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鸡尾酒:混合饮料的艺术、科学和乐趣
》
售價:HK$
107.8
《
汗青堂丛书148 波斯人:万王之王的时代
》
售價:HK$
107.8
《
西域四百年2:割据与融合(“西域四百年”系列重磅之作!)
》
售價:HK$
75.9
《
明代郎署官与文学权力
》
售價:HK$
107.8
《
人工智能与影视制作(影视制作全流程AI实战指南,深度结合DeepSeek等AI工具实操)
》
售價:HK$
97.9
《
一人公司:用个人品牌实现自由人生
》
售價:HK$
74.8
《
俗得可爱 吃得痛快:蔡澜日记随笔精选
》
售價:HK$
53.9
《
十一种孤独(理查德·耶茨作品)
》
售價:HK$
85.8
編輯推薦:
本书既有硬核技术分析,又有人文思辨,是科技与人文的“双引擎”指南!
从AI艺术版权争议到医疗数据的隐私博弈,从航天竞赛的中国突围到智慧物流机器人的变革,这本书用真实案例诠释在大模型时代,科学技术如何重塑社会。
本书汇聚了20位跨行业创新者(教授、企业家、创业者、活动家)的深度对话,覆盖教育、医疗、农业、制造、体育、音乐、艺术等10余个领域,提供真实案例与技术落地经验。
本书针对“新质生产力”政策导向,分析数字化、智能化对传统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如工业视觉、元宇宙、生物医学工程等),提供趋势解读与行业前瞻,揭示创新的非线性路径。
本书分享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的实战经验,如富士康数字化升级、AI农业应用等案例,解答“如何攻克技术推广难题”“如何实现从0到1的创新”。
本书亮点
权威集成 :英特尔研究院副院长领衔创作,20位科技、商业、艺术领域先锋的深度对话,覆盖AI医疗、智能制造、元宇宙等10 领域实践。真实洞察:源自17期播客的实战经验,直击技术落地难题,揭示“从0到1”的科技创新方法论。跨界启发:打破学科边界,探索科技与艺术、人文的融合,提供非传统创新路径的思考框架。
內容簡介:
创新成就的铸就,背后是深度思考凝练的智慧。在学术领域中,“新”体现为新方法、新材料的探索;在工业领域内,“新”展现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在商业世界里,“新”聚焦于新模式、新设计的构建。本书集合了二十位不同领域创新者的独到见解,他们中有教授、企业家、创业者及活动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他们围绕如何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怎样攻克技术推广难题,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思考。他们是教育、医疗、农业、制造、体育、音乐、艺术等行业的杰出代表,在被层层追问的深度对话中,阐释了自己投身下一代机器人、消费电子、航空航天智能化升级改造事业的缘由。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在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当下,这些高质量对话如点点微光,穿透时空,等待时间的检验。它们启迪心灵,吸引着志同道合之人,汇聚各方力量,为科技创新的引擎注入活力。
本书适合关注科技发展趋势的高校学生与科研工作者阅读,也为在职业道路上寻觅引领者和同行者的从业者提供指引,同时可供对人工智能满怀兴趣的观察者与传播者参考。
關於作者:
王鹏,博士,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数字医疗健康实验室总监。目前侧重视觉计算、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研究,以及智能健康、教育、零售等场景落地研究,此前负责政府与企业合作、原型系统开发和示范部署等。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国际专利20多项。曾获得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最佳创新奖、最佳无线应用奖和最佳技术奖。
史哲,《差分机》播客主理人。
李枫,CAT Gallery文化艺术科技融合创始人,北京市文化娱乐法学会文创行业工委会主任。李枫先生拥有20年世界500强知名企业高级管理经验,曾在惠普公司、戴尔公司负责重要管理岗位工作,擅长项目咨询策划、资源整合及团队管理。基于在科技行业的洞察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李枫先生近年来深耕文化艺术领域,担任国内外多个知名艺术项目策划、文化机构特约顾问,致力于探索文化艺术科技的融合发展。
目錄 :
第 1 章 对话机器人:人工智能真的能听懂你吗 001
1.1 人工智能的终极形态:从电影Her 看人机情感与认知的超越 002
1.2 懂你 更“高维”的信息传递 =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依赖 004
1.3 从 AlphaGo 到多语言对话机器人:技术进化与人类期待的交织 006
1.4 如果有一天机器人变得更像人了,我们或许会和人工客服说拜拜 007
1.5 对机器人要像对小朋友一样去教育 009
1.6 跨行业机器学习挑战:如何提升人工智能的适应性与理解力 010
1.7 构建语音智能基础设施:数据、芯片与算法 012
1.8 通用化与个性化智能之争:谁将率先起飞 014
1.9 语言是人类高级智慧的凝结 015
第 2 章 动作捕捉:如何打造一个赛博的你 021
2.1 走进电影幕后:动作捕捉技术的多元应用 022
2.2 数字复活与运动模仿:打造超自然动作与表情的新纪元 024
2.3 动作捕捉技术的流派差异:从好莱坞到日常应用的演变 026
2.4 摩尔定律下的创新:如何通过算法突破硬件限制 029
2.5 从好莱坞到草根:组建高效动作捕捉与虚拟制作团队 032
2.6 动作捕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任天堂 Wii 与 Switch 的启示 034
2.7 《头号玩家》创造的是一个平行世界,它比一个游戏空间更宏大 036
2.8 虽然 AR、VR 都叫“现实”,但并没有一条牢固的红线 039
2.9 对人的行为过多地去做预测可能是不安全的 041
2.10 面对新行业的渗透,需要对需求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043
2.11 信息技术的真正落地及导入对使用方本身的要求很高 045
第 3 章 AR 眼镜:三维的互联网会不会到来 047
3.1 我们最终可能会走向全虚拟的世界,不管你是否愿意 048
3.2 AR 成了人类满足幻想的必需品 050
3.3 我们正在陷入生产 AR 设备的科技鸿沟中 052
