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周期与财富
》
售價:HK$
108.9

《
STEM科学新知:炫酷科技
》
售價:HK$
75.9

《
文化的曜变:日本国宝中的唐风汉骨
》
售價:HK$
86.9

《
好孕,从卵子开始(第3版)
》
售價:HK$
86.9

《
父母会规划,孩子能成才
》
售價:HK$
65.8

《
为何家会伤人(2025版) 新增1.5万字“原生家庭20问” 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代表作
》
售價:HK$
68.2

《
戈特曼情感大师系列6册:爱的沟通+幸福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幸福婚姻的10大敌人+爱的博弈+当婚姻中有了孩子
》
售價:HK$
659.3

《
吐司三明治自己做最好吃:102款花样吐司+85款爆款三明治+11款轻食沙拉+5款灵魂抹酱
》
售價:HK$
43.8
|
編輯推薦: |
赵忠尧先生本应是诺贝尔奖得主,却甘做沉默的奠基人。 本书堪称一部科学史诗,半部中国近代科学奋斗史。 科学家的精神图腾,当代青年的心灵指南。 献给所有追寻光亮的灵魂。 1.本书是目前图书市场上关于核物理先驱——赵忠尧先生的唯一一部传记。 2.赵忠尧先生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3.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科学家,世界欠他一个诺贝尔奖。 4.赵忠尧先生是中国唯一一位现场观摩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科学家。 5.赵忠尧先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在西南联大上学时的物理老师。 6.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报国,主持装配创建我国第一台加速器。 7.他主持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子核物理系。
|
內容簡介: |
赵忠尧(1902.6.27—1998.5.28),浙江诸暨人,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研究和 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记录一个人物,更是呈现一个时代。该书是一部传记类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了我国核物理先驱赵忠尧先生从出生、童年、求学(取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历经波折的回国之路,到不遗余力推动中国物理学发展等的故事。书稿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序言、正文、赵忠尧大事年表、参考文献、后记。
本书图文并茂,资料全面、准确、翔实,在两位作者的精心编写下,把赵忠尧先生的精神内核——赤忱爱国、正直刚毅、诚恳坦荡、艰苦朴素、严谨治学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写出了赵忠尧先生求知寻梦、个人成长与家国理想高度统一的跌宕、丰满人生。
|
關於作者: |
段治文,男,浙江常山人,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jiao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评审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时报》特邀撰稿人。出版著作有《中国近代科技文化史论》《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1919—1936)》《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26部。
钟学敏,女,法学硕士,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以及当代世
界政治与经济研究。出版的合著有《穿越世纪的迷雾——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新论》《世
界政治新论》等。
|
目錄:
|
一 出生与童年… ………………………………………… 001
二 时代变革的影响… …………………………………… 006
三 文理科并重的中学生… ……………………………… 015
四 人生第一次重要选择… ……………………………… 019
五 一脚踏进“中国自然科学的发祥地”… …………… 025
六 建立清华大学实验物理之基础… …………………… 037
七 留学岁月接触世界物理学前沿… …………………… 043
八 发现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 ………………………… 055
九 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 066
十 义无反顾回国建立核物理实验基地… ……………… 080
十一 何以报国:平民教育和科工救国… ……………… 086
十二 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 …………………………… 095
十三 一场核物理热的急速升温… ……………………… 106
十四 观摩美国“蘑菇云”的升起… …………………… 117
十五 辗转美国各大科研机构… ………………………… 125
十六 新中国科学重建的呼唤… ………………………… 133
十七 回国之路历尽波折… ……………………………… 142
十八 祖国欢迎归国科学家… …………………………… 156
十九 主持核物理研究与研制加速器… ………………… 165
二十 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子核物理系… ………… 177
二十一 从反“右”运动到“文革”… ………………… 191
二十二 发挥余热,推动高能物理研究的发展… ……… 202
二十三 亲情与友情… …………………………………… 214
二十四 风骨千秋,精神长存… ………………………… 235
赵忠尧大事年表… ………………………………………… 245
参考文献… ………………………………………………… 250
后 记… …………………………………………………… 255
|
內容試閱:
|
前 言
1998 年5 月28 日,在地球的这边,世界上第一位发现反物质的人——中国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于97 岁高龄安然辞世。
几天后的6 月3 日,在地球的那边,为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美国“发现者”号航天飞机载着阿尔法磁谱仪,伴随着轰鸣与光焰成功升空,那么轰轰烈烈、举世瞩目。
这次人类直接探测太空反物质的首次尝试,是一项有中国参与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由华裔科学家丁肇中领导。
