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AI赋能财务:写给CFO的AI使用手册
			》
 售價:HK$ 
			98.8
 
  《 
			无人机技术 未来趋势与实际应用
			》
 售價:HK$ 
			184.8
 
  《 
			谁在研究中国:海外中国研究中心要览
			》
 售價:HK$ 
			88.0
 
  《 
			小白理财进阶之道:富爸爸的财富花园+财务自由笔记+有钱人穷的时候都在做什么(共3册)
			》
 售價:HK$ 
			197.3
 
  《 
			谎言的逻辑:洞悉谎言背后真实的心理和人性 专享版
			》
 售價:HK$ 
			54.8
 
  《 
			汗青堂丛书022——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新版)
			》
 售價:HK$ 
			140.8
 
  《 
			陈舜臣近代史三部曲 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兴亡录 走向辛亥
			》
 售價:HK$ 
			249.7
 
  《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85.8
 
 
 | 
         
          | 編輯推薦: |   
          | 做好科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做好科普研究需要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指导与支撑。科学已经融入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公众理解和运用好科学,就需要科普发挥作用,就需要好的科普。 本书一本让科技工作者迅速“出圈”的科普手册,要让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面对科普从“四不”窘态(即不愿做科普、不屑做科普、不擅长做科普以及不敢做科普),迅速换变成为“第一发球员”角色,不仅成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建者和弘扬者,更应该是传播者,改善他们做科普的方式、方法、技巧,并且提升科普能力,让科技工作者的科普真正发挥效果。
 |  
         
          | 內容簡介: |   
          | 本书面向科技工作者、科普理论研究者、科普事业爱好者等,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两翼齐飞、“科学人”、科普杂谈、科普之思、科普方法,共 100 篇文章。全书致力于将科普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多个视角阐释了科研与科普如何做到“两翼齐飞”,既有科研人员做好科普的理论和方法,又有结合社会热点探讨如何做好科普工作的反思,同时也对科普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是新时代做好科普工作的有益参考。 |  
         
          | 關於作者: |   
          | 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专委会理事。专业领域为: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社交媒体科学传播,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等。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在《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百余篇,在光明网,科普时报开设专栏;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已翻译出版科普研究理论专著多部,出版科普理论研究专著《愿景与门道:40位科普人的心语》。 |  
         
