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穿衣自由?——时尚背后的文化与抗争
》
售價:HK$
69.6

《
二战战术手册:美军快速航母特混舰队和装甲步兵战术
》
售價:HK$
107.8

《
李小龙基本中国拳法
》
售價:HK$
49.5

《
会速算的人,人生都不会太差
》
售價:HK$
52.8

《
我们的中国 揭秘立体翻翻书+地图 精装硬壳儿童3D立体书 小学生中国地理百科 少儿百科知识翻翻书启蒙读物
》
售價:HK$
162.6

《
黄帝内经·灵枢 中医书籍基础理论素问入门图解养生原文注解皇帝内经中医书籍
》
售價:HK$
64.9

《
儿童口腔早期矫治:基础、原则、策略
》
售價:HK$
437.8
![梯次增长:颠覆性创新时代的商业作战手册 [美]杰弗里·摩尔](//img.megbook.hk/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27/9787111650843.jpg)
《
梯次增长:颠覆性创新时代的商业作战手册 [美]杰弗里·摩尔
》
售價:HK$
86.9
|
編輯推薦: |
翻开这本“唐朝生活图鉴”,
让我们围观,
宇宙漫游者李白的飘飘仙气,
社会评论家杜甫的现实吐槽,
情感织梦师李商隐的恋爱迷宫。
读唐诗,
谈吐有内涵,走路都带风。
|
內容簡介: |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瑰宝,像李白、杜甫、王维等星辰,更是光耀千古。本书选取的两百余首作品,几近历代传诵的名篇,有近体律诗和绝句,有五七言古诗或长篇歌行。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诗篇,除了列有诗人小传,每首诗后均有注释和解读。
|
關於作者: |
孙琴安,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长期从事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研究,尤长于唐诗研究,已出版著作三十余部,其中《中国评点文学史》《中国性文学史》《唐诗选本提要》等八部著作获奖,并写有《徐志摩传》《冯雪峰传》等名人传记。
|
目錄:
|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1
苏味道 正月十五夜/3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7
宋之问 题大庾岭北驿/9
沈佺期 杂诗/12
独不见/13
贺知章 咏柳/15
回乡偶书/16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17
张说 蜀道后期/19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20
张九龄 望月怀远/23
感遇十二首(其七)/24
王之涣 登鹳雀楼/26
凉州词/27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8
与诸子登岘山/29
过故人庄/30
夏日南亭怀辛大/31
春晓/32
宿建德江/34
王湾 次北固山下/35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37
三日寻李九庄/38
崔颢 黄鹤楼/40
李颀 古从军行/42
送魏万之京/44
王翰 凉州词/45
王昌龄 出塞二首(其一)/47
从军行七首(其一)/48
从军行七首(其二)/49
从军行七首(其四)/50
从军行七首(其五)/50
闺怨/51
长信秋词/52
芙蓉楼送辛渐/53
祖咏 望蓟门/55
高适 燕歌行/57
送李侍御赴安西/61
塞上听吹笛/62
别董大/62
王维 渭川田家/64
观猎/65
使至塞上/66
汉江临泛/67
终南山/68
终南别业/69
积雨辋川庄作/7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1
送沈子福之江东/73
送元二使安西/74
少年行/75
相思/77
鹿柴/77
竹里馆/78
鸟鸣涧/80
杂诗/80
李白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81
行路难三首(其一)/82
将进酒/84
蜀道难/86
梦游天姥吟留别/90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93
赠孟浩然/94
渡荆门送别/96
送友人/97
送友人入蜀/98
听蜀僧濬弹琴/99
夜泊牛渚怀古/100
登金陵凤凰台/101
朝发白帝城/102
望庐山瀑布/10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03
赠汪伦/10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06
山中问答/107
望天门山/108
峨眉山月歌/108
静夜思/110
秋浦歌/111
独坐敬亭山/111
劳劳亭/112
储光羲 江南曲/113
杜甫 望岳/114
羌村三首(其一)/116
石壕吏/117
无家别/11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21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122