3.4 是摩尔定律还是商业定律:谈谈硬件和软件的博弈 054
3.5 Meta、Apple、Microsoft 等互联网巨头的布局理念 055
3.6 Meta 的转型是开辟性的奋力一搏 056
3.7 国内大厂在 AR/VR 时代能否脱颖而出 057
3.8 光波导可能是未来十年 AR 眼镜的解决方案 058
3.9 AR 技术的理想应用领域将会是教育和医疗吗 062
第 4 章 精密制造:中国制造的未来在哪里 065
4.1 将产品从原始变高级:精密制造是制造业的基础和内核 066
4.2 中国精密制造的努力方向 068
4.3 马斯克和他的 SpaceX:设计和制造,谁也离不开谁 071
4.4 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度决定了加工的精度 071
4.5 精密制造正处在跨越式发展阶段 072
4.6 传统生产的精益管理,内核也在于“精”字 073
4.7 建立自己的制造文明或者工业文明 075
4.8 中国精密制造的关键 076
第 5 章 AI 医疗:程序能不能替你看病 079
5.1 AI 医疗的广泛应用仍然面临挑战 080
5.2 AI 技术在医疗研发中的潜力与价值 082
5.3 AI 医疗技术的挑战:识别与推理 083
5.4 AI 医疗的意义在于帮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084
5.5 医生经验与 AI 算法融合的矛盾 085
5.6 设备的小型化是做好 AI 医疗落地的第一步 087
5.7 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方向 088
5.8 联邦学习在 AI 医疗数据隐私保护中的应用 089
5.9 超声 AI 在家,生病去医院不再必需 092
5.10 医疗影像的 AI 革命:是竞争热潮还是创新蓝海 093
第 6 章 AI 农业:怎样更有效地养活 80 亿人 096
6.1 与工业革命相比,农业革命差了一代 097
6.2 农业 4.0:智能化机械如何重塑耕作方式 098
6.3 未来农业的数字化转型:精准收割与高效作业 099
6.4 农业产业链革新:降低农产品损耗率 100
6.5 无人机变身“好医生”:远程构建产业图谱和病虫害图谱 102
6.6 无论飞得多远,农业永远是人类的根 103
6.7 智能设备与算法是农业自动化的关键 104
第 7 章 情感计算:机器能知道我有多“Down”吗 108
7.1 抑郁源于“久扛”之后的崩溃 111
7.2 抑郁与活力的对抗:如何理解和处理负面情绪 113
7.3 数字智能线上诊疗:私密、精准、理想的检测方式 114
7.4 语音生物标记技术的全球竞争:关关难过关关过 116
7.5 从民间偏方到预防性数字药物 117
7.6 情感计算的目标:人人都能了解自己完整的精神状态 118
7.7 从电影Her 看机器人陪伴治疗 119
7.8 情感计算 3 道题,让你轻松了解自己的抑郁程度 120
7.9 关注自己的内在是最大的挑战 122
第 8 章 智慧物流:你的包裹是如何找到你的 125
8.1 物流行业的变革与 C2M 模式下的配送挑战 126
8.2 从宠物邮寄到日常配送,物流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128
8.3 物流效率与成本的博弈 129
8.4 智能物流的未来:机器人如何重塑电商仓库与分拣效率 131
8.5 产业链视角下的物流布局:从仓储选址到行业定制化服务 133
8.6 物流地域差异与发展格局: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区域特色物流 134
8.7 物流的未来:柔性化、碎片化与数字化 135
8.8 构建反脆弱的物流体系:硬件标准化与软件智能化的融合 137
8.9 数字化浪潮下,中国制造如何引领物流机器人市场 139
8.10 物流机器人的未来:从标准化到柔性化运维 141
8.11 数字化与无人化的长征,预见十年后的智能生活 143
第 9 章 未来算法:如何成为未来算法的主人 145
9.1 计算思维在现代社会为何如此重要 146
9.2 智能排序未必能帮你找到最适合你的 148
9.3 算法其实是规则制定者的意志体现 153
9.4 算法跨界后的调试针对的不是单纯的对错,而是更复杂的博弈 155
9.5 守护隐私新时代:如何在数字生活中做出明智的数据选择 156
9.6 智能推荐背后:你的购物习惯是怎样被悄悄改变的 157
9.7 计算思维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160
第 10 章 商业航天:太空 Taxi 离我们还有多远 165
10.1 卫星互联网的幕后推手:商业航天如何开启经济新纪元 166
10.2 从大气层到太空:航空与航天共同塑造我们的出行未来 168
10.3 飞碟梦何时成真:SpaceX 对全球航天产业的影响 170
10.4 从火星协会到 SpaceX:马斯克如何利用 NASA 的机遇实现商业成功 173
10.5 从“猎鹰 1 号”到“猎鹰 9 号”:SpaceX 如何一步步逼近火星梦想 174
10.6 后发优势:中国商业航天实现跨越式发展 175
10.7 从铱星到星链:卫星通信技术的演进与成本革命 176
10.8 火箭运输优化:如何像调度春运一样安排卫星发射 179
10.9 小火箭如何占据商业航天的一席之地 180
10.10 商业航天发射从定制化到航班化 182
10.11 火箭科学的人才密码:跨专业背景下的航天产业需求 184
10.12 未来火箭的寿命单位应该是“年”而不是“次” 187
第 11 章 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工程跨界能否让人类寿命突破极限 189
11.1 双导师制下的医工交叉学科:如何培养医疗科技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190
11.2 “医为先”容易解决实际需求,“工为先”容易出现颠覆性创新产品191
11.3 智能医疗设备的崛起:电子听诊器与未来健康监测技术 192
11.4 医工交叉的软硬兼施:从机械修复到免疫系统重构 193
11.5 数字疗法与实时监控:量化与优化人体“软件”性能 198
11.6 CAR-T 疗法与临床试验:是救命稻草还是未经验证的希望 199
11.7 从治疗到预防:医工交叉在健康管理中的创新趋势 201
第 12 章 新媒体艺术:仿生梵高能梦见电子向日葵吗 205
12.1 艺术媒介的进化:从蛋彩画到 3D 打印 206
12.2 从蒸汽朋克到赛伯格:艺术如何反映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 207
12.3 从山水画到交响乐:新媒体艺术中的跨感官表达 208
12.4 人人都是艺术家:只要精心表达都可以是艺术 209
12.5 艺术作品的情感力量:快乐、愤怒与悲伤的多角度思考 210
12.6 艺术与技术的共振:新媒体如何拓宽艺术欣赏的边界 212