          | 目錄: |   
          | □ 两翼齐飞 科普期刊:衔接起创新与科普这“两翼” / 002
 科技期刊:不传播便出局? / 004
 加强基础研究成果的科普工作 / 006
 用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科技硬实力 / 009
 应重视基础研究在科学普及中的作用 / 011
 以“元科普”助力科技资源科普化 / 013
 新时代更需强化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 015
 新时代大科普更需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 017
 为什么要加强科研成果的科普? / 020
 破除从科研论文到科学新闻的障碍 / 022
 科研与科普的“反哺” / 024
 科研成果科普转化的“逆向思维” / 026
 002 谈科与论普——科普人“出圈”手册
 科学因传播和普及而发挥作用 / 028
 科学文化应成为主流文化 / 030
 科学文化建设视野下的科学传播 / 032
 科学结论为什么越来越“乐观”? / 034
 科学传播是科学价值的回归 / 037
 □ 科学之士
 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是科学家的责任 / 040
 呼唤更多科研人员投身科普 / 042
 科普,需要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 / 044
 科普离不开科学家参与 / 046
 科学家为何要做科普? /049
 科研人员如何更好地开展科学传播? /051
 期待科研人员做好高质量科普 /053
 科普工作需要更多的院士专家参与 /055
 期冀更多的“盗火者”负责任地传播科学 /057
 为科学传播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059
 新科普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061
 科普专业职称来了!科研人员做科普再添制度保障 /063
 医护人员是医学科普的“第一源泉” /065
 浙江大学新规能否促进科学家更多注重科普 /067
 目 录
 003
 由鼓励医护人员做科普引发的思考 /070
 职称评定为科普从业者“正名” /072
 科学传播者应主动投身新媒体 /074
 从多元视角看待科学家参与科普的问题 /076
 □ 科普杂谈
 以修改《科普法》为契机,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 /080
 相爱相“杀”的科学家与媒体关系 /083
 我们在什么是科学传播上达成共识了吗? /086
 让科学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089
 评说“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091
 媒体报道对科研成果引用率的影响  /094
 科学素质有什么用? /096
 科学大众化:从传播走向参与 /098
 科学传播需要更好的公众对话与参与 /101
 科学传播是一门艺术 /104
 科普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佳体现 /106
 警惕科普领域的意识形态“侵袭” /108
 加强科普短视频内容建设,助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 /110
 比围观诺奖更重要的是向公众传达科学的价值 /112
 科普应注重想象力培养,激发青少年好奇心 /114
 004 谈科与论普——科普人“出圈”手册
 □ 科普之思
 做好网络科普需要多管齐下 /118
 知识的错觉与知识的“诅咒” /120
 有趣有料有生活,科普应该这么做 /122
 我们该如何解析“公众理解科学”? /124
 为受众量体裁衣的科普 /127
 为什么科普要强调“价值引领”? /130
 科学传播有五“度” /133
 科学传播与信任的力量 /136
 科学传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38
 科学传播应该以科学为基础 /141
 科学传播也需要伦理的指引 /144
 从科学是什么到科学为什么 /147
 科普要以科学为基础 /150
 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 /152
 科普需要发挥价值引领 /154
 科普伦理:用负责任的态度普及知识 /156
 科普价值引领应“以人民为中心” /158
 科普的接地气与科学性 /160
 解开科学传播的迷思 /162
 目 录
 005
 好的科普应该什么样 /164
 公众理解科学与缺失模型 /166
 对“硬科普”的“软思考” /169
 错误的科普与不科普,哪个更好? /172
 科普与“文化迟滞”现象 /174
 科普不仅仅是普及科学知识 /176
 □ 科普方法
 知识越多越好吗?兼论科普的方法 /180
 做好科普的“KISS”原则 /182
 与生活关联,科普才能“出圈” /184
 用“信息的半衰期”抓住关键信息 /186
 学会倾听是科普的一个前提 /188
 外行知识、信任与科学传播 /190
 少即是多,科普要善用“一”的力量 /193
 让科学传播更加有效的7C原则 /195
 科学传播中的动机性推理 /198
 科学传播离不开对框架的使用 /200
 科学传播的“雪莉法则” /202
 科普应跳出“我要我觉得” /205
 科普也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209
 006 谈科与论普——科普人“出圈”手册
 科普要尽量用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 /212
 科普需要界面友好 /214
 科普的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 /216
 科普不妨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做起 /218
 科普:画面感很重要 /221
 把信任作为有效传播的基础 /224
 科学传播不能凭直觉 /226
 科普中对隐喻的使用 /230
 科普与“三的法则” /228
 科普:从平铺直叙到起承转合 /231
 科普要讲好科学故事 /234
 再说科普重在科学方法的树立 /237
 |  
         
          | 內容試閱: |   
          |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创造性地把科学普及作为创新发展的一翼,首次赋予科学普及前所未有的地位,对科学普及寄予了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期望,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科学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行动指南。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我们需要树立抓科普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必须抓科普的理念,厚植科学素质的高原沃土,勇攀更高的科技创新高峰。科技创新以最先进的成果和直接、快速的方式促进创新发展;而科学普及则主要以促进知识扩散,提高人的素质、营造文化氛围的方式推动创新发展,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之于人,科普融入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夯实民族科学根基,通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不断普及、弘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激发亿万人民的创新智慧和创新活力,为创新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大军;二是之于社会,科普直接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尤其是推动数字技术等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关键、共性、基础性科学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推广,大幅提升社会生产力和文明程度,同时引导公众强化科学思维,理性认识和分析事物,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并为创新发展培育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具体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科普就是用非本领域人士能理解的通俗语言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讲明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