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1922至1923年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辑释 全3册 》 售價:HK$ 657.8 ![]() 《 站在自己这边 》 售價:HK$ 60.5 ![]() 《 micro:bit 硬件编程快速入门与综合实战 》 售價:HK$ 74.8 ![]() 《 南宋新出碑志文献辑补 》 售價:HK$ 217.8 ![]() 《 故宫博物院百年百事 》 售價:HK$ 140.8 ![]()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 》 售價:HK$ 94.6 ![]() 《 中国ESG卓越实践(2024) 探索创新ESG中国实践的路径和方法 》 售價:HK$ 217.8 ![]() 《 大浪淘沙:从五代到十国 王宏杰五代史三部曲系列 一部生动而富有深度的乱世长卷 一幅反映人性的丰富画卷 》 售價:HK$ 105.6 |
| 內容簡介: |
| 礼与法识中国法律传统中的核心概念,代表了中国法律传统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经验主义的事实研究、知识考古学和规范分析方法,在典籍、律典、司法判例、文学作品中搜集和查找礼与法相关内容,以礼与法的相关概念分析为核心,将涉及礼与法的性质、渊源、形式、内涵、特征及关系等方面的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和说明。本书的主旨是发现历史中存在的道理,最大的特点在于,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中挖掘和梳理中国传统法律中礼与法,建构中国传统法哲学中“礼”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
| 關於作者: |
| 丁玮,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博士,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法学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康奈尔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史、宪法、比较法律文化等。出版相关领域学术专著2部、学术论文40余篇,代表作:《“三礼”中的礼法关系考辩》。 |
| 目錄: |
|
总序
序 导论 第一章 古代典籍中的法与礼 一、六 经 (一)《易经》 (二)《诗经》 (三)《尚书》 (四)《春秋》 二、“三礼”中的法与礼 (一)《周礼》 (二)《仪礼》 (三)《礼记》 三、先秦儒家论述中的法与礼 (一)《论语》 (二)《孟子》 (三)《荀子》 第二章 古代律典中的礼 一、汉律中的礼 (一)立法以礼为依据 (二)引礼入律、引经注律 二、晋律中的礼 (一)礼律并重、礼律并提 (三)《晋书·刑法志》体现的法律儒家化 三、唐律中的礼 (一)法与礼的基本关系:“一准乎礼” (二)罪名与刑罚 (三)唐律中的祭礼 (四)唐律中的御礼 (五)唐律中的丧礼 (六)唐律中的婚礼 (七)唐律诉讼中的礼 (八)唐律断狱中的礼 四、宋明清律典中的礼 (一)法与礼的关系 (二)刑罚适用 (三)司法制度 (四)礼制的沿袭 (五)清末变法 第三章 古代案例中的法与礼 一、春秋决狱 (一)《晋书》中的春秋决事比 (二)春秋决狱的基本准则 (三)春秋决狱的基本精神 (四)春秋决狱的重要原则 二、司法判牍中的法与礼 (一)法的功能 (二)王 道 (三)礼 教 (四)礼 义 (五)礼仪(婚礼) (六)用 人 (七)纲常等级 (八)司法适用中法与礼的关系 三、典籍案例中的法与礼 (一)孝 (二)中 庸 (三)义 (四)仁 (五)天 理 (六)人 情 (七)礼 教 (八)礼 节 (九)法 (十)法与礼的关系 (十一)引经折狱 第四章.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法与礼 一、诗 词 (一)“礼法”在诗词中的体现 (二)“法律”在诗词中的体现 (三)其他法与礼关系的体现 二、《红楼梦》 (一)礼 仪 (二)礼 义 (三)礼 教 三、“三言二拍” (一)法与礼 (二)法与理 (三)法与公正 (四)法与人情、道德 (五)司 法 (六)婚姻家庭 参考文献 后 记 |
| 內容試閱: |
|
序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强调“礼法合治,德主刑辅”这一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优秀传统。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在肯定法律对于治国安民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认识到法律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为实现对社会生活保持总体管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传统国家除了制定和实施法律,还引入“礼”等多种规范形式,以调整社会关系,特别是调整基层的、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中华法系由此呈现出礼乐政刑综合为治的独特结构,“法”与“礼”也就成为引导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法的一对具有基础性、核心性意义的重要范畴。 