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儒学、数术与政治 灾异的政治文化史(第二版) 陈侃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重要问题的力作 博雅史学论丛中国 》 售價:HK$ 107.8 ![]() 《 百病食疗科学搭配饮食 对症食疗调养 花小钱防大病 家庭常备书 》 售價:HK$ 52.8 ![]() 《 大肠肿瘤的前沿诊疗方法 》 售價:HK$ 140.8 ![]() 《 历史的谜局 》 售價:HK$ 85.8 ![]() 《 广府祠堂装饰艺术之资政大夫祠建筑群 》 售價:HK$ 140.8 ![]() 《 苏格拉底的申辩(罗翔推荐哲学入门读本) 》 售價:HK$ 38.5 ![]() 《 广西历史地理研究丛书(第二辑) 》 售價:HK$ 462.0 ![]() 《 DK地球博物大百科 》 售價:HK$ 294.8 |
| 內容簡介: |
|
在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冷漠、孤独与无助越发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样一种人类交往的困境,回归本真的交往方式?人们该如何走出自我的牢笼,与他人交往,建立友谊,进而塑造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以分析阿奎那的友谊观为基础,以托马斯主义的友谊理论为突破口,阐述了作者自己对于解决当代交往困境的理论洞见。阿奎那是中世纪哲学与神学的集大成者,至今仍是天主教最权威的理论家。汇通神学与哲学、神圣与自然之分是阿奎那最重大的理论创见,其“友谊”观念集中体现了这点。阿奎那将中世纪神学推崇的普遍的和无条件的“爱德”,同希腊哲学以少数人为对象的世俗友谊相结合,创生出一种以所有人为对象的普遍的友谊理论。由此,中世纪宗教神学中最核心的德性“爱德”得以在哲学领域登堂入室,成为现代博爱观念的思想基础。可以说,阿奎那的友谊理论提供了一种合乎道德的交往范本——本书将其提炼为托马斯主义的友谊模式。在托马斯主义的基础上,本书提倡“本真的交往”,它是一种以超越人的小我的情感为基础的交往模式,通过认可、欣赏、彼此创造,人们走出自我、打破孤独、拥抱他人、获得友谊。 |
| 關於作者: |
| 赵琦,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伦理学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西欧中世纪与古典哲学、伦理学。专著曾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个人入选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并获得上海社科新人等荣誉称号。已经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托马斯·阿奎那德性伦理学研究”。迄今为止,在国际艺术与人文科学索引(A&HCI)收录的期刊以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 |
| 目錄: |
|
目录
总序1 张庆熊教授序——“论友谊”1 自序1 导言1 第一章 《〈尼各马可伦理学〉评注》中的“友谊”:从亚里士多德到阿奎那17 第一节《〈尼各马可伦理学〉评注》的性质20 第二节友谊和公正25 第三节哲学的友谊观31 第四节从自爱到爱人如己:论“朋友是另一个自我”的观念38 第五节友谊对于道德实践的意义:与幸福的关系51 第二章 自然神学视野下的“爱”的理论:友谊的人性基础65 第一节阿奎那的人学:对善的爱66 第二节意志的结构:友谊之爱与欲望之爱84 第三节对他人的友谊之爱88 第四节对天主的友谊之爱92 第五节爱的力量:结合、彼此容纳和出神102 第三章 基于恩宠的人神友谊“爱德”111 第一节爱德:基于恩宠的神学路径113 第二节“爱德”与“友谊”携手的漫长历程120 第三节爱德成为友谊的条件124 第四节应该以爱德爱哪些存在?131 第五节爱德的次序136 第六节革命性突破——第二人称关系142 第四章 德与福:道德生活的拱顶149 第一节爱德与自然之爱:两大路径的交汇150 第二节作为德性之母的“爱德”153 第三节爱德与幸福的实现162 第五章 托马斯主义的友谊模式172 第一节爱德的特殊性和普遍性173 第二节全新的友谊:以爱德为根基的友谊模式175 第三节对亚里士多德友谊模式的扬弃178 第四节友谊的“正当性”:当代学界的争论182 第六章 回归本真的交往方式——阿奎那的贡献及启发195 第一节爱德交往方式及其对现代道德哲学的贡献197 第二节走出“自我”的牢笼——对现代人交往问题的贡献203 第三节适合现代中国社会的交往方式及其基础209 第四节本真的交往方式——现代社会交往模式的构想216 参考文献226 重要术语拉丁文、英文、中文对照表236 附录:阿奎那伦理学的非亚里士多德主义特质——阿奎那论感受238 |
| 內容試閱: |
|
