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7)
			》
 售價:HK$ 
			93.5
 
  《 
			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民法之诉
			》
 售價:HK$ 
			85.8
 
  《 
			问心三部曲 追问初心撕裂 名家力荐 持续畅销的现象级作品
			》
 售價:HK$ 
			129.8
 
  《 
			风声(珍藏纪念版,全4册)
			》
 售價:HK$ 
			173.8
 
  《 
			美学四讲
			》
 售價:HK$ 
			71.5
 
  《 
			不可辨识的生命—影像 融合文化研究、后现代视角与图像学,评析戏剧影视艺术,洞察社会思潮,思想美学并重
			》
 售價:HK$ 
			85.8
 
  《 
			大国重器—中国盾构机创新发展之路
			》
 售價:HK$ 
			118.8
 
  《 
			长路行(带你看民国顶级书香世家的真实生活日常)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 一本基于UVM验证方法学的针对芯片验证实际工程场景的技术专题工具书,包括多种实际问题场景下的解决专题。 不同于带领读者学习基础用法,本书分为多个专题,每个专题专注解决一种芯片验证场景下的工程问题,相关技术工程师可以快速参考并复现解决思路和步骤,实用性强。
 详细描述了每个专题要解决的问题、背景、解决的思路、基本原理、步骤,并给出了示例代码供参考。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基于UVM验证方法学的针对芯片验证实际工程场景的技术专题工具书,包括对多种实际问题场景下的解决专题,推荐作为UVM的进阶教材进行学习。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不同于带领读者学习UVM的基础用法,本书分为多个专题,每个专题专注解决一种芯片验证场景下的工程问题,相关技术工程师可以快速参考并复现解决思路和步骤,实用性强。本书详细描述了每个专题要解决的问题、背景,解决的思路、基本原理、步骤,并给出了示例代码供参考。
 本书适合具备一定基础的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或者相关领域的技术工程人员进行阅读学习,书中针对多种芯片验证实际工程场景给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法,具备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并且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  
         
          | 關於作者: |   
          | 马骁,东南大学集成电路专业硕士,已申请芯片验证领域多个专利,网易云课堂“芯片验证:UVM理论与实战”“芯片验证:Python脚本理论与实战”等课程的作者。 |  
         
          | 目錄: |   
          | 本书源码 
 第1章可重用的UVM验证环境
 1.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1.1.1现有方案
 1.1.2主要缺陷
 1.2解决的技术问题
 1.3提供的技术方案
 1.3.1结构
 1.3.2原理
 1.3.3优点
 1.3.4具体步骤
 第2章interface快速声明、连接和配置传递的方法
 2.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2.1.1现有方案
 2.1.2主要缺陷
 2.2解决的技术问题
 2.3提供的技术方案
 2.3.1结构
 2.3.2原理
 2.3.3优点
 2.3.4具体步骤
 第3章在可重用验证环境中连接interface的方法
 3.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3.1.1现有方案
 3.1.2主要缺陷
 3.2解决的技术问题
 3.3提供的技术方案
 3.3.1结构
 3.3.2原理
 3.3.3优点
 3.3.4具体步骤
 
