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吸引力旋涡:遇见生命中的每个奇迹(个人修养励志人生规划个人提升 事业突破情感修复 财富累积身心健康)
》
售價:HK$
61.6

《
7068
》
售價:HK$
50.6

《
油画棒涂色系列 大师风景
》
售價:HK$
52.8

《
壹卷YeBook——宫闱内外:宋代内臣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
售價:HK$
97.9

《
重来3:做得更少,但赚得更多(拒演“拼命工作”的苦情戏,好的公司拒绝忙碌,崇尚高效!)
》
售價:HK$
75.9

《
中国企业 ESG 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
》
售價:HK$
82.5

《
202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
售價:HK$
118.8

《
潮起潮落: 当代世界政治中的民粹主义思潮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内容看点
华莱士《马来群岛》之后印尼群岛又一力作
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和其1869年不朽之作《马来群岛》,深刻影响了19世纪后期、20世纪所有前往印尼群岛的探险家与其探险作品。布莱尔兄弟正是追随华莱士的脚步,前往阿鲁群岛寻觅天堂鸟。本书以内容与文字都十分老派,被认为在风格上最为接近华莱士之作。
布莱尔兄弟印尼群岛十年探险之旅
1972年,英国人类学家、探险家布莱尔兄弟,以堪比19世纪探险家的简易装备开启了海上冒险。他们航行4000公里,穿越香料群岛及其海域,最终抵达阿鲁群岛。之后,他们返回印度尼西亚,继续在东部群岛从事探险和拍摄。最终,他们在巴厘岛找到了安家之地,此后一直活跃在印尼群岛之间。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作序推荐
这本书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旅行文学作品,更是融合了人类学和文化学研究的深度思考作品。也许读者可以捕捉到的最强烈印象,就是年轻、可爱、简单、天真的两个英国探险者,受他们自己也不理解的古怪热情所驱动,成就了一番十分莽撞的探险事业,从而成为英国伟大探险传统的最后继承者。
★设计制作
画面虚实结合
陆智昌设计,封面采用西方版画元素,背景选
|
內容簡介: |
屡获殊荣的PBS纪录片《火环》背后的真实故事,描绘了自1972年起英国人类学家探险家布莱尔兄弟在世界上最大、最不为人知的印尼群岛的十年探险之旅。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布莱尔兄弟追随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的脚步,到阿鲁群岛寻找天堂鸟;与布吉海盗一起乘坐大帆船“帕拉胡”,进行4000公里的远航;攀登新近爆发的喀拉喀托火山带,穿越环绕太平洋的“火环”;探访人迹罕至的科莫多岛,近距离接触食人的科莫多龙;登陆被世人遗忘的松巴岛,见证活人献祭仪式“帕索拉”。
这是一场惊险的自然探索之旅,可与华莱士1869年的经典著作《马来群岛》参照阅读这更是一场漫长的自我成长之旅,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
關於作者: |
劳伦斯·布莱尔(Lawrence Blair,1942—),英国人类学家、作家、探险家和纪录片制作人。后定居巴厘岛,致力于研究印度尼西亚社会和当地生物,协助和领导印尼群岛的海洋探险活动。
洛恩·布莱尔(Lorne Blair,1945—1995),英国探险家、纪录片制作人。
译者简介:
王晴锋,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耶鲁大学东亚研究所、印度尼赫鲁大学社会科学院访学。著作有《欧文·戈夫曼:微观社会学的探索》《欧文·戈夫曼与情境互动论》等,译著有《文化人类学(第13版)》《剑桥大学人类学十五讲:人类学理论的流派与风格》等。
|
目錄:
|
推荐序
序言
英文第三版前言
中文版前言
第一章 醒梦之境
第二章 进入火环
第三章 最后的星辰之子
第四章 香料岛传奇
第五章 探寻极乐鸟的栖息地
第六章 生活在“木人”之中
第七章 龙之岛
第八章 勇士之舞
第九章 加里曼丹岛的幻游者
第十章 生命的皮影戏
致谢
补充阅读
译名对照
译者后记
|
內容試閱:
|
远方译丛,重新发现身处的世界——跟随旅行家和探险家行走并记录当下,感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
丛书由北京大学历史系罗新教授主编并作序推荐,精选历史旅行文学佳作,它们既是经典游记,也是旅行指南。可以说,远方译丛是打开一个新世界的钥匙,呈现给我们的是不同文明的历史文化,异乡的生活;一次用文字展开的纸上旅行,一场足不出户的冒险,它告诉我们世界的广阔、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多样,它同样见证了人类好奇心的边界,那便是远方。
