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
售價:HK$
107.8

《
约翰·巴勒斯:美国自然文学之父
》
售價:HK$
74.8

《
东线有战事1914:一战爆发与帝国崩溃
》
售價:HK$
96.8

《
奇岩馆事件(“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大奖获奖作者高野结史颠覆你的推理常识)
》
售價:HK$
54.8

《
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
》
售價:HK$
96.8

《
西周人的日常生活:中国贵族的蜕变之旅 西周人的一天 九鼎八簋的隐藏菜单
》
售價:HK$
107.8

《
近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
售價:HK$
118.8

《
索恩丛书·蛮族之王:狄奥多里克与罗马帝国的黄昏
》
售價:HK$
174.9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航天飞行器隐身技术的专著,全书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述、探测传感器的原理与基础、航天飞行器的目标特征机理与表征、航天飞行器常用特征预估与仿真方法、航天飞行器雷达隐身技术和红外隐身技术等,在本书的最后对隐身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全书注重系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尤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介绍的相关方法和数据可供从事飞行器隐身技术研究和设计的科研人员直接使用,也可以作为航天飞行器设计、航天飞行器研制等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同时,本书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飞行器设计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
目錄:
|
第1章概述1
1.1隐身技术的实践与应用1
1.2隐身技术在提高飞行器生存力方面的作用7
1.3隐身技术的定义与分类8
1.4飞行器雷达隐身技术11
1.4.1雷达距离方程11
1.4.2目标的雷达特征控制13
1.5飞行器红外隐身技术18
1.5.1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18
1.5.2红外隐身技术的内涵21
1.5.3通过红外隐身躲避碰撞杀伤21
1.5.4航天飞行器的红外目标特性及表征22
1.5.5航天飞行器的热物理性能23
1.6等离子体隐身技术30
1.7飞行器射频隐身技术31
1.8航天飞行器隐身的特点31
1.8.1对象31
1.8.2频谱31
1.8.3温度域32
1.8.4约束32
参考文献33
第2章探测传感器的原理与基础34
2.1雷达传感器34
2.1.1雷达系统简介34
2.1.2雷达方程39
2.1.3雷达目标特性40
2.2红外探测原理41
2.2.1红外探测系统的特点、组成及功能41
2.2.2红外辐射的基本物理量及黑体辐射43
2.2.3气体辐射与固体辐射差异45
2.2.4红外探测器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指标参数45
2.2.5红外探测系统作用距离与灵敏度48
2.2.6红外探测系统响应曲线及灵敏度测试49
2.2.7地球背景下的目标探测及大气影响51
2.2.8大气辐射影响下的探测能力分析54
参考文献56
第3章航天飞行器的目标特征机理与表征57
3.1雷达散射的基本概念57
3.1.1RCS57
3.1.2雷达散射的频率分区60
3.1.3RCS与雷达探测距离的关系62
3.1.4RCS与干扰烧穿距离的关系63
3.2航天飞行器目标雷达散射机理64
3.2.1镜面散射机理65
3.2.2多次反射机理67
3.2.3边缘绕射机理68
3.2.4行波散射机理69
3.2.5爬行波散射70
3.2.6导行表面波散射机理71
3.2.7不同散射机理RCS估算72
3.3航天飞行器雷达散射特征提取73
3.3.1基于窄带RCS序列的特征提取73
3.3.2基于目标一维距离像的特征提取74
3.3.3基于目标ISAR像的特征提取77
3.3.4基于时频分析的特征提取79
3.3.5雷达特征分类方法81
3.4红外辐射的基本量与基本概念83
3.4.1红外辐射的基本量83
3.4.2红外辐射体分类84
3.5航天飞行器红外辐射特点85
3.6航天飞行器红外辐射机理的热属性86
3.6.1目标接收的太阳辐射热流87
3.6.2目标接收的地球辐射热流88
3.6.3目标接收的地球反射太阳辐射热流88
3.6.4目标发出的辐射热流88
3.7航天飞行器红外辐射机理的信号属性89
3.8航天飞行器红外辐射特性的时空提取89
参考文献96
第4章航天飞行器常用特征预估与仿真方法97
4.1雷达特征预估与仿真常用方法97
4.1.1飞行器雷达特征仿真方法简介97
4.1.2基于矩量法的飞行器雷达特征仿真100
4.1.3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的飞行器雷达特征仿真107
4.1.4基于物理光学法的飞行器雷达特征仿真120
4.2红外特征预估与仿真常用方法130
4.2.1红外辐射仿真计算模型130
4.2.2红外辐射特征快速预估算法146
参考文献147
第5章航天飞行器雷达隐身技术148
5.1外形隐身技术148
5.1.1外形隐身原理148
5.1.2外形气动一体化隐身优化方法151
5.1.3外形优化的参数化方法及示例153
5.1.4航天飞行器外形优化过程示例158
5.2材料隐身技术160
5.2.1微波在材料中的损耗机制161
5.2.2吸波材料的表征162
5.2.3吸波材料分类164
5.2.4主要吸收剂与特点166
5.2.5典型吸波材料示例168
5.3隐身与防热/热控/承载等功能一体化设计技术173
