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由之困:非自由主义如何塑造美国历史
》
售價:HK$
107.8

《
零号琴(日本科幻大师飞浩隆花十年写的长篇代表作!2019年星云奖*佳长篇小说得主!)
》
售價:HK$
99.0

《
鼓楼新悦.创造居场所-(孤独与归宿的社会学)
》
售價:HK$
83.6

《
售前之道:销售工程师手册(第4版)(新时代·营销新理念)
》
售價:HK$
108.9

《
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增订本)(中华学术·近思)
》
售價:HK$
107.8

《
自由与平等是否兼容?(思库文丛·汉译精品)
》
售價:HK$
68.2

《
消融时代:冰川、气候与人类危机(译见丛书)冰川消融前人类还有多少时间 美国笔会科普文学奖决选作品 纽约时报书单盛赞的警世之书
》
售價:HK$
63.8

《
欧美经济群雄逐鹿300年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曹伯高的诗歌保持着较高的艺术水准,“道”与“技”得到了很好的平衡。他的诗,多缘情而生,常因景而起,不故作深沉,不卖弄技艺,把“言志”的传统演绎得恰如其分。
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是一种力量,但平静如镜、从容淡出,把深情内敛于心底,也是一种力量。这部诗集中的很多作品,所体现的正是后一种力量:明晰、淡定、澄澈、宽容。
——义海(著名双语诗人、翻译家、诗评家)
这些诗作不追求华丽宏伟的叙事,却描绘了平凡人间那些闪烁的意义碎片。诗人用朴素的笔触,将“日常之美”呈现给我们的同时,也彰显出他所秉持的写作主张,一种“在细微处见真情”的诗歌美学。
那些被诗句浸润的面孔,那些在水乡大地上劳作生息的一代代人,像被季风吹拂的稻浪和被水汽环绕的花穗一样,他们的人生正被诗人笔下的文字轻轻托起,成了时光里不熄的星辰。
——梁雪波(著名诗人、编辑、诗评家)
|
內容簡介: |
《后街的风景》主要取材于作者家乡苏北里下河平原的风土人情、社会发展、人生世相,以及作者在祖国风景名盛、名山大川游历过程中的感悟喟叹。特别将笔力指向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场景,他们的勤劳与艰辛、欢乐与悲苦,在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潮流中他们的奋斗、追求与迷惘。努力在诗行中呈现出底层民众的执着向上的内在精神品质,表现出大时代背景下社会底层生活的生机与温馨。同时,融入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思考与对壮丽河山的赞美。
|
關於作者: |
曹伯高,笔名叶愚,江苏兴化人。198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主编有《我的教育故事》《味蕾上的故乡》等图书。 近年来致力于现代诗创作,在《星星》《上海诗人》《诗选刊》《扬子晚报》等省级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300多首。2023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个人诗集《稻浪深处》。
|
目錄:
|
目?录
序一:回归精神的原乡/ 001
序二:在尘世拾取星光/ 010
第一辑?后街的风景
修自行车的人/ 003
打烧饼的王二/ 005
开挖掘机的青年/ 006
老裁缝/ 007
卖土豆的老人/ 008
撒网者/ 010
理发师/ 012
铁?匠/ 013
流水线上的爱
——献给一对打工的恋人/ 014
