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滞后情书
			》 
			 售價:HK$ 
			47.1
			 
			 
	
			  
			《 
			日本新中产阶级:东京近郊的工薪职员及他们的家庭(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96.8
			 
			 
	
			  
			《 
			图说航天科学与技术
			》 
			 售價:HK$ 
			107.8
			 
			 
	
			  
			《 
			北派2:西夏梵音(网络原名《北派盗墓笔记》)
			》 
			 售價:HK$ 
			52.8
			 
			 
	
			  
			《 
			当代中国经济讲义
			》 
			 售價:HK$ 
			151.8
			 
			 
	
			  
			《 
			40堂生死课
			》 
			 售價:HK$ 
			63.8
			 
			 
	
			  
			《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61.6
			 
			 
	
			  
			《 
			砂与海之歌纪念画集
			》 
			 售價:HK$ 
			107.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辑录了陈子善、大东和重、大久保洋子、孙慈姗、王钦、汤志辉、李音等中外学者有关郁达夫研究的论文26篇,分为“佚文和史料”“《沉沦》与《迷羊》”“文学及其他”“附录“4个部分。入选作品强调前沿性、学术性和史料价值,涉及郁达夫生平经历、心路历程、文化人格、文学风格、创作本土性以及佚文考释钩沉、在海外翻译传播研究等多方面。或从史料角度,对郁达夫的生平经历、佚文佚诗进行了发掘与阐释;或从文本细读的层面,对郁达夫的经典作品进行了现代诠释;或从思想文化或艺术维度,重新探讨了郁达夫的创作特点。全书内容广泛,研究深入,是近年来对郁达夫学术研究的一次全面梳理和系统呈现,展示了中外学者有关郁达夫研究的最新思考和丰硕成果。
           | 
         
       
      
      
      
         
          | 關於作者: | 
         
         
          |  
            洪治纲,1965 年生,安徽东至人。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批评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余华评传》《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守望先锋:兼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中国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研究》《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多元文学的律动 1992—2009》《邀约与重构》《心灵的见证》《偏见之辞》等。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教育 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人文社会科学) 二等奖、广东省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 
         
       
      
      
      
      
         
          | 目錄: 
           | 
         
         
           
            目录
 佚文与史料
 郁达夫与《时事新报》副刊
 ——兼谈新发现的郁达夫两篇佚文 陈子善
 郁达夫的读书体验
 ——以日本留学时代为中心 大东和重
 郁达夫的题诗、佚简与演讲文稿 宫 立
 郁达夫与失落的“喀拉衣儿”
 ——基于一篇存目文章的考释 梁鸿威
 新发现郁达夫的题词及合照 刘 涛
 关于郁达夫1936年在福州青年会的演讲报道 宋新亚
 闽游遗珠
 ——试论新发现的郁达夫三首佚诗 余景行
 从手稿本到删改本
 —— 《她是一个弱女子》的版本与修改 汤志辉 郑师懿
 郁达夫南洋时期的三次演讲 金传胜
 新发现郁达夫佚文考释 曾祥金
 郁达夫早期史料一束 郁峻峰
 “戎马间关为国谋,南登太姥北徐州”
 ——郁达夫三大战区劳军事略 李杭春
 郁达夫创造社时期期刊编辑活动研究 陈旭婷
  
 《沉沦》与《迷羊》
 “穿越语言之墙”
 ——郁达夫《沉沦》中的“跨语际实践” 孙慈姗
 光与暗:“零余者”形象结构与叙事机制
 ——以《沉沦》为中心的考察 陈 蕾
 “个体”“主体”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以郁达夫《沉沦》为例 王 钦
 论《沉沦》中“窥听”的艺术
 ——从四次“偷听”“偷看”说起 王文芳
 《沉沦》百年研究中的几个关键词(1921—2021) 梁 芹
 论《迷羊》中的空间闭环和叙事迷宫 杨越悦
  