 
 第4章支持结构体端口数据类型的连接interface的方法
 4.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4.1.1现有方案
 4.1.2主要缺陷
 4.2解决的技术问题
 4.3提供的技术方案
 4.3.1结构
 4.3.2原理
 4.3.3优点
 4.3.4具体步骤
 第5章快速配置和传递验证环境中配置对象的方法
 5.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5.1.1现有方案
 5.1.2主要缺陷
 5.2解决的技术问题
 5.3提供的技术方案
 5.3.1结构
 5.3.2原理
 5.3.3优点
 5.3.4具体步骤
 第6章对采用reactive slave方式验证的改进方法
 6.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6.1.1现有方案
 6.1.2主要缺陷
 6.2解决的技术问题
 6.3提供的技术方案
 6.3.1结构
 6.3.2原理
 6.3.3优点
 6.3.4具体步骤
 第7章应用sequence反馈机制的激励控制方法
 7.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7.1.1现有方案
 7.1.2主要缺陷
 7.2解决的技术问题
 7.3提供的技术方案
 7.3.1结构
 7.3.2原理
 7.3.3优点
 7.3.4具体步骤
 第8章应用uvm_tlm_analysis_fifo的激励控制方法
 8.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8.1.1现有方案
 8.1.2主要缺陷
 8.2解决的技术问题
 8.3提供的技术方案
 8.3.1结构
 8.3.2原理
 8.3.3优点
 8.3.4具体步骤
 第9章快速建立DUT替代模型的记分板标准方法
 9.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9.1.1现有方案
 9.1.2主要缺陷
 9.2解决的技术问题
 9.3提供的技术方案
 9.3.1结构
 9.3.2原理
 9.3.3优点
 9.3.4具体步骤
 第10章支持乱序比较的记分板的快速实现方法
 10.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10.1.1现有方案
 10.1.2主要缺陷
 10.2解决的技术问题
 10.3提供的技术方案
 10.3.1结构
 10.3.2原理
 10.3.3优点
 10.3.4具体步骤
 第11章对固定延迟输出结果的RTL接口信号的monitor的简便方法
 11.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11.1.1现有方案
 11.1.2主要缺陷
 11.2解决的技术问题
 11.3提供的技术方案
 11.3.1结构
 11.3.2原理
 11.3.3优点
 11.3.4具体步骤
 第12章监测和控制DUT内部信号的方法
 12.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12.1.1现有方案
 12.1.2主要缺陷
 12.2解决的技术问题
 12.3提供的技术方案
 12.3.1结构
 12.3.2原理
 12.3.3优点
 12.3.4具体步骤
 第13章向UVM验证环境中传递设计参数的方法
 13.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13.1.1现有方案
 13.1.2主要缺陷
 13.2解决的技术问题
 13.3提供的技术方案
 13.3.1结构
 13.3.2原理
 13.3.3优点
 13.3.4具体步骤
 第14章对设计与验证平台连接集成的改进方法
 14.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14.1.1现有方案
 14.1.2主要缺陷
 14.2解决的技术问题
 14.3提供的技术方案
 14.3.1结构
 14.3.2原理
 14.3.3优点
 14.3.4具体步骤
 第15章应用于路由类模块设计的transaction调试追踪和控制的方法
 15.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15.1.1现有方案
 15.1.2主要缺陷
 15.2解决的技术问题
 15.3提供的技术方案
 15.3.1结构
 15.3.2原理
 15.3.3优点
 15.3.4具体步骤
 第16章使用UVM sequence item对包含layered protocol的RTL设计进行验证的
 简便方法
 16.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16.1.1现有方案
 16.1.2主要缺陷
 16.2解决的技术问题
 16.3提供的技术方案
 16.3.1结构
 16.3.2原理
 16.3.3优点
 16.3.4具体步骤
 第17章应用于VIP的访问者模式方法
 17.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17.1.1现有方案
 17.1.2主要缺陷
 17.2解决的技术问题
 17.3提供的技术方案
 17.3.1结构
 17.3.2原理
 17.3.3优点
 17.3.4具体步骤
 第18章设置UVM目标phase的额外等待时间的方法
 18.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18.1.1现有方案
 18.1.2主要缺陷
 18.2解决的技术问题
 18.3提供的技术方案
 18.3.1结构
 18.3.2原理
 18.3.3优点
 18.3.4具体步骤
 第19章基于UVM验证平台的仿真结束机制
 19.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19.1.1现有方案
 19.1.2主要缺陷
 19.2解决的技术问题
 19.3提供的技术方案
 19.3.1结构
 19.3.2原理
 19.3.3优点
 19.3.4具体步骤
 第20章记分板和断言检查相结合的验证方法
 20.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20.1.1现有方案
 20.1.2主要缺陷
 20.2解决的技术问题
 20.3提供的技术方案
 20.3.1结构
 20.3.2原理
 20.3.3优点
 20.3.4具体步骤
 第21章支持错误注入验证测试的验证平台
 21.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21.1.1现有方案
 21.1.2主要缺陷
 21.2解决的技术问题
 21.3提供的技术方案
 21.3.1结构
 21.3.2原理
 21.3.3优点
 21.3.4具体步骤
 第22章一种基于bind的ECC存储注错测试方法
 22.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22.1.1现有方案
 22.1.2主要缺陷
 22.2解决的技术问题
 22.3提供的技术方案
 22.3.1结构
 22.3.2原理
 22.3.3优点
 22.3.4具体步骤
 第23章在验证环境中更优的枚举型变量的声明使用方法
 23.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23.1.1现有方案
 23.1.2主要缺陷
 23.2解决的技术问题
 23.3提供的技术方案
 23.3.1结构
 23.3.2原理
 23.3.3优点
 23.3.4具体步骤
 第24章基于UVM方法学的SVA封装方法
 24.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24.1.1现有方案
 24.1.2主要缺陷
 24.2解决的技术问题
 24.3提供的技术方案
 24.3.1结构
 24.3.2原理
 24.3.3优点
 24.3.4具体步骤
 第25章增强对SVA调试和控制的方法
 25.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25.1.1现有方案
 25.1.2主要缺陷
 25.2解决的技术问题
 25.3提供的技术方案
 25.3.1结构
 25.3.2原理
 25.3.3优点
 25.3.4具体步骤
 第26章针对芯片复位测试场景下的验证框架
 26.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26.1.1现有方案
 26.1.2主要缺陷
 26.2解决的技术问题
 26.3提供的技术方案
 26.3.1结构
 26.3.2原理
 26.3.3优点
 26.3.4具体步骤
 第27章采用事件触发的芯片复位测试方法
 27.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27.1.1现有方案
 27.1.2主要缺陷
 27.2解决的技术问题
 27.3提供的技术方案
 27.3.1结构
 27.3.2原理
 27.3.3优点
 27.3.4具体步骤
 第28章支持多空间域的芯片复位测试方法
 28.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28.1.1现有方案
 28.1.2主要缺陷
 28.2解决的技术问题
 28.3提供的技术方案
 28.3.1结构
 28.3.2原理
 28.3.3优点
 28.3.4具体步骤
 第29章对参数化类的压缩处理技术
 29.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29.1.1现有方案
 29.1.2主要缺陷
 29.2解决的技术问题
 29.3提供的技术方案
 29.3.1结构
 29.3.2原理
 29.3.3优点
 29.3.4具体步骤
 第30章基于UVM的中断处理技术
 30.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30.1.1现有方案
 30.1.2主要缺陷
 30.2解决的技术问题
 30.3提供的技术方案
 30.3.1结构
 30.3.2原理
 30.3.3优点
 30.3.4具体步骤
 第31章实现覆盖率收集代码重用的方法
 31.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31.1.1现有方案
 31.1.2主要缺陷
 31.2解决的技术问题
 31.3提供的技术方案
 31.3.1结构
 31.3.2原理
 31.3.3优点
 31.3.4具体步骤
 第32章对实现覆盖率收集代码重用方法的改进
 32.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32.1.1现有方案
 32.1.2主要缺陷
 32.2解决的技术问题
 32.3提供的技术方案
 32.3.1结构
 32.3.2原理
 32.3.3优点
 32.3.4具体步骤
 第33章针对相互依赖的成员变量的随机约束方法
 33.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33.1.1现有方案
 33.1.2主要缺陷
 33.2解决的技术问题
 33.3提供的技术方案
 33.3.1结构
 33.3.2原理
 33.3.3优点
 33.3.4具体步骤
 第34章对随机约束程序块的控制管理及重用的方法
 34.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34.1.1现有方案
 34.1.2主要缺陷
 34.2解决的技术问题
 34.3提供的技术方案
 34.3.1结构
 34.3.2原理
 34.3.3优点
 34.3.4具体步骤
 第35章随机约束和覆盖组同步技术
 35.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35.1.1现有方案
 35.1.2主要缺陷
 35.2解决的技术问题
 35.3提供的技术方案
 35.3.1结构
 35.3.2原理
 35.3.3优点
 35.3.4具体步骤
 第36章在随机约束对象中实现多继承的方法
 36.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36.1.1现有方案
 36.1.2主要缺陷
 36.2解决的技术问题
 36.3提供的技术方案
 36.3.1结构
 36.3.2原理
 36.3.3优点
 36.3.4具体步骤
 第37章支持动态地址映射的寄存器建模方法
 37.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37.1.1现有方案
 37.1.2主要缺陷
 37.2解决的技术问题
 37.3提供的技术方案
 37.3.1结构
 37.3.2原理
 37.3.3优点
 37.3.4具体步骤
 第38章对寄存器突发访问的建模方法
 38.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38.1.1现有方案
 38.1.2主要缺陷
 38.2解决的技术问题
 38.3提供的技术方案
 38.3.1结构
 38.3.2原理
 38.3.3优点
 38.3.4具体步骤
 第39章基于UVM存储模型的寄存器突发访问的建模方法
 39.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39.1.1现有方案
 39.1.2主要缺陷
 39.2解决的技术问题
 39.3提供的技术方案
 39.3.1结构
 39.3.2原理
 39.3.3优点
 39.3.4具体步骤
 第40章寄存器间接访问的验证模型实现框架
 40.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40.1.1现有方案
 40.1.2主要缺陷
 40.2解决的技术问题
 40.3提供的技术方案
 40.3.1结构
 40.3.2原理
 40.3.3优点
 40.3.4具体步骤
 第41章基于UVM的存储建模优化方法
 41.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41.1.1现有方案
 41.1.2主要缺陷
 41.2解决的技术问题
 41.3提供的技术方案
 41.3.1结构
 41.3.2原理
 41.3.3优点
 41.3.4具体步骤
 第42章对片上存储空间动态管理的方法
 42.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42.1.1现有方案
 42.1.2主要缺陷
 42.2解决的技术问题
 42.3提供的技术方案
 42.3.1结构
 42.3.2原理
 42.3.3优点
 42.3.4具体步骤
 42.3.5算法性能测试
 42.3.6备注
 第43章简便且灵活的寄存器覆盖率统计收集方法
 43.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43.1.1现有方案
 43.1.2主要缺陷
 43.2解决的技术问题
 43.3提供的技术方案
 43.3.1结构
 43.3.2原理
 43.3.3优点
 43.3.4具体步骤
 第44章模拟真实环境下的寄存器重配置的方法
 44.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44.1.1现有方案
 44.1.2主要缺陷
 44.2解决的技术问题
 44.3提供的技术方案
 44.3.1结构
 44.3.2原理
 44.3.3优点
 44.3.4具体步骤
 第45章使用C语言对UVM环境中寄存器的读写访问方法
 45.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45.1.1现有方案
 45.1.2主要缺陷
 45.2解决的技术问题
 45.3提供的技术方案
 45.3.1结构
 45.3.2原理
 45.3.3优点
 45.3.4具体步骤
 第46章提高对寄存器模型建模代码可读性的方法
 46.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46.1.1现有方案
 46.1.2主要缺陷
 46.2解决的技术问题
 46.3提供的技术方案
 46.3.1结构
 46.3.2原理
 46.3.3优点
 46.3.4具体步骤
 第47章兼容UVM的供应商存储IP的后门访问方法
 47.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47.1.1现有方案
 47.1.2主要缺陷
 47.2解决的技术问题
 47.3提供的技术方案
 47.3.1结构
 47.3.2原理
 47.3.3优点
 47.3.4具体步骤
 47.3.5备注
 第48章应用于芯片领域的代码仓库管理方法
 48.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48.1.1现有方案
 48.1.2主要缺陷
 48.2解决的技术问题
 48.3提供的技术方案
 48.3.1结构
 48.3.2原理
 48.3.3优点
 48.3.4具体步骤
 第49章DPI多线程仿真加速技术
 49.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49.1.1现有方案
 49.1.2主要缺陷
 49.2解决的技术问题
 49.3提供的技术方案
 49.3.1结构
 49.3.2原理
 49.3.3优点
 49.3.4具体步骤
 第50章基于UVM验证平台的硬件仿真加速技术
 50.1背景技术方案及缺陷
 50.1.1现有方案
 50.1.2主要缺陷
 50.2解决的技术问题
 50.3提供的技术方案
 50.3.1结构
 50.3.2原理
 50.3.3优点
 50.3.4具体步骤
 |  
         