老鞋匠/ 015
菜?农/ 016
枯燥的风景/ 017
饺面店/ 018
捡垃圾的老人
——献给我的一生简朴的数学老师/ 019
船?娘/ 021
穿橙色马甲的女人/ 022
八号楼/ 024
窗?外/ 025
铜锣巷的早晨/ 027
砖?雕/ 028
青石台阶/ 029
状元坊/ 030
盛夏,与一只蚂蚁邂逅/ 031
阵?风/ 033
一只芦花母鸡/ 035
野莲花/ 037
围?墙/ 039
睡?柜/ 040
抽旱烟的老人/ 041
腊八粥/ 042
第二辑?屐痕
九华山之拜(组诗)/ 047
血?经/ 047
无?瑕/ 048
堆云洞/ 049
真?身/ 050
化城寺/ 051
敦煌记(组诗)/ 053
月牙泉/ 053
鸣沙山/ 054
玉门关/ 055
阳?关/ 056
千佛洞/ 057
飞?天/ 058
九层楼/ 059
乐?僔/ 060
十七号窟/ 061
祁连山之恋(组诗)/ 063
雪?线/ 063
天?马/ 064
岩?羊/ 065
翻越祁连山/ 066
河西走廊/ 067
丹霞记/ 068
弱水谣/ 069
梦幻彩陶
——参观马家窑文化遗址/ 070
致敕勒川(组诗)/ 072
致敕勒川/ 072
青色的城/ 073
淖?尔
——草原之泪/ 074
青?冢/ 075
套?马/ 076
永远的敖包/ 077
长?调/ 078
随风而逝的大汗/ 079
黄山拾趣(组诗)/ 081
飞来石/ 081
始信峰/ 082
那只猴子/ 083
鲫鱼背/ 083
第三辑?鲸落
鲸?落/ 087
永?远/ 089
幸福,是可以确认的……/ 092
六月一日/ 093
致十八岁/ 095
草地上的椅子/ 097
减?肥/ 099
斑?马/ 100
白天的白/ 101
端?午/ 103
黑?茶/ 104
残?荷/ 105
孤?雁/ 106
小?寒/ 107
湖荡边的夜色/ 108
将?来/ 109
期待一场雪/ 110
嗅?雨/ 112
一滴水,舞动一个季节/ 114
施家桥的星空/ 116
静夜读诗/ 118
过射阳(组诗)/ 119
黄沙港的早晨/ 119
蚕
——参观射阳蚕桑田园感怀/ 120
菊之王者
——参观射阳洋马镇菊海/ 122
惆怅的鹤影
——参观丹顶鹤繁殖保护基地/ 123
凝固的风/ 125
目击秋天/ 127
第四辑?在秋天的深处独行
在秋天的深处独行/ 131
那个午后/ 133
老?了/ 134
诵经的母亲/ 136
病中的母亲/ 137
母亲留下的……/ 138
故乡的庙宇/ 140
冬闲?随修/ 142
小?庙/ 143
守?岁/ 144
忌?讳/ 145
一粒沙子的传奇/ 146
爱/ 147
表?白/ 148
大士禅林/ 150
独?处/ 151
女人花/ 153
祈?祷
——“六一”节献给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 154
上方寺的晨课/ 155
夙?愿/ 156
相?信/ 158
选?择/ 159
站在夏天的边上/ 160
挣?脱/ 162
关于一个秋天的断想
——为苏州大学毕业四十周年聚会而作/ 164
火红的石榴/ 167
一株菊花与一个清晨/ 168
让诗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代后记)/ 169
|
內容試閱:
|
回归精神的原乡
——序《后街的风景》
义 海
地处里下河平原腹地的兴化,在地形上是典型的“锅底洼”;然而,兴化却又是江苏乃至全国的“文学高地”。兴化是著名的“小说之乡”,这一盛名,却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这个地区诗歌的芳华。其实,如今以小说和散文闻名于世的毕飞宇、庞余亮(均为兴化籍)等知名作家,他们当初也是踏着诗歌的节奏,开始他们的文学之旅的。从一切的文学其骨子里都是诗歌这一角度来说,“小说之乡”的沃壤深处必定是诗歌;没有诗歌作为文学最原始的“酵母”,小说、戏剧等文体也只会是一堆苍白的情节。
