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售價:HK$ 
			424.8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587.6
 
  《 
			世界在前进
			》
 售價:HK$ 
			81.4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88.5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184.1
 
  《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售價:HK$ 
			81.4
 
  《 
			聊斋志异:2025全新插图珍藏白话版(全4册)
			》
 售價:HK$ 
			588.8
 
  《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
 售價:HK$ 
			199.4
 
 
 | 
         
          | 編輯推薦: |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文物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我们有责任有使命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真正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和文化传播之责任,向世界传播灿烂的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随着文博游成为一种潮流与时尚,饱览文物真迹、享受文化盛宴,博物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列为出游计划中的必选项。 大同市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近年来游客接待量逐年攀升,成为人们选择公共文化服务的热点场所和旅游休闲的必游景区。本书根据博物馆展厅陈列线索,选取丰富的文物展品,将专业、晦涩、冰冷的文物陈列与考古材料,以鲜活生动的美术设计、赏心悦目的装帧形式、通俗有趣的语言呈现给读者,带给读者生动的体验与感受。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全国博物馆通识系列·一本博物馆”中大同市博物馆分册,quan面介绍了大同市博物馆“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等常设展陈以及部分专题陈列。本书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内容翔实,知识严谨,趣味性强。读者通过本书,既能了解大同市博物馆的整体面貌以及博物馆珍藏的众多文物,又能知晓文物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容。 |  
         
          | 關於作者: |   
          | 大同市博物馆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展览和创意du到、高端大气的展陈设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争相拜谒参访。“一座总馆 九座分馆”献给游客的除了丰富的历史文物与du具匠心的展陈设计外,更多的是通过风格迥异的文化空间为游客提供不同类别的文化休闲广场,整体呈现给游客的是博物馆文化、城市文化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的舒适体验与参观感受,因此集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大同市博物馆成为人们旅游“打卡目的地”。 |  
         
          | 目錄: |   
          | 了解大同市博物馆/ 001 大同市博物馆平面示意图 /002 大同市博物馆简介 /004
 沧桑代地
 第一单元 文明序曲
 长身锐尖尖状器 /011 石球 /012
 刮削器 /013
 盘羊角 /014
 亚腰形石斧 /015
 石锛 /016
 红陶豆 /016
 石镰 /017
 石刀 /018
 石磬 /019
 第二单元 狄代方国 狄代遗风
 石锄 /021
 蟠虺纹青铜鼎 /022
 蟠虺纹青铜豆 /023
 绿松石串珠 /024
 李峪青铜
 青铜牺尊(仿制品)/025
 襄子挥戈
 青铜圆茎剑 /026
 青铜箭镞 /027
 第三单元 战国兴城
 兴郡立县
 灰陶罐 /029
 动物纹瓦当 /030
 植物纹瓦当 /031
 绳索蟠螭纹青铜壶 /032
 战国綯索纹青铜豆 /033
 玛瑙环 / 玉环 034
 青铜带钩 /034
 山字镜 /035
 
 青铜璜(5 件)/036
 明刀币 /036
 蔺尖足布 /037
 武灵拓疆
 青铜马子戈 /038
 第四单元 秦汉烽火
 巩固建设
 平城瓦当 /040
 西汉青铜嵌贝龟镇 /041
 彩绘青铜盘 /042
 四神铜炉 /043
 铜温酒樽 /044
 西汉青铜熏炉 /045
 铜铺首 /046
 铜兽饰件 /047
 汉代连枝灯 /048
 陶屋模型 /049
 汉代博山炉 /050
 乳钉纹规矩镜 /051
 日光铭文镜 /051
 北伐与和亲
 青铜剑 /052
 青铜弩机 /053
 
