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中世纪生活图鉴(保命tips:别被蜗牛追杀,更别惹会爆炸的猫!) 》 售價:HK$ 96.8 ![]() 《 草原帝国 》 售價:HK$ 140.8 ![]() 《 战争日记 硝烟中的生命诗笺 战争亲历者以第一视角记录一战凡尔登战役 》 售價:HK$ 86.9 ![]() 《 赢家法则 : 股市交易的底层逻辑 》 售價:HK$ 74.8 ![]() 《 新加坡科学之路 从1965年至今 科学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29.8 ![]() 《 1922至1923年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辑释 全3册 》 售價:HK$ 657.8 ![]() 《 站在自己这边 》 售價:HK$ 60.5 ![]() 《 micro:bit 硬件编程快速入门与综合实战 》 售價:HK$ 74.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当前创新活动与产业需求脱节,技术转移不足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大障碍。鲜有研究从创新和技术转化嵌入载体的网络视角系统性地研究创新与转化间的因果关联、作用机制和风险控制。本书提出整合创新前端研发和后端转移环节的系统分析范式,借鉴网络统计学、系统动力学、计量经济学和相互依存网络串联风险基本原理,对知识网络与技术转移网络互动的涌现、演化、效能和鲁棒性展开一体化的研究。一方面加深企业认识,为企业构建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提供行动指南;另一方面为政府部门掌握技术创新子系统的耦合现状和提升空间、监控子系统间的串联风险以保证效能发挥提供政策建议。 |
| 關於作者: |
| 马玎,博士,副教授。一直从事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相关研究,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SCI一区期刊一作论文4篇,期刊排名分别为相关领域的2%,8%和10%;发表SSCI和SCI二区、三区一作通讯作者论文分别为3篇和4篇。发表论文的SSCI和SCI他引字数达107。2017年出版专著1部。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目錄: |
|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00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001 一、现实背景 / 001 二、理论背景 / 005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007 一、问题的提出 / 007 二、研究意义 / 008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008 一、研究目标 / 008 二、研究思路 / 009 三、研究方法 / 009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011 一、研究框架 / 011 二、主要研究内容 / 013 三、研究创新点 / 014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进展015 第一节 技术转移相关概念之辨 / 015 一、技术转移的内涵 / 015 二、技术转移的分类 / 017 三、技术转移的度量 / 018 四、技术转移与专利转让 / 019 第二节 技术转移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021 一、专利交易理论 / 021 二、知识基础观理论 / 024 三、多层网络理论 / 027 四、网络鲁棒性理论 / 029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032 一、技术转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032 二、知识网络与技术转移研究的交叉 / 036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038 第三章 专利交易视角下的中国技术转移时空格局039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039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042 一、研究框架 / 042 二、专利交易数据的采集和预处理 / 043 三、专利交易的类型分析 / 044 四、交叉维度的子分析 / 049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050 一、专利交易在技术领域和行业的分布演变 / 050 二、专利交易在地理区域上的分布演变 / 051 三、专利交易在交易主体关系类型上的分布演变 / 058 四、交叉分析 / 062 第四节 结 论 / 068 一、主要结论 / 068 二、政策建议 / 069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070 第四章 专利交易视角下的技术转移涌现机制071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071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073 一、知识网络嵌入对技术转移方向的影响 / 073 二、技术转移网络嵌入对知识重组的影响 / 079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084 一、数据获取 / 084 二、数据处理 / 085 三、网络构建 / 091 四、网络描述性分析 / 093 五、模型设定 / 099 第四节 ERGM分析 / 110 一、模型评估与诊断 / 110 二、驱动因素分析 / 117 三、拟合优度评价 / 126 第五节 结果与讨论 / 128 一、主要研究结论 / 128 二、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 131 三、研究展望 / 133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133 第五章 专利交易视角下的技术转移效能仿真135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35 第二节 技术转移效能理论模型构建 / 136 一、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的互动效能分析 / 136 二、理论模型构建 / 137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138 一、系统动力学方法介绍 / 138 二、系统结构分析 / 141 三、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142 四、系统存量流图构建 / 143 五、研究数据及变量方程设置 / 145 第四节 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 / 147 一、模型检验 / 147 二、企业知识创新—技术转移系统互动影响路径分析 / 148 第五节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156 一、研究结论 / 156 二、对策建议 / 157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158 第六章 专利交易视角下的技术转移系统鲁棒性分析159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159 第二节 相互依存的技术转移网络 / 164 一、专利转让网络模型 / 164 二、专利相似网络模型 / 165 三、层间联系模型 / 167 第三节 鲁棒性和混合串联风险 / 170 一、鲁棒性指标 / 170 二、混合串联风险 / 170 三、级联风险示例 / 173 第四节 数值模拟与讨论 / 177 一、模型分析与参数设置 / 177 二、仿真结果 / 182 第五节 结 论 / 199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200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202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202 第二节 政策建议与管理启示 / 204 一、政策建议 / 204 二、管理启示 / 205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207 参考文献208 后 记234 |
