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百越:公元前10至前3世纪东南沿海的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售價:HK$ 
			162.8
			 
			 
	
			  
			《 
			面向全球南方——欧盟与新兴经济体战略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86.9
			 
			 
	
			  
			《 
			罗马法与欧洲:一种法律文化的历史
			》 
			 售價:HK$ 
			68.2
			 
			 
	
			  
			《 
			英国大历史:时间线上读懂英国3000年,全球化视角下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与动荡
			》 
			 售價:HK$ 
			64.9
			 
			 
	
			  
			《 
			掌心物语:玩转棉花娃娃一本通
			》 
			 售價:HK$ 
			86.9
			 
			 
	
			  
			《 
			永恒的时光之旅
			》 
			 售價:HK$ 
			96.8
			 
			 
	
			  
			《 
			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十二讲(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
			》 
			 售價:HK$ 
			42.9
			 
			 
	
			  
			《 
			古代以色列人及其宗教的兴起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何为手帖—— 
 文人间的书信便条,因为书法之美,流传下来,成为后世临摹写字的“帖”。然而,“帖”更是同时具有“私密”、“随性”却又极为贴近“真实”、“率性”的文体。 
 蒋勋以为—— 
 手帖其实不是书法,是洞澈生活的空灵明净小品。 
 暧昧迷离、若即若离,构成读“帖”时奇特的一种魅惑力量。
           |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通过“手帖”讲述南朝动人故事的美学作品。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魏晋时期,“手帖”是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由于字体的漂亮,后来逐渐被保存珍藏,装裱成册页卷轴,转变成练习书写、欣赏书法的模板,“帖”的内涵才从“书信”扩大为习字的书法模板。 
 这些“手帖”──文人间的书信便条,因为书法之美,流传下来,成为后世临摹写字的“帖”。然而,“帖”更是同时具有“私密”、“随性”却又极为贴近“真实”、“率性”的文体。暧昧迷离、若即若离,构成读“帖”时奇特的一种魅惑力量。
           | 
         
       
      
      
      
         
          | 關於作者: | 
         
         
          |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他的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代表作有《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美的沉思》《吴哥之美》《舍得,舍不得》《少年台湾》《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此时众生》《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等。
           | 
         
       
      
      
      
      
         
          | 目錄: 
           | 
         
         
           
            第一辑 平复帖 
 火箸画灰——《平复帖》种种 
 平复帖——陆机 
 陆机——“华亭鹤唳” 
 会稽鸡 
 顾荣——“彦先” 
 贺循——“彦先” 
 晋人残纸 
 鬼子敢尔 
 羊酪与莼羹 / 
 
 第二辑 万岁通天帖 
 姨母帖 初月帖 
 疖肿帖 新月帖 
 甘九日帖 柏酒帖 一日无申帖 
 
 第三辑 十七帖 
 周抚 
 旃罽帖 
 三希堂 
 静佳眠——适得帖 
 东篱 
 远宦帖——救命 
 寒切帖 
 上虞谢安 
 王谢堂前 
 积雪凝寒 
 得示帖 
 奉对帖 
 榜书 
 伯远帖 
 妹至帖 
 容止 
 执手帖 
 噉 
 平城京 
 大福 
 小津 
 花事 
 书空 
 永和九年 
 苦楝 
 声明 
 蛇惊 
 智永 
 跋 手帖 
 附录 东坡《临江仙》
           | 
         
       
      
      
      
         
          | 內容試閱: 
           | 
         
         
           