 魏都平城
 第一单元 盛乐时代
 鲜卑三鹿纹铜饰牌(复制)/057
 第二单元 京都平城
 平城建筑模型
 兽面瓦当 / 人面纹半瓦当 /060
 磨光板瓦 /061
 莲花铺地砖 /062
 瑞兽莲花纹地砖 /062
 莲花纹椽当 /063
 莲瓣纹铺首衔环 /064
 鎏金铜铺首衔环 /065
 力士龙纹鎏金铜铺首衔环 /065
 第三单元 中西交流
 崇佛造像
 石雕屋形龛 /092
 石雕二佛并坐龛 /093
 石雕艺术
 石雕武士像 /094
 石雕供养龛 /095
 太和新政
 西风东渐
 伎乐杂耍俑(复制)/097
 萨珊波斯银币 /098
 陶狗 /100
 釉陶骆驼及牵驼俑 /101
 八曲银洗 /102
 鎏金錾花人物纹高足银杯 /103
 狩猎纹鎏金银盘 /104
 鎏金錾花人物纹银碗 /105
 玻璃碗 /106
 深蓝色半透明玻璃瓶 /106
 玻璃壶 /107
 
 
 第四单元 胡风汉韵
 胡服妆饰
 陶女俑 /110
 彩绘陶女舞俑 /111
 嵌宝石人面龙纹金耳饰 /112
 嵌宝石金耳坠 /113
 金珠玻璃项链 /114
 玛瑙串饰 /114
 镂空龙纹金牌饰 /115
 瑞兽纹金箔饰 /116
 鎏金瑞兽纹铜带銙 /117
 食肉饮酪
 宴饮图壁画 /118
 居室生活
 灯座表现图 /119
 尉迟定州石椁墓 /120
 彩绘方形陶毡帐 /121
 彩绘穹庐顶陶毡帐 /122
 彩绘陶灯 /122
 陶多枝灯 /123
 釉陶尊 /124
 
 青瓷唾盂 /125
 盘口莲瓣纹釉陶罐 /125
 石雕方砚 ( 复制)/126
 车辇乘舆
 彩绘陶牛车 /127
 彩绘陶两驾轺车 /128
 彩绘陶马 /129
 漆屏风画车辇图 /130
 游猎遗俗
 平城魏碑
 嘎仙洞祝文刻石 /132
 曹天度造九层石塔题记 /133
 漆屏风画榜题(局部)/134
 韩弩真妻王亿变墓碑 /135
 申洪之墓铭 /136
 吉语瓦当 /137
 北朝文苑
 
 第五单元 墓葬习俗
 釉陶镇墓兽 /140
 彩绘陶人面镇墓兽 /141
 彩绘镇墓兽 /142
 彩绘镇墓武士俑 /143
 宋绍祖墓俑群 /144
 第六单元 恒州故都
 北魏银耳杯 /148
 陶辟雍砚 /149
 辽金西京
 第一单元 唐代云州
 鎏金錾花银花口碗 /153
 石雕力士像 /154
 海兽葡萄纹铜镜 /155
 花鸟纹菱花铜镜 /156
 三彩执壶 /157
 第二单元 西京遗构
 辽金元大同城
 宗教建筑遗构
 大雄宝殿(模型)/160
 普贤阁(模型)161
 应县释迦木塔(模型)/162
 琉璃犼 /163
 琉璃螭吻 /164
 
 兴云桥构件
 御河铁兽 /166
 第三单元 边地风情
 春水秋山
 镂雕秋山玉件 /168
 炊烟袅袅
 双耳铁釜 /169
 双狮纹银盘 /170
 曲沿牡丹纹铅锡合金盆 /170
 茶酒飘香
 油滴釉茶盏 / 油滴釉碗 /172
 龙形柄铜壶 /173
 白釉瓜棱瓷温酒壶 /174
 白釉长颈瓷瓶 /174
 白釉提梁瓷壶 /175
 黑釉划花梅瓶 /176
 白釉刻花瓷梅瓶 /177
 家居逸乐
 木影屏(复制)/178
 木椅(复制)/179
 木榻(复制)/180
 黄绿釉陶烛台 /181
 梳妆溢彩
 八曲菱花形龙纹铜镜 /182
 金双鱼纹铜镜 /183
 牡丹花纹金头饰 /184
 双龙花卉纹金钗 /185
 第四单元 宗教大观(风物)
 佛教重镇
 释迦牟尼佛铜坐像 /187
 法轮式鎏金铜文殊坐像佩件 /188
 石雕高僧坐像 /189
 陶塑罗汉坐像 /190
 石雕信士夫妇像 /191
 蜻蜓形金头饰 /192
 蝴蝶形嵌宝石金头饰 /193
 飞天形金头饰 /194
 葵花形嵌宝石金佩饰 /195
 金耳坠(一对)/195
 道教盛传
 石雕双兽耳香炉 /196
 阎德源骨印章(五枚)/197
 料珠 /198
 缠枝花卉纹大铜镜 /198
 豆青釉里红片裂纹瓷碟 /199
 “供养香花”酱釉瓷罐 /199
 石雕双耳龙纹香炉 /200
 