张庆熊教授序——“论友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中国人从学童时就诵读它,到老了也忘不了它,因为它发自人的内心,吐露人的真情,可谓论友谊之最佳表达。“吾友非他,即我之半,乃第二我也,故当视友如己焉。”此语出自《交友论》第一句。《交友论》为明末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所著,利氏凭此书博得中国儒家士大夫的称道和接纳。由此看来,正是在友谊观上,天主教与儒家找到了最初的汇通之处。 我是在赵琦的《回归本真的交往方式——托马斯·阿奎那论友谊》中了解到,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表达的友谊观是“朋友是另一个自我”。(参见该书第一章第四节“从自爱到爱人如己:论‘朋友是另一个自我’的观念”)。托马斯·阿奎那写了《〈尼各马可伦理学〉评注》,论证亚里士多德的“朋友是另一个自我”,它可以连接上耶稣的“爱人如己”的诫命,并可以与“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相贯通。利玛窦深受托马斯主义神学熏陶,他的《交友论》的第一句话源于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有其渊源关系。 中国学界对利玛窦写《交友论》的用意争论颇多。有人认为,《交友论》谈的是世俗友谊话题,利玛窦以其为手段,赢得儒家士大夫好感,便于传教,正如他来中国之初穿僧衣布天主教之道一样。但是,即便有迎合的意图,仍然值得回味:为什么要从“交友”入手呢?读赵琦的这本书,能从中想到一些缘由。托马斯神学思想以贯通神圣与自然为特色,不仅启示真理可以与人的自然理性相贯通,而且立基于天主的“圣爱”或“爱德”(agape)也可以与人间真诚的“友爱”或“友谊”(philia)相贯通。亚里士多德论述友谊是从“自爱”出发的,所以说“朋友是另一个自我”。自爱源于人性,友爱源于人的自然之情。然而,自爱和友爱可以提拔到圣爱。自爱不是自私。真正的自爱是爱真正的自己。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自爱”呢?我在赵琦的书中读到,托马斯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评注》中给予了解答:“真正的自爱属于有德的好人,好人常常为了朋友忽视自己的利益,因为有道德的人不只是为自己行动,他们对自己和朋友都做高尚的事情”。“自爱”考虑的主要是精神的完善,而精神的完善具有目的论的维度,这以热爱和向往无限完美的上帝为归宿。于是,托马斯从自然之情的“自爱”出发,转到人伦的“友爱”,再进入像天主爱人那样爱他人的“圣爱”,完成了一个神学的过渡。 由此看来,利玛窦的《交友论》从“吾友非他,即我之半”谈起,并非偶然。这可以从其第二句话看出:“友之与我虽有二身,二身之内,其心一而已。”这里所说的“心”,显然超出了肉身的心,而应有一个终极的基础。在人与人之间的本真的友好交往中,真心合一,这个真心是高尚的灵魂之心,与神灵相通。我在赵琦的书中看到了一个托马斯·阿奎那的解释:“一方面,与神的友谊让人的认知、情感与意愿逐渐变得与其被爱者即天主相似,它让人做出正确的道德抉择,并为领悟终极真理做好智识上的准备。另一方面,在人与神的友谊关系中,人不断出离自身进入被爱者的内部,达到与神更紧密的结合,获得真福即天主自身。由此可见,对于阿奎那而言,道德超越了亚里士多德主义推崇的理性的主导,而是在友谊关系的互动中获得更完善的灵魂。” 其实,中国儒家并非只从世俗的角度谈友谊。《中庸》的立论基础是“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这是说天道与人道相贯通。越是人间率真的性情越与天道相吻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人的真性情。这种真性情上达天命、天道,下达人伦之道和人的德性。利玛窦是个中国通。他写《交友论》,知道这里的形上意涵。当然,他也知道中国儒家所说的天命、天道与他所信仰的人格神的区别。 赵琦写《回归本真的交往方式——托马斯·阿奎那论友谊》,谈到过《交友论》,把它作为基督教文明中交往典范的一个例子。当然,《交友论》不是她论文的主题。她的论题是阿奎那本身的友谊观。她这部论著的长处是对照解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和阿奎那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评注》,并结合《神学大全》等阿奎那的重要著作,阐明阿奎那论友谊的核心思想。正是这种扎实和精到的文本解读,使得读者能够有据可循地联系其他思想家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 呜呼!古来圣贤论友谊,求道问学志趣同。四海之内交真朋,天涯不隔灵犀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想,翻开赵琦的这本书,是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的。 张庆熊谨识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