| 內容試閱: |
|
在大国科技博弈加剧、逆全球化的背景下,本书紧扣“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关于促进企业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的要求,着眼于技术转移微观机制研究较为薄弱即企业技术转移效能提升研究亟待突破等理论现实问题,从技术转移的核心驱动即知识获取角度出发,挖掘技术转移“历程现状趋势如何”“知识如何驱动”“知识与技术转移互动效能如何发挥”“知识与技术转移互动风险如何治理”等一系列科学问题。为此,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2004173),采用权威专利检索数据库IncoPat检索到的2282658条中国总体转让专利数据,开展了围绕技术转移的格局、涌现机制、效能实现以及鲁棒性的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为发挥企业在构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提供行动指南,同时为政府部门监控创新子系统间的串联风险以保证效能发挥提供政策建议。
(1)基于专利大数据挖掘对中国技术转移格局进行分析。 通过对中国2001—2020年的2282658起专利交易进行数据挖掘和类型学分析,从技术领域的多样性、地理位置和参与实体的角度进行评估与预测,从而为读者构建对本书研究对象的概览性认识。研究发现,地理分布中存在专利交易的马太效应,以及区域聚集和扩散能力的极化情况。这些特征揭示了专利转让中的不平衡现象。尽管国内非母子公司间的专利转让呈现出激增的趋势,但前沿技术仍然主要由国外或国内技术垄断和内部化的转让所主导。此外,产学研转移较为稀缺,而且局限于特定技术领域。个体转让面临市场摩擦,低端技术被锁定。 (2)创建了基于专利交易的IPC共现网络并揭示技术转移的涌现规律。 本研究通过分析2012—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数据,探讨了技术转移和知识网络的相互作用及其涌现机制。使用指数随机图模型(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ERGM),研究揭示了网络结构、知识特性、转移特征及外部规制因素对技术链接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转移的涌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知识的广度和多样性、主体的知识识别和整合能力,以及网络的聚敛性等。网络中核心主体的策略和行为对创新效率及能力至关重要。抑制因素包括低网络密度、单向转移关系、马太效应以及非相关多元度,这些因素限制了技术的扩散和应用。此外,邻近中心性和知识独占性的负面作用,以及地理距离对跨地区转移的影响,也是关键考虑因素。 (3)运用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挖掘技术转移的效能实现机制。 基于系统视角,对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转移的全流程进行解构,探究企业创新效能提升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包含知识创新、技术转移和技术应用三大子系统的因果回路,并进一步形成企业知识创新—技术转移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明确企业各类知识特征和技术转移网络特征对企业创新效能的影响程度差异。研究发现,知识元素组合潜力和效用决定了技术供需方属性,过低或过高的知识集聚性会阻碍技术受让或转让;技术转移主体多元化和主体间关系强度会影响知识的组合范围与效率;在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的交互中,企业提升知识组合潜力,政府构建多元技术市场可产生最大合力;在技术应用对知识创新的反馈中,创新收入具有关键影响。 (4)运用相互依存网络的鲁棒性分析揭示技术转移系统风险及其应对。 技术转移系统的有效互动依赖对节点或边之间关联失效行为的控制,因此需要对网络的级联风险机制和鲁棒性提升策略进行揭示。以产业知识分布规则反映企业所嵌入知识网络的不同类型,从复杂网络视角构建相互依存网络故障模型,分析专利节点老化、失效等专利价值作废和逆全球化、技术制裁及封锁等技术转移受阻两种网络节点移除情形下相互依存网络的鲁棒性,从网络生成方式、层间联系机制、网络规模方面仿真鲁棒性结果。研究发现,在反映知识老化的随机攻击下,专利数量和专利转让率对网络鲁棒性的影响显著。网络规模的增大会导致网络稀疏,降低鲁棒性。而在反映技术封锁的蓄意攻击下,度数和中心度指标的作用更加显著。此外,两种攻击类型下,网络规模对鲁棒性的共同影响是关键。 最后,得出本书结论:技术转移总体格局体现出在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和技术自主性方面的挑战,技术转移在微观层面的涌现机制凸显了知识网络嵌入特征的异质性影响,技术转移的效能实现依赖于企业内部知识能力与外部环境及政策的有效融合,技术转移系统的鲁棒性在知识老化和技术封锁中的影响因素与优化上存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拓展技术转移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完善技术交易相关制度,优化激励机制、法律保障和市场手段;采取更细致的措施来提高技术转移市场培育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为了确保技术转移的高效运作和创新质量,需要优化对专利数量和质量的管理。在管理实践方面,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启示:在技术转移阶段,企业应注重加强知识存量的积累和结构优化;在技术转移后的创新阶段,企业应优化合作关系和技术布局以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应利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优化专利数量管理,以此应对技术转移的脆弱性;在增强技术转移系统的冗余性方面,企业应采取多种技术战略以减少外部依赖。此外,本研究从分析视角和数据方面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本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知识网络与技术转移网络互动的涌现、效应和鲁棒性研究(项目编号:72004173)”资助完成。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