“小说之乡”的诗歌别有其独特的韵致,是里下河文学版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河网纵横的里下河地区不仅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小说情节,更滋养了这里绵长的水乡牧歌。作为土生土长的兴化人,曹伯高用他的诗写出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更写出了他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在2023年出版《稻浪深处》之后,如今他又为我们奉献出他的新诗集《后街的风景》。
曹伯高的诗歌创作有着很强的典型性。作为80年代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在苏州大学求学的四年中,亲身感受到了新时期初期中国新诗复兴的盛景。那是百年新诗最充满激情、最理想主义的阶段:读诗、写诗是那个年代超越一切的时尚。曹伯高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对诗歌的“先天性”热爱。他步入社会后,因为种种原因一度中断了诗歌写作;但那个时代注入他体内的诗歌“基因”,始终存活在他的精神肌体里。随着退休,他也渐渐退出了很多人生中的浮华,走向生命的纯粹,而在他的精神空间里沉睡着的诗歌之神也随之悄悄醒来。从《稻浪深处》到《后街的风景》,他在年届花甲时,迎来了他诗歌创作上的一个高峰。曹伯高当下的诗歌创作,严格意义上说,是80年代初、中期中国诗歌激情的延续。一批出生于60年代或70年代初的诗人,不管中途停止过写作或一直坚持写作,诗歌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所烙下的精神印记,是永远不会消除的。对他们来说,诗歌与其说是一种语言技艺,不如说是精神原乡。这便是百年中国新诗的“‘六〇’一代现象”。
曹伯高的这部《后街的风景》延续了《稻浪深处》的创作风格:强烈的及物性,对日常生活的深彻观察与体悟,以及对生他养他的里下河平原的深情表达。从主题上讲,这部诗集抒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表现他所熟悉的众生万象,二是表现里下河平原的风土人情,三是抒发行走于山水之间的喟叹感怀,四是对日常生活的诗性表达,贯穿于这四者的则是走过了漫漫人生之路后对生命本真的感悟。年轻时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与六十岁时的“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不同的人生境界。人到六十岁,眼神不好了,但很多东西反而看得更清楚了——原来没有看到的,现在看到了;原来没有看清的,现在看清了;原来没看明白的,现在看明白了;腿脚比从前慢了,但心灵却能更有效地抵达更远的远方。因此,这部诗集也是一首生命之歌,无论是写芸芸众生,还是写乡愁别绪,一种厚重的生命意识始终洋溢于字里行间。“堕落的,一直在堕落/修行的,永远在修行”(《堆云洞》),这样的诗句只有经历了岁月的长期磨砺之后,方能写得。