英国伟大探险传统的最后继承者 罗新
向中国读者介绍印度尼西亚的旅行文学作品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那是许多个世纪以来就与中国建立了文化与经济紧密联系的国度,是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等方面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而中国公众知之有限,已有的中文读物也比较缺乏。想想看,地球上最大的群岛(大小岛屿超过1.7万个),世界人口第四大国家,穆斯林人口第一大国家(比中东各国的穆斯林人口加起来还多),国界东西长度超过中国,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赤道横贯而过。印度尼西亚最令人称羡的是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在进化论发展史上与达尔文齐名的阿尔弗雷德·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是马来群岛科考探险史上最璀璨的明星,他说这个群岛一个小小海域的鱼类,比整个欧洲所有河流湖泊鱼的种类都多,且不说更加惊人的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别忘了那道神奇的华莱士线);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多样与复杂,在这里因岛屿隔离而获得不可思议的发展,比如,印尼群岛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超过700种,每种语言都伴随一整套的世界观、知识系统、仪式和故事传说。如果说20世纪后期的地球上还存在大片不为外界所知的神秘世界,那就非印度尼西亚莫属了。
理所当然地,西方有关印度尼西亚的旅行文学作品非常多,其中堪称经典的也不少,最著名的就是华莱士出版于1869年的不朽之作《马来群岛》(The Malay Archipelago)。华莱士和他的著作深刻影响了19世纪后期和整个20世纪所有到印度尼西亚探险的后辈探险家及其探险作品,其中出版于1988年的《仪式、天堂鸟与香料群岛:印度尼西亚十年探险之旅》(Ring of Fire:An Indonesian Odyssey),以内容与文字都十分老派而被认为在风格上最接近《马来群岛》。作者劳伦斯·布莱尔和洛恩·布莱尔两兄弟,正是声称要追随华莱士的足迹寻觅天堂鸟(大极乐鸟)而开启了他们漫长的印度尼西亚探险人生。这本书只记录了他们在印度尼西亚的前10年,后来他们依然活跃在印尼群岛,洛恩在1995年8月中风死于巴厘岛,劳伦斯至今依然定居在那个岛屿上,他在一次拍摄斗鸡时意外受伤而失去了右眼。布莱恩兄弟真正把一生都献给了印尼群岛。
1972年冬天,30岁的劳伦斯·布莱尔在英格兰北部的兰开斯特大学撰写有关神秘主义的心理人类学博士论文,比他小三岁的洛恩·布莱尔从伦敦给他打来电话,告诉他终于获得了从事他们久已计划的摄制纪录片的部分经费,那就是到印度尼西亚拍摄极乐鸟。于是他们在短暂的准备之后抵达印度尼西亚,以堪比19世纪探险家的简易装备开启海上冒险,乘坐布吉人驾驶的原始的海盗帆船,在9个月的时间里航行4000公里,穿越历史上令欧洲人梦寐以求、如今已砍伐殆尽的香料群岛及其海域,历经艰险与危难,见证了许多前所未知的自然、人群与文化,最终抵达阿鲁群岛,在极乐鸟的自然栖息地拍下了它们的最早影像。本书的前半部分内容(第一至第五章)就是记录这9个月的探险之旅。在这次探险之后,他们返回印度尼西亚,继续在东部群岛从事探险和拍摄。本书的后半部分内容(第六至第十章),就是随后9年间最重要探险活动的记录。1988年,他们把这10年拍摄的珍贵影像编辑为4集纪录片,题为Ring of Fire:An Indonesian Odyssey正式播出。为配合纪录片,他们推出了同名的文字记录,这就是本书的来历。1995年洛恩·布莱尔去世后,劳伦斯·布莱尔于1996年组织了一次考察,重游大部分他和弟弟20多年前走过的地方,用影像记录两个年代间的沧桑巨变,成为纪录片的第5集。
这本书的英文原名《火环》,指的是环太平洋的火山环,包括日本列岛、菲律宾群岛、夏威夷群岛等南太平洋岛屿,以及美国西海岸的火山地带。这个火山环最活跃、最密集的地方就在印尼群岛。印尼群岛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火山群,活火山和休眠火山的总数占全球火山的75%,仅活火山就有大约130座,其中喀拉喀托火山是近代以来人类经历过的最大的火山爆发(1883年,等级为VEI-6)。火山是印尼多海岛地貌最主要的地质条件,而无所不在的火山灰加上赤道热带的地理条件,成就了印尼群岛极为肥沃的土壤。无论是在纪录片还是在这本书里,火山从未缺席,不是作为背景就是作为主题。书中说印度尼西亚人把火山视为生命之源,某些部落的苏丹就被称为“生命之山”或“火山”。布莱尔兄弟1983年冒险抵达喀拉喀托火山喷发之后形成的“喀拉喀托火山之子”火山,近距离体验了火山周围海水温度的剧烈变化,亲身感受海底不断移动,见证了火山中心区磁场异常、指南针失灵的自然奇观。大概正是因此,布莱尔兄弟才用“火环”来给他们在印度尼西亚的探险纪录片命名。
