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Go语言高级编程(第2版)
》
售價:HK$
98.8

《
与贝聿铭同行
》
售價:HK$
129.8

《
如何面对爱情里的失望
》
售價:HK$
38.5

《
至高无上:一场颠覆世界的人工智能竞赛
》
售價:HK$
86.9

《
聪明钱
》
售價:HK$
85.8

《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
售價:HK$
107.8

《
约翰·巴勒斯:美国自然文学之父
》
售價:HK$
74.8

《
东线有战事1914一战爆发与帝国崩溃 与西线无战事遥相呼应的一战东线战事探寻帝国时代崩塌的根源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个人的命运走向同时代的变迁紧密结合
从故乡到故宫,作家祝勇用少年步履丈量理想与家国的距离,个人的命运走向同时代的变迁紧密结合,从侧面书写了一代人奋斗史。
★童年记忆与地域文化互相碰撞
军旅大院的童年记忆与沈阳的地域文化互相碰撞,在童年故事里读懂一座城的文化根脉,让孩子触摸时代的温度。
★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互相照应
故宫学者写给孩子的家国启蒙书,作者见微知著,以家映国,街巷变迁里藏着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向,让文化的血脉浸润童心。
★精美装帧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本书采用弧形刀版的双封设计,同时配上知名插画师的精美插图,意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升孩子的审美力。
|
內容簡介: |
《从故乡到故宫》是故宫学者祝勇写给儿童的成长散文,作者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展现出一代人奋斗不屈的精神风貌。祝勇出生于沈阳,父亲在军区政治部工作,他的童年生活在军人家属的集体大院里,作家不仅给读者呈现他的童年趣事和地域特色见闻,还呈现出20世纪80年代沈阳市井生活的变迁。一个孩子在时代的洪流中追求自我理想,一步步从故乡迈入故宫,个人的命运走向同时代的变迁紧密联合起来,少年追求理想的足迹里,藏着市井变迁与家国情怀的绵长回响,让历史在孩子眼中生长出温度。
|
關於作者: |
祝勇,作家、纪录片导演,艺术学博士,祖籍山东菏泽,1968年出生于辽宁沈阳。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曾任全国青联委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驻校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国宝》《血朝廷》,艺术史散文《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古画之美》《故宫的书法风流》等数十部著作。十二卷“祝勇故宫系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获郭沫若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当代》文学拉力赛2017年度散文总冠军,2019年度长篇作品总冠军等多种奖项。任《苏东坡》等十余部大型纪录片总编剧,获金鹰奖、星光奖等多种影视奖项。任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总导演,该片入选“新中国七十年纪录片百部典藏作品”。
|
目錄:
|
城市观看者 1
圈楼的回忆 11
难忘筒子楼 18
“抗大”小学生 35
宋江打“方醋” 43
清明节这一天 53
站在时代的裂缝上哭泣 60
小道消息到处流传 64
我的幻灯机 68
听小说连播 77
生病的好处 88
电影的记忆 102
作文与作文 146
杂志的记忆 159
遇见朦胧诗 175
读书的记忆 185
从语文课到《语文报》 200
屁股和椅子的友谊 205
从故乡到故宫 213
|
內容試閱:
|
《从故乡到故宫》(节选)
大雪停时,我发现自己正站在紫禁城里,四周是宫殿飞檐围出的起伏的天际线,头顶是一方碧蓝的天空。那里是我们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汇聚地,当年的大清王朝,也是在这里落了脚。我走了大半个中国之后,在这座城,找到了自己的根。那是文化上的根,紫禁城的一切,让我既熟悉又陌生,既刺
激又安静。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约克纳帕塔法a,有了自己的呼兰河,有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我写《旧宫殿》, 写《血朝廷》, 写《太和殿》, 写《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就这么一路写下去。我自己都无法解释,我的寻根之旅,怎么就寻到了故宫—— 一个本属于帝王将相的生存空间?它就像一个宽厚安稳的容器,不加挑剔地接纳了我,而我,竟然也感觉与它那么精准地契合,就像一个器物,与装载它的锦盒那么完美地合一。我隐隐地感觉到,在这浩大宫城的石板下面,有着一组巨大的根须,贯通着我身体里的筋脉血肉, 让我的情感永远波澜起伏。于是,帝王将相、嫔妃宫女,乃至博物院的前辈学人,纷纷会聚在我的笔底,演绎他们的悲欢,永不停歇。在走遍中国之后, 我发现我的故乡就在故宫,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我终于明白, 所谓的故乡, 未必只是一个地方, 它可能是一种文化, 一种让你折服、让你激动、让你朝思暮想的文化。