12.7 从废弃电视到抖音平台:新媒体如何打破传统创作界限 216
12.8 艺术的奢侈与科技的力量:冬奥会背后的技术支持 218
12.9 新媒体艺术的三大支柱:技术、表达与市场消费 219
第 13 章 AI 助手:我们能信任机器吗 221
13.1 从搜索引擎到智能助手:小冰如何改变人机交互的未来 222
13.2 超越任务执行:人工智能交互框架中的情感与关系建立 224
13.3 技术框架的弹性设计:为不同行业定制人工智能助手 225
13.4 数字化转型中的虚拟助手:提升企业效率,与客户互动 226
13.5 从手动到自动:人工智能在决策中的信任度建设 227
13.6 AI 虚拟人的个性化:如何塑造身体、灵魂与智能 229
13.7 数字人的反馈机制:人工智能如何优化运动员的日常训练 231
13.8 技术的双刃剑:人工智能在商业应用中的伦理困境 232
13.9 情感与关系的数字化:虚拟数字人能否成为亲密伙伴 234
13.10 技术普及的副作用:上一代技术如何影响下一代创新 236
第 14 章 自动化控制系统:城市的大脑、神经是怎样长成的 238
14.1 从挑水到自来水:自动化控制技术如何改变日常生活 239
14.2 从压水机到智能控制:自动化如何让工业跳起智慧之舞 240
14.3 自动化使用的场景:效率、安全与稳定 242
14.4 智能工业的新高度:特斯拉的整体压铸与生产创新 243
14.5 人机协作的困境:自动化进步背后的劳动力挑战 245
14.6 维纳的控制论遗产:在自动化中追求人类智慧的精确与稳定 246
14.7 从饼干生产到炼油厂:人机交互新境界 249
14.8 追赶与超越:中国自动化控制产业的发展现状 252
14.9 软件对决硬件:工业自动化中的操作系统革新与悖论 254
第 15 章 AI 作曲:未来的音乐还需要人来创作吗 257
15.1 音乐科技的魔法:人工智能如何触动听众的心灵 258
15.2 音乐与语言的心灵感应:音高、节奏背后的认知奥秘 259
15.3 从信号到情感:AI 如何重塑作曲与艺术表现 260
15.4 巴赫与神经网络:AI 作曲中的风格模仿与概率建模 263
15.5 AI 作曲的双重路径:特定曲风与自由创作的较量 264
15.6 音乐的数学之美:莫扎特与 AI 作曲的共同语言 265
15.7 AI 作曲的自我成长:从学习到感性表达 266
15.8 从 MovieMaker 到 AI 作曲:让更多人参与音乐创作 268
15.9 AI 作曲的未来展望:是大众化还是专业化 271
第 16 章 主动降噪:干净清澈的声音是如何得来的 273
16.1 从录音棚到耳机:被动降噪的历史与主动降噪的创新 274
16.2 Bose 引领的创新:主动降噪耳机从特殊场景走向民用市场 275
16.3 TWS 耳机揭秘:哪些声音可以被降噪,哪些不能 276
16.4 超越耳机:主动降噪技术在汽车和家电领域的创新应用 277
16.5 耳机设计的艺术:声学与音频技术在 TWS 耳机中的应用 280
16.6 专业化的选择:音乐类型与耳机音质的匹配艺术 282
16.7 从音质为王到功能全面:AirPods 如何改变市场消费习惯 283
16.8 智能声学产业趋势: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与挑战 285
第 17 章 科技体育:用数据挖掘每个人的运动极限 287
17.1 从正反馈到专业数据分析:智能可穿戴设备在运动训练中的角色 288
17.2 “魔球”效应:数据分析如何提升体育比赛的公正性与观赏性 289
17.3 比较、积累、建模:数据在体育训练中的三大用途 291
17.4 苏炳添速度的秘密:短跑数据揭示的加速技巧 292
17.5 超越传统选才:数据分析在运动员潜力评估中的作用 294
17.6 视觉技术革命:影响运动员训练与表现的数据采集 295
17.7 多相机系统与三维重建:花样滑冰训练中的技术创新 296
17.8 智能捕捉运动瞬间:如何重建人体三维动作与量化关键帧 297
17.9 从 20mm 到 4mm:3D 重建技术在运动场景中的精度飞跃 299
17.10 姿态的秘密:竞技体育中个性化动作分析的技术突破 300
17.11 用数据打造冠军模型,挖掘每种身材的生理极限 301
17.12 手机上的健身教练:让每个人享受专业训练体验 303
第 18 章 有关 AI 艺术创作的讨论 306
18.1 AI 艺术创作:从身份谜题到作品认定的思考 307
18.2 AI 生成物权益困境:归属界定与著作权保护 311
18.3 AI 应用侵权迷局:换脸争议与合理使用问题探讨 313
18.4 AI 监管与行业自律:协同共进的发展之路 317
18.5 AI 艺术创作与应用的星辰征途:多元融合下的瑰丽展望 320
內容試閱 :
2024 年 3 月 30 号,温暖和煦的阳光洒在身上,没有风雨,郊外的山上开满了桃花,北京美丽而短暂的春天来了。三环路上车流量大,平常 30 分钟的车程,需要 50 分钟才能走完。地铁 10 号线上挤满了人,有人穿着夏天清凉的短袖 T 恤,有人穿着冬天灰暗厚重的棉服。在这样充满生机的时节,人的心情自然而然地喜悦起来。与此同时,心绪也容易被外界的纷繁变化所扰动,有时平静有时烦躁有时迷茫有时坚定。在这平凡且普通的一天,我得花点时间梳理,给自己、给编辑、给读者一个花点时间翻一翻这本书的理由。
从记事起,有些人生目标会被我父母反复念叨,大概“70 后”都听过,比如长大以后“当科学家”和“考清华”。至于要当科学家,似乎是一条公理,不需要证明;除了科学家还有别的什么家可以当,也不需要解释和说明。作为出生在农村的女孩,还有些人生信条会被母亲大人常年灌输,就是“要给妈争气,让他们知道女孩不比男孩差”。至于为什么给妈争气而不给爸争气,似乎显而易见却毫无道理。有一种隐性的力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着我观察世界的方式,比如很喜欢问为什么,以为找到了原因就能解决问题。同样的力量,也影响着我看待人、事、物的角度,比如对立关系或统一关系。
对我而言,提问不仅是探索世界的途径,更是与人建立紧密联系的桥梁。巧妙运用提问,既能满足内心的好奇,又能为工作与生活增添助力。
新冠疫情期间,播客这种网络电台节目在国内外广泛流行。人们听播客的时长显著增加,受众群体不断壮大。录制播客所需的设备小巧便捷,制作成本较低,且时间安排灵活,这使得除专业媒体人士外,许多普通人也投身到播客创作中。一时间,播客节目类型
丰富多样,涵盖科技、生活、商业、文化、音乐、职场、自我成长、体育运动、医疗健康、动漫游戏等十几个类别,例如《硅谷 101》《生动早咖啡》《大小电波》《创业内幕》《忽左忽右》《九霄电波》《给女孩的商业第一课》《撕票俱乐部》等众多优质节目。
