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魏特琳日记(重新修订,震撼上市)
》
售價:HK$
96.8

《
幻灭与觉醒:1861年的内乱、外交与政局
》
售價:HK$
96.8

《
文明等级论的表与里
》
售價:HK$
85.8

《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评释(修订版)
》
售價:HK$
272.8

《
拉贝日记(全新版本。)
》
售價:HK$
96.8

《
人比AI凶(“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全新力作;当AI无所不能,你靠什么不可替代?答案就在这里!)
》
售價:HK$
86.9

《
经典译林:罗生门
》
售價:HK$
42.9

《
现场:细读《史记》
》
售價:HK$
53.9
|
編輯推薦: |
【作者靠谱!化学也有新体验】本书作者具备物理、化学与数学的学科背景,曾在大学讲授哲学与科学课程。本书吸收了大量素材,旁征博引,兼具深度和广度,把化学的发展过程写“活”了。
【毕导推荐!为学习添动力】全网粉丝1000w 的科普博主毕导作序推荐。中学课本往往直接把我们丢进繁杂的符号世界,仿佛“元素都是天上掉下来的”,而阅读本书则从头开始,呈现了学科逐步建立的过程。
【奖项加持!比尔·盖茨一生之选】本书英文版初版于2001年,曾入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决选,多次重版。2022年被比尔·盖茨列为一生最爱的五本书之一,影响深远,经久不衰。
【告别琐碎!直击化学源流】不同于常见的列举元素趣闻,本书意在展示化学的思想源流:嬗变何以可能?实验与理论如何在冲突中相互促进?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让人明白为什么化学值得学。
【历历在目!把化学当作朋友】化学不是一门完美的学科。它脱胎于炼金术,也承载了大量历史包袱与演变痕迹。本书能使读者看到它是如何“野蛮生长”,这恰恰是化学学科独特力量的来源。
【看了有用!遇见科学家的侧面】作者在书中穿插介绍了大量人物故事,从牛顿的炼金术手稿,到伽利略的商业
|
內容簡介: |
本书描绘了从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到中世纪的炼金术士,再到现代化学的兴起与门捷列夫最伟大的发现:元素周期表,为我们勾勒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以及在它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那些前科学时期的思想家们进行的或正确或错误的尝试与猜测,让我们看到一门现代科学学科是如何从混沌的迷蒙之中慢慢觉醒的,过去与现在的思想家是如何看待并理解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的,以及科学是如何帮助人们理解自然甚至改造自然的。另一方面,本书并非门捷列夫的个人传记,也不仅仅为我们描绘了化学史,作者更多地向读者展示了化学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与事件,以及他们在整个科学发展史上的位置,这为阅读这本书带来了不一样的乐趣??当然,对于部分人物与事件的描述,作者的笔触是值得商榷的,故而只能当做逸闻轶事来看待。本书另一个特色在于作者保罗?斯特拉森优美、幽默且充满戏剧性的文笔,这为我们阅读严肃的科学史时带来了不少的乐趣与轻松的体验。
|
關於作者: |
保罗?斯特拉森(Paul Strathern)1940年出生于伦敦。他先在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物理、化学和数学,后转向哲学,曾在金斯顿大学讲授哲学与科学课程。他凭借小说《阿比西尼亚的一季》获得毛姆奖,此外还写过多篇小说与非虚构类书籍,包括两个非常成功的短篇系列:《90分钟哲学家》和《伟大的思想》,后者包括《改变世界的科学家》、《门捷列夫之梦》以及《奇爱博士的游戏》等书籍。
|
目錄:
|
引子
第一章 起源
第二章 炼金术的实践
第三章 天才和胡言乱语
第四章 帕拉塞尔苏斯
第五章 试错法
第六章 科学的要素
第七章 重生的科学
第八章 从未见过的东西
第九章 燃素之谜
第十章 谜底揭晓
第十一章 化学公式
第十二章 寻找隐藏的结构
第十三章 门捷列夫
第十四章 元素周期表
进一步阅读
|
內容試閱:
|
【前言/序言】:
推荐序 元素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毕导(毕啸天)
在人类知识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理论如同璀璨的恒星,照亮人类认知世界的漫漫长路。让科学工作者最振奋的,当然是那些天才头脑创造出的伟大成就。但从我作为一个科普工作者的经历来讲,最能引发人好奇心的,还是历史上大师们的奇妙故事。
当人们聊到伟大的数学家时,常会说起欧拉的美丽公式、高斯尺规作图画正十七边形、阿基米德的尤里卡时刻。聊到伟大的物理学家时,也常会为如何给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海森堡等大佬排座次而兴奋不已。
但聊到伟大的化学家时,大脑似乎很容易卡壳,除了门捷列夫、居里夫人之外,能再说出三个化学家都算是很厉害了!为什么大家对化学的了解相对较少?作为一名化工专业的学生,我一直为此感到遗憾。我心中对此问题的答案是,我们在初高中很少学习化学史,这让化学在许多人心中像一门知识从天而降、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
