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父母会规划,孩子能成才
》
售價:HK$
65.8

《
为何家会伤人(2025版) 新增1.5万字“原生家庭20问” 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代表作
》
售價:HK$
68.2

《
戈特曼情感大师系列6册:爱的沟通+幸福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幸福婚姻的10大敌人+爱的博弈+当婚姻中有了孩子
》
售價:HK$
659.3

《
吐司三明治自己做最好吃:102款花样吐司+85款爆款三明治+11款轻食沙拉+5款灵魂抹酱
》
售價:HK$
43.8

《
DK马术全书(全新升级版)
》
售價:HK$
262.9

《
货币之手
》
售價:HK$
142.9

《
被困住的人(余华、李翊云等名家推崇的短篇大师,历时20多年创作,73个受困于生活的故事,洞见人性的幽微之处和人生的真相)
》
售價:HK$
240.9

《
灯花笑共此灯(全二册)
》
售價:HK$
76.8
|
編輯推薦: |
开创性回答中国经济超越西方经济学,实现“超经济突破”的密码,探寻其背后的文明因素。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实践编、理论编和思辨编三个维度,回溯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从坚持实业立国、共同富裕到规制资本、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超经济突破”历程,研判中国经济超越西方经济学的深层逻辑,探析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陷阱”,从而进一步总结出中国经济作为天下型经济体、事业型经济体、突破型经济体实现“超经济突破”背后的文明因素。全书既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又呈现了可操作的改革实践路线,更为理解中国经济奇迹提供解码密钥。
|
關於作者: |
文扬,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观察者网”主笔。出版《人民共和国》《天下中华——广土巨族与定居文明》《文明的逻辑——中西文明的博弈与未来》等。
高艳平,资深媒体人,长期致力于中国政治经济、宏观经济,以及中国与世界重大议题的报道、评论和研究。曾任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财经记者、“观察者网”评论组高级编辑、财经组组长、研究员。发表中英文深度报道和时评文章90多万字。
|
目錄:
|
引 言........................................................................................1
实践编
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超经济突破”
第一章 以实业立国,避开去工业化陷阱......................................17
第一节 中国制造成为抵御危机的中流砥柱..................................................18
第二节 第一次突破:重工业优先...................................................................20
第三节 第二次突破:与国际接轨...................................................................29
第四节 第三次突破:加快建设制造强国......................................................39
第二章 共同富裕,避开不平等陷阱............................................48
第一节 减少贫困的实践:从未停歇..............................................................49
第二节 第一次突破:奠定社会主义基业......................................................50
第三节 第二次突破:不平衡的繁荣..............................................................61
第四节 第三次突破:走向共同富裕..............................................................70
第三章 规制资本,避开资本至上陷阱.........................................75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型政商关系浮出水面......................................................76
第二节 第一次突破: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78
第三节 第二次突破:从“资本原罪”到社会主义建设者.......................... 86
第四节 第三次突破:让资本为民造福.......................................................... 93
第四章 双循环,避开依附陷阱.................................................100
第一节 以双循环成功应对危机.................................................................... 101
第二节 第一次突破:内循环与去依附........................................................ 105
第三节 第二次突破:融入外循环................................................................ 110
第四节 第三次突破:摆脱世界体系依附陷阱............................................ 120
理论编
“超经济突破”如何超越西方经济学
第五章 新古典经济学构成的陷阱.............................................132
第一节 作为一种“小理论”........................................................................... 134
第二节 作为一种“坏主意”........................................................................... 139
第三节 作为一种“反政府理论”.................................................................. 144
第六章 发展经济学构成的陷阱.................................................153
第一节 虚假的标准......................................................................................... 156
第二节 不可能达到的标准............................................................................. 161
第三节 与中国无关的标准............................................................................. 168
第七章 诺贝尔奖获得者:迷惑与清醒.......................................176
思辨编
“超经济突破”背后的文明因素
第八章 天下与天下事业..........................................................187
第一节 认识天下............................................................................................. 190
第二节 既是天下,又是国家........................................................................ 195
第三节 以天下为己任..................................................................................... 201
第九章 “超经济突破”作为一个事业.........................................214
第一节 作为事业的工业化............................................................................. 214
第二节 作为事业的商业化............................................................................. 217
第十章 中国经济:一种特殊类型.............................................221
第一节 天下型经济体:历史与现实的一致................................................ 221
第二节 事业型经济体:政府与市场的一致................................................ 228
第三节 突破型经济体:经济与社会的一致................................................ 242
