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战全史
》
售價:HK$
74.8

《
二战全史
》
售價:HK$
74.8

《
把执行做到极致破解管理难题引爆团队执行力
》
售價:HK$
41.8

《
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学衡社会史丛书)
》
售價:HK$
140.8

《
重回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五大维度再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场景,探讨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中国知识传播等)
》
售價:HK$
140.8

《
大横断 寻找川滇藏 第2版
》
售價:HK$
261.8

《
戏语 图解中国戏曲
》
售價:HK$
140.8

《
宋朝往事系列20册
》
售價:HK$
1716.0
|
編輯推薦: |
《华文水平测试概论》由暨南大学华文考试院受原国*院侨办委托研发的华文水平测试用书之一,本书不仅是华文水平测试的重要指导性大纲,还是华校课程设置、华文教材编写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华文水平测试为依托,详细阐述了华文水平测试测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术。在理论方面,不仅概述了支撑语言测试的心理测量学理论、语言学理论,而且提出了新的最简测试理论;在实践方面,对华文水平测试开发的各个环节,包括前期调查、顶层设计、试卷结构和题型开发、数据处理、质量监控等进行了说明。除了传统的语言测试方法介绍之外,本书还对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法,希望能为语言测试的学习和研究带来新的思考。
|
關於作者: |
付佩宣,博士,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讲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和二语习得。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能力量表开发、语言测试效度检验、语言测试数据处理等。
王汉卫,博士。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华文考试院副院长,具体负责华测研发,任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英汉语比较学会测试分会常务理事,《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华文教学研究》等期刊外审专家,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华文水平测试的心理测量学基础
第三章 华文水平测试的语言学基础
第四章 华文能力标准的制定
第五章 华文水平测试大纲
第六章 华文水平测试的考试结构整体设计
第七章 华文水平测试阅读考试的设计
第八章 华文水平测试写作考试的设计
第九章 华文水平测试口语考试的设计
第十章 华文水平测试命题和题库建设
第十一章 华文水平测试的分数处理和报告
第十二章 华文水平测试的质量监控
第十三章 华文水平测试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內容試閱:
|
全球中文教育大体上有三种性质。一是国内的语文教育,主要对象是国内汉语民族群,通常称为母语教育,通过学习体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求的综合课程语文课来实现;非汉语民族群和华侨子女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则另有路径,这里暂且不论。二是外语教育,对象是外国人,包括国内通常所说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分布在国际上的中文教学。三是祖语教育,对象是海外华人子女,是一种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教育,通常称为华文教育。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有很长的历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材、课程和教学体系。语文教育有自己的考试传统,多采用书面考试方式,内容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有关方面展开了普通话水平提升计划,适时推出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是测试口头水平。
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学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开始了,20世纪70年代起有了较大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来华学习中文和其他专业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一种新型的中文教育学科,即对外汉语教学应运而生。这个名称本身,展示了跟国内语文教育的不同。经过多年努力,对外汉语教学形成了自己的教材、课程和教学理论体系;同时,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考试体系也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广受世界关注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已经成为外国人到中国大学进行专业学习的入门证。
不过,问题很快也就来了。一批中文并非二语者的海外华人到中国读书也须拿HSK这个入门证。我的一位马来西亚朋友,常年为华文报纸撰稿的专栏作者,到中国读研究生,也参加了HSK。结果,用他的话说是看到考卷“啼笑皆非”。有这种遭遇的不是个案,但那个时候,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因为还没有相应的措施来检测这第三种中文教育,即中文作为祖语教育的学习者的中文水平。
有必要说说这批中文使用者的来历。中文作为祖语的教育由来已久。早期的海外中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母语教育,它经历了方言教学的私塾、新式学堂到现代学校的中国国语教育等阶段。当时,配合这种中文教育的考试自然是传统的语文考试;作为侨民,他们还会回国参加相关考试。20世纪50年代开始,海外华人社会的侨民教育因为新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而终止,转为华人的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中文本身也就成了我们所说的祖语。这样,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它都跟国内的语文教育有了很大的不同;而作为外国人,他们的中文学习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国语学习,用HSK来测试,自然很成问题。