首先,对众生与世相的书写,在这部诗集中占据了很重的分量。第一辑“后街的风景”收入很多此类作品。《打烧饼的王二》《修自行车的人》《开挖掘机的青年》《老裁缝》《卖土豆的老人》《理发师》《铁匠》《老鞋匠》等作品,构成这部诗集的“人物志”。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来自社会的“底层”,但他们的身上依然保留着正在逝去却又十分美好的东西。在这些诗中,曹伯高在采用精湛的白描手法的同时,大量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他这样写打烧饼的王二:他“腱肉跃然/ 按住一切浮躁、抱怨、懒惰,揉搓”;他这样写老裁缝:“老花眼镜穿透生活的琐碎/ 做人的尺寸从来拿捏得清清楚楚”;他这样写理发师:“眼神如此专注/ 那一刻,锋利削去了生活的冗余”……在这些描写中,诗人采用虚实错置的手法,通过富于智慧的搭配,使得不合常理的谓宾组合产生出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其次,时代记忆、平原生活、亲情表达是曹伯高笔下最常见的主题。他出生于60年代初期,跟他的同时代人一样,经历了乘船交通到高速列车飞驰的时代巨变,经历了靠书信传递信息到书信的几近消亡,更经历了视粮食为“圣物”到现在的时常担心“吃多了”。在这些巨变中,一些生活方式、习俗、器物正在消失(亡)。比如,他诗中写到的“睡柜”。这是70年代之前里下河平原农家常见的家具。它在外观上通常为两个方形的柜体,柜顶为可开合的盖板,两柜相拼铺上被褥就形成了一张普通的床铺;睡柜是旧时居住空间狭小的产物,可以“一物两用”,节省室内空间;同时,家中贵重的东西也经常置放于柜中,因为夜间有人睡在上面,自然更为安全。在里下河地区,睡柜则多用来贮藏粮食,可见粮食是多么地珍贵。曹伯高在《睡柜》一诗中这样写道:“两个祖传的大木柜/一只装着稻子/一只装着麦子//爷爷在稻子、麦子上面睡着/冬夜安宁/适合梦想生长。”这首朴素的小诗有着非同寻常的时代记忆价值,因为睡柜作为家具或器物,早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它在这首诗中诗意地保存了下来。“爷爷在稻子、麦子上面睡着”,在饥饿年代是一个家庭祥和、安宁的象征;一句“适合梦想生长”,则是作者诗眼看往事的一种升华。再比如,他对腊八节记忆的书写:
那一天,腊月初八/太阳依旧没有半点力气/母亲打开瓦罐,摇醒了花生/摇醒了豆豆们/她要熬腊八粥/像左邻右舍一样/在这严寒的冬天/把一年的艰辛熬出一些甜味//灶间里,水汽蒸腾/锅盖缝里,冲出豆豆们的香味/寒冷被挤出农舍/母亲笑嘻嘻地/一手拿着海碗/一手拿着亮铮铮的铜勺/给父亲盛一碗温情/给儿子盛一碗希望/给自己留一勺对春天的期盼
——《腊八粥》
这些诗行再次证明,有些习俗只属于特定的年代;时过境迁,它们便只是徒有其外在的形式而已。腊八节是农耕民族生产力十分低下时期的产物,而腊八粥的味道也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才最香醇。曹伯高在这里所写的腊八节是有根的腊八节,他笔下的腊八粥是平原上最本色的腊八粥。“打开瓦罐”,写出了粮食的珍贵;而“摇醒了花生,摇醒了豆豆”,写出了寒冷的冬天里贫瘠中的几分生机;至于铜勺所盛出的“温情”“希望”“春天”,则是腊八粥经过作者心灵过滤之后的难以磨灭的生活感悟与时代记忆。
同时,时代的巨变不仅使得一些器物和风俗离我们远去,封闭与清贫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对永远、远方、永恒等抽象观念的认识,在当下看来虽然显得很“荒诞”,但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种时代印记,在这首《永远》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和二疤子一起寻猪草……我们坐在田埂上/用小镰刀指着县城的方向/县城应该在一个‘永远’的地方/我们没去过县城/那个上午,瘸子老师/教给我们‘永远’这个词。”作者虽然采用的是叙事的手法,虽然并未作任何的渲染,如今读来,确有催人泪下的力量。当年,许许多多像曹伯高一样的年轻人,正是凭着把县城当作“永远”或“远方”这一起点,走出了自己所生活的乡村,走到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远方。
