块结合”,建立中央和省级两级管理、以省级管理为主的新体制。在学科专业结构上,50年代的院系调整旨在专业化,将综合性大学拆分为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确立校、系、室三级组织建制,以口径很小的专业作为基本教育单位,以培养对应于具体行业、具体产品的专门人才;90年代的院系调整,旨在综合化,通过合并专门学院以组建综合大学,实行校、院、系三级建制,扩大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实施路径上,50年代的院系调整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方式,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就完成了高校的拆分组合,实现了全国范围的院系大洗牌;90年代的院系调整走的是上下结合路径,高校合并既有自上而下的“拉郎配”,又有自下而上的“自由恋爱”。可见,两次院系调整的目标和方式基本是相反的。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我国高校就经历了两次全国性的反向大调整,不仅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没有先例,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也堪称独一无二。这两次院系调整,从整体上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面貌,无疑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然而,对于这个具有独特意义的重大事件,相关的学术研究还比较薄弱,零散而不成体系。已有的很多研究,多囿于公开的政策文本,结论大同小异,诸如“成绩是主要的”“得大于失”等。从目的与结果的关系看,这样的结论无可非议。但是,两次院系调整的成绩到底有哪些,失误又在哪里?高等院校到底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高等教育到底应该适应什么样的社会需要,以什么方式去适应社会需要?对于涉及到院系调整的这些深层问题,我们其实仍处于若明若暗、语焉不详的状态;要准确评价院系调整的成败得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术研究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索过程,新的史实需要不断地发现,新的解释需要不断地创立,只有这样,我们对这一重大问题才能获得比较准确而全面的认识,才能真正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古观今、鉴往知来。

江苏自古经济繁荣、人文荟萃,近代又由于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南京及苏南地区(早期版图还包括上海)逐渐集中了一批名牌高校,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政治中心北移,江苏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其地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仍具有地理和经济上的诸多优势,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很多优势实际上都被平均了。20世纪50年代初,按照全国的院系调整部署,江苏高校经过一年多大刀阔斧的拆分组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在90年代新一轮的院系调整中,江苏一些高校走在全国的前列,充当了开路先锋的角色,其中既有高层领导的“月老”作用,也有江苏高校自身的动力,还有对50年代院系调整的补偿心理。江苏的两次院系调整,既是全国棋局的大势所趋,也隐含着江苏特有的地域意蕴,在共性之中打上了特定的“江苏烙印”。探寻院系调整的这种地域意蕴和“江苏烙印”,正是《院系调整与江苏高校的发展》一书力求解答的基本问题。

王瑜博士的学位论文主要研究江苏50年代的院系调整,她在博士毕业之后仍自强不息,又对江苏90年代的院系调整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院系调整与江苏高校的发展》一书。这部著作对江苏高校在两次院系调整中的变化发展描绘出了一幅清晰的图景,并对这幅图景背后的历史逻辑做出了解答。尽管这个解答只是初步的,还需要更多的史料来佐证,需要更缜密的思考来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针对江苏这个特定省域的院系调整问题首次给出的理论解答,具有理论的意义和学术的价值,难能可贵。特别是作者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学术精神,直面院系调整对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某些不利影响,信而有征秉笔直书,这种学术精神在当下是格外值得称道的!

很多人对于院系调整的了解和认知都是源于20世纪50年代那次力度大、范围广、影响大的高等教育改革,而对于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多被称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其实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不仅涉及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管理体系,也涉及高校和院系之间的合并、调整等,也就是说既包括高校的管理体制调整,也包括高校的结构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又一次高校院系大调整”。

这两轮院系调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规模最大、社会影响力最大的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对于我国高校建设发展的影响自然也是巨大的。

两轮院系调整虽时隔40年,但都围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中心,分别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管理体制、院校系科及其专业、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等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从某种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院系调整可视为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延续和递进。第一轮院系调整保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平稳过渡,适应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对于大量专业对口人才的需要;第二轮院系调整针对前一轮调整后逐步出现的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调整,满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国家输送更具社会适应力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人才。两轮院系调整共同建立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也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遵循“全国一盘棋”的理念,调整范围之广、历时之长,都是史无前例的。1951年为初步调整阶段,1951—1953年进入大规模的全面调整阶段,当时全国大多数的高校都在调整之列,调整后,原有的私立院校全部变为公立,以专门学院为主的现代高等教育格局基本形成。1955—195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还经历了局部调整阶段,主要聚焦支援内地高校建设。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此次以苏联模式作为范本的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总的看来,此次改革契合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要求,通过对教育资源的统一调配和重组,在对社会需求大的工业、农业、师范等专门学院和学科的发展,以及改善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这次调整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1953年,时任高教部长马叙伦在《关于综合大学的方针和任务的报告》中指出,调整过急,未能顾及某些高校原有的优点和系科特长,单纯地调出、合并或取消,而不是有区别有步骤地逐步改造。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作出了一番总结:“在院系调整中,大多数省份都有一所综合大学和工、农、医、师等专门学院。这对于改变旧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使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旧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法律、文科的比重太大,应当适当调整。但是,当时对文科一些专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不适当地把这些专业砍掉,致使财经、管理、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多数学科受到严重削弱,这是错误的。在院系调整中,对高等学校的专业也进行了调整,但是也出现了文科与理科、理科与工科分割的现象,有些学校专业过细,专业面过窄,这也是一种缺点。”