何有此说?还得回到HSK本身。HSK设定的测试对象,包括一般外国人、海外华人和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当然不同于外国人,所以民族汉考(MHK)很早就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考试。海外华人也不同于一般的外国人。例如,据相关资料,国内中文母语者学龄前的词汇量一般在4000左右,而祖语保持较好的海外华人社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学龄前的常用口语词也可达2000以上,况且有不少的海外新移民是从国内出去的,有的家庭用语就是普通话或汉语方言,用HSK来测试他们的中文水平显然没有道理。
另一方面,各种考试都有“指挥棒”的作用,HSK也不例外。在只有HSK的时代,海外中文教学中常常也只能用它来作为教学质量检测的依据,但这就影响到海外华文教学,包括教材编写、练习设计等。例如,一些针对海外华裔的华文教材就被要求用HSK大纲规定的词表等级、汉字等级来编写,这些无疑对海外中华语言文化传承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就我所知,最早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提出质疑的学者来自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该学院长期以来华海外华侨华人子女为主要教学对象,.也担负着大量海外华文教学、师资培训和教材编写等任务。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和研究使他们对海外华语及其传承中的一系列问题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对缺乏针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适用考试带来的问题有更深切的感受。他们深知华文水平测试(简称“华测”)研究的重要性,不断地呼吁,并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操作探索。10多年来,他们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全力以赴,克服重重困难,在华文水平测试的理论探索、方案设计、试卷编写和实地测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了海外华文教育界的广泛好评。他们以引导海外华人社会的华文能力保持为追求,采取标准加常模的设计,以华文能力标准为依据,研制了汉字、词汇、语法、文化等大纲,为不同年龄段设计了阅读、写作各六个等级,口语三个等级的考试框架,听力在华测中不作为一个独立的测试品种,而作为基础的、背景意义上的能力。窥豹一斑,华测的不同、华测的“华”字性质呼之欲出。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华文水平测试丛书”,就是他们辛勤探索过程的记录和重要成果。
丛书由《华文水平测试考试手册》《华文水平测试样卷》《华文水平测试汉字大纲》《华文水平测试词汇大纲》《华文水平测试语法大纲》《华文水平测试文化大纲》《华文水平测试概论》七个部分组成,展示了海外华文水平测试体系,有理论、有方法、有实践案例,基本实现了华文水平测试目前研究领域的全覆盖。这是今后相关测试和进一步展开研究的重要基础,是开展海外华语传承、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参考。
丛书体现了不少新的理念,有鲜明的特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语言测试技术方面我完全是外行,按照鉴定专家的说法,华测以较大样本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测试系统难度适中,区分度强,信度效度符合标准化考试的要求。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人和相关部门支持和关注华文水平测试,使之早日成为全世界华裔华文水平的统一标准、海外华人母语文自我评价的语言依据、监测海外华人社会母语言现状及变迁的依据,也可以作为通用华文教材的编写参考等。
作为推动华文水平测试研究的吹鼓手,我经历了其中的一些过程,对这个团队的精神由衷地佩服和赞赏,乐意支持和推荐这套丛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丛书主编希望我能在这套著作出版的时候写几句话,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文字,也算是我对华文水平测试的进一步鼓吹。
是为序。
语言测试有两重含义,一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二是指测量语言能力的工具。从学科创立至今,语言测试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语言测试学科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建立了统一的概念描述系统,形成了固定的研究模式并发展出多样的研究方法。可以说,语言测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语言测试理论不断发展,为大量具体的语言测试工具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测试实践也反过来完善了语言测试的理论建设。
一、语言测试的历史发展
按照一般的观点,语言测试学科主要经历了前科学时期、结构主义心理测量时期、心理一社会语言学时期和当前的后现代时期。
我们一般把20世纪40年代之前这个时期称为语言测试的前科学时期。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语言测试学科的研究对象,基本问题、研究方法等建立学科体系的重要内容均未明确,也没有大规模的、制度化的语言测试出现。但是,长期的考试实践以及心理测量学理论的发展为语言测试学科的萌芽提供了土壤。
我国是考试的发源地,考试传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礼》中关于“考、察、比、试、较、论”等的记载为我们展现了最早的教育考试形式(杨学为,2007)。汉朝开始实行的“对策”就是当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一种水平测试;也是在汉朝,董仲舒最先提出“考试”这一说法(《春秋繁露·考功名》)。到了隋期,饱受后人争议的科举制度创立。大约16世纪,科举制度被传教士介绍到欧洲。受到科举考试的启发,到19世纪,英国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用来选拔政府官员(房宁,1996)。可以说,语言测试学科有着深远的考试实践方面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心理测量学开始建立,同时统计方法也有了快速的发展。这为语言测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1884年,GaLton创立了“人类测量实验室”,首次对人类各项特征进行了大规模的测量,为个体差异研究准备了大量数据。CatteLL在19世纪90年代最先提出“心理测验”的概念。到了20世纪初,Binet编制的智力量表可以说是最早的科学意义上的心理测量工具,对之后心理和教育测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20年代,Benwood第一次使用统计方法对测验进行了分析,到了40年代,因素分析技术也被引入测试领域(郑日昌、蔡永红、周益群,19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