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新编中国哲学史(增订本 全三卷)

書城自編碼: 409965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劳思光
國際書號(ISBN): 9787108067050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23-12-01
版次: 全三卷/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69.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售價:HK$ 49.5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精)--中华学术·有道
《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精)--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85.8
雪的练习生
《 雪的练习生 》

售價:HK$ 74.8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售價:HK$ 85.8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68.2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精选集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精选集 》

售價:HK$ 85.8
爱因斯坦学习法
《 爱因斯坦学习法 》

售價:HK$ 60.5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HK$ 129.8

 

編輯推薦: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后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在港台地区版行不断,被港台各大院校广泛采用为指定教材。增订本加入索引及劳先生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探讨文章以飨读者。
內容簡介:
本书是当今著名哲学家劳思光先生在中国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通过其独特的“基源问题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将上下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內涵,条分缕析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第一册主要介绍古代中国思想及儒、道、墨、法、名等各家学说。第二册主要介绍汉代宇宙论中心之哲学思想、魏晋玄学与中国佛教哲学。第三册上下主要介绍唐末思想之趋势与宋明理学的发展,以及明末清初的哲学思想、乾嘉学风与戴震的思想。其中每一章节,皆有深入浅出的说明,其内容正是中国哲学的深层内涵。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的特色在于,首先,其独创“基源问题研究法”,认为哲学史不只是“历史”,还要有思想,也就是哲学问题意识。并从中国哲学史自身的内在问题和矛盾来梳理、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为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上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另一个亮点是“一系说”的提出,也是他对宋明儒学的独特的诠释方法。他将宋明儒学看做一个整体,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为宋明儒学各家各派思想定位提供了新的参考。也体现了他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系统性。第三,他对中国哲学史上存在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考据。如其考据了中国古代史史料,综合了古代史中未经后人综合修订的原始史料和经过后人综合整理的综合史料提出了他对于中国古文化传统若干问题的独特观点。如认为“人格天”“鬼神”“命”等观念只可看做原始习俗的代表,没有将其归为哲学思想。最后,为了对哲学思想的进程作一估价,他又定了一套“设准”,以避免独断。如以孔孟思想“以心性论为中心”的设准、老庄思想“自我境界”的设准,来评判整个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发展。体现了其对中国哲学史中各家各派学说的独特思考。


熊十力是高而逸,
方东美是华而美,
唐君毅是广而大,
牟宗三是深而密,
徐复观是质而实,
劳思光是清而要。
——吴汝钧(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研究员)

劳先生写哲学史,并不只是要回顾过去发生过的、中国哲学的那些东西,如此而已。他有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以问题为主导。他要问先秦儒学的problematic是甚么,宋明理学的problematic是甚么。这是一种以问题为主导的哲学史探究。他一开始写哲学史的时候,前面就提了这一套基源问题研究法。在出版《中国哲学史》前面那两本的时候,还看不出这么大的一个特色。到了第三本出来的时候,就很不一样。
——刘述先

劳先生不是以弘扬国学的心态来撰写中国哲学史,而是从理论效力的高度,来分析、判别与评估传统中国思想家在哲学理论上的成就和贡献。这一工作要求我们在铺陈每一个中国传统思想家的论旨之外,还要从思维结构上把该思想家的论说还原成一定的理论模型,这样才能评估该思想家的论说是否一个成功的哲学理论。这是劳先生与很多新儒家学者那种全面维护传统中国文化与思想的态度之基本差异。换句话说,劳先生是抱着一种批判的态度来考察传统中国文化和整理中国哲学史。
——刘国英(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關於作者:
劳思光(1927—2012)湖南省长沙市人。本名荣玮,号韦斋,笔名思光。台湾“中研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1949年后任教于台、港等地,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哲学学部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人,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客座教授,及台湾华梵大学讲座教授。
先生学贯中西,著作极丰,无论文、史、哲学,乃至金石考证等方面,皆有论述。其中尤以1980年出版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为探讨中国哲学史之巨著,成为港台文史哲科系学生的bi备教材。其他著作包括《康德知识论要义》《历史之惩罚》《中国文化要义》《中国之路向》《思光少作集》《解咒与立法》《中国文化路向问题的新检讨》《思辨录》《思光诗选》等三十余种。
目錄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序   杨国荣 
论中国哲学史之方法——中国哲学史序言 
第一节 已往成绩之检讨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问题 
第三节 哲学史的任务与基源问题研究法 
第四节 中国哲学史的特殊问题 