5.3.1一体化设计原理173
5.3.2一体化设计流程174
5.3.3防热性能设计与分析方法174
5.4等离子体隐身原理与技术182
5.4.1等离子体隐身原理概述182
5.4.2等离子体隐身机理185
5.4.3等离子体电磁散射计算方法及隐身效果仿真208
5.5频率选择表面隐身技术243
5.5.1频率选择表面隐身原理243
5.5.2频率选择表面分析方法245
5.5.3典型频率选择表面250
5.6石墨烯吸波技术257
5.6.1绪论257
5.6.2石墨烯的电磁特性266
5.6.3石墨烯的制作工艺268
5.6.4基于石墨烯介质金属结构的太赫兹吸波器272
5.6.5基于石墨烯的微波段超宽带吸波器研究276
参考文献282
第6章红外隐身技术290
6.1表面低发射率控制技术290
6.1.1概述290
6.1.2表面发射率的影响因素291
6.1.3常见材料表面发射率292
6.1.4低发射率控制294
6.2表面温度控制技术295
6.2.1基于隔热结构的温度控制技术295
6.2.2主动耗散式温度控制技术302
6.3光谱选择发射控制技术309
6.3.1红外光谱辐射调控方法309
6.3.2光子晶体理论分析方法310
6.3.3一维光子晶体——基于红外频谱调制的分析311
6.3.4红外波段光子晶体性能影响因素313
6.3.5红外波段光子晶体介质材料的选择317
6.3.6一维光子晶体红外光谱选择辐射材料制备方法318
6.4辐射遮挡技术319
6.4.1红外烟幕遮蔽技术319
6.4.2屏蔽罩技术327
参考文献334
第7章未来发展展望335
7.1隐身技术发展方向335
7.1.1宽频段与全谱化335
7.1.2全方位与全域化335
7.1.3多功能与智能化335
7.2几种新型隐身材料与技术338
7.2.1特征可调控隐身技术338
7.2.2人工微结构343
7.2.3可调发射率技术351
7.2.4低维材料351
参考文献354
|
內容試閱:
|
随着防空反导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各种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探测系统能力的提升,飞行器被发现和拦截的风险日益增大,飞行器的生存能力已成为其作战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提高飞行器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愈加突出。隐身技术通过采取各种降低目标可探测特征的方法,对提升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具有重大意义。经过60多年的发展,隐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飞行器,特别是从 F117A 飞机的诞生, 到 F35隐身战机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隐身战舰和隐身导弹的出现,隐身技术不仅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防空反导防御技术的进步。
从频谱角度,隐身技术可分为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可见光隐身和声隐身等;从对抗方式角度,可分为低可探测隐身和低可截获隐身;从技术途径角度,可分为外形隐身、材料隐身、等离子体隐身等;从对抗模式角度,可分为无源隐身、有源隐身(主动隐身)等,涉及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材料学、声学、光学等多个技术领域。同时,还涉及与飞行器相关的雷达、通信、目标特性、环境、计算机、测量等多个学科专业。隐身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飞行器研制中需要研究多种理论和技术,同时还需解决许多设计、工艺和试验验证等工程应用问题。
本书作者及其科研团队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设计方法探索、产品研制和应用实践,成功实现了隐身技术在装备上的工程应用,取得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成果,获得了上百项专利授权,并制定了相应的国家军用标准。本书是理论和经验的总结,可以促进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书的特点在于注重系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书共7章,第1章为概述,第2章为探测传感器的原理与基础,第3章为航天飞行器的目标特征机理与表征,第4章为航天飞行器常用特征预估与仿真方法,第5章为航天飞行器雷达隐身技术,第6章为红外隐身技术,第7章为未来发展展望。
本书由刘佳琪等著,其中刘佳琪提出大纲并编制,同时参与了相关章节的撰写。具体内容分工为:第1章由刘佳琪、张生俊撰写,第2章由李建华、艾夏、刘佳琪等撰写,第3章由莫锦军、穆磊等撰写,第4章由莫锦军、穆磊、刘佳琪等撰写,第5章由刘佳琪、王明亮、张生俊、邬润辉、崔逸纯、穆磊、艾夏等撰写,第6章由刘佳琪、穆磊、李亚男、王伟东等撰写,第7章由张生俊撰写。刘佳琪负责全书的统稿、修改、校稿和最终审定,张生俊参与了大纲编制、全书的修改和校稿。
感谢科研团队孟刚研究员、厉永照研究员、刘成国研究员、刘鑫研究员、毕岚研究员等同事在专业技术研究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为本书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感谢中国宇航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衷心感谢赵民研究员、沈波研究员、惠俊鹏研究员、黄育秋研究员为项目研究提供的技术指导和帮助!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