巨大的新媒体内容收听需求与创作动力,催生了如小宇宙 App这样的播客发布及社群平台。在海外,活跃着许多知名播客,像MIT(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Lex Fridman,他邀请的嘉宾阵容强大,包括科技巨头、学术权威、商界精英、政治领袖以及人文学者等各界翘楚。在播客视频中,Fridman 总是身着黑西装、白衬衣,搭配细领带,提前精心准备问题清单,与嘉宾的交流不仅涉及个人经历、商业模式、产品技术,还深入探讨“爱”与“自由”这样的深刻话题。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让身处 2021 年的我心生向往,渴望也能用播客记录特殊时期的疑惑与思考。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有些机缘,其实一直隐匿在我们身旁,悄无声息地等候着瓜熟蒂落的那一刻。2020 年,因一场关于工业视觉合作的探讨,经由前同事牵线搭桥,我有幸结识了富士康集团肩负数字化升级重任的史喆。他阅历丰富、活力满满,在投身富士康之前,已然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创业者。他对行业的洞察入木三分,常常与业界“大咖”切磋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也正是因为史喆,我得以接触到国内播客领域的领军者 JustPod及其创始人程衍樑。如今的 JustPod,旗下有多档服务于企业和品牌的优质播客节目。其中,程衍樑作为《忽左忽右》的主理人,坐拥200 万个粉丝,节目已成功播出数百期,影响力不容小觑。
那时,北京与上海的上班族正处于特殊时期,居家办公成为常态,非必要不前往公共场所聚集。我与史喆身处北京,主要通过电话沟通;而程衍樑在上海,于忙公司业务的间隙,萌生了增设一档科技播客的想法,正寻觅合适的主理人。就这样,在机缘巧合之下,2021 年的冬天,由我与史喆担任主理人的科技播客《差分机》正式上线。
互联网活动利弊兼具。它的好处在于,但凡涉足其中,所作所为必定留下痕迹。在筹备节目期间,我们借助石墨文档进行协作,在共享空间里,至今仍留存着片头文件,上面写着:“欢迎收听《差分机》,我是主播 Fride 史喆,我是主播 Patricia 王鹏。这是一档科技谈话类播客:我们邀请各个前沿技术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希望能带给你不一样的科技视角来审视我们周围不断变化的世界。”节目制作人 Forrest 从上海寄来了三个自带录音功能的便携式麦克风。在节目筹备过程中,我和史喆负责推荐嘉宾、拟定谈话主题,Forrest 及其同事则承担剪辑、上线及传播的工作。
在主持播客节目时,有诸多门道需要掌握。例如,前两个问题最好严格依据大纲来设置,不然在开场的前十分钟,很难将听众顺利引入主题。同时,尽量不要打断嘉宾发言,待嘉宾阐述完毕后,再进行精准总结。另外,增强聊天意识至关重要,要确保听众清晰理解内容,这就要求对聊到的事件、名词进行详细描述。
在录制播客的那段时光,需提前与嘉宾预约并沟通,精心准备谈话提纲。接着,进行 1 小时的线上预采,随后是 2 小时的线下录制。录制完成后,导出音频文件发送给制作人。待节目成功上线,还要将链接发给嘉宾。自 2021 年 12 月起,直至 2022 年 8 月,这一系列流程重复了 18 次之多。于我而言,这段经历既充实又让我心满意足。
不过,也难免出现意外状况。有一次,我竟忘记把存储卡放回麦克风,致使嘉宾白跑一趟,白白浪费了大家的时间。自那以后,制作人落下了“病根”,每次录制前都会特意提醒我仔细检查设备。“科学与技术,听上去很遥远,聊起来很贴近。每月两期,在圆桌对谈中走近现实与未来的结合点。这里有数字医疗、柔性制造、商业航天、元宇宙,但不限于此。”这档播客节目的定位,是与制作团队共同精心梳理而成的,节目名字则是程老板在斟酌了众多候选名称后敲定的。
节目话题广泛,覆盖对话机器人、动作捕捉、AR 眼镜、精密制造、AI 医疗、AI 农业、情感计算、智慧物流、未来算法、商业航天、生物医学工程、新媒体艺术、AI 助手、自动化控制系统、AI 作曲、主动降噪、科技体育、AI 艺术创作等诸多领域。节目邀请的嘉宾,既有我和史喆的校友、因工作结识的创业者,也有学术科研社区的伙伴。
常有人问起我们做这档播客的缘由,我总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应:这其实是一场“光明正大”的以私谋公。我们打着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旗号,实则是想借此机会,邀请身边各行各业的专家,以提问为工具,将个人的好奇转化为大家共同的知识盛宴。这种在特定时期采用的特定记录形式,堪称用户生成内容的一次进阶,也是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产物。如今,多媒体采集设备愈发便携化,云存储和云服务成本不断降低,新型线上社区和社交场景日益碎片化,这使得个人生产和消费的数字化内容也朝着更细分化的方向发展。
据第三方公司统计,2022 年的播客听众,以年轻人为主(22 ~ 35岁年龄段占比达 73.9%),女性占比较高(53.1%),多为都市白领(一线城市听众占 48.5%),且学历普遍偏高(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 40.0%)。这些听众充满好奇心与上进心,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习惯在通勤途中或做家务时,解放双眼进行“轻学习”。
步入 2023 年,工作与生活逐步回归正轨,我将大量精力投入医疗健康领域的科研创新之中。史喆因家庭缘故,从北京迁居至深圳。我呢,精神上仿佛患了多动症,虽是个成年人,却总爱忙里偷闲,从年初就开始思索《差分机》是否还要接着做,以及怎样玩出新花样。
一次,在北京北三环的一家云南菜馆里,我和三位好友小聚用餐,席间还真聊出了一些门道。“为什么不出本书呢?”这个想法是李大巍提出来的。大巍是内蒙古人,性格如暖阳般热情,思维活跃、跳跃。我们年龄相近,性格却大相径庭,在一起时总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此前,他接触过众多世界级的经济学家、人类学家、人工智能学者和未来学家,并基于这些经历出版了《对话最强大脑:精英眼中的未来世界》一书。听到他的提议,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过是席间玩笑罢了,真要出书,我觉得自己还差得远。
然而,仅仅过了几天,李枫给我发来消息,又提起出书这事儿,还让我认真考虑,他表示愿意与我一同操办。我和枫哥相识于望京麒麟社地下一层九霄俱乐部举办的一场原创音乐评审决赛现场。枫哥比我年长几岁,曾在 IT 大厂从事市场工作,后来转行投身文化产业,创办了 CAT Gallery,这是一家致力于文化、艺术与技术融合的画廊。
那时,OpenAI 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 AI 热潮,以 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经媒体广泛报道,让普通大众切实领略到了科技的强大力量。每天、每周,似乎都有重大事件发生。投资圈、科技圈、媒体圈以及文化圈,都高度关注着下一个像 iPhone 那样能引领时代的创新产品何时出现,也在积极探寻新型人机交互模式与创新范式。
