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风声(珍藏纪念版,全4册)
			》
 售價:HK$ 
			173.8
 
  《 
			美学四讲
			》
 售價:HK$ 
			71.5
 
  《 
			不可辨识的生命—影像 融合文化研究、后现代视角与图像学,评析戏剧影视艺术,洞察社会思潮,思想美学并重
			》
 售價:HK$ 
			85.8
 
  《 
			大国重器—中国盾构机创新发展之路
			》
 售價:HK$ 
			118.8
 
  《 
			长路行(带你看民国顶级书香世家的真实生活日常)
			》
 售價:HK$ 
			74.8
 
  《 
			人体脂肪的秘密
			》
 售價:HK$ 
			75.9
 
  《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增订版)(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重要文集。全面展现德国社会史学派的兴起与
			》
 售價:HK$ 
			107.8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首次系统论述时间观疗法 菲利普·津巴多 著 自我觉察 活在当下 津巴多 心理学 当
			》
 售價:HK$ 
			75.9
 
 
 | 
         
          | 編輯推薦: |   
          | 本书在推动文明互鉴与文化多样性法发展的新时代,对羌族农业历史进行系统性梳理,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科技哲理,是为世界科技史提供中国传统科技话语体系的又一次努力。 |  
         
          | 內容簡介: |   
          | 羌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从殷商甲骨文献中存在的“羌”的记载,到如今仍在岷江流域生存的羌族,“羌”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数千年之久。本书选取了羌族历史上的几个重要的节点,依据历史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及民族学资料,对其进行了农牧视角下的历史学分析考察。通过梳理羌族农业历史,分析后发现,羌人的农业为混合经济类型:以种植业与游牧业为主,兼有多种辅助性产业。羌人正是凭借着这种混合型的经济模式,在民族史上存在了两千余年,避免了“秦急农”和“匈奴尚牧”等单一经济模式下,“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命运。 |  
         
          | 關於作者: |   
          | 内蒙古师范大学讲师、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教工党支部书记。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农业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  
         
          | 目錄: |   
          | 序001 绪论011
 第一章传说时期的古羌人与羌族农业013
 第一节 上古时期羌族农神传说体系020
 第二节夏商时代的农业复兴031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农牧分野与再塑039
 第二章耕畜并行:汉代羌人农业生产情况043
 第一节汉羌战争所反映的羌族的农业生产周期049
 第二节羌族农业月令式分析063
 第三章执农不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羌族农业068
 第一节魏晋时期羌人内迁及汉化072
 第二节十六国时期羌区农牧业的震荡式发展083
 第三节宕昌羌、邓至羌以及吐谷浑的农业091
 第四章唐宋时期党项羌与西夏的农业093
 第一节 唐代羁縻制度下的羌人096
 第二节隋唐之际汉藏逐鹿下的苏毗、羊同102
 第三节党项羌人与西夏王朝109
 第五章明清以来的岷江上游羌族农业概貌
 第一节 明代土司制度下的羌族发展119
 第二节明代岷江流域的茶马交易127
 第三节清代至民国地方志中所见的羌族农业139
 第六章羌族农业科技知识的民族学考察141
 第一节羌族民间文学中反映的农事活动152
 第二节羌族民间文学中所见的采集狩猎活动156
 第三节羌族民间文学中所反映的畜牧业158
 第四节羌人对灾害的认识与备荒知识163
 结语173
 参考文献179
 附录羌族农业史大事记192
 索引
 |  
         
          | 內容試閱: |   
          | 三十余年前,我在博士学位论文《秦农业历史研究》中设置过“戎族经济类型分析”一节,透过农牧产业与发展水平差异以阐释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自此之后,大概因为久居西北的缘故,民族农牧史成了我和我的学生比较关注的领域之一。 2013年,我的硕士研究生王吉辰在《中国农史》上发表了《两汉羌人农业生产及月令式分析》一文。时读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后“许多古老的民族走完了自己的历程,从历史上消失了”。但自忖这些古老民族中,羌族或是一个特例,由古至今存续了数千年之久。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拥有如此顽强生命力者,羌族或是众多民族中的一个典型。循着经济类型分析的路径,从农牧业历史角度探究羌族长期存续的历史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交给吉辰的一篇命题作文。
 我们注意到在古代少数民族的三种类型中,羌族既不是社会发展阶段比较落后、游徙特征比较明显的游牧族群;也不是久居内地自称为“不侵不叛之臣”的农耕方国;而是一个介乎农牧之间、有着较固定的活动地域与范围的兼营性族群。因与农区、牧区接触交流的程度不同,其发展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若接触到较高的社会经济文明,他们会利用良好的生产条件,朝着农业化的方向发展;若僻居荒蛮之地,他们也会顺应环境,逐渐侧重于牧业经营。这种农牧兼营的特征,让他们能“游刃”于农牧两大异质性产业与文化之间,从而具有多样的适应性与顽强生命力。但也正是这种农牧兼营的特征,弱化了其应有的民族属性,既不像草原文明那样充满张力,又少了农业文明应有的厚重感。这或是羌族历史解读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选题。
 博士毕业以后,吉辰入职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学术视野更加开阔,农牧感受更加真切,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继续关注羌族农牧史的研究。目前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著作有着多项学术推进:由两汉羌人的研究到“长时段”羌族历史的分析,更容易形成宏观判断与总体认识;由单纯运用历史文献资料,到文物考古资料以及民族学资料的发掘和利用,做了多重证据的参校与互补;由农牧混合型经济类型,进而探求羌族农以富国、牧以强兵的民族生存模式;由异质文化互补,探寻羌民族长期存续、稳定性发展的“民族性基因”。至于唐宋间西夏王朝党项羌之勃兴、近现代羌族兼容汉藏经济文化之优长,则标志着就某一专门领域与问题的研究,吉辰有了自己比较深入的认识与看法。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吉辰这几年学识、事功皆有精进。值此《羌族农业历史概论》付梓之际,愿为序以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