春日怀李白/126
月夜/127
春望/128
月夜忆舍弟/129
春夜喜雨/130
旅夜书怀/131
登岳阳楼/132
九日蓝田崔氏庄/133
蜀相/13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36
宿府/137
登楼/138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139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141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142
秋兴八首(其一)/144
阁夜/145
登高/146
绝句四首(其三)/147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148
赠花卿/150
江南逢李龟年/151
李华 春行即兴/152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54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56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58
山房春事/159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61
戎昱 移家别湖上亭/162
张继 枫桥夜泊/164
韦应物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166
寄 李儋元锡/167
滁州西涧/168
刘长卿 饯别王十一南游/169
新年作/170
长沙过贾谊宅/171
别严士元/17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73
送灵澈上人/175
钱起 归雁/176
暮春归故山草堂/177
顾况 宫词/180
听角思归/181
李端 拜新月/182
听筝/182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183
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185
喜外弟卢纶见宿/186
卢纶 塞下曲/188
晚次鄂州/188
戴叔伦 题三闾庙/190
除夜宿石头驿/191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192
汴河曲/193
从军北征/195
春夜闻笛/196
喜见外弟又言别/196
于鹄 江南曲/198
韩翃 寒食/200
柳中庸 征人怨/202
孟郊 登科后/203
游子吟/204
杨巨源 长城闻笛/205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07
李绅 悯农二首/209
刘禹锡 游玄都观绝句/211
再游玄都观/212
竹枝词/213
石头城/213
乌衣巷/214
和乐天《春词》/215
蜀先主庙/216
松滋渡望峡中/217
西塞山怀古/21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20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222
观刈麦/224
长恨歌/225
琵琶行/235
卖炭翁/241
钱塘湖春行/242
邯郸至夜思亲/243
宫词/244
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245
别舍弟宗一/246
江雪/248
李涉 题鹤林寺僧舍/249
元稹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251
遣悲怀三首/252
行宫/255
菊花/257
崔护 题都城南庄/258
王建 望夫石/259
水夫谣/260
新嫁娘词/261
十五夜望月/262
张籍 节妇吟/265
蓟北旅思/266
秋思/267
金昌绪 春怨/269
贾岛 寻隐者不遇/270
题李凝幽居/271
忆江上吴处士/271
李贺 雁门太守行/274
梦天/275
致酒行/277
金铜仙人辞汉歌/278
老夫采玉歌/280
朱庆馀 闺意献张水部/283
张祜 宫词/285
杜牧 过华清宫/286
清明/288
山行/289
江南春绝句/289
寄扬州韩绰判官/291
泊秦淮/292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293
秋夕/294
赤壁/296
九日齐山登高/297
温庭筠 苏武庙/298
过陈琳墓/299
商山早行/300
李商隐 安定城楼/302
锦瑟/304
马嵬/305
无题/307
无题二首(其一)/308
无题四首(其一)/309
无题四首(其二)/310
隋宫/311
隋宫/312
晚晴/314
贾生/315
夜雨寄北/316
嫦娥/317
乐游原/318
许浑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319
咸阳城东楼/320
马戴 灞上秋居/323
陈陶 陇西行/325
罗隐 蜂/326