作为半导体芯片行业近二十载的从业者,我已习惯以审慎、保守的态度,一边密切关注行业动态,一边投身实践。尽管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势不可当,但传统行业在打通线上线下信息流与数据流的进程中,速度有快有慢。从业者在推动生产、制造、流通、销售各环节升级的动力上,也强弱不均。因此,我们应当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先倾听、多询问,深入了解实际问题,再据此定义和设计下一代硬件架构与新基础设施的能力。
承蒙两位李老师的鼓励,我正好借整理 2022 年播客内容的契机,站在当下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回顾过往的科技革命,展望未来的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源自人类的左脑思维,人文艺术则是人类右脑思维的结晶。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分水岭,在于情感与非理性因素。然而,感性与理性、科学与艺术,恰似硬币的正反两面,又如同阴阳两极,相互对立、相互促进。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创新成果,无不同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与高效的工程执行力。
从个人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有感性细腻与理性果断的一面,追求幸福人生、获得社会认可,是我们共同的终极目标。企业由个体组成,这与器官和细胞的关系极为相似。在企业中,有人如“大脑”般掌控全局,例如 CEO 和 CTO;有人则似“四肢”,负责具体执行,如市场营销人员。这些个体共同构成的“生物体”——企业,以商业成功和品牌认同为最终追求。上升到哲学层面,个体与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探讨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个人实现自我突破,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助力。
提出问题与定义问题,考验着一个人的好奇心与目标感。当明确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后,执行力与纪律性便成了新的试金石。就拿“整理播客内容、设计故事提纲”来说,我的目标感尚可,执行力却稍显逊色。决定要出一本书后,经大巍介绍,我与枫哥和两家出版社有了接触。这两家出版社都十分认可我们的选题方向与整体思路,且各自在擅长领域颇具影响力,在具体操作流程和方法上也各有千秋。由于我经验匮乏,且没有明显偏好,经过几轮交流,承蒙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宋亚东编辑赏识,我们决定携手完成这项任务。
宋老师知识涉猎广泛,对图数据库、知识图谱、计算语言学、开放硬件、大模型应用等多个领域均有研究。他的业余爱好是跑马拉松,看到他在各地马拉松赛场上矫健的身姿,我对他的韧性与谦逊深感钦佩。在过去一年里,我们在文字整理和编辑工作上有了稳定分工,但我的纪律性不足问题也随之暴露。起初计划三个月完成全部内容,结果拖了一年才基本交付。如此的执行力,着实印证了“知易行难”这句话。更何况中间枫哥多次催促,还主动揽下了一些棘手的工作。
时光飞逝,这颗于 2020 年播下的种子,终于在 2025 年开花结果。衷心希望每位朋友,都能播下属于自己的梦想种子,然后静静等待花开时刻的到来。
王鹏
2025 年 3 月
于北京中关村
致 谢
在本书创作历程中,诸多业界精英与挚友给予了至关重要的支持,我在此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特别感谢参与内容共创的对话嘉宾,你们来自各行各业,为我打开 AI 赋能千行百业的新视野:富士康的史喆、爱数智慧的张晴晴、诺亦腾的戴若犁、灵犀微光的郑昱、智慧工厂研究院的王健、小白世纪的杜强、北京智源的林咏华、他山石智库的李大巍、想象科技的吴岱妮、极智嘉的李洪波、夸克星辰的诸葛越、星河动力的刘百奇、北航投资的王剑飞、1% 工作室的胡斐、小冰公司的李笛、康吉森的温宜明、中央音乐学院的李子晋、安声科技的刘益帆、璇米科技的李洪刚、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的张宜春,以及北京金阙律师事务所的赵天娟。你们的分享与洞见,成为我探索 AI 应用路径与机会的宝贵指引。
JustPod 团队对《差分机》节目的诞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此,衷心感谢程衍樑先生的创意赋能,以及整个 JustPod 团队的辛勤付出:节目制作者 Forrest 和滑轮,声音设计者邵旻和杨啸天,文案创作者 Will 和静媛,节目运营者小米粒,还有视觉设计者 Jessi。你们的专业协作,赋予了节目独特魅力。
CAT Gallery 的李枫以及爱丁堡大学的李晓楠,全程深度参与本书创作,提供了专业且细致的帮助,从设计文章标题、打造封面视觉,到文字润色及安排推广活动,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你们的心血。
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宋亚东老师,在本书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始终耐心陪伴、悉心督促,为我答疑解惑。对于这本主题难定义、归类有挑战的小书,您的专业支持和敬业精神,助力它顺利问世。
他山石智库的李大巍先生,您的启发与鼓励,给予了我迈向出书第一步的勇气,开启了这段充满忐忑却意义非凡的旅程。
北京科技大学的何秋辛、许思璐,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杨静怡,在书稿整理的不同阶段,贡献了宝贵时间与年轻读者的独特视角。无论是利用辅助工具转录文字,还是撰写先导故事、制作插图,你们的付出为书稿增色颇多。
同时,感谢何万青和时萧楠在录制播客节目期间给予的支持与信任,你们为节目增添了别样的温暖与力量。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是你们的支持,让本书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王鹏
序言
科技创新与人类福祉
