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民间文学前沿研究讲演录

書城自編碼: 412258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陈泳超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243995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25-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51.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零号琴(日本科幻大师飞浩隆花十年写的长篇代表作!2019年星云奖*佳长篇小说得主!)
《 零号琴(日本科幻大师飞浩隆花十年写的长篇代表作!2019年星云奖*佳长篇小说得主!) 》

售價:HK$ 99.0
鼓楼新悦.创造居场所-(孤独与归宿的社会学)
《 鼓楼新悦.创造居场所-(孤独与归宿的社会学) 》

售價:HK$ 83.6
售前之道:销售工程师手册(第4版)(新时代·营销新理念)
《 售前之道:销售工程师手册(第4版)(新时代·营销新理念) 》

售價:HK$ 108.9
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增订本)(中华学术·近思)
《 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增订本)(中华学术·近思) 》

售價:HK$ 107.8
自由与平等是否兼容?(思库文丛·汉译精品)
《 自由与平等是否兼容?(思库文丛·汉译精品) 》

售價:HK$ 68.2
消融时代:冰川、气候与人类危机(译见丛书)冰川消融前人类还有多少时间 美国笔会科普文学奖决选作品 纽约时报书单盛赞的警世之书
《 消融时代:冰川、气候与人类危机(译见丛书)冰川消融前人类还有多少时间 美国笔会科普文学奖决选作品 纽约时报书单盛赞的警世之书 》