再次,不管是表现日常生活,还是抒写里下河平原的风土人情和亲情,洋溢在曹伯高的诗行间的,是他经历了世事沧桑后的生命意识。从所谓事业的旋涡中心退出后,他似乎更喜欢怀旧,生理上的渐变让诗歌的色泽变得更醇厚:“开始厌倦楼梯……钟情于血色的黄昏……偶尔,会在草坪上/选一张椅子/把自己坐成一座涂满夕阳的铜像”;曾经奔腾着流向大海的河流,现在则“流向内陆”(《老了》)。现在更爱独处,更爱回看,更爱反思:“难以入眠的长夜/ 辗转反侧/像翻书一样翻着自己”(《独处》)。总之,他渐渐地由一个“参与者”,变成一个“旁观者”“思考者”和“彻悟者”;总之,由于从生活的旋涡中退出,再回看往事时,原来模糊的现在反而变得清晰起来。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是一种力量,但平静如镜、从容淡出,把深情内敛于心底,也是一种力量。曹伯高这部诗集中的很多作品,所体现的正是后一种力量:明晰、淡定、澄澈、宽容;正如他在诗中所写:“一下子原谅了那么多曾经的冬天/一下子明白了那么多的温馨。”(《老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同时也在他写景状物的作品中时时见出。比如他的《青石台阶》:
你随遇而安/在岁月的低洼处,沉默/半生的光鲜/都是被别人践踏出来的//偶尔,被曾经的棱角刺痛/青春早已在风中飘逝/你想挣脱,回到故乡/回到纹理粗糙的从前
——《青石台阶》
青石台阶万人踩踏,因此才显出光泽;人生曲折漫长,才会像玉石一样越磨越亮。可以认为,这首《青石台阶》,是写青石也是在写他自己对人生的深层次理解。此外,曹伯高的这本诗集中所收录的很多行旅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在山水之间验证生命体验的一种方式。他曾经做过中学语文教师,他的行走远方也是一个曾经的语文教师的情怀与名山大川的一次次互文。
曹伯高不是那种为技巧而写作的诗人,他在人生的后半程忽然如痴如醉地投入诗歌写作,那是一种精神的需要;他是为更为丰满的生命而写作,为精神的纯粹而写作。然而,他不为技巧而写作并不说明他不讲究技巧。虽然他与近三十年来中国诗坛上的一次次“运动”、一次次流派“交锋”都擦肩而过,然而,作为80年代的第一批中文系大学生,凭着大学时期扎实的专业训练,凭着对“五四”新诗传统的体认,他的诗歌保持着较高的艺术水准,“道”与“技”得到了很好的平衡。他的诗,多缘情而生,常因景而起,不故作深沉,不卖弄技艺,把“言志”的传统演绎得恰如其分。他非常强调一首诗整体上的和谐,各个部分形成有机的关联,并在这基础上寻求意象的别致,体现出一个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深厚的学科素养。他笔下所有的诗句都接受了他灵魂深切的审视。
曹伯高自谦为“文学老年”,其实诗歌从来都没有老的时候。一切伟大的诗歌,其深处都是生命力的涌动,都是情感的澎湃。他请我写这篇序言时,我正忙于赶写自己的书稿;我感动于他对诗歌的执着情怀,爽快地答应了。著名文学批评家王干先生在为曹伯高的第一部诗集《稻浪深处》作序时,曾这样写道:“诗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乡。我们写诗,就是还乡。”我跟伯高也算是同代人了,这句话一下子在我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于是,我便借用了王干先生的语意,把这篇序言定名为:《回归精神的原乡》。
是为序。
2025年4月15日于孤且独居
作者简介:
