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
售價:HK$
107.8

《
约翰·巴勒斯:美国自然文学之父
》
售價:HK$
74.8

《
东线有战事1914一战爆发与帝国崩溃 与西线无战事遥相呼应的一战东线战事探寻帝国时代崩塌的根源
》
售價:HK$
96.8

《
奇岩馆事件(“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大奖获奖作者高野结史颠覆你的推理常识)
》
售價:HK$
54.8

《
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
》
售價:HK$
96.8

《
西周人的日常生活:中国贵族的蜕变之旅 西周人的一天 九鼎八簋的隐藏菜单
》
售價:HK$
107.8

《
索恩丛书·蛮族之王:狄奥多里克与罗马帝国的黄昏
》
售價:HK$
174.9

《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2025年修订版 官方指导手册
》
售價:HK$
327.8
|
目錄:
|
第1章概论1
11聚乙烯树脂的发展历史1
111高压聚乙烯工艺的开发1
112高密度聚乙烯的开发2
113共聚聚乙烯的开发3
12聚乙烯树脂的特性4
121聚乙烯树脂的物理力学性能5
122聚乙烯树脂的电性能6
123聚乙烯树脂的化学性能6
124聚乙烯树脂的渗透性能7
125聚乙烯树脂的热裂解及稳定作用7
13聚乙烯树脂的分类及应用领域8
131高密度聚乙烯8
132低密度聚乙烯9
133线型低密度聚乙烯10
134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11
135聚乙烯弹性体11
参考文献12
第2章聚乙烯树脂的生产14
21引言14
22单体与催化剂14
221单体的种类14
222乙烯聚合催化剂的种类及作用16
23聚合反应、工艺与工程39
231乙烯聚合反应原理39
232聚乙烯生产工艺与工程42
24助剂、造粒与包装58
241聚乙烯树脂常用助剂58
242聚乙烯树脂的造粒与包装72
25聚乙烯生产设备与控制系统75
251聚乙烯生产设备改进75
252聚乙烯生产先进控制技术76
26生产技术的新进展76
261高密度聚乙烯生产技术进展77
262低密度聚乙烯生产工艺进展77
263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生产工艺进展78
264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生产工艺进展79
265POE生产工艺进展80
参考文献80
第3章聚乙烯树脂的结构、性能及其改性84
31引言84
32聚乙烯树脂的结构与性能89
321聚乙烯形态89
322结晶96
323聚乙烯性能102
33聚乙烯树脂的微观结构表征136
331聚乙烯分子链结构136
332聚乙烯的凝聚态结构152
333聚乙烯的熔体流变性能159
34聚乙烯树脂的改性165
341化学改性165
342物理改性168
343其他改性方法170
35聚乙烯树脂的主要牌号171
参考文献171
第4章聚乙烯树脂的加工方法176
41引言176
411聚乙烯树脂在不同温度下的三态变化176
412聚乙烯树脂的流变性能177
413聚乙烯的热力学性质与聚集态结构179
414聚乙烯在挤出系统中的结构变化181
42注塑182
421注塑设备182
422注塑加工工艺183
423聚乙烯的注塑工艺特点及模具185
43挤出190
431挤出成型的分类和特点191
432聚乙烯管材的挤出成型192
433聚乙烯波纹管的加工201
434片/板材加工203
435电线电缆挤出包覆成型205
44纺丝206
441长纤维的加工206
442短纤维的加工210
443纤维非织造布的加工211
444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凝胶纺丝工艺214
45聚乙烯薄膜加工工艺216
451挤出吹膜法216
452聚乙烯流延膜222
46中空成型225
461挤出吹塑226
462注射吹塑232
463拉伸吹塑236
464滚塑237
465其他中空成型239
47聚乙烯发泡成型240
471发泡工艺简介240
472泡沫塑料形成机理242
473聚乙烯发泡用助剂243
474交联聚乙烯发泡工艺247
475聚乙烯泡沫塑料加工成型250
476微孔发泡聚乙烯252
48聚乙烯加工工艺的新进展254
481概述254
482聚乙烯用助剂的进展254
483聚乙烯加工机械的进展257
484计算机技术在聚乙烯加工中的应用263
参考文献267
第5章聚乙烯塑料制品及对原料树脂的要求269
51注塑制品269
511聚乙烯注塑制品及其对原料树脂的要求270
512聚乙烯注塑中的常见问题271
52挤出制品272
521聚乙烯管材制品及其对原料树脂的要求272
522国内外聚乙烯管材专用料的生产、开发现状275
523聚乙烯管材挤出成型工艺控制279
524聚乙烯板材制品及其对原料树脂的要求283
525聚乙烯电线/电缆及其对原料树脂的要求283
53聚乙烯纤维286
531熔纺法聚乙烯纤维286
532聚乙烯膜裂纤维与薄膜丝带287
53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287
54薄膜制品289
541聚乙烯薄膜对原材料的要求289
542聚乙烯薄膜各种应用对原料的要求293
55中空成型制品299
551挤出吹塑制品299
552注射吹塑制品300
553拉伸吹塑制品300
554滚塑制品300
56发泡制品301
561发泡制品对原料树脂的要求301
562聚乙烯泡沫塑料的改性302
563发泡制品的应用308
参考文献311
第6章聚乙烯树脂生产和使用的安全与环保313
