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售價:HK$ 
			96.8
			  
			《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
			》  售價:HK$ 
			184.8
			  
			《 
			爱丁堡古罗马史(上辑1-4卷)
			》  售價:HK$ 
			306.7
			  
			《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售價:HK$ 
			74.8
			  
			《 
			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
			》  售價:HK$ 
			85.8
			  
			《 
			跟着TED学科学:物理
			》  售價:HK$ 
			55.0
			  
			《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全二册)(第三帝国通史写作的里程碑!7年魔鬼养成期+6年帝国崩塌录=13年人类至暗
			》  售價:HK$ 
			206.8
			  
			《 
			没有民主的政治(1815—1914):英国政府的观念与关注
			》  售價:HK$ 
			118.8
			  
			 
     
      
      
         
          編輯推薦:  
         
           
            本书以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文献使用数据为研究基础,对以科研人员为主的用户的文献使用动机、使用模式等进行全面研究,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术成果多维评价机制,助力“科技强国”建设,以及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服务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內容簡介:  
         
           
            本书以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文献使用数据为研究基础,在对既有的以替代计量指标(Altmetrics)和使用计量指标(Usage Metrics)研究为重点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及相关动机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访谈调研与模型构建相结合的方式,对以科研人员为主的用户的文献使用动机、使用模式等进行全面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知网的部分文献使用数据和来自施普林格图书(Springer Book)等平台的全球用户文献使用数据,分别对期刊论文和电子书两者的文献使用模式进行分析,对利用文献使用数据辅助图书馆实践工作的两个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术成果多维评价机制,助力“科技强国”建设,以及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服务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關於作者:  
         
           
            熊泽泉,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支持部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情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主要为科学计量学,近3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余篇;著有专著1本,参与编写图书2本。2013年获首届长三角地区优秀科技情报工作者称号,2020年获2018—2020年度上海市高校图书馆学术之星称号,2020年获评上海市优秀科技情报工作者。主持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课题项目,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等单位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研究。
           
         
      
      
      
      
      
         
          目錄  
         
           
            1绪论
 
         
      
      
      
      
         
          內容試閱  
         
           
            文献使用数据作为科学文献大数据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对传统引文数据的补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活动及科研成果在不同方面的受关注程度。它的存在,也为当代科学学和科学计量学研究开辟了诸多全新的研究领域,回答了诸多传统文献数据类型所无法触及的新问题,如科研工作者是否全年无休地在进行研究,科研工作者当下正在研究什么内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基于海量的文献使用行为。由于单个用户的文献使用行为夹杂了诸多随机性和个体倾向性,那么由海量单个用户的文献使用行为记录所汇集成的文献使用数据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科研成果的影响力?或者说,海量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个人使用行为数据能否涌现为可预测的文献使用模式?在未对用户的文献使用动机进行调查的前提下,我们难以准确回答这一问题。本书的缘起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探索。然而,在对文献使用数据和文献使用动机探索的过程中,笔者进一步发现分析文献使用数据对于人们理解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活动规律、科研发展趋势等具有极大的价值,其应用不应局限在“影响力评价”这一狭小空间内。跳出影响力评价,文献使用计量有着更广泛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