义海,本名陈义海,江苏东台人。教授,比较文学博士,双语诗人,翻译家,兼任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诗歌创作、诗歌翻译、诗歌批评。出版各类著(译)作近三十种。曾获得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散文奖),江苏省文艺大奖(文艺评论奖)等。
?
在尘世拾取星光
——序《后街的风景》
梁雪波
有位诗人在谈及文学之于人的重要性时说道,文学之所以进入我们的生活,是因为我们内心渴望着更多的事物——更宽广、更深奥、更丰富的感觉;更多的自由联想,更多的美;更多形形色色的悲伤;更多无法抑制的喜悦……文学也许不是生存的必需品,但文学的存在却扩展了我们生命的总和。当一个人因文学而改变,文学也会改变自我所创造和分享的外部世界。
这是我翻开曹伯高先生的第二部诗集《后街的风景》时,首先涌出的内心感受。我因诗歌与曹先生结缘,也曾前往曹先生的故乡兴化——一个被誉为里下河平原上的明珠的美丽的地方,感受过绵延翻涌的稻浪,领略过灿烂芬芳的垛田。鱼米之乡的桨声,仿佛是从唐诗宋词中摇出的韵脚,这片被水网织就的土地,每一株稻穗、每一株菜花都有着诗性的光泽。我想,南国水乡的温润不仅养人,更养心,因此才有了曹先生从杏坛师者到抒情诗人的转身,才有了一本本沉甸甸的诗册。
阅读这些诗歌,仿佛不经意间走进了里下河平原某个寻常的黄昏:烧饼炉内的芝麻在火光中绽放香气,船娘摇橹的身姿划碎河面的霞光,老裁缝的剪刀正裁下一角金色的斜阳。诗人俯身于市井巷陌,将散落在人间烟火里的星芒一一拾起,那些被岁月磨旧的日常,在他的凝视中悄然发光。
品读《后街的风景》,却并非“旧地重游”,而是一次崭新的阅读体验。全书共分为四个小辑。第一辑“后街的风景”,写的是诗人眼中的普通人,诗人将目光聚焦于城市与乡村中的平凡身影,用诗歌记录他们的职业特征与生活样态,透视他们的人生轨迹,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后街的拐弯处,苦楝树的浓荫漏下斑驳的光点。修车师傅油污的手掌翻飞,锈蚀的链条便重新咬住日子的齿轮(《修自行车的人》);王二揉面的臂膀绷紧,面团里“酿制幸福的酵母”随炉火膨起焦香(《打烧饼的王二》)。这些诗篇如老鞋匠的锥子,穿透生活的表象,将琐碎缝缀成“工整而错落有致的一页页诗行”(《老鞋匠》)。诗人对故乡事物有着深沉的爱,因此才能与笔下的人物命运产生灵魂共振,他用温情而细腻的笔触,写船娘“所有的日子在水上漂着”(《船娘》);写铁匠的粗粝性格,在一个“打”字中体现出里下河男人的血性和仗义(《铁匠》)。最动人的是卖土豆的老人:切开土豆的刀子,划开的不是薯块,而是“埋进松软的长夜”的梦想,而夕阳下泛光的土豆,成了“秋天对汗水的真诚的馈赠”(《卖土豆的老人》)。“后街”无疑只是诗人观察到的无数生活场景的一个缩影,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其中一些场景和事物,或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逝,诗人用他敏锐的目光捕捉并记录下了岁月最本真的影像,表达了诗人对人世变迁的感叹,隐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缅怀与忧伤。
第二辑“屐痕”,凝结了诗人在旅行中的见闻与感悟,其中既有对自然奇观的礼赞,也有对人文历史的回溯,更融入了诗人的人生经验,显示出诗人的文化视野、激情和想象力。九华山僧人书写的血经在孤灯下泛着殷红,每个字都是“善的种子”开出的莲花(《血经》);敦煌的月牙泉像大地“亘古的泪水”(《月牙泉》);鸣沙山吞没的驼铃成了砂砾间疼痛的呻吟(《鸣沙山》)。诗人行至祁连山脉,看雪线如银链轻束山峦,云中的天马鬣鬃系挂着母亲的“期盼与不舍”(《天马》)。诗人以故土为情感根基、为精神血脉,但也拥有一颗浪迹天涯的不羁之心,那游子远行的脚步,何尝不是另一种回望故土与星空的姿势?