售價:HK$ 63.8
欧美经济群雄逐鹿300年
《 欧美经济群雄逐鹿300年 》

售價:HK$ 74.8
应期而生 利奥梅拉梅德与现代金融的诞生
《 应期而生 利奥梅拉梅德与现代金融的诞生 》

售價:HK$ 86.9

編輯推薦:
本书系统呈现了新世纪以来民间文学研究的前沿成果与学术脉络,可视为对中国民间文学学术界新世纪以来之发展轨辙所作的一次整体性检阅。
內容簡介:
本书源自北京大学2013年开设的“中国民间文学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民间文学专业的优秀学者陆续来课堂进行专场讲演,此书为多次讲义的结集。该书分为综论、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说唱五大板块,由37篇极具代表性的文章组成,汇集35位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本书可展现新世纪以来学术脉络之一斑,或亦可借此窥测民间文学研究整体之大概。此次结集出版,有助于民间文学这个学科扩开视野、他山取经,同时也希望民间文学界能更多跨学科对话,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關於作者:
陈泳超,1966年1月23日生,江苏常州人,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教授,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秘书长,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民间文学和古代史研究。主要著作有论文《冯梦龙真情民歌观》《白蛇传形成土壤的历史层积》《尧舜传说总体研究》,专著《尧舜传说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主编《中国民间文化的学术史观照》《北大段子》《陆瑞英故事歌谣集》《海盐神歌书》等。
目錄
综论
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刘锡诚  
口头传统概说/朝戈金  
表演理论对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安德明  
超越语境,回归文学——对民间文学研究中实证主义倾向的反思/刘宗迪  
社会、科学与文学的互涉——民间文学研究方法的省思/锺宗宪  
多元喧嚣与世纪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毛巧晖  
中国古代重农、劝农传统的多样化表达/王加华 
唐代经营西域的民间文学遗产/朱玉麒 
神话史诗
神话信仰——叙事实践的内容与形式 /吕微 
神话的跨域性与地方性——以观察新疆洛浦博物馆氍毹为基础 /段晴 
神话与仪式——以观察新疆洛浦博物馆氍毹为基础 /段晴 
英雄观、英雄叙事及其故事范型:传统指涉性的阐释向度 /巴莫曲布嫫 
多神崇拜与一神独尊——河北民间后土地祇庙祭考 /尹虎彬 
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个案调查与理论反思 /杨利慧 
从“国”到“家”:虞舜神话的社会形态学研究/赵丙祥 
民间传说
地域资源与历史的正统性——从传说到历史 /菅丰 
民间文献与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研究——以沂源牛郎织女传说为中心的探讨 /叶涛 
从中国四大传说看异界想象的魅力/刘晓峰 
“传说动力学”理论模型及其反思/陈泳超 
如何让背过身去的大娘娘转过身来——关于知识与信仰的界限问题 /户晓辉 
万志英《左道》的研究思路评析/黄景春 
民间故事
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历史、视角与方法简谈 /刘魁立 
理想故事的游戏规则/施爱东 
口头与文本: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谫议/顾希佳 
麦克斯·吕蒂的童话现象学/户晓辉 
文学类型还是生活信仰:童话在中国的蜕变及其思考/张举文 
睒子三题:故事文本与图像的跨文化之旅/陈明 
灰姑娘的两次婚姻/陈岗龙 
黔之驴:一个文学形象的生成与物种迁徙、文化交流/范晶晶 
都市民间文学的新业态——关于“上海故事汇” /郑土有 
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继富 
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漆凌云 
民间说唱
什么是宝卷——中国宝卷的历史发展和在“非遗”中的定位 /车锡伦 
民间口头叙事不止是文学——从猛将宝卷、猛将神歌谈起 /赵世瑜 
南北民间宝卷同源异流关系探微/尚丽新 
文武之道:冀南乡村梅花拳的宝卷叙事与武术实践/张士闪 
古代说唱词话的文学形态与演述方式——以《云门传》为中心/吴真
崇拜与一神独尊——河北民间后土地祇庙祭考 /尹虎彬 
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个案调查与理论反思 /杨利慧 
从“国”到“家”:虞舜神话的社会形态学研究/赵丙祥
內容試閱
序 言
陈泳超
对于任何一门人文学科来说,学术研究的经典与前沿是两条平行轨道,共同展示着该学科的基本格局及其延伸的方向和路径。一般来说,经典会更受重视,因为业已历经学术进程的反复筛选,得到了学科内部的普遍认可;而所谓前沿,还处于不太稳定的进行时态,对于本学科来说大多只是个人的模糊印象,更不用说外学科的偶然跨界了。以民间文学为例,许多着意垂顾的外学科有识之士,经常征引的多是弗雷泽的《金枝》、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闻一多的《伏羲考》等经典之作,却不太关注民间文学界对于上述经典已经有了怎样的反思和推进。反过来说,民间文学界对外学科的借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于本学科的初学者而言,更应该对经典与前沿双峰贯耳,大致了然,才算得上真正入门。
鉴于这一认知,我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的教师,长期开设了两门研究生课程:一是“中国民间文学现代学术史”,二是“中国民间文学前沿问题研究”。两门课交替进行,目的就是尽量将研究生们领到民间文学学术研究的大门口,让他们认清轨辙,然后鸢飞鱼跃地去持续修炼。第一门课,本人有《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托底,倒还不难应付;第二门课该如何上?个人能有多大能耐去展示学界丰富多彩、未曾定型的前沿研究呢?这就需要首先认清究竟何为学术前沿。