          | 內容試閱: |   
          | 20世纪 90 年代末,相关硬件语言和验证方法学库文件不断发展,开始解决抽象和可扩展性问题。e语言带来了随机约束验证特性,并且通过eRM验证方法引出了代理和功能覆盖的关键概念,但所有这些特性都和特定的EDA软件进行了捆绑。不久后,SystemVerilog 语言从 Vera 和 Superlog 演变而来,并与 Verilog进行了合并。 2006年,西门子EDA发布了AVM作为开源类库。它最初是 SystemC TLM 标准的 SystemVerilog 实现,但很快发展为支持标准化测试平台的方法。随后,西门子 EDA 和 Cadence 合作开发了 OVM,并于2008年1月OVM 首次发布。这是一个开源的SystemVerilog类库,结合了 eRM 和 AVM的功能特性,创建了一种被用户社区认为是可行的方法,因为他们不再被迫使用被捆绑的特定EDA软件。随着多家公司开始提供验证 IP (VIP),OVM 的使用开始增加。
 2010年4月,Accellera VIP互操作性技术委员会投票决定将在 OVM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以制定验证方法学的行业标准,于是Synopsys 、西门子 EDA 、Cadence及用户社区一起努力创建了 UVM,该 UVM 主要基于 OVM,并补充了对运行阶段(Runtime Phases)、寄存器包(Register Package)和 TLM2 的支持。
 接过 AVM 和 OVM 的接力棒,UVM 被开发为一个开源的SystemVerilog 库,旨在使其可以在任何支持IEEE 1800 SystemVerilog标准的EDA仿真平台上运行——此举旨在促进仿真验证平台形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环境。如今,基于 UVM的VIP 及 UVM 的仿真环境可以在不同EDA仿真平台之间轻松迁移。拥有行业标准方法带来了许多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验证团队可以专注于开发验证环境和测试用例,而不必从头开始开发基于项目或公司的方法和测试平台基础设施,从而大大提升了效率。
 而在验证实际工作场景中,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因此本书基于芯片验证中广泛使用的UVM验证方法学,给出了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以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或相关专业在校生参考和学习。
 
