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衰而不败:在变老的路上,变得更好 [日]畑村洋太郎](//img.megbook.hk/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27/9787111777861.jpg)
《
衰而不败:在变老的路上,变得更好 [日]畑村洋太郎
》
售價:HK$
54.8

《
时刻人文·野兽之魂(当代史学大师卡洛·金兹伯格新近力作,不止“微观史学”,展现其历史与哲学思想的多样性)
》
售價:HK$
64.9

《
弱关系创富
》
售價:HK$
63.8

《
日本的财政危机:摆脱危机的体制机制变革努力,1975~2000
》
售價:HK$
204.6

《
如何去爱:我们终将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告别争吵与内耗,用爱的能力守护亲密关系)
》
售價:HK$
74.8

《
日本与德国:两种战后思想(历史学堂)
》
售價:HK$
52.8

《
清宫与皇家生活
》
售價:HK$
86.9

《
结构化的政治:比较分析中的历史制度主义
》
售價:HK$
118.8
|
編輯推薦: |
21世纪民粹主义的崛起、震荡与应对之道/民粹主义全图谱,解析全球化退潮、社会极化与民主困境的博弈未来
人大国关教授最新力作,一书读懂当代民粹主义思潮的前世今生。从金融危机到全球化退潮,民粹主义如何重塑21世纪的世界秩序?深度解析21世纪民粹主义的全球现象、深层根源与未来挑战。
|
內容簡介: |
进入21世纪,在金融危机、公共卫生危机、全球化退潮和政治极化的接连冲击下,民粹主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长机会,已然成为当今政治图景中的主要特征。本书阐述了当代民粹主义的生成根源、时代趋势、演进历程,以及美、欧、拉美、东南亚等西方和非西方社会的民粹主义经验,并对21世纪民粹主义思潮的震荡及其未来作分析展望。本书希望能够增进人们对民粹主义的理解,从而激发有意义的价值反思,并找到与之相处、博弈的正确方向。
|
關於作者: |
林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吴玉章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外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曾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
目錄:
|
【目录】
导 论 重新认识民粹主义 / 1
第一章 当代民粹主义思潮的生成根源 / 36
第一节 经济根源:不平等问题的刺激 / 37
第二节 文化根源:多元文化主义与身份政治 / 69
第三节 政治根源:新自由主义与政党竞争的双重困境 / 89
第二章 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合流的时代趋势 / 102
第一节 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历史联系 / 103
第二节 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理论对话 / 125
第三节 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合流的当代表现 / 143
第三章 西方社会的民粹主义经验:以美国、欧洲为例 / 167
第一节 以身份政治为中心的美国民粹主义 / 168
第二节 以政党政治为中心的欧洲民粹主义 / 184
第三节 西方主流政治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 205
第四章 西方民粹主义思潮的右翼化趋势 / 220
第一节 民粹主义的政治分野与右翼民粹主义的强势崛起 / 221
第二节 右翼民粹主义的威权化问题 / 238
第三节 右翼民粹主义对西方政治的影响及其未来 / 262
第五章 非西方社会的民粹主义经验:以拉丁美洲、东南亚为例 / 283
第一节 民粹主义与拉丁美洲的发展选择 / 284
第二节 民粹主义与东南亚的现代化转型 / 303
第三节 非西方世界的民粹主义经验及其反思 / 321
第六章 从国内政治到世界政治:21世纪民粹主义思潮的演进历程 / 351
第一节 国内价值观转向:集体不安全感与民粹主义右翼化 / 353
第二节 国内政治过程重塑:民粹主义的偏好输出 / 359
第三节 民粹主义与世界性政治思潮形成 / 365
第四节 世界政治体系重构与民粹主义时代 / 372
结 语 21 世纪民粹主义思潮的震荡及其未来 / 378
后 记 / 390
|
內容試閱:
|
民粹主义的概念问题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 民粹主义是一种备受关注和充满争议的政治现象。从纵向维度来看, 民粹主义是一种具有历史周期性的大众政治反抗, 它是现代化的产物和民主政治的副产品, 可能出现于任何一个转型时期的任何国家或地区,典型者如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和美国、20世纪中叶的拉美及21世纪的欧美。在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条件下,“只要存在相当数量的公民对现实政治的不信任和对政府的失望, 民粹主义便获得了生长的必要条件”, 这些民粹主义的典型实践大体上都处于某种历史性的转型时期,隐伏着各种政治、经济与社会危机,也最容易滋生不满。从横向维度来看,民粹主义又是一种可以跨越制度差异广泛存在的激进政治思潮或运动,如果将不同诉求、不同制度环境中的民粹主义运动放到特定的转型时代或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考察,其内在联系便清晰可见。就21世纪民粹主义的新浪潮而言,华尔街的“占领者”和阿拉伯世界的“革命者”相隔万里,但他们之间共享着对政治精英在经济危机中疏于保护民众权利与利益的愤怒。
站在建制派的立场来看, 民粹主义是一种解构性、破坏性力量。民粹主义被贴上破坏既有秩序、煽动大众反抗的标签,仿佛是一种专门装坏东西的箩筐,现代民主生活中的大部分坏事都可以往里装,比如,自由民主论者将民粹主义视为一种必须警惕与防范的严重威胁,并把政治崩溃、群众暴力、民主倒退、社会失序等种种罪过归咎于它。
然而, 在解释民粹主义现象之前,人们需要界定民粹主义到底为何物。事实上,民粹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政治逻辑,还是作为一种社会运动,都离不开一个辨识度极高的核心元素———“民众中心”或“平民至上”。的确,“平民至上”几乎是民粹主义独享的价值内核,在民粹主义这里,民意被视为一切行动的合法性基础。所谓大众动员、草根政治、公民投票、直接民主等概念,都因为接近这个内核而带有某种民粹主义色彩。
……
事实上, 被放入民粹主义之中的政治主张极其庞杂。首先,在概念核心上,民粹主义主张普通平民的需求与愿望具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坚决反对现行体制及当权派精英。其次,它在理念上与平均主义、社群主义、阴谋论、反智主义、民族主义甚至种族主义等概念都有交叉。再次, 它在实践上与直接民主、大众动员、草根政治、社会运动、克里斯玛型政治等现象有密切联系。 因此,要识别民粹主义,大致可以把诸如依赖普通民众支持的草根性、反主流和反建制的反抗精神、 建立在传统文化或民族情感之上的保守主义情结, 以及与政治强人、克里斯玛型政治的特殊联系等种种表现, 视为民粹主义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和运动的特有成分。
在学术史上,传统研究提出了两种关于民粹主义的解释框架,分别塑造了两种不同的历史名声。一种是价值层面上的民粹主义。在这里,民粹主义被称为“唯一诉诸和求助于大众的所有运动和学说”或“下层人民的主义”,它推崇平民大众的价值、理想与利益,强调大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首创精神。这种形式的民粹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正义与经济平等的社会理论, 体现了维护大众利益、维护平等公正、崇尚爱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和外来干涉等正面价值。另一种是工具层面上的民粹主义。在西方政治中,被指称为民粹主义者意味着鲁莽、不审慎的煽动, 一些政治人物“越过其他政党而直接呼呼民众通常被认为是声誉不佳的, 因为他们常常是妄许不能兑现的诺言,空开世上没有的药方”。为了获得最广大的民众支持, 民粹主义政治人物常常借由甚至夸大外在的危机或威胁,来煽动民意、吸引民众的扈从,这种形式的民粹主义是被贬损的、被批判的,但本质上是一种精英主义的装饰品,或者说,是一种基于精心预谋的诉诸民众利益或偏见的政治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