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海外中国研究·朝贡·海禁·互市:近世东亚的贸易与秩序(一部刷新明清外交与通商认知的典范之作。挑战朝贡 》 售價:HK$ 107.8 ![]() 《 财报防坑指南:20分钟看透企业真实现金流与盈利陷阱 》 售價:HK$ 76.8 ![]() 《 安逸哲学:锦绣天府人生智慧“安逸四川”三部曲第一部 安逸是中华文明为世界贡献的人生智慧 》 售價:HK$ 96.8 ![]() 《 风月狩(全二册) 》 售價:HK$ 71.5 ![]() 《 大学问·改过自新:清代以来自首制度的表达与实践(以丰富案例生动还原清代以来自首制度在基层的运行图景, 》 售價:HK$ 74.8 ![]() 《 DK照亮未知的灯塔 》 售價:HK$ 74.8 ![]() 《 超越高绩效团队教练实战篇(第3版) 》 售價:HK$ 153.9 ![]() 《 全新借力赢利 负债翻盘副业变现新商机 》 售價:HK$ 65.8 |
| 內容簡介: |
|
黑格尔的“逻辑学”在其全部思想体系中居于最根本与最核心的地位,然而《小逻辑》这部黑格尔为其同时代人所写的“通俗化”著作,因其体大思深,在当下却成为需要穿过重重历史迷雾才有望抵达的“藏宝地”。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为使广大读者更容易阅读和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本书广泛吸收国际前沿学术成果,对《小逻辑》进行逐个小节的深入讲解。本书既有助于推进国内黑格尔哲学的相关研究,又以讲座的生动形式与通俗化文风接引初学者进入黑格尔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堂奥。 |
| 關於作者: |
| 庄振华,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曾赴海德堡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入选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出版《〈精神现象学〉义解》《黑格尔的历史观》等专著3部,《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谢林著)、《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海德格尔著)等译著多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多次获得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
| 目錄: |
|
目 录
前言 1 一、为何研读《逻辑学》 2 二、如何研读《逻辑学》 5 三、《逻辑学》所为何事 9 四、《逻辑学》的思想任务 12 五、《逻辑学》的内容 16 六、《逻辑学》的特色 17 七、说明与致谢 19 第一版序言 1 第二版序言 5 第三版序言 13 导论1 第一部分 逻辑学 绪论 47 A 思想对待客观性的第一种态度 形而上学 70 B 思想对待客观性的第二种态度 95 I 经验论 95 II 批判哲学 103 C 思想对待客观性的第三种态度 直接知识 145 逻辑学的进一步界定和划分 163 《逻辑学》第一篇 存在论 178 A 质 182 a 存在 182 b 定在 196 c 自为存在 209 B 量 219 a 纯粹的量 219 b 定量 226 c 度数 230 C 尺度 239 《逻辑学》第二篇 本质论 245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253 a 纯粹的反映规定 253 a)同一性 253 b)区别 256 c)根据 264 b 实存 269 c 物 271 B 现象 278 a 现象世界 281 b 内容和形式 283 c 对比关系 286 C 现实性 298 a 实体性对比关系 318 b 因果性对比关系 322 c 交互作用 326 《逻辑学》第三篇 概念论 334 A 主观概念 340 a 严格意义上的概念 342 b 判断 349 a)质的判断 357 b)反映判断 359 c)必然性判断 362 d)概念判断 364 c 推论 367 a)质的推论 372 b)反映推论 380 c)必然性推论 382 B 客体 388 a 机械过程 392 b 化学过程 397 c 目的论 400 C 理念 409 a 生命 417 b 认识活动 423 a)认识活动 425 b)意愿 434 c 绝对理念 436 参考文献 447 |
| 內容試閱: |
|
为什么要读黑格尔的逻辑学?