后 记....................................................................................256
|
內容試閱:
|
本书尝试将中国经济发展放在中国特有的历史和现实基本逻辑中作深入解读。 本书截稿时,正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发布。该决定共60条,涉及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宏大事业的方方面面,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国各行各业都规定了具体任务。 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被确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这是一种关于当下中国的概括表达——中国正在克服艰难险阻,大踏步前进。时不我待,形格势禁,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所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在新中国历史上,关键时期有过多次,类似的表达也出现过多次。虽然“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提法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为理论归纳首次出现的,但“中国的现代化”却是一个既包括现在和将来,也包括过去很长时间的一个持续的过程。可以说,将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为中心工作,各项改革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是新中国几十年历史中不变的主题。 从1954年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 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到1956 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作为党独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端,从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到2024 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现代化道路和方向从没有改变。 这就意味着,在中国的现代化这个跨越了很多历史关键时期的持续过程中,历史和现实之间有着很强的一致性,其中包含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逻辑。 根据最新的定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这五个方面相对应的一种潜台词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小国寡民的,不是贫富悬殊的,不是物欲横流的,不是生态失衡的,不是穷兵黩武的。另一种潜台词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式的,而不是西方式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是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相联系的,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不是只限于中国经济发展、GDP增长这一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是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是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需要。 自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这些含义都已经非常明确,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而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个长时段上看,其实过去也同样是如此。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在历史和现实基本逻辑上的一致性。曾经有流行观点认为,要想经济繁荣就难免会富者愈富、贫者愈贫,难免会金钱至上、消费主义,难免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难免会依靠海外战争和殖民攫取暴利。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式提出,也宣告了这种观点的终结。无论是在说明当下、预测未来方面,还是在说明过去、解释历史方面,都终结了。 曾经有流行观点认为,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现代化进程等于经济增长进程,现代化道路等于遵照西方的理论、追随西方的步伐。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式提出,也宣告了这种观点的终结。无论是在说明当下、预测未来方面,还是在说明过去、解释历史方面,都终结了。这样的经济如果要给一个确切的名字,其实就是中国式经济,而不是西方特色的中国经济。 中国式经济当然也是经济,而且是更均衡、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经济,而既然是经济,当然也同样有经济理论,而且应该是更匹配、更适用、更深刻的理论。之所以此前并不如此理解,是因为“ 西方主流经济学”曾长期垄断了关于中国经济的理论解释权,“ 经济学原理”曾长期自称为科学真理,没有给其他的说明方式留下空间。虽然“ 西方主流经济学”这套表面上十分华丽的理论在中国的记录一直非常糟糕,既没有很好地解释过中国经济,更没有很好地预测过中国经济,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垄断性的解释权力从来没有放弃。那些不接受其基本假设、不使用其基本概念、不符合其基本原理的理论模型,无论多么契合中国的经济现实,都会遭到排斥。这种状况,实际上一直持续到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全面系统阐释。那么,如果完全排除掉“ 西方主流经济学”学术霸权的压制和干扰,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本土观察和归纳、本土的理论创新,能不能自然发生呢?既然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有了完整定义,而中国式经济也自然而然成了题中之义,那么,中国式经济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这就涉及中国经济发展是否具有自身独特的基本逻辑的问题。本书正是要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不妨在此回顾一下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三中全会所反映出的中国经济发展基本特征。 1978 年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一般认为,这一转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但是,这个转向以及转向之后的一系列关键的“闯关”“过河”“攀登”,可以理解为“纯经济”活动吗,可以单纯用“ 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吗?显然不行。回溯那段历史不难看出,真正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包括人的观念上的、基本制度上的、社会文化上的、技术能力上的,当然也包括经济发展上的,都是集中了当时所能调动的各方面能量而一举实现的,其方式是“ 超经济”的,其结果也是“超经济”的。 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和各项方针政策,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8 年9 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 1993 年11 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8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10 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8 年10 月召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在这30 年里,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每年发布的GDP 增长等经济统计数据,令国人深受鼓舞,令世界深感震惊。但是,即使如此,这真的只是一种“纯经济”的发展吗?是区区几条“经济学原理”所能覆盖的吗?显然不是。从这30 年里共召开的六次党的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内容即可看出,其中真正重大的问题,涉及巨大人口,涉及共同富裕,涉及协调和可持续,涉及人的全面发展,也正是今天所说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几个方面,并不仅仅关于经济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形势更加明朗。