阿尔法磁谱仪是专门用来探测太空中的反物质的,其主要部件——体积大、磁场强度非常高的永磁体,由中国负责制造、安装。
此时此刻,人们不禁再次想起,是赵忠尧在人类认识反物质的历史长河中迈出了划时代的第一步——第一次观察到反物质产生和湮灭造成的现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发射时间原计划正是5 月28 日,后来由于技术原因,才推迟到6 月3 日进行。
以中国为主制造的探测反物质的阿尔法磁谱仪升空了,第一位发现反物质的科学明星陨落了,时间是那么的凑巧。
也许有人会讲:难道是阿尔法磁谱仪将赵先生的英灵一起带走了吗?不,先生早于“发现者”号航天飞机而走,先生也许是为“发现者”号开路去了。抑或这位科学明星正是想以自身的陨落,使得人类探索太空的尝试更加耀眼炫目!
无论是外国科学家还是中国科学界,还是社会民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起这位中国科学家的不平凡的贡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传颂这位曾经给中国科学带来辉煌的先驱者的精神品格。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刚从东南大学毕业就成为清华大学本科教师的赵忠尧,深深地感到中国物理科学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太大。几经考虑,抱着振兴中国物理科学的宏愿,1927年,26 岁的赵忠尧自费赴美国深造,考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部,师从著名的物理学家、192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密立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密立根教授慧眼识才,但非常严厉。他一开始给赵忠尧布置的博士论文是利用光学干涉仪做实验。赵忠尧感觉这个题目一般,于是请求密立根教授给他换一个难一点的更具有突破性的题目。密立根教授开始并没有答应,过了一些日子,他才决定让赵忠尧做“硬伽马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这个题目。
当时,无论是密立根教授还是赵忠尧,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题目会把赵忠尧推到一个物理科学伟大发现的关口,并使他具备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实力。
这个实验研究做了一年多时间。1929 年底,赵忠尧把论文交给了密立根教授。奇怪的是两三个月过去了,密立根教授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他不太相信这个研究结果是由一位中国留学生做出来的。赵忠尧有点急了,因为在科学发现的竞技场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科研成果发表的先后往往决定着这一项研究的命运。这时,替密立根教授管理研究生工作的鲍文教授跑去对密立根教授说:“我很了解赵忠尧的实验测量全过程,他从仪器操作、实验设计、测量记录到计算的全过程,都进行得非常严谨,实验结果是完全可靠的。”
这样,密立根教授才同意赵忠尧将论文送出发表。1930 年5 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正式发表了赵忠尧的论文《硬伽马射线的吸收系数》。赵忠尧在这篇论文中
首先向世界宣布:硬伽马射线通过轻重不同的元素,会出现吸收系数差异极大的奇特现象,即反常吸收现象。
以上研究足以让赵忠尧拿到博士学位,但作为一个出色的物理学研究者,赵忠尧并没有因此止步,他利用离毕业还剩的半年多时间,开始了新的冲刺。因为发现反常吸收后,一个新的研究目标出现在他的脑海:要研究清楚硬伽马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制。于是,他自己提出并设计和操作实验。
通过夜以继日的工作,克服重重困难,他取得了又一个新的实验结果。通过这一实验,赵忠尧还首次发现:伴随着硬伽马射线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还存在一种从未见过的特殊辐射现象。赵忠尧把这个实验结果很快撰写成第二篇论文《硬伽马射线的散射》,于1930 年10 月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
赵忠尧的实验研究结果引起了物理学界的重视。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同学安德逊就对此非常感兴趣。在赵忠尧研究的启示下,1932 年,安德逊在宇宙射线的云雾室照片上观察到正电子的径迹。此后,人们对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才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对这些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物理学家们终于认定,反常吸收是由于部分硬伽马射线经过原子核附近时转化为正负电子对,而赵忠尧首先独立发现的特殊辐射则是一对正负电子对湮灭并转化为一对光子的湮灭辐射。也就是说,如果把人们已经发现的电子称为负电子的话,那么,赵忠尧及安德逊则第一次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如果把已经发现的负电
子称为物质的话,赵忠尧则是在世界物理学界第一个观测到正反物质湮灭的人,因而,他也是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
1936 年,发现正电子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获奖者名单中并没有赵忠尧的名字,只有1932 年在云雾室中观测到正电子径迹的安德逊的名字。
这无疑是历史的误会!对此,物理学界一直议论纷纷。直到半个世纪后,当诺贝尔奖评审情况解密之后,这个历史之谜才得以揭开。特别是杨振宁和李炳安教授在20 世纪80年代开始对原始文献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在1989 年正式发表了《赵忠尧,电子对产生和湮灭》一文,才以确凿证据廓清了正电子发现有关研究的历史本来面目,阐述了赵忠尧在其中的首创性贡献。
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界第一个观测到正反物质湮灭现象,这个发现足以使他获得诺贝尔奖,当时瑞典皇家学会也确实曾郑重考虑过授予赵忠尧诺贝尔奖。不幸的是,在赵忠尧之后,有两位学者进行过类似的实验,却没能获得赵忠尧所发现的结果。他们之所以未能得到同样的结果,是因为一个是方法错了,另一个则是仪器的灵敏度不够所致。本来赵忠尧的实验和观察是完全准确的,但这两个实验影响了赵忠尧的成果被进一步确认。再加上在评审时,两位颇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竟然把那两篇没有能得出同样结果的论文当成了赵忠尧本人的文章,张冠李戴,结果影响了科学界对这一研究的正确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