个人认为,人文学科的所谓学术前沿,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也不存在学术史家经常后知后觉的所谓“必然趋势”,它只是本学科比较有影响的学术领先者们现阶段的所思所为。它可以是天外飞仙似的破空而入,但更多则与学术经典发生着各种关联,即便草蛇灰线,终究有迹可循;它可以是完型的研究成果,更多时候,或许只是最新的一些思想火花;它可以自成体系,也可以漫无边际,重要的是对当下学界有所启迪;它可能转瞬即逝,但也可能在今后或长或短的时段内,引发许多的跟进研究和讨论,甚且有希望成为某种自成格局的范式或流派。
想明白这层道理,我决定与其二手传扬,不如直接请这些前沿学者现身说法。为此,我自2013年开设“中国民间文学前沿问题研究”课程起,就礼请民间文学专业(不包括广义的“民俗学”)的优秀学者陆续来课堂进行专场讲演,各次讲座按照如下统一流程进行。
主讲人事先与我商定讲座题目和主要方向,由主讲人提供纲要或讲稿,可能的话并开列参考文献;然后由一位选课同学负责搜索该学者与此话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打包发给所有选课同学预习。届时主讲人亲临课堂,做一场完整的讲座,并留下较为充裕的时间跟听课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答问。之后我们另找课时,在主讲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先由负责本次讲演工作的学生做不超过半小时的专题评议,以唤起记忆;然后所有选课同学围绕此话题随意讨论。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有所积淀,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尖锐、自由地发挥。我作为任课教师在场,只是起到控制局面的作用,尽量不参与、不表态(极少数情况下也加入讨论),以避免 “话语霸权”而使讨论意见趋同。所有过程全部录音,由负责该场的学生整理出来,交由主讲人及所有被记录的发言人核对无误后才算定稿。
我们从2013年开始就与《民族艺术》这一国内知名度很高的重要学术刊物合作,在该刊上设置“中国民间文学前沿论坛”系列专栏,每个专题分讲演稿和学生讨论稿两篇同时发表,不仅让学者的最新成果得到高端公布,也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磨砺思想、崭露头角。一开始我们很希望讲演稿发表时能保留更多课堂语言,但很快发现过多的口语表达实在不适合阅读,学者更愿意自己撰写讲稿,我们也就放弃了呈现现场效果的附加值,专心传扬学者的思想。
这一活动自开展以来,得到了民间文学研究界同行的大力支持,诸多硕学覃思的耆老髦士纷纷出场,登坛弘道,畅演纶音,留下了一篇篇充满真知灼见的研究心得。其中相当一部分正代表了该学者在民间文学学术界“扬名立万”的标志性领域,有些甚至即为该学术领域内发凡起例或体系总结之作,足见本论坛具有一定的学术标杆之功。我经常听到学者专家(包括同行和外专业学者)对本栏目设置的推奖之词,有些外地(包括海外)学者曾明确表示愿意自费来北大升坛演讲,至于年轻学子们从中获益良多的表达,更是屡见不鲜。当然其中也有部分观点未必餍饫人心。让人欣喜的是,本栏目有些文章发表后,还引发了其他学者主动撰写争鸣文章。由此可见,随着其影响力的逐步提升,本论坛已成为民间文学界一个值得瞩目的重要舞台。
从2013年第一轮开设课程、发表专栏后,本论坛即引起了民间文学界的高度关注;2015年秋天,“中国民间文学前沿问题研究”成功获得“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立项资助。这些喜人态势让我备受鼓舞,于是一鼓作气在2015年、2018年、2021年和2023年又各开设一轮,每一轮皆有8位学者演讲,迄今共五轮。前两轮主要恳请本学科学者,后几轮则更有意识地多请一些外专业学者来讲述他们与民间文学相关的研究成果,这样非但有助于本学科扩开视野、他山取经,同时也希望民间文学界能更多进行跨学科对话,努力增强本专业的自信心和辐射力。
此活动持续至今,倏忽已是十年,以学术年轮计量,差不多可算是一个代际了。经同行及出版界的朋友敦促,我决意将之结集出版,取名为《民间文学前沿研究讲演录》,用以展现新世纪以来学术脉络之一斑,或亦可借此窥测民间文学研究整体之大概。何况,作为此活动的主持人,我已决定全身而退,将薪火传交给了下一代青年教师,故这次结集,无论对那些讲演者还是我本人,都算是一个安顿和交代吧。
有几点说明:其一,本次结集对于讲演者的文章全文收入,不加改动。发表时各篇的“主持人语”长短不一,这次结集我们发挥师生的集体智慧,截长补短,做成了大致统一的“编者按”,并按照讲演者当时的身份予以介绍。其二,此前配套刊发的学生讨论文章,因话题过于发散,水平参差不齐,我们请在校学生(姓名标于各篇之末)根据程序化的问答、评议和讨论三个环节,对其中比较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做了摘要,附于每一篇讲演文章之后。摘要中只出现刊物上标定的作者名,其余发言人不再具名。其三, 五轮下来主讲者共有40人次,其中万建中教授、王杰文教授和谭佳研究员三位学者亦曾莅临讲演,但前两者的文章另作他用,未在“民族艺术”专栏中刊载,也没有学生的配套讨论;谭佳研究员的大作则有特殊情况,故此次结集,这三位的论文只能割爱,甚是遗憾。其四,本人主持此课程的初心,是让更多学有所长的研究者于此大展身手,故每位讲演者一般只出场一次,但有两人的情况略为特殊。一是段晴教授,因她的演讲话题涉及多种文字和图像,颇为复杂,不得不分作两次讲座才能达成。二是户晓辉研究员,他也有两篇文章被本书收录,却是两篇截然独立之作,其中关于吕蒂童话研究的话题是第一轮就被我约请开讲的,而第二篇对我本人的批评性文章,则是在第四轮特意安排讨论的。其五,因每次讲座都由讲演者按照自己当时的思考热点自由发挥,各讲座之间略无关联,若按照演讲时序排列,虽然更多保存一点历史气息,但对读者而言其实甚少助益,故本次结集打乱了讲座的时间顺序,以话题相对靠拢为原则,分成五个专题公之于世。
站在某个节点上回顾曾经走过的路,总有许多难以遏制的情绪。首先,本人怀着感恩之心向所有莅临课堂、传道授业的学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尤其是敬爱的尹虎彬研究员、段晴教授、顾希佳教授和刘锡诚研究员,他们在讲坛上或高爽或儒雅的风采犹在眼前,却已厚地高天、阴阳永隔,思之不免怅然。其次,对始终支持本课程的北大中文系历届领导以及曾对本课程立项资助的北大研究生院表示衷心的感谢。再次,要特别感谢《民族艺术》期刊社,感谢先后出任主编的廖明君教授、许晓明教授以及该刊的全体同仁,正是他们的鼎力支持和细致工作,才使得这一活动能超越一所学校的一次性过程,而成为泽被学界的普化道场。还要感谢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以及责任编辑等一众有识之士,正是他们的慧眼看顾和谨严耐心的工作,才使得本书得以闪亮面世。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所有参与听讲、讨论、发表和结集工作的学生,他们对于学术永不熄灭的火花、充满活力的思考以及对各项琐细工作的勤勉,都是这项活动持续开展的主要动力和可靠保障。