第三辑“鲸落”,书写的是诗人的生活感悟,尤其抒发了作者在退休后从事诗歌创作的体会,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索,以及开启人生新篇章的信念。《鲸落》以海洋为镜,映照生命轮回,巨鲸沉入深渊的姿态,是死亡之后的“再次盛开”,象征着另一种重生,又一场浩大的生命演绎在深海中绵延。《幸福,是可以确认的……》捕捉日常微光:冬日的丑月季倔强开花,黄狗摇着尾巴呈现幸福,三轮车夫就着熏肉品味生活的酸甜;而对于寂静深夜里的诗人而言,幸福就是找到那“苦苦追寻的下一句”。《期待一场雪》将等待化作晶莹的独白:发间落满思念的白,石头上刻着三叶虫的坚持,直到大雪掩埋尘世,所有的坚韧都开出冰花。《静夜读诗》揭开创作的真谛:当骰子与香槟的喧哗散去,唯有诗句能让零乱的生活安静下来。诗人调节灯光如同摘取星星,在内心与文字的舞台上,与最本真的自我共舞。
第四辑“在秋天的深处独行”,收入了关于故乡、母亲、季节风物等方面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和岁月的真切感受。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风霜,诗人深刻体悟到生命的沉重与轻盈、真实与虚无、短暂与恒久,才能怀着一颗悲悯之心面对人世疾苦。在母亲的病榻前,石英钟的嘀嗒声追赶着西沉的落日(《病中的母亲》);故乡庙宇的台阶上,香火将庄稼人的疼痛轻轻抚慰(《故乡的庙宇》);那些少年时拼命挣脱的村庄,中年后竟成了野菊花摇曳的归途(《挣脱》)。而《夙愿》中的独白,“我只要一小片天空/安置我心中深爱的几颗星星”,恰似整部诗集的底色,那些被生活磋磨的凹痕里,总有星芒在暗处闪烁。这些诗作不追求华丽宏伟的叙事,却描绘了平凡人间那些闪烁的意义碎片。诗人用朴素的笔触,将“日常之美”呈现给我们的同时,也彰显出他所秉持的写作主张,一种“在细微处见真情”的诗歌美学。
平日里,曹先生笔耕不辍,创作热情令人钦佩。他年长于我,每有新作常谦虚地让我“指正”,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当秋阳斜斜地穿过后街的苦楝树,诗人伏案沉浸于他的诗的世界,他的心灵“在秋天的深处独行”。而那些被诗句浸润的面孔,那些在水乡大地上劳作生息的一代代人,像被季风吹拂的稻浪和被水汽环绕的花穗一样,他们的人生正被诗人笔下的文字轻轻托起,成了时光里不熄的星辰。作为诗人的曹伯高先生,就像这大地上辛勤的劳作者,一个用语言编织梦幻诗意的人,他用质朴、温润、内敛而意蕴深厚的诗篇,将散落的星光挂上夜空,照亮所有在平凡中创造奇迹的生命。
2025年3月于南京
作者简介:
梁雪波:诗人,编辑,诗评家。作品发表于《诗刊》《作家》《钟山》《星星》《扬子江诗刊》《扬子江评论》《诗江南》等文学刊物。著有诗集《午夜的断刀》《雨之书》《修灯的人》。曾获江苏青年诗人双年奖(2012—2013)、第九届金陵文学奖、第二届李白诗歌奖、第四届海子诗歌奖。
第一辑?后街的风景
修自行车的人
后街的拐弯处,一棵楝树
连同一双沾着油污的手,被人群
熙熙攘攘地忽略
一些奔波与劳碌产生锈蚀
岁月的齿轮停了
向往,在疲惫的链条上断裂
原来,所有的日子都充满了必然
挫折与无助说来就来,就像
泄气的轮胎,苦涩的笑容
从自行车上跌落
一些温馨与美好,戛然而止
期盼,在期盼中停滞
苦楝树下,我看着
他的手娴熟地拭去锈迹
生活在平淡中显出一些光亮
他叼着卷烟,淡淡的笑意在烟雾中飘着
链条重新传送快乐
车轮又开始愉快地旋转
树荫很浓
这双沾满油污的手