2013 年11 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8 年2 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改革党和国家的机构设置。而2024 年7 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 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并不需要将40 多年来历届中央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部列出,党的历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内容即可说明,中国式经济发展从来不是“ 纯经济”的,也不是“经济学原理”所能覆盖的。 可以认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各个时期,都存在这样一种宏观社会现象—— 各项现代化发展目标都是通过突破的方式达成的。突破的结果虽然可以通过一些经济指标得到反映,但突破的实现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的结果,而是一种集合了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多种力量在内的综合性的、战略性的突破。从经济的角度看,这种突破不是“ 纯经济”的,而是一种“ 超经济突破”。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使用的描述:“ 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由于“超经济突破”不是一种在成熟理论指导下的、按计划实施的行动,因此它在新中国成立70 多年历史上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试错”性质和开创性质的实践;但无论如何,在中国发生的这种实践的的确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它又对于外部世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模式上的意义。更进一步讲,由于“ 超经济突破”是通过多种手段在多个领域内同时实现的,属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选择的问题,因此更多地属于一种事业,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无法在只关注经济问题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之内建立理解。反过来说,“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由于不能脱离其狭隘的认知框架,无法将超越经济层面的因素和超越经济层面的“ 突破”纳入其理论体系,所以才看不懂中国经济真正的成功之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任务。毫无疑问,这些目标和任务必定会如期实现和完成,其方式当然不会是“ 纯经济”的,而必定是被新中国历史一再证明了的成功之道—— 作为一个事业的、宏伟目标导向的、连续不断的“超经济突破”。 “ 超经济”指的是多领域,与单一领域的“ 纯经济”相对,是一种现实逻辑;“ 突破”指的是连续的、动态的、质变的过程,与不变的、静态的、量变的“ 原理”相对,是一种历史逻辑。本书作者认为,由于“ 超经济突破”这个概念正是相对于“ 西方主流经济学”所迷信的“ 纯经济”的“ 经济学原理”提出的,由于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不相信有“ 纯经济”这回事,也不相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被当作教条来信奉的“原理”,当然也就完全切断了与“经济学原理”的各种理论联系,也就不再寻求在“ 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得到任何理论说明、取得任何位置。但是作者毫不怀疑这个概念作为一个理论工具在解释中国式经济中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是通过将这个概念应用到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对其中的重大问题加以解释而获得检验的。 回顾过去几十年来舆论场上公开争论的重大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应该坚持服务业优先还是坚持制造业优先?中国社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初步实现之后如何带动后富?中国社会中资本力量聚集起来之后资本与政治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中国发展战略应该侧重发展外向型经济还是双循环经济?尽管这些争论没有理论上的定论,但最后的路径选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走向。而这些争论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凸显出中国基于自主经验的发展道路中贯穿始终的真实逻辑。 这就促使人们展开更深的思考:那些意义重大的路径选择背后的决策机制是什么?中国为什么最终选择建设制造业强国,而没有去追随西方的“ 去工业化”,大搞金融等虚拟经济?中国为什么会动用举国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消灭绝对贫困,并坚定地追求共同富裕?中国为什么采取比西方国家严格得多的措施对资本进行规制?中国为什么对外向型经济踩刹车,转而推进双循环?…… 所有这些方面,都不太可能在一个“纯经济”的认知框架中通过应用“经济学原理”获得解答。 本书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构成了一个更好地理解新时代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方向。这个新的学术方向,是通过将“ 超经济突破”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并与“经济学原理”中的“纯经济”概念相对立而展开的。虽然“ 超经济突破”这个单一概念暂时还不足以支持一个理论框架的建立,却引导人们进入了中国经济发展最真实的历史和现实逻辑。 认清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逻辑,人们会明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是一系列我们所定义的“超经济突破”的过程,一种“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战略性突破。历史见证,从早期学习苏联到改革开放之后学习西方,从避开各种发展中国家的陷阱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崛起之路,每次突破都惊心动魄。 认清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逻辑,人们会明白,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每一个反映在经济指标上的增长奇迹,其实都是整合了众多超越经济层面的因素并在超越经济层面上实现了“突破”的结果。而这种“超经济突破”由于是在多个重要领域内同时实现的,属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选择问题,因此更多地属于一种事业,无法在只关注经济问题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内找到解释。 本书题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开篇的实践编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在多个超越经济层面的重大领域相继实现的“ 超经济突破”,包括坚持制造业立国、走向共同富裕、节制资本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梳理出那些逐渐与西方式现代化渐行渐远,或成功避开发展中国家陷阱的某些特征,以及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入的独特动力,并透视出其中的历史和现实逻辑。理论编和思辨编则通过与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对照,引入“天下型经济体”“事业型经济体”“突破型经济体”等新的理论框架,进一步解释中国这种独特的“ 天下型经济体”在经济发展中特有的深层逻辑,回答为什么中国能够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实现“ 超经济突破”、摆脱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陷阱、构建新发展格局并迈上中国式现代化光明之路的问题。 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社会科学正在快速摆脱陈旧过时理论框架的束缚,中国成功的发展实践也正在为本土的理论创新提供越来越丰厚的沃土,而这本著作正是新形势下的新尝试。不图自成一家之言,但求汇入百家之争。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