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救命有术 》 售價:HK$ 74.8 ![]() 《 DK企业运营手册(全彩) 》 售價:HK$ 120.8 ![]()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2200.0 ![]()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86.9 ![]()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52.8 ![]() 《 绝美克孜尔:细品中国石窟奇迹 》 售價:HK$ 184.8 ![]()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63.8 ![]()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118.8 |
| 編輯推薦: |
| 《北京士大夫》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群像,而是有关北京地区士大夫文化的简史,它介绍了士大夫阶层的变化、选拔方式、生活特色、政治文化贡献等,是一部系统了解北京地区士大夫文化的历史随笔。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从北京史的角度对士大夫阶层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从先秦至清末,作者以全面、独特的角度解读了北京士大夫阶层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征,并择取清末七位比较典型的人士进行了重点剖析,讲述了他们在时代背景下的人生浮沉。 |
| 關於作者: |
| 方彪退休前曾为出版社历史文化类编辑,退休后任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西城区文史学会副会长、北京社科联理事,专攻北京学、北京史、北京文化研究,已出版《北京简史》《问道北大》等图书。 |
| 目錄: |
|
目 录
第一章 士大夫综论 / 1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士大夫 / 1 第二节 京城士大夫 / 5 第三节 风华正茂的童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士 / 8 第四节 士大夫与诸子百家 / 11 第二章 缠足跋涉两千年——秦统一以后的士大夫综论 / 32 第一节 两千多年的大徘徊 / 33 第二节 君为臣纲 / 40 第三节 “大棍子”与“裹脚布”/ 44 第四节 心灵与躯壳的扭曲 / 47 第五节 读书与臣节——刘项原来不读书 / 48 第三章 士大夫文化的特征 / 50 第一节 儒家思想与儒家文化 / 50 第二节 士大夫文化与人民性 / 51 第三节 阳春白雪 / 53 第四节 北京士大夫文化的特征 / 55 第四章 燕国的士 / 58 第一节 方士 / 58 第二节 邹衍谈天 / 60 第三节 燕昭王金台招士 / 62 第四节 士为知己者死 / 642 北京士大夫 第五节 朝秦暮楚亦何妨 / 65 第六节 燕士数风流 / 66 第五章 焚书坑儒——暴政下的燕士 / 68 第一节 韬光养晦的岁月 / 68 第二节 海上仙山,海滨宫阙 / 72 第三节 旧燕风云 / 74 第六章 两汉征辟察举制度下的幽州士大夫 / 77 第一节 马背上的士 / 77 第二节 征辟与察举 / 79 第三节 士与士大夫 / 81 第四节 初显风采 / 82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下的幽州士大夫 / 85 第一节 豪门势力的扩张 / 85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 86 第三节 学以家传、家以学显的幽州士族 / 87 第四节 九品中正制的流弊 / 88 第八章 隋唐科举制度下的幽州士大夫 / 90 第一节 再现辉煌——新形势下的大统一 / 90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初辉 / 95 第三节 幽州的士大夫阶层 / 100 第九章 辽蕃汉并行政治体制下的燕京士大夫 / 108 第一节 华夏皇冠——耶律氏以胜利者的身份越过了长城 / 108 第二节 蕃汉并行的政治体制 / 112 第三节 蕃汉通行的科举制度 / 115 第四节 辽代燕京士大夫文化 / 117目? 录 目?