是后街拐弯处的风景
打烧饼的王二
那只老公鸡还在酣睡
王二哼着小曲,开始和面
臂膀,腱肉跃然
按住一切浮躁、抱怨、懒惰,揉搓
老式的土炉是他痴情的坚守
满街的舌头都记着那种古老的滋味
炉火映照着王二的脸膛
店铺虽小,所有的日子红红火火
烧饼的香味飘过铜锣巷,飘过四季
那是王二骄傲的名片
岁月绵绵,平凡而有章法
王二有酿制幸福的酵母
开挖掘机的青年
他挥动着钢铁的臂膀
把泥土和石块挪开
动作流畅
像他课堂上的儿子
背诵,床前明月光
抓斗,是洞悉他内心的朋友
那些希冀和愿景
晚餐桌上,妻儿的笑脸
被稳稳地抓握,甚至
他能用抓斗打开啤酒瓶的塞子
让斗室溢满麦芽的清香
所过之处,是一条平坦的道路
通向他的梦乡
老裁缝
老花眼镜穿透生活的琐碎
做人的尺寸从来拿捏得清清楚楚
时髦的摩托车载着爵士乐飞驰
老街上,能剪裁的事物已经不多
短裤在长裤的外面,招摇过市
他的目光被撞伤
春天里,暖风剪出无数杨柳的叶子
剪不去他心头的荒芜落寞
这个世界拒绝任何缝补
尽管它破洞百出
卖土豆的老人
人流车流在晚霞中形成漩涡
他选择后街的一个角落,成为港湾
就像春天,他用心选择土豆的种苗
他细心地切开梦想
留下绽出嫩芽的部分
埋进松软的长夜
浇水
施肥
梦想在未知的黑暗里生长
他的眼中塞满期待
缝隙里透出几分警惕
夕照让土豆泛出浑圆的光泽
那是这个秋天
对汗水的真诚的馈赠
空气里,弥漫着
离别前的恋恋不舍
我忏悔,没有停下脚步
没有买下,哪怕一颗土豆
我被这个深秋的傍晚
深深地灼痛
一座喧嚣繁华的城市面前
一位老人
在出卖他卑微的梦想
撒网者
梦在这条河流的深处
夜间,他感觉到儿时的记忆在发芽
少年时的野心是迷人的礼花
他无数次地判断
那条鱼一直在游动
在他的明天,或者后天
他蔑视父亲
父亲收获了他,此外
一事无成
父亲在另一条河流上
默默地走完了一生
这是一条谜一样的河流
他曾经灰心气馁过
想象着,自己钻进了一张网里
岁月的嘲笑,让他不寒而栗
现在,这条河流赋予他勇气
他挥动百孔千疮的臂膀
腰椎钻心地疼痛
阳光在河面上迅疾欢快地跳动
他拒绝想象河流尽头的任何风景
太阳落山前
他要放手一搏
理发师
眼神如此专注
那一刻,锋利削去了生活的冗余
梳理所有平凡的时光
一些琐屑的心情被吹散
乖戾与背叛被一一剪除
日子因勤勉而祥和
热忱熨平了岁月的皱纹
镜子里,笑容开放如花朵
铁?匠
铁匠,姓马
打的镰刀,锋利得可以剃头
铁匠喝高了,会打老婆,带锤不着点
老婆依然会炒一盘蚕豆,给他下酒
铁匠打儿子,上学竟敢不听先生的话
儿子考上大学,娶了城里的媳妇
铁匠打杀猪的,一斤肉竟带了二两骨头
什么东西?你杀猪的刀还是我打的呢
铁匠还打了小队长,五保户缸里竟没米了
怎么管事的?还整天吆五喝六的
铁匠,姓马
早已作古
流水线上的爱
——献给一对打工的恋人
诗和远方被装进餐盒
一起走进,空气如此清新的早晨
流水线的一端,男孩
用手势,向另一端的姑娘表白
传送带有节奏地奔跑
青春在此,被匀速旋转
流水线上,时间很拥挤
没有给爱情留一点点空隙
正午,阳光金灿灿的
诗与远方,被分享,被咀嚼,被憧憬
这里,离花前月下非常遥远
忙碌的传送带上,有的只是会心的笑颜
老鞋匠
这个角落,躲过城市的喧嚣
一把锥子缝缀半辈子人生
纷乱的脚步,在风中跌落
这手艺显出一副落魄的样子,有些心酸
长长的鞋线,缠绕着
日出日落,无数个寂寞的黄昏
补缀一双双残破的鞋掌
仿佛工整而错落有致的一页页诗行
为远行的人奉上祝福
无声的脚印,一路伸展
日子一天一天重复
卑微与诚实溢出浑浊的眼睛
这双手长满了老茧
因无数双陌生的脚而获得一些尊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