 文学及其他
 浅析郁达夫的“寒灰复燃”
 ——以《日记九种》为例 大久保洋子
 郁达夫、忧郁症与现代情感教育 李 音
 重审郁达夫留日小说中的“东方主义”问题
 ——文化抵抗之可能 傅智伟
 风景、意识与文本
 ——论郁达夫笔下的青岛书写 金 星
 民族、个人、审美
 ——现代性视野下郁达夫小说中的东京想象 左怀建
 郁达夫的文学旅台
 ——中国立场、五四传播与光复初期的文学重整 黄桂波
 作为爱国主义政论时评家的郁达夫
 ——一篇博士论文的结语 高照成
  
 附录 媒体报道
           | 
         
       
      
      
      
         
          | 內容試閱: 
           | 
         
         
           
            郁达夫早年史料一束
 郁峻峰
 2017年秋,笔者接受杭州师范大学邀请,与浙江大学学者、郁达夫
 研究专家李杭春女士共同编撰 《郁达夫年谱》。谱主郁达夫 (1896—
 1945),他的生命在50岁时就令人扼腕地画上了句号,因而我和李老师
 约定以1921年为界,两人分别开展工作,其中我主要负责前25年
 (1896—1921)的内容。
 然而这确实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熟悉郁达夫研究的学者都知
 道,郁达夫早年的生活、学习情况,除了作家本人的 《自传》及 《自述
 诗》外,可资参考的资料极少。而且哪怕是谱主本人的回忆性文字 《自
 传》和 《自述诗十八首》,具体年份也常常互相矛盾,需要花相当的精
 力去甄别和考证。事实上,真正可以采信的资料除了于听 (郁达夫长
 子)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 《说郁达夫的 <自传>》〔1〕 中所引家中
 所存日记、手稿、书信外,就剩下日本学者所编 《郁达夫资料:作品目
 录、参考资料目录以及年谱》〔2〕 《郁达夫资料补编上册》〔3〕 《郁达夫
 资料补编下册》〔4〕 所辑录的关于郁达夫在日本求学时期的第一手资料
 了。至于其他的传闻、说法,均要经过考证确认———正因为如此,经过
 近三年时间,通过查阅家谱、档案、县志、教育志等资料,笔者才基本
 掌握了郁达夫早期生活的基本脉络。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但囿于 《年谱》体例,不适编入集中,现专文予以记录。
 老宅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诞生于浙江省杭州府富阳县城郁家老宅这
 一点没有疑义。但老宅所在弄堂的称谓,却有三种说法,分别为满家弄
 (稻叶昭二 《郁达夫:他的青春和诗》〔1〕 )、满州弄 (郁云 《郁达夫
 传》〔2〕 )、满舟弄 (王观泉 《席卷在最后的黑暗中:郁达夫传》〔3〕 )。
 笔者针对这三种说法进行了溯源和考证。
 满家弄说。据 《萧邑郁氏宗谱》 (1947年版)记载,郁氏自第四世
 郁义安始,“迁居富阳城内满家弄”;另据日本稻叶昭二、小田岳夫 《郁
 达夫传记两种》“第八高等学校以后”所注 “户籍证明书”:郁文 右学
 生系中华民国浙江富阳县满家弄人,郁华之三弟。
 满州弄说。查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富阳县志》 “卷首图”,对照
 现存方位,在郁达夫祖宅原址上确有该弄位置,并标为 “满州弄”。但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富阳县志》卷一 “县治图”及卷二 “坊巷”中,
 无相关记录。
 满舟弄说。无确切可信服的证据,唯一的来源是富阳本地的学者所
 编辑出版的、发行量仅2000册的一本小书 《富阳地名传说》〔4〕,其中
 有一篇 《满舟弄》的文章这样写道:因为这条弄的南端濒临富春江,弄
 口是个小码头,天天停满了船 (舟)。站在弄口还可以看到江中帆船乘