今天在这里的民间文学专业的同学比较多,首先想说明一下,我并不是民间文学方面的专家。我主要关心的领域是地域社会中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管理,研究“共有资源管理论”或者“集体行动论”。“集体行动论”指的是围绕某个资源,一群怀着不同目的、不同利害关系的人集中在一起行动,对其进行管理。他们如何顺利地进行资源管理、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问题,这些是我的关注对象。虽然和地域资源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今天要讲的是和资源有关的“言说”(narrative)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Nanrative大家都知道,就是叙事。现在世界性的学术动向是口承(orality)研究,口承不仅仅是指民间故事之类,还包括日常的会话、对历史的言说,将这些全部包含在内。这些方面对地域资源管理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今天在座的民间文学专业的各位应当也有一些参考价值。
另一个想要事先说明的是,今天要讲的是和历史有关的话题。现在日本的政治家对历史问题有不少敏感的发言,今天我说的并不是国家大事,而是一个非常小的地方社会中的话题。虽然是关于地域历史理想型的具体个案,但实际上它和国家的历史观、当今政治家们重新建构历史之类的问题也是有关联性的。
一般人说的“历史”包含着两面性。一个侧面是“历史的事实”,就是除去可知、不可知这些人类智慧的制约,俨然而确实存在的事实。另一个侧面是“历史的言说”(historical narrative),是在人类智慧的制约或者意图、愿望基础上成立的,作为应该有的事件,或者被人们认为好像确实是那样而描绘并相信的故事。比如说,今天2013年5月29日午后3点左右,我在北大这里和大家讲话,这是事实。假如到了一百年以后,由于今天留下了录像等等资料记录,这段历史的可信度是很高的。但是与这个事实相关的其他方面,比如我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有些人可能会说我是因为明天有会议所以顺道来的,也有的人可能会说因为我和泳超老师是好朋友,为了一起喝一杯所以来了,会产生很多不同说法。关于这个话题,大家今后传给自己的孩子,说法或者是原封不动的,或者会发生变化,一代代就流传出了各种各样的言说。这种现象并不仅仅限于个人记忆,对于一些大的历史事件,教育、教科书、媒体等各种形式也会对事实之外的东西进行记录和言说。一般人对这种混合着两面性的历史是当作事实来相信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