黑格尔的《逻辑学》在其全部哲学著作中居于最根本与最核心的地位,这一点在黑格尔研究界久已得到广泛认可,应无疑义。而在两种《逻辑学》中,《小逻辑》原本是一部由黑格尔编定(三版“序言”、“导论”、“绪论”、各节正文及相应的“说明”)和学生记录(各节“附释”)的课堂讲义,正式出版也是为了方便听众上课。该书的重点在于接引后学从事“哲学科学”,而不在于向其他学者进行精详的学术论证。 然而由于《逻辑学》体大思深,黑格尔针对同时代人所做的“通俗化”工作,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却成为需要穿过重重历史迷雾与层层思想密林方才有望抵达的“藏宝地”。本书正是因应这一状况,为初步接引青年学生把握黑格尔哲学的精义而撰写的。 对于黑格尔的《逻辑学》,国内外学界素有以《大逻辑》为中心展开研究的传统,对于《小逻辑》往往仅作旁涉。专门针对《小逻辑》的研究著作较为罕见。德国学者拉克布林克(B. Lakebrink)在20 世纪70—80 年代之交所著两卷本《黑格尔百科全书版逻辑学评注》堪称其中典型。而德国学者德里罗(K. Drilo)等人于近年主编的《黑格尔百科全书体系中的思辨与表象》中仅有少数文章与《小逻辑》相关。在国内,贺麟先生所译《小逻辑》在那个哲学书籍匮乏的年代产生了长期而广泛的影响,曾磨砺整整几代前辈学者的心灵。已故的老一辈黑格尔研究专家张世英所著的《黑格尔〈小逻辑〉绎注》、老一辈学者姜丕之的《黑格尔〈小逻辑〉浅释》和中年学者卿文光的《黑格尔〈小逻辑〉解说》(第一卷)也是学者们耳熟能详的。若论本书与学界以往的这些著作相比有何“新意”,或可冒昧列出如下几点:(1)以明确的“知性—辩证的否定性理性—思辨的肯定性理性”的三分架构看待全书各层面的“三一结构”,尤其关注在世界与事物的各层面上二元设定的潜在、实现与突破问题;(2)在西方宇宙秩序传统或形式感发展演变的背景下,看待全书各核心范畴的地位;(3)以黑格尔思辨理性眼光下所见的现代性存续与转进问题为核心关切,考察一些关键范畴对于这一问题的意义。 “前言”概要讨论与《逻辑学》全局相关的几个问题,并针对本书体例略作说明,为后文针对《小逻辑》的评注扫清一些“障碍”。 在19 世纪中叶以来的反形而上学潮流冲击之下,《逻辑学》如今远未受到它应得的关注,往往被认为是一座尚有些许“可回收物”的陈旧库房,甚至被认为早就过时了。这两种态度都是历史进步论的。而历史进步论本身却并非不容商榷。 我们研读《逻辑学》,从正面来看是出于时代的需要,从反面来看是为了消除层层相因的若干误解,正本清源。先说时代需要。在黑格尔去世后200 多年以来,人类对于技术和主观理性一类现代“特色”的推崇有增无减,甚至本着一种“胜者为王”的心态加以膜拜,可是往往没有看到,这两者被盲目推崇之后容易陷入一种“求而不得”的悖论之中。 这个悖论与中世纪信仰困境非常相似。在《论自由意志》中,奥古斯丁展示出基督徒的一个特有的生存困境,即如果以人的欲求方式追求上帝,反而会南辕北辙,只有“反身而诚”式的“向内而后向上”的道路才是可行的。也就是说,人若是对自身的根本缺陷与行事方式毫无反思,本着粗朴的欲望之心追求上帝,往往越求越得不到。 如果说这个困境在中世纪信徒那里还只是偶然出现的局部现象,到了近代就演变成一个普遍现象,乃至成为现代理性的一个结构性困境:理性看似在世界上到处征伐,到处收割果实,但实际上只能收割到它以为的“果实”,可是那又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果实。这未尝不是一种现代版的“求而不得”。若是放在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中看,上述悖论已反复重演过多次了。比如马克思笔下的资本便是很明显的一例:富裕、自由、平等的理想沦为巩固异化局面的手段,而背后的资本机制虽然完全是涉身其中的这些人(资本家、工人、土地所有者、农民)合力造就的,却不因任何个人或群体的意志而消失。诸如此类的吊诡局面既有许多“先驱”,也有许多“后裔”,绝非孤例。 