2023 年9 月以后的数月之内,国内主要媒体掀起了报道“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理论的高潮,“新质生产力”概念得到传播和普及。与此同时,众多的学术机构开始研究“新质生产力”,出版了数量可观的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图书。但是,在众多相同主题的出版物中,提出深刻思想绝非易事,对作者的创意也是一项挑战。一年多之后,王鹏博士等人所著的《新智微光: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一书,令人耳目一新,其写作特色和思想内容都值得肯定。
(一)特色:对话式的内容呈现关于《新智微光: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写作特色,是显而易见的:采用了对话式的内容呈现方式,通过与各行各业专家的深度访谈,展现了科技创新的多元视角。
在前言中,作者王鹏分享了这本书采用对话形式的缘起:2021年疫情期间开始的《差分机》科技播客节目。“差分机”(differenceengine)是19 世纪20 年代由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Babbage,1791—1871)发明的机械计算机。以差分机命名播客节目,新颖有趣,也契合博客的科技主题。王鹏认为这一科技传播工作是“打着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旗号,实则是想借此机会,邀请身边各行各业的专家,以提问为工具,将个人的好奇转化为大家共同的知识盛宴”。这种科普精神贯穿全书,使复杂的科技话题变得平易近人。这种从实践中提炼的内容,使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反映了科技领域的真实思考和挑战。
《差分机》播客的主理人有两位。其一是王鹏博士,她扮演对话引导者的角色。王鹏善于从技术原理和社会影响角度,提出深刻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嘉宾深入探讨科技领域的前沿话题。从对话内容中可以看出,她擅长将抽象的科技概念具体化,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技术原理。其二是史喆博士,他从关注科技如何真正落地应用、如何创造商业价值出发,引导嘉宾探讨产业应用和商业模式,展现了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技术商业化路径的独到见解。这种互动为听众提供了一种大科技视角。
因此,王鹏和史喆在书中不仅贡献了各自的专业知识和见解,还通过他们的协作对话,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关于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全景图,使复杂的科技话题变得生动、可理解且具有启发性。
(二)知识的共创与互补
王鹏和史喆不仅是对话的主持者,也是内容的贡献者。他们及嘉宾团队不仅秉持着科技应当普惠大众的理念,还在互动中共同构建了关于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知识体系,共同创造了一种知识共创的价值和模式,并从中体现出王鹏与史喆都关注如何让前沿科技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更多人理解并参与科技创新的初衷。这一理念贯穿全书,且有如下特点。
第一,播客的主理人与嘉宾的思想碰撞与互动。他们通过思想碰撞的氛围,让思想刺激思想,让知识产生思想。例如,在与刘百奇讨论商业航天时,王鹏提出了关于“飞碟形状的飞行器”的思考,将对话引向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在与李洪波探讨智慧物流时,史喆基于自己的行业经验,提出了关于“物流地域差异与发展格局” 的深刻见解。这种互动不仅丰富了内容,更创造了一种思想交流的氛围,让读者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沙龙活动中。
第二,文科、理科和工科的融合。王鹏更多从理论和人文角度提问,关注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影响;而史喆更多从产业和应用角度切入,关注技术如何落地和创造价值,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全面的知识框架。例如,这种互补性在与王剑飞讨论生物医学工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王鹏关注的是“医工交叉”的学科本质和技术原理,而史喆更关注医疗设备的产业化和规模应用。在“商业航天”一章,王鹏提出了关于太空科技普及的问题,而史喆关注火箭发射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构建。
第三,科技普惠理念始终一贯。王鹏和史喆不仅关心技术本身,更关心技术如何服务于社会的基本需求。所以,贯穿全书的核心理念是科技应当普惠大众。王鹏在与吴岱妮讨论情感计算时,所关注的是如何让这项技术帮助更多普通人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在“AI医疗”一章,史喆提出了关于医疗资源分配的问题,关注如何让AI技术帮助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社会难题。这种普惠理念在对农业AI 应用的讨论中尤为明显。当林咏华介绍AI 在农业中的应用时,王鹏和史喆都表达了对如何让这些技术帮助小农户、提高粮食产量的关注。
第四,跨界思维的践行者。王鹏曾有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担任副院长和负责政府与企业合作业务的经历,得以形成多角度审视科技问题,以及将复杂技术转化为通俗语言的能力。王鹏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的工作经验,又使她能够将科技与人文艺术自然融合。在“新媒体艺术”一章,王鹏与胡斐的对话展现了她对艺术与技术融合的独特见解。她提出:“如果说技术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第一根支柱,那么艺术表达就是第二根,市场消费是第三根。” 这种系统性思维将技术、艺术和市场有机结合,展现了她跨界思考的深度。在与诸葛越讨论未来算法时,王鹏关注算法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提出了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反映了她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关注技术的社会影响和伦理价值。