我记得在我上初二那年,科学老师说,下学期就要开始学习化学了,大家假期先预习一下,把元素周期表1至20位背出来。现在看来这简直就是天降神器!我们在还不知道化学为何物时,开局拥有的武器就是人类化学集大成的巅峰之作——元素周期表。很快,课本上的水就被写作了H2O,氯化钠是NaCl,硫酸是H2SO4,一切都像呼吸一样自然。这让小时候的我十分困惑。人类是怎么发现元素的?门捷列夫之前的化学家们为什么如此有想象力和洞察力?他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积蓄力量,最终让元素周期表在1869年水到渠成地被总结出来?
我开始兴奋地学习化学!但遗憾的是,课本中的化学史似乎只由几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有一天,拉瓦锡推翻了燃素说,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又有一天,道尔顿提出世界是原子的。最后门捷列夫把人类已经发现的元素组合成了一张漂亮的表,化学的大厦就此构建起来了。
但事情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啊!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请你现在想象一下,如果给你一瓶水,你要如何观察、研究它,才能发现它放大一百亿倍后其实是一堆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小东西在疯狂地运动?人类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喝这种液体,直到近代才把它抽象成了H2O这样简洁而深刻的结构,这个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何种努力和磨难?
我的初中科学课本对此写得简单而平静。第一章第一节是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就指出,给水通电会在两极分别得到氢气和氧气,而将它们混合点燃又会得到水,所以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仿佛给任何人一些电池、试管,都很容易分析出水的化学本质。
但看了《门捷列夫之梦》这本书,你会知道历史上对水的认识有多么波折。波义耳曾经收集过酸与金属反应时产生的气体。卡文迪许发现这种气体的密度只有空气的1/14,而它燃烧后会留下一种液体。卡文迪许仔细研究,确认了这液体就是水。脑补一下这个搞笑的场景吧!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好奇地打量着这种全新可燃气体点火后的产物,满脸疑惑,这怎么会是我们喝的水呢?随后拉瓦锡将组成水的两种元素命名为“氢”和“氧”,道尔顿曾假定水由这两种原子1∶1构成,后来的科学家们才确定水应该是H2O。从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皆水,到人们弄清水究竟是什么,这中间至少经历了测出地球重量的卡文迪许、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原子论的开创者道尔顿三位顶级科学家的前赴后继。读完了书中这个故事后,我现在喝水都满怀敬畏和谦卑。
《门捷列夫之梦》这本书充满了有趣的故事!它从古希腊的四元素说开始,讲到炼金术士们对化学有意无意的推动,再到科学启蒙中化学由玄学转为科学的艰难突破,最终到门捷列夫提出至高之作——元素周期表为止。它以史诗般的叙事,将这一伟大理论的诞生历程娓娓道来,带我们走进那个充满激情与探索的时代,见证科学与智慧如何冲破蒙昧的迷雾。
如同本书结尾所说,这是一个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非凡寓言。化学的进步不是摘果实,人们无法通过按部就班的研究接近化学的本质。化学的进步也不是孤立的智力游戏,而是时代文明的共振。奇妙反应的发现、抽象理论的提出、数理水平的进步、观测技术的革命、宗教社会的影响,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化学跌跌撞撞的前进故事。
感谢作者保罗·斯特拉森以宏大的叙事格局回溯了化学。化学史的伟大,在于它展现了人类最可贵的品质:永远对未知保持好奇。对于热爱化学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是一次重返智慧源头的朝圣;对于普通读者,它也是一本故事性十足的枕边读物。希望当读者再次凝视元素周期表时,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无数灵魂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的光芒。
最后感谢出版社邀请我为本书作序。我只是一名科普博主,并未在学术领域取得什么成就,但请相信我对化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如果你也喜欢化学,就赶紧翻过这一页,穿过门捷列夫的书房,踏上爱琴海的海岸,开启属于你的化学之旅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