61聚乙烯树脂的毒性及使用安全313
611高压(低密度)聚乙烯313
612低压(高密度)聚乙烯315
613中压聚乙烯315
614其他类型聚乙烯316
62聚乙烯树脂安全数据信息317
63聚乙烯树脂生产和加工中的安全与防护318
631聚乙烯反应物料的安全特性及防护措施318
632低压聚乙烯的安全生产与防护318
633高压聚乙烯的安全生产与防护320
64聚乙烯树脂生产产生的污染及其处理323
65聚乙烯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回收利用324
651聚烯烃材料的环境适应性325
652聚乙烯回收料的主要来源325
653回收利用前的准备工作327
654聚乙烯回收料的分选净化技术330
655聚乙烯回收料物理法循环利用技术330
656聚乙烯回收料化学法循环利用技术333
657能量再生技术335
658可环境降解的聚烯烃336
66聚乙烯树脂的卫生环保检测认证及方法341
661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材料342
662管材用聚乙烯材料345
663医用聚乙烯材料347
664聚乙烯的FDA检测与认证348
665RoHS检测与认证350
666PAHs检测与认证352
参考文献353
第7章聚乙烯树脂的最新技术发展及展望355
71概况355
72基于单中心催化剂的聚乙烯树脂技术进展356
721茂金属聚乙烯产品356
722非茂金属聚乙烯产品360
73聚乙烯生产工艺的新进展367
731气相工艺367
732淤浆工艺进展372
733溶液工艺进展376
734高压法低密度聚乙烯工艺的新进展378
74聚乙烯树脂加工应用技术新进展及其展望379
741微层共挤出加工技术379
742微孔发泡加工技术381
743基于拉伸流变的塑料加工装置382
参考文献384
附录387
附录一聚乙烯树脂主要牌号表(按生产工艺分)387
附录二中国聚乙烯树脂主要加工应用厂商与关键加工设备制造商396
附录三聚乙烯树脂用添加剂、催化剂的生产商397
附录四我国聚乙烯工业装置415
|
內容試閱:
|
聚乙烯(PE)是世界通用合成树脂中产量最大的品种,在合成材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聚乙烯进口国和第二大消费国。2008~2011年间,亚太地区的聚乙烯新项目主要位于中国、印度和韩国,中国将继续成为其增长动力的源泉。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聚乙烯薄膜和包装袋出口国,大量供应北美、西欧和日本等世界各地。
聚乙烯树脂需求的快速增长一是得益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新的应用领域的开辟;二是得益于聚乙烯技术上的突破和进展。本书正是立足于聚乙烯树脂相关的大量专业知识和现有技术背景,同时又对聚乙烯树脂的生产、加工、应用等的新进展、新方向进行比较全面广泛而又专业细致的介绍和说明。书中涵盖了聚乙烯树脂和其加工的各方面问题,包括聚乙烯树脂生产技术、结构性能、表征方法、加工方法、制品成型以及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环保和安全问题。为帮助读者了解聚乙烯树脂生产、加工技术及应用领域的最新动态,本书用相当一部分篇幅对聚乙烯树脂的新进展进行了介绍。本书既面向希望对聚乙烯树脂领域有所了解的读者,又对从事聚乙烯研究和生产工作及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聚乙烯最新情况的专业人士有所助益。
书中第1章为概论;第2章主要对聚乙烯树脂生产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包括催化剂、聚合过程、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内容;在第3章中,对聚乙烯树脂的表征方法、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做了专业而详细的阐述;第4章和第5章全面概括了聚乙烯树脂的加工成型方法以及对应所需原料树脂,其中包括很多近年聚乙烯树脂加工技术的最新突破;第6章涉及目前受到业内人士和政府部门广泛关注的树脂环保和安全问题;第7章综合完整地介绍了聚乙烯树脂最新技术发展,并对其进行了展望,同时读者也可在每章中看到相关的技术最新进展。
本书由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从事聚乙烯树脂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编写。由张师军、乔金樑主编,共分7章。张师军、吕明福编写第1章;周俊岭、王世波、于鲁强、张师军、吕明福
编写第2章;王良诗、唐毓婧、任敏巧、尹华编写第3章;张师军、吕明福、杨庆泉、尹华编写第4章、第5章;魏若奇、杨勇编写第6章;刘轶群编写第7章。附录一、二由尹华编写;附录三由吕明福、周俊岭、王世波编写;附录四由于鲁强编写。全书由吕明福、刘轶群、尹华、杨勇、徐萌、徐凯进行初校。本书的审稿工作由洪定一教授负责,参加审稿人员有吕立新、金茂筑、马因明、胡炳镛教授。
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带来帮助。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及各章执笔人员不同,编写风格可能会有少许变化。书中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并提出建议。
张师军
2011年1月18日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