中国是有着数千年法律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自有理解和阐释法律的一套思维模式和哲学体系。但现代法哲学的话语、理论、体系架构多系舶来品,如据以描画中国的传统法哲学,难免方枘圆凿之讥。丁玮博士著《法与礼》一书作为“中国传统法哲学基本范畴研究”丛书中的一部,立足“中国传统法哲学基本范畴”的文化定位,围绕“法”“礼”两个关键范畴,展开兼具民族特色和理论新意的研讨。具体而言,此书具有以下优长特色: 其一,体系全面。此书导论引入“法”“礼”基本范畴,简要介绍所凭借的研究方法和文献材料,概括正文四章的主要内容,并从宏观视角入手,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法与礼基本范畴的若干面向。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研讨古代典籍中的法与礼、古代律典中的礼、古代案例中的法与礼、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法与礼,展示了由哲思而制度、由文本而实践、由庙堂而民间的思路。各章之间层层递进,又与导论相辅相成、互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比较周延、合理的体系。 其二,方法新颖。此书立足丛书定位,意在从法哲学的高度展开理论建构与阐释,从传统资源中寻求有助于“建构”中国法哲学的材料和元素。作者运用“去脉络化”的知识考古学方法、经验主义的事实研究方法和现代规范法学分析方法,以求在理论阐释的层面有所贡献。此书摘录、分析传世典籍、律典、司法案例和文学作品所载“法”和“礼”表述,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理论框架将之重新组织、呈现。作者依据的理论框架基本涵盖了法、礼基本范畴的历史起源、理论基础、制度表征、运行实态等具有法哲学上一般性意义的重要议题,为中国传统法哲学与现代法哲学对话、沟通提供了可行路径。 其三,内容丰富。此书广泛采撷儒家经典、成文法律、判例判牍、传统诗词、明清小说等多方面材料,广泛征引理论法学、部门法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学者论著,内容覆盖面之广,已远远超出狭义的法哲学领域。此书还将传统法学研究多未措意的诗词、小说等材料纳入法哲学的考察范围,既扩大了研究的领域、拓展了史料群,也展现出法与礼在社会生活中作用实况的新视野。 对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分尊重,多一分思考。长期以来,知识界存在着一种偏见,即将偏重刑戮的“刑”或“法”(主要指历代刑律)视为中国传统法的主体甚至全部内容,继而给传统法律轻率地贴上“重刑轻民”乃至“野蛮残酷”等标签。这固然与近代中国经历了激烈的法制变革、外来的部门化法律体系从整体上取代了传统法律制度有关,而与传统法制紧密相关的传统法律思想、礼法制度受到冷遇,未能充分得到科学、公允的认识,则是前述窘境的重要思想根源。近代中国的法制变革以“西化”为主流,欧风美雨吹打之下的传统法日趋式微。众多法政精英醉心外国法例和学说,不顾其是否合乎国情,一概搬至中国,并据以评断中国传统法律。以“法”或“刑”为中国法之全体,而忽视“礼”在传统中国政治与社会生活各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是这种做法的恶果之一。 早在清末,严复就已指出:“西文‘法’字,于中文有理、礼、法、制四者之异译。”时至今日,我们如果不能深入挖掘具有数千年灿烂历程和丰厚积淀的中国法哲学,不能深刻把握中国礼法传统,人云亦云、率尔为之,不仅愧对本民族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也愧对近代中国法学初创时期的先哲,更无从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实质性贡献。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礼法相辅、综合为治的传统智慧具有超越时空的宝贵价值。以法哲学的立场和方法,实现传统礼法智慧的条理化、现代化和创造性转化,是当代学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法与礼》立足于法哲学视角,而不照搬西方化的法哲学教条,重新审视传统法与礼的范畴,在系统研究中国传统法哲学基本范畴层面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礼法传统底蕴深厚、史料众多,尚有大量值得开拓的具体论题。期盼以《法与礼》为新的起点,引发学术界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入探讨,促进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生 2023年5月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