第一章 论中国古文化传统之形成 
第一节 略说古史资料及考证之设准 
第二节 古中国民族分布大略及殷民族之发展 
一、古民族之三集团 
二、殷民族略考 
三、结语 
第三节 殷周民族之关系及其盛衰 
一、略论周民族之起源及发展 
二、殷周关系 
三、周初之政治形势 
第四节 南北文化传统之形成及影响 
一、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二、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三、南北传统与先秦哲学思想 

第二章 古代中国思想 
第一节 有关原始观念之问题 
第二节 古代中国思想的重要观念 
一、《诗经》中之“形上天”观念 
二、《易经》中之“宇宙秩序”观念 
三、《书经》中之政治思想 
第三节 附论原始信仰 
一、人格天观念 
二、中国古代之“神鬼”观念 
三、“命”观念 

第三章 孔孟与儒学 
(上) 孔子与儒学之兴起 
第一节 儒学之源流问题 
第二节 孔子之生平及其学说 
一、孔子之生平 
二、孔子之学说 
三、孔门学派与孔子遗留之问题 
(下) 孟子及儒学之发展 
第一节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处 
第二节 孟子之学说  
一、心性论 
二、政治思想 
三、其他理论 

第四章 道家学说 
第一节 道家思想之源流及时代问题 
第二节 老子与《道德经》中之思想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书 
三、《道德经》思想大要 
第三节 庄子与《南华经》中之庄学 
一、庄子其人与其书 
二、庄子之思想 

第五章 墨子与墨辩 
第一节 墨子其人其书之时代 
第二节 墨子之思想 
一、兼爱 
二、天志与权威精神 
三、尚同与国家论 
四、非攻、非儒、非乐——墨子之文化观 
第三节 墨辩 
一、墨辩之时代 
二、《墨经》中所涉之逻辑问题与名家理论 
三、《墨经》中之逻辑理论 
四、《墨经》中所涉之知识问题 

第六章 荀子与儒学之歧途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荀子之生平 
第三节 荀子之学说 
一、性恶与师法 
二、心与天 
三、君与礼 
四、“学”观念与“正名” 

第七章 法家与秦之统一 
第一节 法家之人物及著作 
第二节 韩非思想之特色及其传承 
第三节 韩非之思想 
一、论治乱 
二、论主权 
三、“势”与“明” 
四、二柄与虚静 
第四节 韩非之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第八章 名家与名学 
第一节 名家之立场及特性 
第二节 《公孙龙子》之理论 
一、“指物” 
二、“白马”与“坚白” 
三、“通变”与“名实” 
第三节 关于“名学”一词之讨论 
一、胡、谭之说 
二、先秦思想中“名”字之用法 

后序 
一、 关于胡、冯之书 
二、 关于“天”观念 
三、 关于方法问题 

书目录要

新编中国哲学史(二)

导言:总论中国哲学之中期——附论汉唐文化问题 
第一节 释“中期”之意义 
第二节 本期中国哲学之演变历程 
第三节 汉唐文化对士人心态之影响 

第一章 汉代哲学 
第一节 汉代哲学之外缘观察 
第二节 汉代哲学之内在解析 
第三节 汉儒之没落 
一、心性论问题之分裂 
二、阴阳五行说与汉儒之关系 
第四节 道家思想之肢解 
一、“超越我”之形躯化——道教 
二、文化否定论之孤立化——放诞之风 
三、“守柔”与“无为”之技术化——黄老之术 
第五节 董仲舒与“天人相应”之观念 
第六节 《礼记》之思想 
一、《礼记》一书之特色 
二、《大学》与《学记》 
三、《中庸》之时代及其理论 
四、《乐记》之理论 
第七节 《易传》之思想 
一、《易传》与卦爻辞违异 
二、《易传》乃杂辑而成 
三、《易传》中之特殊论点 
四、《易传》理论之评论 
第八节 《淮南子》、扬雄与王充 
一、《淮南子》 
二、扬雄之思想 
三、王充之思想 
第九节 结语 