 风破浪,百舸争流,帆腹饱满,所以叫 “满舟弄”。郁达夫当年写的家
 信上,用的也是 “满舟弄”。
 既然是传说,且无另外史料旁证,满舟弄一说自然不应在采信之
 列。但郁达夫家信上用的也是这三个字,这当然要引起重视。所以在征
 得郁氏后人同意后,我查阅了当年的信件。因郁氏后人保存的信件大都
 信封缺失,那么只有查明信片了。经查,现存信件中,孙荃夫人还未嫁
 到郁家前的达夫来信,收件地址均是孙荃娘家。婚后始寄往老宅,其中
 就有郁达夫1921年3月25日发自日本东京的明信片一通,下述字迹非
 常清晰:
 中华民国浙江富阳满家弄 郁孙荃君
 日本东京本乡追分町三一 第二改盛馆 郁文
 而之后的几通明信片,收件人地址也均为满家弄,并无 “满舟弄”
 的出现。至此,该问题的考证告一段落。结合 《宗谱》、 “户籍证明书”
 的记录,笔者采信了老宅所在地址应为富阳县城满家弄。
 名字
 郁达夫原名文,字达夫,小名荫生,已是郁达夫研究界公论。因他
 所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小说集 《沉沦》署名为 “郁达
 夫”,而使这个名字蜚声文坛,且以后他的文学作品,大都署名为 “郁
 达夫”,他的原名 “郁文”似乎被世人所遗忘。所以说,郁达夫是典型
 的 “以字行”,即以他的字而闻名天下。然而恰恰在他的字上,有了新
 的发现。
 据查,萧山郁氏建谱后,先后修谱4次,分别为1811年、1881年、
 1914年及1947年。现存 《萧邑郁氏宗谱》正是1947年第四次修谱的成
 果。该谱记录了郁氏富阳支脉第一世至第十九世的谱系情况,郁达夫为
 第十九世,关于他的记录如下:
 企曾公幼子
 礼十一,讳荫生,字斐然,考名文
 于宣统三年毕业于本县高等学校,考入第一等中学校,肄业后
 入蕙兰学堂又入之江学堂,后随胞兄赴日本明治大学堂兼学电气化
 术法事务
 配小井下台门国学生孙孝贞公长女
 公生于光绪廿二年丙申十一月初三子时
 氏生于光绪廿三年丁酉九月廿一日丑时
 此记录基本与事实相符。但其中出现的 “字斐然”,着实让笔者惊
 讶,会不会与谱中所言 “赴日本明治大学堂兼学电气化术法事务”一
 样,是误记? 于是又查郁浩 (达夫二兄)条,记有 “礼四,讳浩生,一
 名振浩,考名彦超,字卓然,又字养吾”;郁华 (达夫长兄)条,记有
 “礼二,讳莲生,字庆运,号曼陀,小名廉生”。郁氏三兄弟的讳分别为
 莲生、浩生、荫生,其中又有两兄弟的字分别为卓然、斐然,郁达夫原
 字斐然似乎可以采信。
 正当笔者犹豫不决时,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史料。富阳档案馆 《敌伪
 政治档案·新编93卷》,收入了1917年编印的 《富阳县立第一高等小
 学校同学录》,其中 “第二次毕业同学姓名表”上,赫然有 “(姓名)郁
 荫生 (字)裴然 (住址)本县城内”的记录。
 “斐”和 “裴”,字形相近。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人的名和字之间
 应有意义上的联系,或相近,或相反。郁达夫名文,字斐然正好意义相
 近,顺理成章。而 “裴”字,据 《辞海》的解释,几乎只作为姓而存
 在,与 “文”的意义既不相近也不相悖,毫无道理。所以笔者认为,富
 阳档案馆所存史料中的 “裴然”,有很大可能为 “斐然”的笔误。但无
 论如何,郁达夫幼年时期曾以 “斐然”或 “裴然”作为字,应该是事
 实。至于到底是哪个,还需更多的史料进行进一步考证。
 在 《郁达夫年谱》中,正文的表述是 “名文,字达夫,幼名荫生”,
 并没有将 “斐然”或 “裴然”录入,但同页有注: 《萧邑郁氏宗谱》谓
 “字斐然”;1917年6月编 《富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同学录》 “第二次
 毕业同学姓名表”有记:姓名郁荫生,字裴然,住址本县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