 
 
 第五单元 丧葬习俗
 随葬器具
 魂瓶 / 彩绘贴塑魂塔 / 魂罐 /203
 壁彩丹青
 许从赟墓拨灯侍女图(局部)/205
 许丛赟墓仕女图 /206
 侍酒散乐图和吉祥图 /208
 残佛像帛画 /211
 明清重镇
 第一单元 九边重镇
 大同镇长城
 铁炮 / 炮车 /216
 瓷雷 /217
 火铳 /217
 第二单元 大同宏府
 大同府城
 琉璃龙纹筒瓦 /219
 琉璃鸱吻 /220
 衙署街巷
 琉璃题额 /221
 第三单元 明清商贸
 边境贸易
 大车 /223
 
 百业兴盛
 铁拐李铜像 /224
 大清银行兑换券
 (1911 年试色样票)/225
 第四单元 塞北人家
 民生百态
 狮钮铜熏炉 /227
 螺钿木影屏 /229
 家具陈设
 硬木太师椅 /230
 裙钗环佩
 镀金银发冠 /231
 铜鎏金点翠蝉纹发钗 /232
 铜鎏金点翠花蝶纹结子 /233
 
 梵语清音 大同恐龙
 
 海会遗珍
 十八罗汉
 泥塑骑象罗汉坐像 /237
 关帝庙窖藏
 真武大帝坐像 /238
 民间造像
 绿度母铜坐像 /239
 
 一单元 恐龙进化
 恐龙
 第二单元 大同恐龙
 大同北郊区恐龙化石
 跃龙脊椎化石 /245
 左云县恐龙化石
 蜥脚类龙化石 /246
 大同地区的古植物
 硅化木 /247
 鳞木化石 /247
 天镇恐龙
 天镇甲龙复原骨架 /249 第三单元 恐龙灭绝
 小行星撞击说
 气候变迁说
 大陆漂移说
 物种争斗说
 地磁变化说
 被子植物中毒说
 酸雨说
 大同恐龙地理分布
 
