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理查国王:尼克松和水门事件
			》
 售價:HK$ 
			108.9
 
  《 
			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
			》
 售價:HK$ 
			93.5
 
  《 
			HR如何招聘人才:招聘思维与技能
			》
 售價:HK$ 
			61.6
 
  《 
			《汉印精选》
			》
 售價:HK$ 
			206.8
 
  《 
			思索马基雅维利
			》
 售價:HK$ 
			162.8
 
  《 
			皇帝与国王:足利义满和他的时代(颠覆天皇王权的逆贼将军,还是活用东亚朝贡规则的政治能人?)
			》
 售價:HK$ 
			64.9
 
  《 
			锦衣行 (《白衣公卿》影视原著小说)
			》
 售價:HK$ 
			54.8
 
  《 
			乘风而上(美依礼芽中文自传)
			》
 售價:HK$ 
			85.8
 
 
 | 
         
          | 編輯推薦: |   
          | 本书遵循教指委相关指导文件和高等院校学生学习规律编写而成。践行四新理念,融入思政元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贯穿了以设计为主线的思想,将全书内容进行了有机组合。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机构的组成和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性能分析、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凸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机构及其设计、轮系及其设计、其他常用机构、机械系统动力学设计、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及机构的创新设计。为了便于读者掌握重点内容及拓宽知识面,每章前都有引言、每章后都有“知识要点与拓展”。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每章节都先提出问题,注重启发,做到内容前后呼应。在本书最后提出了展望,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的能力为目标,将传统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和进行机械设计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加入其中,为提高“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本书在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配有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书主要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非机械类学生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  
         
          | 目錄: |   
          | 目 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机械的基本概念1
 111机器1
 112机构3
 12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3
 13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4
 14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和学习本课程的
 目的5
 15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6
 第2章机构的组成和结构分析7
 21机构的组成7
 211构件及其分类7
 212运动副及其分类8
 213运动链与机构9
 22机构运动简图及其绘制10
 221机构运动简图10
 222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10
 23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13
 231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13
 232平面机构自由度与约束的关系及
 自由度计算公式14
 233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几个
 问题16
 24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
 分析18
 241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18
 242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22
 25空间机构简介23
 251空间机构自由度简介23
 252空间机构的自由度计算23
 26工业机器人机构25
 知识要点与拓展26
 思考题及习题27
 第3章平面机构的性能分析30
 31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30
 311瞬心法及其应用30
 312杆组法及其应用32
 32平面机构的力分析40
 321力分析的基本知识40
 322用杆组法对平面机构进行动态
 静力分析42
 323运动副中的摩擦及考虑摩擦时
 机构的受力分析43
 324机械效率48
 325机械的自锁49
 知识要点与拓展51
 思考题及习题52
 第4章连杆机构及其设计56
 41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57
 411铰链四杆机构中曲柄存在的
 条件57
 412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
 演化58
 413具有移动副的四杆机构及其
 演化60
 42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62
 421急回特性及行程速比系数K62
 422压力角与传动角63
 423机构的死点位置63
 424连杆机构运动的连续性64
 43平面连杆机构设计64
 431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64
 432用图解法设计四杆机构65
 433用解析法设计四杆机构67
 434用实验法设计四杆机构72
 44多杆机构74
 45杆件组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75
 知识要点与拓展77
 思考题及习题78
 第5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81
 51凸轮机构的类型及应用81
 511凸轮机构的组成及应用81
 512凸轮机构的分类82
 52推杆的运动规律设计83
 521凸轮机构的运动循环和基本
 概念84
 522推杆常用的运动规律84
 523运动规律的组合及其选择88
 53平面凸轮的轮廓设计89
 531平面凸轮轮廓设计的基本原理89
 532用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线89
 533用解析法设计凸轮轮廓线92
 54凸轮机构基本尺寸设计95
 541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及其许用值95
 542凸轮基圆半径的确定96
 543滚子半径的选择97
 544平底宽度的确定98
 545推杆偏置方向的选择98
 知识要点与拓展98
 思考题及习题99
 第6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101
 61齿轮机构的特点及类型101
 611平面齿轮机构101
 612空间齿轮机构102
 62齿轮齿廓的设计103
 621齿廓啮合基本定律103
 622渐开线齿廓104
 63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106
 631渐开线齿廓能满足定传动比
 要求106
 632啮合线为一条定直线106
 633渐开线齿轮传动具有中心距
 可分性107
 64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及几何
 尺寸107
 641齿轮的各部分名称107
 642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参数108
 643齿轮各部分的基本尺寸109
 644任意圆上的齿厚110
 65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
 传动110
 651一对渐开线齿轮的正确啮合
 条件111
 652一对渐开线齿轮的啮合过程111
 653一对渐开线齿轮连续传动条件112
 654标准中心距a与实际中心距a′113
 66渐开线齿廓的加工与变位115
 661展成法加工齿轮116
 662用标准齿条形刀具切制齿轮117
 663根切现象及其避免方法118
 664变位齿轮传动120
 67斜齿圆柱齿轮传动124
 671斜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及啮合
 特点124
 672斜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125
 673一对斜齿轮的啮合传动127
 674斜齿轮的当量齿轮与当量齿数128
 675斜齿轮传动的主要优缺点130
 68交错轴斜齿轮传动130
 681交错轴斜齿轮的几何关系130
 682交错轴斜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131
 683传动比和从动轮转向131
 684交错轴斜齿轮传动的优缺点132
 69蜗杆传动132
 691蜗杆传动及其特点132
 692蜗杆传动的类型133
 693蜗杆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133
 694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
 尺寸134
 610锥齿轮传动135
 6101锥齿轮传动概述135
 6102直齿锥齿轮齿廓的形成136
 6103背锥及当量齿数136
 6104直齿锥齿轮传动的几何参数和
 尺寸计算137
 611非圆齿轮机构138
 612其他齿轮机构简介139
 6121圆弧齿廓齿轮139
 6122摆线齿轮机构140
 6123抛物线齿轮141
 613齿轮传动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141
 知识要点与拓展143
 思考题及习题143
 第7章轮系及其设计146
 71轮系及其分类146
 711定轴轮系146
 712周转轮系146
 713复合轮系147
 72定轴轮系的传动比148
 72
 |  
         
          | 內容試閱: |   
          |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本书是在第 4 版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新工科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想,及《高等学校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为指导思想修订而成的。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贯穿了以设计为主线的思想,将全书内容进行了有机组合。在此次修订中,在保持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做了以下调整和补充:
 1)根据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在重要的知识点中增加工业机器人方面的应用,对传统的机械原理内容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拓展,启发学生利用工业机器人这一典型的学科交叉实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综合能力。
 2)从“机械原理”在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总体框架中所处的地位出发,本着“以设计为主线,分析为设计服务”的思想,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的能力为目标,将传统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和进行机械设计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加入其中,为提高“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以满足新工科背景与智能装备制造新形势下学生对新知识边界结构的需求。
 3)本书以二维码形式引入了“冯如的飞机”“中国创造:外骨骼机器人”“中国创造:彩云号”等视频,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其中,从而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科技自立自强意识,助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
 本书由哈尔滨工业大学 (威海)刘会英、山东建筑大学张明勤、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徐宁修订完成。其中,刘会英、张明勤合编第 1 章,刘会英编写第 6~8 章,张明勤编写第 2、9、10 章,徐宁编写第 3~5章。
 本书承蒙天津大学张策教授和北京科技大学翁海珊教授的精心审阅,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