自华莱士以后,印尼群岛给来访者的第一震撼通常是其罕见的生物多样性。布莱尔兄弟最初进入印尼群岛,就是为了拍摄华莱士描述过的极乐鸟,他们当然不会放过一路上所见的其他自然奇观。除了新几内亚有金色尾巴的极乐鸟,他们在班达岛发现了以肉豆蔻为食的独特的肉豆蔻鸽子;他们使用简易的潜水装置到水下观察班达海域异常繁多的海洋鱼类,记录了一种眼睛可以发光的拉韦利鱼(当地人用作鱼饵和夜间照明);他们在一个有捕猎蟒蛇传统的海岛上(印尼群岛是中国制作乐器的蛇皮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地),目睹并拍摄了一条小蟒蛇被抓捕的过程,也听到了蟒蛇吞食孩子以及当地人剖开蛇腹取出孩子的故事;他们来到科莫多岛,近距离观察科莫多巨蜥,目睹巨蜥如何从地上抓起山羊,争相吞食山羊的肢体,而且也得知一位失踪的西方来访者很可能因违反“永勿离群”的规则,而葬身于他们面前这种巨蜥腹中。
不过距离华莱士毕竟已经一个多世纪,时代条件已然不同,布莱尔兄弟探险的重点不再是自然,而是社会,他们的纪录片和文字更多地转向印尼群岛丝毫不逊色于动植物多样性的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比如,他们记录了西新几内亚沼泽地区一个似乎停留在木器时代的族群,该族群认为自己是森林的化身,用木雕表达信仰,为纪念战死的亲人而雕刻一种特别的木柱——比斯柱,柱子里的灵魂只有通过家人的复仇杀戮才能被释放出来。布莱尔兄弟在某个海岛上见到一个穿异性服装的祭司群体,他们在水稻种植时节要举行血祭仪式,他们相信黑山羊代表稳定,白公鸡代表勇气,所以在出海前要举行山羊和公鸡的血祭。松巴岛上的战争游戏是往日暴力的重现,这种骑马投掷标枪的游戏是一种变相的人祭仪式,目的是通过流血来维持上层和下层世界之间的平衡。加里丹曼岛的普南人是热带雨林中的游牧民族,他们是森林中的“海豚”,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知识,擅长使用毒镖,通过梦游与生命之树交流,有独特的音乐文化,用手拍打水面来演奏“水乐”,还会用竹子和藤蔓制作乐器。布莱尔兄弟还记录了某个小岛托拉查人已故国王的下葬仪式,仿佛是古老岁月的最后一抹光亮。
布莱尔兄弟中大概洛恩是更专业的拍摄者,而劳伦斯更长于文字,所以他担任了纪录片的撰稿人,也是本书的写作者,所以本书叙述反映的是劳伦斯的视角。而劳伦斯的专业是心理人类学,早在前往印尼群岛之前,他就在研究英国的神秘主义传统。因此,纪录片和本书的一个重点,是观察和理解印尼群岛纷繁复杂的古老传统及其信仰实践。劳伦斯在书中区分了“大陆”和“海洋”两种思维模式,认为前者是逻辑性的、一神论的、专制的,后者是整体的、多神论的、民主的, “大陆”思维以陆地为障碍,“海洋”思维以水为障碍,印度尼西亚人同时具有这两种思维模式,并努力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他又写到,巴厘岛人意识到他们的神祇只是力量的象征,而不是力量本身,人的一生是介于天界和尘世之间的平衡,就像树木一样。另外,书中还记录托拉查人相信他们的祖先乘坐宇宙飞船从星辰降临,因此他们的房屋建筑形似宇宙飞船,葬礼仪式也是为了将死者的灵魂送回星辰。劳伦斯承认,自己所描绘的世界是一个主观视角下的版本,他们作为外来者的存在本身会对他们所观察的文化产生影响,当然西方人类学家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当地人的信仰和文化。
劳伦斯走得更远。他自己在旅途中多次体验到难以用理性解释的现象,如普南人的梦游和那些祭司的行为。这些经历让他开始质疑“真实”的定义,意识到存在着超出理性之外的维度。印尼群岛独特的经历和思考,成为劳伦斯反思现代文明的思想资源。他在书中批判了现代文明的弊端,如对环境的破坏和对传统文化的压制,过于关注物质和理性,而忽视人类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基于他的经历,劳伦斯主张回归一种更加和谐的生活方式,尊重古老智慧,与自然和睦相处。
由此,这本书可以说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旅行文学作品,更是融合了人类学和文化学研究的深度思考作品。书中不只记录了布莱尔兄弟的探险经历,更深入探讨了赤道热带火山群岛的生物多样性、人类文化多样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的意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生动奇诡而富于诗意。也许读者可以捕捉到的最强烈印象,就是年轻、可爱、单纯、天真的两个英国探险者,受他们自己也不理解的古怪热情所驱动,成就了一番十分莽撞的探险事业,从而成为英国伟大探险传统的最后继承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