韦庄 河清县河亭/327
台城/328
韩偓 已凉/330
高蟾 金陵晚望/332
杜荀鹤 春宫怨/333
山中寡妇/334
郑谷 鹧鸪/336
淮上与友人别/337
秦韬玉 贫女/339
无名氏 金缕衣/341
杨柳枝/342
|
內容試閱:
|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瑰宝。有唐一代,就有无数诗星飞升太空,熠熠生辉,出现了一派繁星丽天的璀璨景观。而像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岑参、白居易等星辰,则更是光耀千古,格外明亮,至今闪烁。许多名句名篇,代代相传,至今仍传播人口,妇孺皆知。这种现象,不但中国历史上少有,就是在整个人类历史文化中,也是十分罕见、独一无二的。
不过,唐代的历史毕竟长达三百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唐代的诗歌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其间不仅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诗作,而且也产生过许多不同的思潮流派。
早在初唐时期,诗坛士大夫中多仿效上官仪的诗,故“上官体”在朝廷中曾流行一时。稍后,高官中苏味道与李峤的诗名也相当大,少时两人即以文辞齐名而合称“苏李”,同时又与杜审言、崔融并称“文章四友”。如从文学史的意义上来说,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似乎更为后人所知,他们在五言诗和长篇歌行上所取得的成就,尽管后人有着不同的见解与认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清峻的诗风,及其对唐代诗文风气转变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王杨卢骆当时体”已作为一种初唐的文学现象,永远定格在中国文学史中,而“初唐四杰”的英名,也与唐诗的光辉互为掩映。其实,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长篇歌行,几乎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等并驾齐驱,可以视为那一时代的同一诗歌现象,都是初唐长篇歌行的杰作。
然而,初唐诗坛有一个更重要的诗歌现象,便是今体律诗的出现和形成。在唐之前的庾信、江总等诗人的笔下,虽然已出现过一些近体诗意义上的五言绝句,但五七言律诗的形成与成熟,却是在唐初。虽然王勃、骆宾王、杨炯等“初唐四杰”和“苏李”手中已经出现过五言律诗,但七言律诗的出现与成熟,却是在沈佺期、宋之问二人的手中。元稹曾说:“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他的意思便是,唐代的律诗应是在沈、宋手中开始创立的。这与冯班所说的“律诗始于沈、宋”的说法完全一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更是明确指出中国当时诗体有四变,他说:“《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严羽把沈、宋的律诗提到这样的高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沈、宋之前,虽然沈约已创四声八病之说,并与谢朓、王融等人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但毕竟不够成熟,尚未真正进入格律诗的阶段,只能说是“近体律诗”的前身,只有到了“唐初沈、宋诸人,益讲求声病,于是五七言律遂成一定格式,如圆之有规,方之有矩,虽圣贤复起,不能改易矣”(赵翼《瓯北诗话》)。也就是说,从初唐沈佺期、宋之问开始,中国的诗歌经过漫长的发展,才由非格律化的时代走向了格律化的时代。自此,中国的诗歌开始进入了格律化的时代。绝句、律诗、排律均风行一时,愈积愈多,到了晚唐,古意渐浸,律诗、绝句成为最主要也最流行的诗歌体裁。此后所谓长短句的“词”和“曲”,均由此派生繁衍出来,全属于格律诗的范畴。
在初唐诗人中,对盛唐诗歌发生较大影响的,恐怕要推陈子昂了。他在五言律诗上虽然与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并称为“陈杜沈宋”,但他明确提倡“汉魏风骨”,对六朝以来的绮丽诗风表示不满,《感遇》诸作成就高,影响大,难怪韩愈曾感慨地说:“国朝文章盛,子昂始高蹈。”而李白的“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的诗句,与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可以说是完全一脉相承的。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张说、苏颋、贺知章等人的一些诗作,特别是在律诗和绝句方面的一些篇章,对于盛唐诗歌气象的开启,都曾有过各自不同的有益影响和贡献。
