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压缩现代性的逻辑(西方韩国研究丛书)-以东亚视角重塑对现代性的认知,揭示现代东亚社会矛盾底层逻辑
》
售價:HK$
74.8

《
情绪治愈手册
》
售價:HK$
75.9

《
宋代文人与党争 知名宋代研究学者沈松勤代表著作 宋代党争史研究开山之作 全面讲解宋代朝堂之争和灭亡的内在根源
》
售價:HK$
195.8

《
执念(“执念”从不改变你的命运,只是让你发现命运)
》
售價:HK$
64.9

《
散落在书页上的出版往事
》
售價:HK$
74.8

《
中国统计学史
》
售價:HK$
547.8

《
投资你自己
》
售價:HK$
120.9

《
我喜欢相爱的人们
》
售價:HK$
83.6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项难得的贯通古今的中国课程史研究成果。作者以现代课程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历史的线索展现中国学校课程的新陈代谢过程,将中国课程的发展概括为古典分科课程(“六艺”时期)、古代文献课程(“五经”时期)、古代文献课程的重构(“四书”时期)、近现代学科课程(“科目”时期)四个阶段,不仅提炼出中国传统课程文化的特点,还探索出一种中国古代课程史的研究和叙述样式。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
關於作者: |
杜成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工程”首席专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教育、中国考试制度、教育史学理论等。著、编有《教育史学》《中国教育史》《共和国教育70年》《中外教育简史》《孟宪承全集》《大辞海·教育学卷》《中华大典·教育典·教育制度分典》等。
|
目錄:
|
前言 1
第一章 “六艺”时期:古典分科课程 1
一、 学校萌芽的传说与教学内容 3
二、 “有册有典”的殷商学校课程与教材 8
(一) 殷商的学校 8
(二) 殷商学校的课程 10
(三) 殷商学校的教材 18
三、 “六艺”:古典分科课程的成熟形态 22
(一) 课程意识的形成与初步的课程计划 22
(二) “六艺”课程 31
(三) 体现“六艺”课程要求的教材 36
(四) “六艺”课程背景下的教学 41
四、 从“六艺”到“六经”:古典分科课程向古代文献课程转型 45
(一) 古典分科课程的形式化 46
(二) 孔子的课程价值观与课程实践 51
(三) 伦理和政治本位的“六经”教材 69
(四) 成熟的中国启发式教学 84
(五) “六经”课程的代表性实践者 89
(六) 对“六经”课程的冲击和补充 96
(七) 先秦课程思想的专门阐述 112
第二章 “五经”时期:古代文献课程 117
一、 由私家课程到统一的“国家课程” 119
(一) 课程统一的前奏 119
(二) “独尊儒术”与经学“国家课程”的确立 124
(三) “五经”课程的价值与地位之争 131
(四) 经与注:经学课程形态的丰富 137
二、 从教“学”向教学的转变 142
(一) 由重学到重教 143
(二) “五经”立为学官与集体教授的流行 144
(三) 师法、家法与章句之教 147
(四) 经学统一与课程、教学统一 151
三、 突破“五经”课程的尝试 154
(一) 尺牍与艺术:突破“五经”课程的一小步 155
(二) “四馆”开设:突破“五经”课程的一大步 158
四、 从蒙学教材到蒙学课程 162
(一) 《急就篇》的后来居上 162
(二) 专编蒙学教材兴起与蒙学课程雏形 164
五、 经学课程的统一 172
(一) 统一经文字义和国编教材与课程的颁行 173
(二) 经—注—疏:层级化的经学课程形态 178
(三) 科举制度的建立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183
(四) 媒介进步与教材渐次推广 191
(五) “课程”一词出现与课程观念的发展 192
(六) 经学统一之下的教学 202
第三章 “四书”时期:古代文献课程的重构 205
一、 “明体达用”导向的学校课程改革探索 207
(一) “苏湖教法”对学校课程的改革与拓展 207
(二) 《三经新义》与经学课程改革 210
二、 新经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213
(一) “十三经”:国编经学教材和课程系列的成形 213
(二) 从张载、二程到朱熹:为“六经”配“四书” 216
(三) “四书”作为“六经”的阶梯 222
(四) “四书”内部的阶梯 225
(五) 为“四书”设置的阶梯 228
(六) 朱熹的“课程”思想 230
(七) 是“教程”还是“学程”:经学教育课程样板 239
(八) 体现“读书次第”的新经学教材和课程系列 243
三、 向重学的传统回归 252
(一) 《中庸》与“为学之序”的重新肯定 252
(二)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辩的重学取向 255
(三) 读书与教“学”之道的集大成 258
(四) “致良知”说与“教学相长”的新含义 262
(五) 知行之辩与“为学之序”的新发展 265
(六) “学而必习,习又必行”的教学法 267
四、 蒙学教材繁荣与蒙学课程体系形成 270
(一) 伦理本位兼及“童子之情”:蒙学教材繁荣 270
(二) 由教材而课程:蒙学课程体系形成 284
(三) 构建识字启蒙与读经课程的衔接 288
(四) 林林总总的教童子法 292
五、 传统学校课程的新趋向 296
(一) 是“课程”还是“课”程? 297
(二) 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一种新课程观 304
(三) 漳南书院:走到近代边上的学校课程规划 306
(四) 渐次传入的西方科学教材 308
六、 中国传统课程的特点 310
(一) 是伦理本位而非知识本位 311
(二) 是文献本位而非学科本位 313
(三) 是综合课程而非分科课程 316
(四) 是“学程”而非“教程” 319
(五) 是“课”程而非课程 322
(六) 是由教材而课程而非由课程而教材 325
第四章 “科目”时期:近现代学科课程 329
一、 近代学校课程出现在中国 331
(一) 早期教会学校的课程与教科书 331
(二) 洋务学堂对西方学校课程和教科书的引进 335
(三) 维新派的课程实践与思想 341
(四) 维新运动期间的普通学堂课程与教科书 347
二、 近代学制建立背景下的普通中小学校课程 360
(一) 学制蓝图中的学校课程 360
(二) 第一个被实施的近代国家课程规划 363
(三) 学制建立与清末新编教科书 368
(四) “教授”:教学概念的近代表达 374
(五) 清末中学的文实分科与课程变迁 379
(六) 近代学校课程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 384
三、 民国的建立与普通中小学校课程改革 388
(一) 民国初年的普通中小学校课程 388
(二) “从天到人”:以课程为标准的现代教科书成形 391
(三) 蔡元培的课程思想 398
(四) 黄炎培的倡导和陶行知的改革 407
(五) “新学制”下的中小学校课程改革 415
(六) “新学制”课程标准引发的课程改革“钟摆” 423
四、 不断丰富的现代学校课程内涵 427
(一) 教学法取向改变 428
(二) 课程改革变奏中的学科中心主调 432
(三) “从人到狗”:教科书编写的再次转型 435
(四) 课程实施:教学探索形成热潮 446
(五) 陈鹤琴与陶行知:课程价值观的探索 453
主要参考文献 4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