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3 :如何看待人类与 AI 的关系? AI 乃人类创造的工具,所以人类与 AI 是造物主与被造之物的主属关系。如果把人类的大脑比作上帝的杰作,那么 AI 则是人类大脑的所造之物。作为工具的创造者,人类是从意义出发来开发 AI 的。要理解 AI 与人类的关系,就得从意义这个高度出发,第 3 章“意义构建”中的“高维思维”“升维思维”和“逆向思维”等,都是从意义构建的高度确立了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自信,正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的作者史蒂芬·柯威(Stephen Covey)所言:Mental creation precedes physical creation,先有无形的心智创造,然后才有有形的物质创造。我们人类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心智创造上。
问题 4 :人类与 AI 相比到底有哪些优势?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人类大脑的左脑与右脑的关系。左脑负责逻辑、规划和细节,右脑主管情感、创意和格局。
AI 的能力已经超越人类左脑的能力,但是右脑自主的情感和意义能力,才是人类得以驾驭AI 的独门优势。第4 章“情感连接”探讨了“设计思维”“共情思维”“文科思维”“社群思维”“故事思维”和“场景思维”等思维训练,如在“共情思维”一节中,我用一个 5S 实操模型探讨了人类独有的情感链接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共情力的实操方法。
图 2 5S 实操模型
问题 5 :人类发展的终极走向是什么? AI 帮我们把绝大多数的工作做了,未来我们人类需要干什么?人类会获得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随之而来的是对情绪价值的渴望和对人生体验的追求。所以本书最后一章“人生趣味”着重探讨人生的过程体验,它对应了人生的两个不同命题: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如果把人生看作一个有限游戏,那么在达成业绩、名望和财富等目标后,便“打卡”结束了,但人生真正的趣味在于体验过程,这是一个无限游戏。以好奇心为例,AI 可以不断延伸我们的探索疆域,但探索的驱动力来自人类独有的好奇心。在“好奇心思维”这一节中,我用一组物理概念来类比人类的好奇心:“知识是速度,好奇心是加速度;知识是电压,好奇心是电场”。好奇心背后的探索欲望,才是人类发展演进自在永存的内驱力,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言:“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充满好奇心。”
再来说说这本书创作的一些特别之处。既然是一本与 AI 相关的书,那一定要用到 AI 工具。本书的很多内容都运用了 AI 来开题、验证和给出案例提示。比如,在“创新思维”一节的写作中,我需要一个典型的跨界创新案例,就问了,它提供的一组公司案例中提到了 3M,由此让我联想到以前记录的关于3M 护目镜材料开发的仿生学创新案例。AI 的知识调用,可以快速触达最合适的案例,并结合不同观点给出组合建议。
这本书的写作前后历时 6 年,我最早构思此书缘于公司 9 年前引入的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财务机器人项目。为了把握好此书的专业深度与跨界宽度,我参阅了上百本书,还有“得到”App 上万维钢、吴伯凡和吴军等老师的一系列优质课程,以及“帆书”App 上的音频内容。本书直接引用的书籍和课程就有将近 60 种。为方便读者延伸阅读,我特意做了一个参考书索引,附在正文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