第五,拓展产业实践的洞察深度。作为富士康科技集团首席数字官及智能制造平台负责人,史喆为本书带来丰富的产业实践经验。在讨论精密制造、智慧物流等内容时,史喆的见解都直指产业应用的核心挑战。在与王健讨论精密制造时,史喆提出了关于“工业4.0时代数字化转型”的思考,将抽象的技术概念与具体的产业实践相结合。在“智慧物流”一章,史喆基于自身经验,分析了物流行业的变革与C2M 模式下的配送挑战,展现了他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史喆关注如何构建产业生态。在“AR 眼镜”一章,他谈到了关于Meta、Apple 等互联网巨头的布局理念,探讨了不同公司如何在新兴技术领域构建生态系统。这种对产业生态的关注,反映了他作为产业实践者的独特视角。
简而言之,本书展现了学术与产业、理论与实践的互补过程。这种互补性使全书的对话既有理论深度,又能得到实践经验的支持,构建了一种赋予高科技能量的前沿知识体系。
(三)实现多维度的探索
作者王鹏博士及其嘉宾团队通过对话和深入分析,揭示了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深刻联系,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启发。每章都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与行业领袖的面对面交流中。这种形式使复杂的科技话题变得生动易懂,同时保留了专业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本书从以下四个维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跨领域的科技探索。本书涵盖了极为广泛的科技领域,包括:对话机器人、动作捕捉、AR 眼镜、精密制造、AI 医疗、AI农业、情感计算、智慧物流、未来算法、商业航天、生物医学工程、新媒体艺术、人工智能助手、自动化控制系统、AI 作曲、主动降噪、科技体育、AI 艺术创作等。书中深入探讨了这些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例如,在“动作捕捉”一章,讨论了如何将动作捕捉技术应用于电影特效、游戏开发、医疗康复等多个领域。“AR 眼镜”一章不仅讨论了光学技术,还涉及了芯片、算法、交互设计等多个技术领域的融合。“精密制造”一章探讨了如何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于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AI 农业”一章展示了如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这种跨领域的探索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的窗口,还展示了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启发读者思考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书中不仅讨论了各种前沿科技的理论基础,还通过实际案例和应用场景,展示了这些技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例如,“AI 医疗”一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语音生物标记技术进行抑郁症早期筛查,并讨论了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挑战和机遇。“智慧物流”一章通过分析电商物流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提高物流效率。“未来算法”一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餐厅选择、时间管理等,解释了算法如何影响人们的决策过程。“新媒体艺术”一章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新技术创造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读者不仅能够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还能理解这些技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应用和发挥作用。
第三,人文关怀与科技伦理的探索。本书不仅关注技术本身,还深入探讨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和伦理问题。例如,“情感计算”一章探讨了技术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同时提出了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人工智能助手”一章探讨了AI与人类的信任关系,以及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持人类的决策主导权。“有关AI 艺术创作的讨论”一章讨论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平衡技术创新和人类创造力。“未来算法”一章提出了“算法其实是规则制定者的意志体现”的观点,引发读者对算法公平性和透明度的思考。这种对人文关怀和伦理问题的探讨,使本书不仅是一本科技著作,更是一本引导读者思考科技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哲学作品。
第四,前沿视角与未来展望的探索。作为一本发行于2025 年的著作,本书提供了对科技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每一章内容不仅介绍了当前的技术状态,还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例如,“商业航天”一章讨论了未来火箭的寿命单位将从“次”变为“年”,预示着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生物医学工程”一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医工交叉”延长人类寿命,展望了未来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AR 眼镜”一章预测了未来10 年光波导技术将成为主流方案,展望了AR 技术的发展路径。“AI 农业”一章展望了未来农业的数字化转型,预测了精准收割与高效作业的实现。这种前瞻性的思考不仅展示了科技发展的可能性,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未来的框架,激发了创新思维。
(四)走向技术普惠的未来