录 3 第五节 儒僧文化的悟思 / 121 第十章 金中都的士大夫 / 126 第一节 华夏皇冠——完颜氏正位中原 / 126 第二节 金初人口大迁徙 / 130 第三节 中都豪门 / 131 第四节 儒学与科举 / 132 第五节 中都的士大夫阶层 / 134 第六节 北方文薮 / 137 第七节 试评南北两都的士大夫 / 139 第十一章 元大都的士大夫 / 156 第一节 华夏皇冠——孛儿只斤氏统一了全国 / 156 第二节 大都的崛起 / 160 第三节 九儒十丐 / 161 第四节 屡兴屡废的科举制度 / 162 第五节 动荡的豪门 / 163 第六节 大都的士大夫阶层 / 165 第七节 大都士大夫 / 166 第八节 大都文化 / 179 第十二章 明北京的士大夫 / 187 第一节 华夏皇冠——戴到了汉族田舍翁的头上 / 187 第二节 京城士大夫的地位与组成 / 191 第三节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 196 第四节 反理学的思潮 / 218 第五节 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术 / 223 第六节 始领风骚 / 234 第七节 难再风骚 / 2374 北京士大夫 第十三章 清北京的士大夫 / 240 第一节 华夏皇冠——戴到了满族田舍翁的头上 / 240 第二节 全面的合作,严厉的管制 / 246 第三节 全面的思想禁锢 / 250 第四节 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读书人 / 257 第五节 朦胧的觉醒 / 260 第六节 变法图强 / 266 第七节 京旗士大夫 / 270 第十四章 民国士大夫 / 279 第一节 科举制度废除以后的士大夫 / 279 第二节 民国士大夫群体的形成 / 281 第三节 士大夫群体与学生运动 / 282 第四节 士大夫社会 / 283 第五节 士大夫的生活方式 / 284 第六节 士大夫群体的消失 / 285 第七节 遗风犹存 / 286 第十五章 清末民初之际士大夫阶层中的典型人士 / 288 安维峻 / 290 王晓岩 / 293 方地山 / 295 辜鸿铭 / 297 章太炎 / 300 周介仁 / 303 |
| 內容試閱: |
|
《北京士大夫》序
白化文 京华人海,十丈软尘;史传儒林,五朝都会。于今名城维旧,景物聿新; 所虑前时文献,存留渐少。方彪先生有鉴于此,从事在斯。搜集旧载,掇拾故纸。放眼超乎尘外,昂头尚矣古人。东京梦华,所书不少逸闻;石林燕语,胪举偏饶旧典。北梦琐言,兼收朝野;酉阳杂俎,不遗洪纤。阅世有今昔之观,进化考推迁之故。珍传故事,足补一篇稗官之史;杂记西京,能识千秋礼义之存。方君著作,堪上拟于《论衡》;朽人着笔,深有惭乎皇甫。承命题 辞,聊陈鄙愫;相为缀句,不知所云。时维庚辰中和之月,承泽退士白化文谨叙。 春秋战国之际,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新兴阶级的知识分子无疑是时代的弄潮儿,在政治舞台上威威武武地亮相,展现了风华正茂的“童年”。 一、生逢其时——诞生在殷商硕基之上 商周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方面均创造了位居世界前列的辉煌,东方的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文字等领域独领东亚风骚;陶器、青铜器、原始瓷的成就雄冠世界。农业上金属工具加工制造出的耒耜、商业上“肇牵牛车远服贾”、手工业上熊熊的陶铸炉火,均显示了前封建社会所创造的高度文明,亦显示了生产力的发展行将挣脱旧的桎梏。春秋中期以后,铁制工具开始敲打封建社会的大门,就在这丰厚的硕基之上,躁动于母体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士,诞生了。 二、变革的时代——在礼崩乐坏中成长 春秋、战国之际,铁制工具和牛耕出现了,在新的生产力——铁犁牛耕的推动下,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领主制开始向地主制过渡。农业上“废井田,开阡陌”。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神圣的封赐土地变成了商品,“富者田连阡陌”。私人工商业的发展,打破了“工商食官”的桎梏,富商大贾财比诸侯,涉足政坛,甚至可以左右局势,和诸侯分庭抗礼。郑国的弦高、越国的范蠡、秦国的吕不韦等人可称为代表人物。 经济领域中的变化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中是“礼崩乐坏”,“学在官府” 一枝独秀的史官文化被百家争鸣的局面所取代。孔子首开私人讲学、周游列国之先河。诸子百家站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奔走、游说、高声呐喊。 