 本书内容
 本书是基于UVM验证方法学的针对芯片验证实际工程场景的技术专题工具书,包括对多种实际问题场景下的解决专题,推荐作为UVM的进阶教材进行学习。
 第1章介绍可重用的UVM验证环境,给出了搭建可重用环境的思路和方法。
 第2~4章介绍待测设计(DUT)与测试平台连接的方法。
 第5章介绍在测试平台中进行配置对象的快速配置和传递的方法。
 第6章对reactive slave方式验证给出了分析和验证环境搭建的方法。
 第7章和第8章介绍对于激励控制的方法。
 第9章和第10章介绍对于记分板的快速实现方法。
 第11章介绍对于固定延迟输出结果的RTL接口信号的监测方法。
 第12章介绍监测和控制DUT内部信号的方法。
 第13章介绍向基于UVM的验证环境中传递设计参数的方法。
 第14章介绍验证平台和设计之间连接集成的改进方法。
 第15章和第16章介绍事务级数据的调试追踪和对layered protocol设计验证的简便方法。
 第17章介绍应用于VIP的访问者模式方法。
 第18章介绍设置UVM目标phase的额外等待时间的方法。
 第19章介绍基于UVM验证平台的仿真结束机制。
 第20章介绍记分板和断言检查相结合的验证方法。
 第21章介绍支持错误注入测试的验证平台的搭建方法。
 第22章介绍一种基于bind的ECC存储注错测试方法。
 第23章介绍在验证环境中使用枚举型变量的改进方法。
 第24章和第25章介绍基于UVM的SVA封装、调试和控制的方法。
 第26~28章介绍多种对于芯片复位的测试方法。
 第29章介绍对参数化类的压缩处理方法。
 第30章介绍基于UVM的中断处理方法。
 第31章和第32章介绍提高覆盖率代码的可重用方法。
 第33~36章介绍基于UVM的多种场景下的随机约束方法。
 第37章介绍支持动态地址映射的寄存器建模方法。
 第38章和第39章介绍对寄存器突发访问的建模方法。
 第40章介绍对于寄存器间接访问的建模方法。
 第41章介绍对于UVM存储建模的优化方法。
 第42章介绍对片上存储空间动态管理的方法。
 第43章介绍简便灵活的寄存器覆盖率统计收集方法。
 