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高等教育发展,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总的来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成功实践。《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中对此轮调整也作出了客观描述与评价:“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1951年底到1953年,教yu部参照苏联的经验,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主要是将综合大学所属工科各院系合并为多科性工学院,新成立航空、钢铁、矿业、地质、石油、化工、林业等专门学院。经过院系调整,我国初步形成学科、专业设置较为齐全的高等院校体系,原来高等学校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变。调整后的高等院校大幅度扩大招生,适应了工业化建设对专业人才的急迫需要。”

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等教育改革被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又一轮大规模院系调整,是改革开放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产物。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的颁布实施,全国掀起了推崇欧美高教模式,回归综合性大学的改革浪潮,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调整改革中高校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专门学院纷纷更名为大学,高校纷纷重组、合并。此次改革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亦可以视作是对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递进。首先,尽力补偿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这改变了一段时间内综合性大学降格为文理大学的发展尴尬,不少综合性大学在这次调整中实现了急速扩张。其次,改变了高度集权化的外部管理体制,变条块分割管理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从而加速了高校与地方的融合。再次,改变了专业培养口径过窄的问题,转而强调学科的交叉和渗透。高等教育的筹资体制也由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转向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20世纪90年代院系调整激活了高校的办学活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对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院系调整也有这样一段评价:“教yu部采取‘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合理调整高校布局结构,原国务院部委管理的360多所高校多数改由行业主管部门划归教yu部管理,逐步改变了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状况,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江苏高校作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调整的一部分,一方面江苏省具有较好的高等教育基础,另一方面江苏高校的改革调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我们可以从江苏高校两轮院系调整的历程中更为清晰地观察和把握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我们也可以从江苏高校在两轮院系调整前后的变化中更好地分析和了解两轮院系调整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江苏于公元1667年建省,取“江宁府”与“苏州府”的首字而得名。江苏是个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教育发展繁盛之地,历来也是皇家青睐之地。其省会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也有“天下文枢”的美誉。江苏地势低平、河湖众多,东临黄海、太平洋,地跨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平原和水面的比例居于全国首位。优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江苏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和水陆交通优势。多项制造业的发展也是历史悠久。在春秋末期,江苏还分属吴、越、楚等国的时期,冶炼、造船、陶瓷等行业都已经非常发达。江苏位于长江入海口,全国海岸线的中部的重要位置也是控制南北的兵家必争之地。江苏地区高等教育素来较为发达,1902年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在明代国子监旧址,创办三江师范学堂,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早兴办的一批高等院校之一。1927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江苏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也优于其他省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对高等教育的接管、改造,特别是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之后,江苏高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两轮院系调整对江苏高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当代江苏高校建设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为江苏高校乃至全国高校的当下建设与未来发展留下了一系列的启示与思考。

本书以江苏高校作为研究对象,细致梳理两轮院系调整中江苏高校的发展变迁,透过江苏高校的改革变化过程及两轮院系调整对江苏高校发展的影响,探寻历史上的高等教育改革对于我国高校当下及未来建设与发展的启示。本书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民国时期的江苏高校。本章节主要分析民国时期江苏的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梳理民国时期江苏高校影响力颇高、受政府制约、学校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发展概况。通过国立中央大学、私立金陵大学、私立东吴大学、私立江南大学和私立南通学院等案例分析,形象呈现新中国成立前江苏高校的发展状况,客观反映江苏高校改革发展的基础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解放后接管时期的江苏高校。本章节主要梳理解放后接管时期对于江苏高校的接管和初步改造过程。解放后接管时期对于高校的接管为院系调整的开展做好了准备,厘清这一过程也是分析院系调整的前提。本部分从对公立高校的接管、私立高校的接管和对旧教育的改造等方面还原接管和改造的过程。

第三章,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江苏高校。本章节回顾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三个阶段——初步开展阶段(1951年)、全面展开阶段(1952—1953年)和局部调整阶段(1955—1957年)的主要特征和任务,还原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中江苏高校的调整变化过程。

第四章,20世纪9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江苏高校。本章节主要通过20世纪90年代院系调整中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院校合并、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等改革重点,以及此轮院系调整的特征差异分析,来梳理江苏高校在此轮院系调整中的改革变迁过程。

第五章、第六章,介绍两轮院系调整中江苏高校的发展变化。本部分分两章分别对比分析接管调整前和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工作结束后、1992年和2000年20世纪90年代院系调整前后江苏高校发生的变化。从院校、系科专业、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师生和教学等视角来分别剖析两轮院系调整前后江苏高校发生的变化。教育理念、管理体制的变化,带来了从高等院校到系科专业、从师生情况到教学方法的一系列连锁变化。这些变化中不乏全国的共性变化,也有些具有鲜明的江苏烙印。此外,还以南京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大学等作为案例高校,研究分析其调整前后的具体变化,从案例高校的变迁过程中窥见江苏高等教育在两轮院系调整前后的改革变化情况。对于调整前后江苏高校变化情况的梳理,为之后的影响和启示研究提供素材、打下基础。

第七章,两轮院系调整对江苏高校发展的影响与启示。本章节重点分析两轮院系调整对江苏高校产生的短期影响和持续影响,透过对影响的分析,阐释历史中的院系调整对当下我国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启示。并通过伴随两轮院系调整的重点高校建设计划、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起源发展与职能变迁、南京大学的发展变迁与改革变化,以及院系调整对于“双一流”建设的影响等视角,总结出影响制约高校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阐释院系调整对于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和地方高校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