盛唐诗歌气象的出现,是以一些卓越诗人的出现为标志的。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便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等,其次则有张九龄、崔颢、王翰、崔曙、祖咏、储光羲、王湾、刘眘虚、常建等。盛唐诗歌是与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李白以他那高旷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尽情地讴歌和赞美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写了他的政治抱负、对时政的看法以及与友人间深厚真挚的友谊。他在乐府歌行、五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方面都显示出了极为灿烂的才华,尤以乐府与绝句的成就为高。杜甫忧国伤时,关心民生疾苦,有自己的政治理想,除了绝句另辟蹊径,引来后人的不同见解外,他在五七言古诗、五七言律诗、长篇排律等方面所获得的成就,一直为后人所仰视和仿效,他的诗作成为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他被称为中国诗歌的一位“集大成者”。如果说李白开辟了一种浪漫飘逸诗风的话,那么杜甫则开创了一种沉郁顿挫的诗风。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代表。王士祯《唐贤三昧集》专选盛唐之诗,其中选王维诗最多,遥遥领先。王维的诗才比较全面,在五七言古诗、五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五言与孟浩然均以清淡闲远为胜,人称“王孟”。其七律以密丽为主,与杜甫以疏气为主的七律对垒立异,恰成两派。其七绝与李白、王昌龄相抗衡,而五绝又与李白并峙千古,无人可及。他的诗善于造境,意境幽深,在张九龄之后,开创了一种以清淡雅秀为主的诗风。
与王、孟的田园诗风判然不同的,则是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这些诗或写边塞风光的荒凉奇丽,或写戍边士卒的望乡思归,或写边地将士的征战之苦,都写得慷慨激昂,悲壮苍凉,令人百感交集,低回不已。外加情深意长的送别诗和含蓄婉丽的宫怨诸作,共同构成了盛唐诗歌的宏伟气象。
然而,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的爆发,随着李唐王朝政治、经济、军事的急剧变化,盛唐诗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代之而起的多是一片衰飒哀叹之音,动荡乱世中的离散,一时成为中唐诗歌的主题。无论是大历前期的钱起、刘长卿,还是大历十才子中的卢纶、司空曙、李端、李益、李嘉祐等,甚至包括杜甫的一部分晚年诗作,几乎都是抒写流亡漂泊、离乡背井中的思家望乡之情,盛世时那些建立功名的雄心壮志和豪迈之情,已荡然无存。
直到中唐后期的元和年间,随着藩镇割据势力的逐一削平,失地的重新收复,社会的相对稳定,出现了“元和中兴”的局面,才给诗人们带来了新的信心,诗坛也开始走出“离散”的阴影,出现了创伤之后的新气象。白居易所谓的“诗到元和体变新”,恐怕主要也是就区别于中唐前期的大历年间的诗风而言的。此时又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或自成风格的诗人,如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韩愈、孟郊、张籍、王建、杨巨源、李绅、贾岛、姚合、李贺等,其阵容直欲与盛唐诸公相颉颃。其中白居易、元稹主要是继承与发扬杜甫的现实诗风,关心民生疾苦,倡导新乐府,张籍、王建、李绅等都是这方面的同路人,他们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官僚的腐败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讽刺,而对社会底层的各类弱势群体和民众的痛苦生活则又给予了无限的同情与关怀。他们也因此而分别被并称为“元白”和“张王”。
与“元白”诗风截然不同的另一大流派,便是以韩愈、孟郊为首的“韩孟”诗派。他们志在复古,以写古诗为多,其成就与名篇也多集中在五七言古诗。贾岛、李贺等尽管都以苦吟得名,自成风格,但基本上都由此派生而出。卢仝、刘叉的成就与影响某种意义上不如贾岛、李贺,其诗风也多受韩愈影响。
然在“元白”“韩孟”两大诗派之外,仍有一些优秀诗人,如刘禹锡、柳宗元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因共同参加永贞政治革新,又以诗文驰名于当时而被称为“刘柳”。其实两人诗风各异,刘以骨力见长,柳以清淡为主;刘以七言律绝著称,柳似以五言为更工。凡此,都给中唐后期的诗坛带来了新的繁盛景象。