 
 第44章模拟真实环境下寄存器重配置验证的方法。
 第45章介绍在UVM环境中使用C语言对寄存器进行读写访问的方法。
 第46章介绍提高对寄存器模型建模代码可读性的方法。
 第47章介绍兼容UVM的供应商存储IP的后门访问方法。
 第48章介绍应用于芯片领域的代码仓库管理方法。
 第49章介绍DPI多线程仿真加速的方法。
 第50章介绍基于UVM验证平台的硬件仿真加速技术。
 
 本书特色
 (1) 不同于带领读者学习UVM的基础用法,本书分为多个专题,每个专题专注于解决一种芯片验证场景下的工程问题,相关技术工程师可以快速参考并复现解决思路和步骤,实用性强。
 (2) 本书详细描述了每个专题要解决的问题、背景、解决的思路、基本原理和步骤,并给出了示例代码以供参考。
 
 读者对象
 (1) 具备一定基础的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
 (2) 相关领域的技术工程人员。
 
 学习建议
 (1) 本书由一个个较为独立的技术专题组成,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包括SystemVerilog、UVM及一些硬件常识。
 (2) 可以按照章节顺序进行学习,也可根据兴趣或实际工程需要选择部分章节进行学习。
 (3) 本书中的代码示例部分,有部分代码是伪代码,仅作为示例进行讲解,需要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行进行工程实践应用,以应对不同项目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扫描目录上方二维码可下载本书源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24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