 共襄大同
 梁思成纪念馆
 平城记忆馆
 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
 魁星文化博物馆
 北朝博物馆
 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
 大同红色记忆馆
 魏碑书法家张霭堂故居纪念馆
 生字词注音释义/278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为什么出版“一本博物馆”系列图书?我们曾经反复追问自己,试图把这个问题表述清楚。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到一个地方,因为慕名而来,也因为带着一份好奇和对文化的膜拜,一定要参观一次当地的博物馆。于是,花费一两个小时,走马观花,耳目中塞满了没有任何基础铺垫的知识,看过博物馆只能说出其中几件知名度极高的藏品。绝大多数的观众穿越千山万水,可能一生中仅有一次机会与这些承载几千年历史的古物相见,而这一次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有助谈资”,对博物馆里真正的宝藏,仅算瞥了一眼。
 大家需要“一本博物馆”
 博物馆不是普通旅游景点,其中陈列着数以万计的文物,背后藏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如果参观博物馆前不认真准备一番,只是匆匆走过,难免像看了一堆陈旧物品的“文化邮差”。参观博物馆前预习,参观时看到文物才会与它似曾相识;参观博物馆后温习, 回味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和文化脉络,如此,才算基本了解一座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一锅“文化粥”
 如果说,考古是人类文明的“第一现场”,那么,博物馆则是“第二现场”,从发掘转向了收藏和展示。在博物馆中,人类文明被高度浓缩,大众得以与历史直面。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曾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写道,如果拥有三天光明,她会选择一天去博物馆:“这一天,我将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博物馆有多种类型:综合的、历史的、自然的、艺术的、 科技的、特殊类型的,等等。博物馆里有百科,是一锅熬了 千百年、包罗万象并经过系统整理、直观呈现人类文明的“文 化粥”。
 文物是眼见为实的历史
 文物是眼见为实的历史,即使是学者们对此解读有争议, 起码也是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此,我们便更能了解历史 的原貌,这是对历史的尊重。
 文物是形象化的记忆
 事物容易被记住往往首先是因为它有趣的形式。千言万语 不及一张图。有学者推算,我们一般人“记忆中的语言信息量 和形象信息量的比率为1∶1000”。文物正是因其有趣的形式、 直观的形象,比文字记录更让人印象深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一个家 族、 一个人的自信不仅缘于有多少财富、多大权力,还缘于其 深厚的文化底蕴。好比我们以自己的家世为荣,有一天,拿着 母亲的照片对别人说:“这是我母亲年轻的时候,她也曾经风 华绝代呢。”如上缘起,博物馆专家团队与北京增艳锦添,联合出版 “一本博物馆”系列丛书,根据每个博物馆展览陈列的线索, 尽可能多地选取每个展厅中的文物,将翔实的内容、严谨的知 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有趣的形式呈现。我们的目的只 有一个:大家拿着“一本博物馆”,走进一座博物馆,爱上连 绵不断的中华五千年文明。
 
 百万年前,恒岳山崛起,大同湖涸缩,沧海变桑田。于是万物生机勃发,人类文明兴起。10万年前,火山喷灰早已冷却,“许家窑人”燃起文明圣火,飞索系石球,渔猎在湖滨。岁月悠悠,其后裔足迹踏遍这片群山包围的福地,在桑干河两岸繁衍进化。
 斯土斯民,初见文献于春秋,被称为“代”。此时,“戎狄(dí)”之代国已与晋国赵氏联姻,故其历史应当更为久远。自兹而后,赵襄子越夏屋灭代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置代郡,秦朝沿为三十六郡之一。汉高祖刘邦平城伐叛而有白登之围,拓跋鲜卑两度建国皆称大代之号。今日大 同,即代地腹心区域也。
 大同地理生态,自古可农可牧。大同居民社会,常在两大文明进退之 间游移变迁。大同历史文化,总在胡汉之间徘徊酝酿。其形其神,亦胡亦汉,胡汉难分。唯其如此,别具风姿,精彩绝伦。
 洪荒年代,大同盆地(包括河北阳原、蔚县等地)是面积近一万平方公里的内陆湖——大同湖,湖畔已有人类文明发生。到大约三万年前,大同湖萎缩殆尽,桑干河形成。大同历史的文明序曲,即发生和演绎于“大同湖”至“桑干河”的沧桑岁月。大同最古老的文明源自10万年前的“许家窑人”, 在湖滨打制石刀石球,渔猎繁衍,其后扩散至沿湖各地,时为旧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前,人类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来临。大同湖彻底干涸,桑干河流域到处都有我们祖先活动的身影,定居渔猎和原始农业是他们生存的方式。
 长身锐尖尖状器
 旧石器时代早期
 通宽2.6cm 厚0.7cm
 山西大同青磁窑遗址出土
 旧石器时代的时间约从300万年前开始,延续至距今一万 年左右。这时,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以使 用打制石器为标志。
 尖状器,是挖掘根茎类植物的工具。加工材料来自厚石 片、石核和石块。
 这件尖状器,属于石英岩、长身锐尖的样式。锐角两边 长短不一、形状不规则、尖角较钝。
 青磁窑的石片石器,以刮削器最多,尖状器和砍砸器较 少,在制作上,大多采用了单面加工和锤击法,石器加工偏 于粗糙,石器的使用痕迹也不明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