作为一部汇聚创新实践者智慧的著作,本书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激活生产力、突破技术瓶颈,并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变革。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科技进步是重要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实现科技进步服务于人类福祉,构建科技与人类福祉的互动机制。正如美国风险资本家罗恩·康威(Ronald Conway,1951—)所言:“科技不仅能愉悦、娱乐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它还是社会公益的推动者。”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如何坚持人文关怀和确保科技发展方向与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致,避免科技成果为少数利益集团垄断,已经成为时代性课题。其中,所谓的“技术封建主义”与“技术垄断”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挑战。
技术封建主义,首先来自希腊经济学家亚尼斯·瓦鲁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1961—)在2023 年出版的《技术封建主义:什么杀死了资本主义》(Technofeudalism: What Killed Capitalism)一书,指的是在数字化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权力结构,其中技术巨头和掌握先进技术的精英阶层形成了类似于封建时代的主从关系。在这种结构中,普通用户成为“数字农奴”,依附于技术平台提供的服务,而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数字命运。
虽然本书没有直接提及和批判技术封建主义,但是“未来算法”一章的内容,恰恰直指技术封建主义的核心特征:(1)算法的不透明性。诸葛越在讨论智能排序时指出:“智能排序的准则并不明确。它可能是基于某种推荐算法,或者是商家的付费排序。”这种不透明性使普通用户无法理解背后的决策逻辑。(2)数据控制权的不对等。书中提到:“App 方自然希望用户能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以更全面地了解用户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种数据收集往往是单向的,用户很少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数据。(3)依赖性的形成。如同外卖骑手被困在算法系统中,普通用户也逐渐依赖技术平台提供的服务,难以脱离。
至于技术垄断,则是指少数科技公司通过控制关键技术、平台和数据,形成市场支配地位,从而限制竞争、创新和用户选择的现象。本书也并未就技术垄断做专题讨论,但是书中“智慧物流”“未来算法”“商业航天”这三章的内容中,都涉及技术垄断的基本问题:(1)市场集中度。李洪波提到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时指出,头部企业会逐渐形成联盟,分享他们的视角,从而实现端到端的优化。这种集中化趋势是技术垄断的前兆。(2)技术壁垒。刘百奇在讨论商业航天时提到:“目前全球仅有11 个国家和地区具备研制火箭的能力。”这种高技术壁垒使只有少数参与者能够进入市场。(3)数据垄断。“未来算法”一章提到:“当我们使用算法驱动的App 时,一方面,我们正在为算法输入数据;另一方面,算法也在为我们提供便利。”这种数据积累形成了巨大的竞争优势,新进入者难以匹敌。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技术封建主义与技术垄断存在紧密的关联,但它们关注的角度有所不同:(1)权力结构对市场结构。技术封建主义主要关注技术带来的权力关系变化,而技术垄断则更关注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2)互补关系。技术垄断为技术封建主义提供了经济基础,而技术封建主义强化了技术垄断的社会影响。书中“未来算法”一章所述的“算法其实是规则制定者的意志体现”,其实既是垄断的结果,也是封建结构的表现。(3)共同挑战。二者都对民主、平等和个人自由构成挑战。对此,本书提出了尖锐的拷问:“我们是算法的主宰,还是其下面的劳工?”这个拷问同时触及技术封建和技术垄断两个维度。
本书的诸多观点有助于对技术封建主义和技术垄断的批判:(1)透明度与问责制。如书中所述:“了解算法原理之后,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看透智能背后的隐性商业目标。”增加算法透明度是对抗技术封建主义的重要手段。(2)数据权利。书中提到:“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个人数据和隐私。”这种意识的提升有助于重新平衡技术公司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3)多元化与竞争。“新媒体艺术”一章提到:“艺术需要多元化。”同样,技术领域也需要多元化的参与者和竞争者,以防止垄断的形成。(4)公共政策与监管。如书中所述:“技术发展迅速,而监管和法律往往滞后于它。”加强监管和制定前瞻性政策是应对技术垄断的必要手段。(5)技术民主化。“生物医学工程”一章提到了“医工交叉”的重要性,这种跨学科合作模式可以作为技术民主化的一种途径,使技术发展更加包容和多元。
总之,面对技术封建主义和技术垄断的挑战,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更加平等、开放和民主的技术生态系统,通过提高公众的技术素养,加强监管框架,促进技术多元化和开源运动。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打破技术封建主义和技术垄断的循环,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技术未来。
本书不仅是一本科技含量很高的著作,而且是一次跨越学科边界的知识探索之旅,为读者展现了认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宽广视野。本书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也有值得欣赏的学术价值。
朱嘉明 经济学家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 2025 年4 月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