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动画视频+全彩图解 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汽车
》
售價:HK$
76.9

《
江恩时空理论:精华笔记图文版
》
售價:HK$
86.9

《
都市两极:北京14人
》
售價:HK$
74.8

《
时刻人文·1368:中国与现代世界之形成
》
售價:HK$
85.8

《
分歧与团结:以色列社会的运转逻辑和活力来源
》
售價:HK$
75.9

《
中国式管理(全集·全新)
》
售價:HK$
108.9

《
甲午战争中的北洋舰队
》
售價:HK$
63.8

《
香港影像志(180余张珍贵影像,180余年时间跨度,汇成一部香港成长史)
》
售價:HK$
316.2
|
編輯推薦: |
学额是理解清代社会的一把钥匙。清代“科举必由学校”,然入学有定额,即学额所限,学额成为清代第一等重要的社会资源,学额的分配实质上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在基层的分配,研究清代学额极具学术价值。
|
內容簡介: |
《清代学额研究》一书是对清代学额相关问题的系统性研究,在综合利用多种史料的基础上,详细考订了清代全国各地府州县学、专设学额数量的变迁,总结归纳了清代学额制度运作的规律与特点,包括:学额总例的适用性,学额的恩广和捐广,学额与生员数量的估算,散厅、废县、分州分县设学立额的现象,专设学额、寄籍、随粮就试与冒籍,府学学额的分拨,特殊时期的缺额,学额与清代科举社会的流动性等问题,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清代科举、地方文化、社会治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
關於作者: |
梁志平,湖北广水人,湖北大学法学学士(2003),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2010),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2014—2015)。现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入选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2020)。主要从事科举史、环境史、历史地理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数项,出版专著3部,合著3部,发表论文数篇。
|
目錄:
|
绪 论 / 001
一、问题缘起 / 001
二、学术史回顾 / 003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 005
四、主要内容 / 007
上篇 清代学额制度变迁及相关问题
第一章 本同末异:学额总例及适用性
第一节 府州县学额总例与区域差异 / 013
第二节 学额总例的适用性 / 017
本章小结 / 024
第二章 定额之外:学额的恩广与捐广
第一节 恩广 / 025
第二节 捐广:永广与暂广 / 027
本章小结 / 043
第三章 县学之外:散厅、废县和分州分县设学立额现象
第一节 从特例到常设:散厅设学立额 / 045
第二节 废县置乡与乡学 / 059
第三节 “分征钱粮”分州、分县:设学立额 / 067
本章小结 / 070
第四章 因盐设额:商籍灶籍与井学
第一节 商籍灶籍学额 / 072
第二节 云南井学 / 088
本章小结 / 089
第五章 依群设额:客童、沙学、四氏学
第一节 土客之别:客童 / 090
第二节 沙学与四氏学 / 105
本章小结 / 106
第六章 依族设额:少数民族、族群学额
第一节 苗童、瑶童 / 108
第二节 土生、畲民、羌童、夷童、黎童、番童 / 123
第三节 回民设学立额问题 / 127
本章小结 / 130
第七章 不间不界:寄籍、随粮就试与冒籍
第一节 清初寄籍案例:辽生辽学 / 131
第二节 清前中期随粮就试、充实学校与冒籍 / 135
第三节 晚清时期招考与跨考 / 144
本章小结 / 146
第八章 凭文亦定额:府学学额的分拨
第一节 凭文取进与定额分拨 / 148
第二节 直隶州“公额”:府学学额定额分拨的延续 / 153
第三节 府学分拨的特例 / 156
第四节 影响府学分拨的因素 / 163
本章小结 / 167
第九章 定与不定:特殊时期的缺额问题
第一节 清前期的战乱与缺额 / 169
第二节 清中期的战乱与缺额 / 175
第三节 清后期的战乱与缺额 / 177
第四节 少数民族、族群专设学额的缺额 / 182
本章小结 / 183
第十章 道阻且长:学额与清代科举的社会流动性
第一节 学额制度设置目的:养士非选拔人才 / 186
第二节 童试竞争度:不同州县入学难度与差异 / 193
第三节 高昂门槛:童生求学与应试的经济成本 / 200
第四节 贽仪:考中生员后的陋规 / 213
第五节 江南多进士:经济是根本 / 215
本章小结 / 218
结语 学额:一种有政治经济特权的乡绅编制 / 221
附录 清代各省文生学额变迁表 / 225