第二章 魏晋玄学 
第一节 玄学之根源及分派 
一、玄学与儒道之关系 
二、才性派之特色 
三、名理派之特色 
第二节 “才性”之说 
第三节 “名理”之说 
一、何晏 
二、王弼 
三、向秀与郭象 

第三章 中国佛教哲学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印度佛教教义述要 
一、原始教义 
二、大乘教义 
第三节 佛教在中国之流传及讲论 
一、初期之概况 
二、北中国之佛教 
三、南中国之佛教 
附记:本时期之重要佛教史著作 
第四节 中国佛教之三宗 
一、天台宗 
二、华严宗 
三、禅宗 
附记:关于禅宗之重要著作 
第五节 返归印度之佛教思想运动 
一、《唯识三十论》要旨 
二、玄奘及法相宗 
后 记 

书目略录 

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上)

序 论 
第一节 “晚期”之意义
第二节 本期中国哲学之演变
第一章 唐末思想之趋势及新儒学之酝酿 
第一节 道教内丹派之兴盛 
第二节 佛教禅宗之发展 
第三节 儒学复兴之尝试 
一、 韩愈 
二、 李翱 

第二章 宋明儒学总说 
第一节 宋明儒学之分派 
第二节 宋明儒学所依据之经籍 
第三节 宋明儒学兴起时之历史环境 
第四节 宋明儒学所面对之哲学难题 

第三章 初期理论之代表人物 
第一节 周惇颐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濂溪学说之要旨 
三、 濂溪与儒道之关系 
第二节 邵雍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康节学说之要旨 
三、 结语 
第三节 张载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横渠学说之要旨 
三、 余语 

第四章 中期理论之建立及演变 
第一节 程颢之学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明道学说之要旨 
三、 附语 
第二节 程颐之学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伊川学说之要旨 
三、 结语 
第三节 程门弟子之分派 
一、 明道之传 
二、 伊川之传 
三、 别传 
第四节 朱熹之综合系统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晦翁学说之要旨 
三、 结语 
第五节 朱熹之敌论 
一、 湖湘学派 
二、 事功学派 
三、 朱陆之争 

第五章 后期理论之兴起及完成 
第一节 陆九渊之学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象山学说之要旨 
三、 结语 
第二节 王守仁之学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阳明学说要旨 
第三节 王门弟子之分派 
一、 王畿(龙溪) 
二、 邹守益(东廓) 
三、 聂豹(双江) 
四、 王艮(心斋) 
五、 余论 
第四节 后期理论总评 
一、 内在问题 
二、 外缘问题 


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下)

第六章 明末清初之哲学思想(上) 
第一节 阳明后学所引出之哲学问题 
一、 心体问题 
二、 发用及工夫问题 
三、 “客观化”问题 
第二节 东林学派之调和理论 
一、 顾宪成之哲学思想 
二、 高攀龙之哲学思想 
第三节 刘宗周之学说 
一、 概说 
二、 蕺山学说要旨 
三、 简评 

第七章 明末清初之哲学思想(下)
——清初哲学思想之代表人物 
第一节 黄宗羲 
一、 《明儒学案》中表现之思想 
二、 《明夷待访录》 
三、 论学之主张   
第二节 顾炎武 
一、 对宋明儒学之批评 
二、 论学之正面主张 
三、 结语 
第三节 王夫之 
一、 船山之主要著作 
二、 船山之哲学思想 
第四节 颜李学派及其他 
一、 颜李学派略述 
二、 其他儒者 

第八章 乾嘉学风与戴震之哲学思想 
第一节 论乾嘉学风 
一、 乾嘉学风之形成与特色 
二、 乾嘉之学在哲学史上之意义 
三、 学人识略 
第二节 戴震之哲学思想 
一、 总说 
二、 哲学思想述要 

后 记 
校后记 
答友人书——论中国哲学研究之态度
索引
附录 对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之探讨及建议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