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餐桌边的哲学家:论饮食与人类 》 售價:HK$ 52.8 ![]() 《 经营:稻盛和夫谈原点 》 售價:HK$ 86.9 ![]() 《 魑魅魍魉:我们的心魔和怪物的意义 》 售價:HK$ 97.9 ![]() 《 湘江商潮起:东汉长沙郡商业研究 》 售價:HK$ 74.8 ![]() 《 舰船耐火材料 》 售價:HK$ 283.8 ![]() 《 东亚学(第六辑) 》 售價:HK$ 107.8 ![]() 《 查理的一生 写给焦虑世代的普通人 百岁老人真实人生故事 现实版《阿甘正传》充满历史洞见、人生智慧、生 》 售價:HK$ 63.8 ![]() 《 超级工程排行榜名录 》 售價:HK$ 220.0 |
| 編輯推薦: |
|
★“撑一年没问题。上海是个大都市,对吧?”一个老外的上海十八年。《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张医生与王医生》作者杨樱诚挚推荐。
出身中产家庭,放弃稳定生活,怀着“冒险”精神,于2005年来到上海。从24岁到40 岁,他在蕞好的年纪闯进中国高速发展的20年,以“局外人”的率真与好奇,探寻着日渐被我们忽略的“附近”和附近的“人”的故事,也在自己人生的上升与下沉中,见证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和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 ★ 外国人笔下的当代中国,80年代有保罗?索鲁的《在中国大地上》,90年代有何伟的《江城》,《洋盘》以一种新鲜的写作声音记录了我们正在发生的当下。 他游走在老城厢的窄巷,沉浸式体验上海的生活,用10年寻访一位手工铁锅匠,花16个月评测52家上海小笼包店,与上海各路角色聊天;他透过食物的镜头去看中国,到兰州学做拉面,去阿勒泰了解驼奶,几乎去过所有的省份,寻觅、倾听、记录真实的中国故事。 ★ 都市青年共同的“边缘人”生存体验:“要是能知道自己能待多久,那该多好。” → “我想,我可以再待一年。” |
| 內容簡介: |
|
洋盘,四川方言中,有洋气、拉风的意思。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上海方言中,则指外来人不太了解本地习俗。作者用作书名带有一点自嘲。 本书是美国作家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讲述他在中国经历的一本非虚构文学作品。 2005年,24岁的沈恺伟离开家乡——美国东南部城市迈阿密,以年轻厨师的身份游历至香港,又机缘巧合得到一份在浦东香格里拉jiu店翡翠36餐厅的工作,由此开始了他在上海近20年的生活。 从蕞初跌跌撞撞闯入一座陌生城市,不知道自己能在这里待多久,到骑着挎斗摩托穿越5000公里寻路中国,从躲在外籍人士舒适的“泡泡圈”,到花10年寻访一位手工锅匠,以《上海小笼包指南》出圈……他穿越在两种文化间,一年又一年,学会了当一个成年人,学会了爱,学会了痛苦,也见证了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 冥冥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而直到来到中国,他才发现自己与这个国家的深刻渊源。 |
| 關於作者: |
|
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
一个“痴迷上海小笼包”的外国人,一个曾经计划做世界公民却在上海停留了十八年的人。一个沉迷食物与写作的人。一个愿意花十年时间寻找一位手工铁锅匠的人。一个特别的人。不卷。不常常高兴。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地域没有限制他。金钱也没有。一个我们的同类。一个和中国有着深入连接的人。一个爱上海的人。 于是 作家,文学翻译。 著有《有且仅有》《查无此人》等小说和散文。译作包括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布克奖得主阿特伍德、国际布克奖得主莱纳菲尔德、惠特布莱德奖得主珍妮特·温特森、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斯蒂芬·金等欧美作家的著作三十余部。 |
| 目錄: |
|
你为什么还在这儿 杨樱
自序 第一章 2005,我的第一次中国之旅 只不过再待一年式生活 骑着挎斗摩托探索中国 泡泡圈 第二章 第一次听闻家族的故事 寻根 第三章 在几种职业间横跳 西递古镇的婚礼 《上海小笼包指南》前后 在上海的第十年 第四章 1900年,被困在京城的传教士 他们在中国的岁月成了历史 第五章 牛油果阿姨与啤酒阿姨 上海的最后一代手工锅匠 关于拉面,我懂得很多 美食是最好的借口 第六章 是的,我们从来不谈这个 再给我一些时间 尾声 后记 附录 |