下篇 各省学额考订
参考文献 / 983
索 引 / 1002
鸣 谢 / 1013
|
內容試閱:
|
清代大一统的文化纽带(代序)
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地域差异,有两个出发点完全不同的原问题。牵涉到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从西方泊来的文化地理观念,认为“文化”是相对于“自然”的人类创造,主张文化地理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各地文化面目的差异,如语言、宗教、风土民情等。这种研究的旨趣是较异同。而我国自古以来的观念,认为“文化”就是“文治教化”,它与“野蛮”、“质朴”相对而论。因而按此种理路来探讨文化地域差异,就得设计一些指标,例如各地所出文化人物、文化成果的多寡,所持文化设施的丰瘠,以较其高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波及历史地理学领域,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蔚然兴起。上述两个思路中,要探讨语言、宗教、风俗等现象的地域差异,牵涉到相关学科领域,难度相对较大;而对各类人物的分布加以统计分析,既没有太大的操作难度,结果又较容易引人关注,一时间风起云涌,泥沙俱下。或名之曰“人才学”,或名之曰“学术地理”,或名之曰“教育地理”,不一而足。
讨论人物的地理分布,一个令人比较头疼的问题是形成地域差异的原因。
古人的认知是“人杰地灵”、“穷山恶水出刁民”;现在的理论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实说,按这些常规的解释思路,有时感觉因果关系很明显,有时又未必然。特别是像谭其骧先生考问过曹树基兄的问题:宋代江西、福建文化极盛,但到了明清江南兴起后,江西、福建都衰落下去了,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很难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
大约1994年前后,我注意到学额作为社会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兹事与各地科名盛衰深有关系。但手头有任务,一直腾不出手来对这一问题作系统的分析论证。2003年志平来读研,我便建议他以此为题撰写他的硕士学位论文。
为了控制工作量,志平的硕论聚焦于清代的长三角地区。内容以考订学额的分布及变化为主,也延伸到学额与中举、中进士人数的相关分析,以及各学定额与取额的制约因素。之后我们又一起做了些工作,于2013年合作出版专著《定额制度与区域文化的发展:基于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学额的研究》。在序中,我大致说明了开展此一研究的初衷。
应该说,自从志平着手做他硕士论文的相关工作,我们就强烈地感受到:挖到了一个品位很高的学术富矿。一方面,这个问题实在太重要。学额作为传统时代读书人的进身之阶,关系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中间既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博弈,也有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争竞和自我保护。志平在本书上篇的结语中称之为“一种有政治经济特权的乡绅编制”,其说法有当与否容可商榷,但于其重要性仿佛得之。与此同时,以往的相关研究非常薄弱。前贤虽有不少人在研究中涉及过此一问题,但都是局部、侧面的撕扯。或从制度上加以考订,或对汇总数量进行估算,或就局部地区具体事件所涉及问题加以探讨。尚未出现基于每一学额单位各时段逐一落实,形成时空序列数据,然后逐级汇总、深入分析的正面研究。
按理讲,这种状况,继续用它作博士论文选题是完全可以的。但稍后志平回来跟我读博,我们讨论他博论选题时,都感到任务过于艰巨。全国范围,拿不下;做局部地区,相当于做个半拉子,不甘心。于是我们干脆另起炉灶,让他做了个《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从改水运动入手的回溯式研究》,于2010年通过答辩。
他博士毕业后,我一直觉得,他应该把这项清代学额研究善始善终,做出个可供学界参考的成果来。好在他这些年比较顺利,2017年就解决了正高职称。先一年他以《清代学额研究》为题拿到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就建议他干脆利用这一机会,将清代学额作一番系统完整的清理。他心无旁骛地做了五年,于2021年通过结题。我又鼓励他继续修改补充,争取申报国家社科成果文库,终于完成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巨著。
作为志平曾经的导师,看到他做出这么大的成就,欣喜之情自不足与外人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