            手帖 
 四月底,觉得花季都过了,其实不然。走在河岸边,黄槿的花开得正盛。朋友中认识黄槿的不多。小时候家住在河边,在未经整理的河滩烂泥地常有密聚的黄槿。树干不挺拔,枝茎扭曲错乱,结成木瘿疙瘩,像古人批评的朽木。很难拿来做家具栋梁,却使人想起庄子说的“无用”之材,因为“无用”才逃过人们的砍伐吧。 
 黄槿却不是完全无用,黄槿巴掌大、椭圆、近似心形的叶子,台湾民间常采来衬垫糯米粿。红的龟粿衬着黄槿的绿叶,是童年鲜明的记忆。 
 小时候在河滩玩耍,在密密的黄槿树丛里钻来钻去,常常会看到一只死猫的尸体,悬挂在不高的黄槿树枝上,腐烂了,嗡聚着一群苍蝇,发着恶臭。 
 黄槿,姿态低矮虬曲,有点卑微猥琐,生长在肮脏的烂泥滩,悬挂着动物腐臭尸体。这样的树木,好像很少人注意到它也开着美丽的花。 
 然而,黄槿的花的确是美丽的。 
 黄槿花是娇嫩黄色,小茶杯那样大小,五瓣裂萼。花蒂处圈成筒状,上端顺时针向外翻转。形状优美,像一盏清初官窑的鹅黄细瓷茶盅。特别是映照着阳光,花瓣透明成黄金色,花瓣一丝一丝的筋脉细纹,整齐洁净,清晰可见,使人想起女子藏在腰间的细丝绢帕。 
 黄槿花最美的地方是花蕊深处一抹深艳的紫色。包围在一片嫩黄色间,那浓艳的紫使人触目惊心。一枝强壮的雄蕊从墨紫深处直伸出来,颤颤巍巍,全心绽放,透露生命在春天肆无忌惮的繁殖欲望。 
 黄槿是顽强的植物,耐风,耐干旱,耐盐碱,因此常常蔓生在海河交界的岸边,在潮汐来去迅速的烂泥河滩。 
 很少人认识黄槿,或许是因为这花凋落特别快,还开得盛艳,却一朵一朵掉落一地。 
 散步时,常常是因为看到地上落花,才发现有一株黄槿树。 
 花掉落地上,也还完整。我捡起来把玩,黄紫的色彩对比,花瓣迷离的筋脉,都如常鲜艳,但已经凋落了。 
 人们能够认识的花有时是可以瓶插赏玩供养的花,黄槿来去迅速,它的美,顷刻凋零,不容有长久记忆。 
 有时候看王羲之的手帖,会无端想起初到南方的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花?王羲之如果确切生在公元303年,那么,在311年永嘉之乱的时候他应该是九岁或十岁的孩子。 
 跟随在父母亲人后面,一大家子,匆匆忙忙,在战乱中从北方向南方逃难。这么大的孩子,在兵荒马乱的路途中,看到了什么? 
 沿途倒下去饿死、累死、被杀死或病死的人,随意挖了坑掩埋;或者,只是抓一些枯草稍稍遮掩,不多久就被饿慌了的野犬啃食拖走。 
 永嘉之乱,西晋政权瓦解,南下的游牧民族四处屠杀,动则数万人。 
 贵族士绅家庭向南逃亡,留在北方的祖先坟墓被毁坏,刨挖棺椁,盗劫财物珍宝,尸体随意丢弃。 
 王羲之的家族是北方豪族,他的伯父王导在战乱中辅佐晋元帝在南京建立政权,联合南方士族,稳定了局势。他们在北方的祖坟正是敌人一再毁坏荼毒的对象。 
 王羲之的《丧乱帖》里说的是——“先墓再离荼毒”,祖坟再一次被破坏蹂躏,“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那是残酷到无法想象的年代,那是号啕大哭的年代,那是人性被摧毁绝望无告的年代,痛到心被贯穿,痛到肝被贯穿,痛,却无可奈何。 
 王羲之的手帖里重复用得最多的词句是“奈何奈何”。 
 战争、死亡、亲人的流离失所,生命的被践踏荼毒,大概可以想象自那以后,王羲之看到的、听到的、谈论的,都是死亡、灾难、哀祸。 
 他给朋友写信说:“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 
 “手帖”像南方岁月里一则一则哀伤的故事,那么哀伤,因此他常常只是淡淡地写信问朋友——“卿佳不?” 
 你还好吗? 
 读着南朝的手帖,我还是在想:王羲之初到南方,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