| 內容試閱: |
|
2005,我的第一次中国之旅
2005年,我在一个炎热的夏夜降落在浦东国际机场。酒店派了一辆车来接我,我跟着司机走进夜色,完全不知道我们要往哪儿去,不知道我接下去一年的生活会走向何方。我们走向车的那段路上,潮湿、滞重的空气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我只带了一只小行李箱,有一份厨师的活儿在等着我,但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对上海一无所知,对中文一无所知,讲真,对大部分事物都一无所知——当时我 24岁,驶出机场的那一路上,我也几乎一无所见。 夜很黑,高速路边没什么灯光,下高速驶入小路后,两边的灯光甚至更稀疏了。 15分钟后我才搞明白:机场不在市区附近。 2000年初,身为年轻厨师的我以背包客的方式游历了东南亚,还顺便去香港探望了家姐。她的客户开着黑色奔驰来接我们,停在一家又脏又破的火锅店前。荧光灯亮得刺眼,男人们吞云吐雾,餐桌笼罩在香烟的烟雾里,端上桌的活虾被插在竹扦上,眼看命数将尽却那么生猛,拼命地摆动腿脚。 别的夜里,我们登上九龙的玻璃幕墙摩天楼,窝在时髦餐厅的座椅里,沉浸在18楼俯瞰到的中环夜景之中。白天,我们去扫外贸尾单,在旺角吃炸云吞。 我爱死香港了。既不是彻底的西方文化,也不是彻底的中国文化。香港个性独特,是一种“第三类文化”。感觉特别新鲜,我想在那儿闯荡一下。迈阿密让我厌倦了,从小到大混过的城郊让我腻味了,在从未到过亚洲的厨师们手下学做亚洲美食也让我烦透了。我想直捣黄龙。 前一年,我曾试图去利马,但没办成;我在南美洲挨了整整3个月,想家想得要命,最终还是放弃了。以后再试试吧。香港不错。我说,有朝一日我要待在这里。 坐在车里,驶出机场30分钟后,我开始紧张地检索自己所知的有关上海的稀少信息,基本上只能归结为8个字:城市很大,灯火通明。 去过香港后,我回到迈阿密,琢磨着怎样才能跨过大半个地球找到一份工。那时候的互联网还很低级,厨师们又整天待在厨房里,不会泡在网上。 在佛罗里达就没问题。我挑中了迈阿密最好的餐厅,找了个大清早,走进餐厅的后巷,找到了厨房后门,敲了门。开门的是个魁梧的意大利男人,问我想干吗。“找工作。”我说,“我想和主厨谈谈。”30多岁的行政主厨来了,显然正在忙什么事,却被我打断了。“我想在这里工作。”我说。他歪了歪脑袋,打量我。“我可以不收钱。”我主动提出这个建议。他想了想,叫我第二天再去。我就这样找到了一份工。 我不是那家餐厅里最优秀的厨师——连边儿都挨不上——但我很有自信:免费工作几天后,餐厅肯定会正式雇用我的。我还是挺棒的。果然,他们第二天就雇我了。后来,我在那儿干了3年厨师的活儿。 所以,我暗自揣测,如果我没法联系到半岛酒店的主厨, 那就使出杀手锏:直接杀到他的后门,主动提出免费打工。这一招屡试不爽。我卖掉了在迈阿密骑的摩托车,处理掉不太多的几件家什,和亲朋好友告别。我要再试一把。 问题在于:半岛酒店的后门并不通向厨房,而是酒店数百名员工的入口,而且设有摄像头监控。我到香港的第一天就发现了这件事,时差还没倒过来,昏头昏脑,有点茫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回到廉价青旅,另做打算。照我的想法,我只需要见到主厨,自我介绍,他显然就能看出来我的天资禀赋,当场就会把我招入麾下。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免费打一阵子工。但我需要面对面地见到主厨。 要想面对面很难,难就难在半岛酒店的主厨身边有很多人——副主厨、秘书、餐饮总监,把通向他的各种途径都堵得严严实实。我打过电话,装成奶酪或葡萄酒的供应商,想骗过电话那头的秘书们。没用。我等在大门外,希望能在主厨上班时堵住他。也没用。我绞尽脑汁,想用别的办法和他说上话。都没用。 彻底没辙了。现在回想起来,就算我当时找到了主厨,也不会心想事成。半岛酒店里满是一等一的好厨师——非常优秀的中国厨师——那个酒店根本不需要一个不会说粤语、更没资格在香港合法工作的年轻白人。 一败涂地的我灰心丧气,萎靡不振。我在图书馆泡了好多天,因为我只能找到那地方可以上网,发发思乡情切的电子邮件。我想与住在隔壁客房、吸粉吸到嗨的巴西模特交朋友,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夜里比较凉快,我在香港市区瞎逛,每顿饭都是独自一人吃的。钱快用完了,我不知何去何从。 然后,我想到了曼谷。吃泰国食物可以省点钱,说不定我还能在那儿找到工作。我所谓的“计划”就是这么粗线条。 转机就出现在去泰国的飞机上。我和邻座的男人聊起来,没想到他刚好也是厨师,加拿大人,在曼谷的一家五星酒店里工作。他说他在这片地区人头挺熟的;仅仅过了几周,他就帮我和某人打了招呼,我立刻飞回香港去面试。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