而我,从来没对沈阳朝思暮想。
而沈阳,几乎退成我生命中的一个远景,联系日益淡薄。
其中也经常回来, 由于我的爸妈都不住在沈阳,在沈阳也没有任何亲戚,除了去辽宁出版集团办事,就是与同学小聚,每次都行色匆匆,我已变成一个标准的过客。
我也不会想到,我对这座城市的感觉会发生变化, 连自己都猝不及防。那时, 我已经离开沈阳三十年。我每次回来住的华人国际酒店, 就是我读书时常常经过的农垦大厦。傍晚时分,从大厦出来, 天刚好落雪, 是冬天的第一场雪, 天气很冷, 是沈阳独有的冷,冷得通透,冷得过瘾。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恍惚。
雪幕抹掉了这座城市的喧嚣,让我恍然置身少年时的街景。我穿好大衣, 到街上走一走, 我觉
得自己一拐弯, 就会撞见少年时的自己。那时的沈阳,单调而沉静,清贫而朴素,苏童写《白雪猪头》, 我在自己的记忆里见证过, 因为那些的平静而温暖的市井纠葛,只有那个年代才有。
暮色降下来时, 我想循着街道, 走回我从前的家。
窗子里,有我的爸妈。
他们在厨房里忙碌, 准备晚饭。那时的他们, 比我今天还年轻吧。
三十年过去了,如今,爸爸去世了,妈妈也去世了。
那一刻, 我的眼睛突然潮湿。我猛然意识到, 我与这座城市的联系并没有被阻断,它只是在某一个阶段被掩盖了。这座城市原来就潜伏在我心底, 从来不曾离开。
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肌肉发肤。
我突然想起来,其实,在我心底,早就藏着一个故宫。那是沈阳的故宫——公元1625 年, 努尔
哈赤决定在沈阳定都,就开始修建这座皇宫,十余年后的1636 年完工, 一直到风雨如晦的1644 年, 清军入关以前, 这里一直是清朝的皇宫(1636 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将国号由“后金”改为“大清”, 到入主北京紫禁城前, 清王朝已经存在了八年)。在我的儿童与少年时代,那座空寂的宫殿,曾是我奔跑的广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少见游客,更没见过今天这样的旅行团), 尽管那时对它的历史我还一无所知。
我在北京故宫查找院史资料,查到“文革”后期在奉先殿举办的“泥塑《收租院》展览”, 我才猛然想起,读小学时,亦曾在沈阳故宫看到过相同的展览。作为美术界对阶级斗争理念的回应,雕塑艺术家们为旧社会营造了一种阴森的空间效果,让少时的我一走进展厅,心底就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它给我的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后来我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写作《反阅读——革命时期的身体史》一书,还专门写到这一幕。
后来越来越多地涉猎清史,我发现沈阳故宫越来越回避不开。它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坐标,有了它,才有清朝的紫禁城。曾任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武斌先生用学术话语将它表述为:“我们把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的其他皇家建筑群都称为‘大故宫’, 是因为它们具有高度的同质性, 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也是因为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和互补性。”a 当然,对沈阳故宫的记忆, 连同我对历史、对古典艺术的兴趣,也已深埋在我的身体里,只不过我自己没有察觉到而已,在北京故宫,那座巨大的宫殿里,才被一点点唤醒。
我想说,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每个人的心底都有自己的故乡。所谓故乡, 就是隐伏在内心深处, 不知不觉,却可以在某个生命节点被突然触痛的情感, 是一到某个特定时候就会涌现出来的旧时光,
是我们生命的底色。我们可以疏远,可以忘记,却没有人能够抗拒——三十岁时可以抗拒,到六十岁, 你绝对抗拒不了。
或许有人会说,乡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在连“乡” 都没有了, 还“愁” 啥呢? 故乡的意义, 是被过去时代的地域差异凸显的, 所以过去的诗人, 才会“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如今已是全球化时代,地域的差距早已被抹平了,城市的面貌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信息、物产甚至风俗,都可以随时共享,他乡与故乡,差不多已经等值。
但故乡仍然是在的, 因为它不仅体现为空间, 也体现为时间。
故乡是注定回不去,但我们在内心里一次次重返的岁月。
它就贮存在我们的身体里, 存得越久, 利息越高。
我终于明白,我对故乡的那份情感,为什么会因一场普普通通的雪而被激发——故乡,就是永不
消逝的电波,在这场雪中被突然接通。
我也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将故宫当作自己的文学的故乡, 那也是一种乡愁, 一种更大的乡愁, 那故乡,在我出生以前,就已经埋藏在我(们)的血脉、基因里, 所以才在文字里, 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