在各国争相“变法”“图强”的斗争中,新兴的地主阶级在政治舞台上站稳了脚跟,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士,在时代的大变革中茁壮成长,度过了黄金孩提时期。 三、时代的宠儿——蔑万乘之君 战国时期,士是政治舞台上的一股生力军,是最活跃的角色。在兼并、图存的战争中,士以布衣之尊,纵横捭阖,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或折冲杯盏置万乘之君于股掌之中。可谓“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士之趋附,改变着列国之间政治力量的对比。故有“得一士而得天下,失一士而失天下”之说。士在游说的过程中,也大有贫贱骄人、傲视王侯的气概。留下了魏太子拜田子方、冯谖客孟尝君、鲁仲连义不帝秦等佳话。 士在战国时期能够成为时代的宠儿,在汹涌的大潮中弄潮弄浪,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士的出身和经历均十分复杂,概而言之,是由没落领主中不甘寂寞的角色(要夺回失去的“天堂”)和平民中的不逞之士(要在平地上建造自己的“天堂”)所组成。两者虽都没有“依托”,但也没有“顾忌”,所以敢于呐喊、敢于冲杀,在奋斗中勇往直前,也就敢于“以布衣之微,蔑万乘之尊”。 士在求逞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借鉴,也有失败的教训。成功了能高屋建瓴,更上一层楼;失败了也能忍辱负重,爬起来再干。变革时期政治上的大动荡、经济上的大改组、军事上的大争斗,给士这一阶层提供了亮相的舞台、表演的场所,不同层次的士均可一显身手。故上乘者“一言丧邦,一言兴邦”;下乘者“求禄求食”,但皆能获得一逞。 列国在兼并图存的斗争中均希冀士这一阶层为我所用,纵不能为我所用,也最好不被敌对势力所用。所以都争相“养士”“礼贤下士”,所以士的身价日高。列国并存,互相争斗的政治局势不但给士这一阶层提供了用武之所,也提供了充分的回旋余地。确实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爷”一旦被敌对势力所用,后果自然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统治者都不敢得罪士,纵然不用,也要“礼敬”,以免“失士失国”之祸。 士是战国时代的宠儿,这个宠儿也确实没有辜负时代的希冀,在历史的舞台上威威武武地亮相,扎扎实实地表演了一出出风云变色的史剧。士大夫阶层风华正茂的童年在永恒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四、难圆童年的梦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其总体形势已经不仅是被统治者反对旧的秩序,而是统治者已经没有能力维持旧的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对如何建立新秩序,社会上各阶层的人士均有了发言权。这种发言权,正是百家争鸣的基础。在百家争鸣中,儒、道、墨、法、农……各显其说,均想按照自己的蓝图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能够设计出一张未来社会的蓝图,并为之实施而呼吁奔走的人,无疑是各阶层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这张蓝图也就是各阶层 的童年梦。 儒家的童年梦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但直到康有为的《大同书》,仍然老儒谈经——一纸空文。 道家的童年梦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政治思想。可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九州一统,而且人类社会的分工越来越复杂。“无为”归为空寂,“有为”充满了世界。 而且“有为”成了功名利禄的代名词。 墨家的童年梦是兼爱、非攻。可是人欲横流的社会里充满了恨。政治上的倾轧、经济上的竞争、思想上的辩争、文化上的伐异、情感上的争夺…… 即便是爱河,也会泛起血澜。 法家的童年梦是把世间一切事物均纳入规矩方圆之中,可是人类社会偏偏是行无规、居无矩、思无方、意无圆。无法可依,有法难依。 农家的童年梦是梦得更天真,从许行梦到工读互助团。许行不见容于孟轲;工读互助团只是书生空议,成立也就意味着解散。稚子的心,童年的梦,执着的追求……可是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难圆童年梦,梦断了童年。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