可惜“元和中兴”只是昙花一现,随着唐宪宗被宦官所杀,宦官权势益重局面的形成,唐王朝马上又进入衰微期,内乱外患严重,使得晚唐诗坛又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与元和、长庆年间的诗风又有了许多新的不同。约略说来,晚唐诗风有着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是哀叹之音较多。这无疑与唐王朝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的社会现实有关。李商隐、许浑、韦庄、韩偓、高蟾、罗隐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诗人。即使像杜牧这样一个性情旷达、豪放不羁的人,也常常要发出一些为唐王朝衰败命运担忧的沉痛感叹。其次是怀古、咏史之作增多。怀古、咏史之作,在初、盛唐时数量甚少,在杜甫笔下也仅有《咏怀古迹五首》等少数篇什,到了刘禹锡手中,数量才有所增多,出现了《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金陵怀古》《蜀先主庙》等一些名篇,但并未形成风气,只有到了晚唐才明显增加,蔚为大观。杜牧、李商隐、温庭筠、许浑、刘沧、薛逢、胡曾、周昙等,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这恐怕也与唐王朝大厦将倾、危在旦夕的动荡政局有关。再次是咏物之作大兴。咏物诗虽然在初唐的李峤、王勃、骆宾王笔下出现过一些,而李峤尤多,但在盛唐、中唐并不流行,只有到了晚唐,才大规模地发展起来,风行一时,李商隐、吴融、唐彦谦、罗隐、徐夤等都写有大量的咏物诗。郑谷、崔珏甚至因咏物诗而名重一时,分别因《鹧鸪》诗与《鸳鸯》诗而被人唤为“郑鹧鸪”与“崔鸳鸯”。这种荣耀在此之前几乎是没有的(只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赢得过一个动人故事)。这或许与晚唐党争激烈、政局动荡不稳,诗人不便直言,故往往通过托物言志、咏物抒怀的方式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绪有关。又次是爱情诗增多。在初、盛唐时,尽管名家辈出,高手林立,但爱情诗的数量相当少,只有边愁、闺思、宫怨中透出一些性苦闷或两地相思之情,即使像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等一些杰出诗人,也很少有两性相慕的爱情诗。只有到了中唐元稹艳情诗的出现,才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至晚唐又出现了杜牧的狎妓诗、李商隐的无题诗和韩偓的香奁诗,才真正改变了唐代缺少爱情诗的局面。此外,像唐彦谦、吴融、张泌等也都写过爱情诗,使唐诗的内容更为丰富,扩大了唐诗的题材,并直接孕育了晚唐五代词的发展与成熟。
毫无疑问,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当数杜牧与李商隐,两人有“小李杜”之称。他们均擅长近体律绝,但杜牧名篇以七绝居多,而李商隐名篇以七律居多。其次则有温庭筠、张祜、许浑、赵嘏、薛逢、刘沧、郑谷、韦庄、韩偓、杜荀鹤、“皮陆”诸名家,都为晚唐诗坛增色不少。
总之,唐诗是一个整体,初、盛、中、晚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尽管各个时期气象不同,但都有自己的优秀诗人和名句名篇,不仅在中国诗歌发展中占有极为崇高的地位,而且对后世各代诗人产生过无穷无尽的影响。
据清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共存唐诗48900多首,即使加上后人辑佚和补遗的,也不过5万多首。其中被大家所广为熟知的名篇,或可称为经典者,大约可在三五百首,即三百首至五百首之间。这个比例已是相当惊人了。如以五百首计,那么在一百首唐诗中,便有一首可列为经典(至少是被大家所熟知的)。这种现象的形成,除了唐诗本身的魅力以外,又与后世各代选家对唐诗的反复收选密切相关。有些选本,如高棅的《唐诗品汇》、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蘅塘退士孙洙的《唐诗三百首》等,就因为选评唐诗精当而使它们本身也已成为经典。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人们对唐诗的兴趣、选择与认同也在发生着变化。有些诗在有些朝代曾一度盛传,但时过境迁,又寂然无声了。而还有些诗,不管在什么朝代,都受人喜爱,经久不衰,年积月累,便成为一种经典。
这里所选的两百余首唐诗,几乎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而且基本上都堪称经典。为了尽可能适应当今读者的需要和兴趣,我在编选时进行了一些新的调整。同样是名篇,我比较侧重于近体律诗和绝句。因为这些诗的形式或四句或八句,短小精悍,易记易背,便于理解,又是在唐代才开始兴盛起来的新体诗,读者容易接受,所以就多选了一些。当然,对于一些著名的五七言古诗或长篇歌行,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无家别》、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颀的《古从军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仍都加以选评。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这些诗篇,除了列有诗人小传,每首诗后均有注释和解读。
尽管本人长期研究唐诗,但本书的错误疏漏,在所难免。不当之处,还请各方批评指教。此书在撰写过程中,还曾得到我的两位研究生胡言午与蔡文健的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