我们不妨细看这两者的情形。就技术而言,一部分人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很“牛”,另一部分人认为它们是毁灭人类的“洪水猛兽”。其实我们如果看问题更深一些,会发现它们既没有那么万能,也没有那么可怕。技术之所以能在现代世界攻城略地,大有成为“科学”“幸福”“自由”代名词之势,那是因为现代社会给它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土壤,即人们以既自大却又封闭的“求而不得”作为基本生存方式。从相机、摄像机、电视、电脑、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到元宇宙,这些现象出现时,社会上神化与恐惧并行的两极化反应一再重演。这背后其实有着从近代科学架构方式在其早期时代奠定以来便已埋下的深层机理在起作用,那 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 主观理性的问题在当今依然延续着,即便现代哲学强调非理性因素,也并不妨碍这一点。现代哲学一方面高举实践、潜意识、原初境域等大旗,另一方面在其对立面放上被妖魔化的干瘪“理性”(尼采所谓的“必要的虚构”)。而后者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大都被称为“知性”,并非最高意义上的、思辨性的理性。其实如果反过来从黑格尔的眼光看来,现代哲学开展出的这些新主题固然发前人所未发,大多是历史上从未被人系统研究过的,有一些干脆就是当代生活中才产生的新现象,但它们的运行方式往往掉入《逻辑学》本质论揭示的困境而不自知,那困境就是近代主观理性陷入二元设定的封闭、自大而不自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一种吊诡的局面:如果我们对主观理性缺乏彻底反思,掉入黑格尔所谓的“辩证的否定性理性”之中,那么无论热烈称颂这些新主题的观点,还是反过来主张复兴传统哲学的“理性”资源并与这些主题进行“对话”的观点,其实本质上都是在重演《逻辑学》本质论的某些层面,只不过戴上了新时代的假面而已。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对理性的现代悖论的揭示依然是有效的。 而借助《逻辑学》的眼光来看,这种悖论的发生与出路是非常清楚的。它的部分症结在《逻辑学》存在论中有所揭示(即存在的量化),但其主要症结则要到本质论的二元设定中去寻找。 除此之外,我们研读《逻辑学》,还有从反面消除误解的考虑。以往人们对《逻辑学》的研究可能属于“太人性的”(尼采语),即习惯于用一种历史主义的眼光将其编织到某个片面的叙事中去。面对《逻辑学》,人们往往产生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在现代哲学探讨的诸多“新”问题面前,它早就过时了,另一派则无限崇拜它,即在发现它的某些精妙与深刻之处时盲目称颂它,贬低现代哲学。第二种态度是对第一种态度的“反动”,但两者在“太人性的”这一点上其实是一致的。 这两种态度对于《逻辑学》研究都是有害的,因为它们都会让人认为,《逻辑学》在当代社会是没有根基的,只是在少数批判者和崇拜者之间轮转的一部古怪著作。其实只有揭示黑格尔讨论的问题在当代生活中依然广泛存在且极为关键,才能使《逻辑学》研究引起人们的兴趣。我们后面进入《小逻辑》细部,将尽可能地揭示一些关键范畴的历史渊源与当代表现。我们有时之所以感觉《逻辑学》思想密度太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历史渊源与当代表现在历史上一层层叠加起来,让我们一时无所适从。其实只要抓住一个总原则,那就是从生活出发去理解《逻辑学》范畴,这样无论它的思想密度有多大,也不容易走偏,不会陷入就理论谈理论、就范畴谈范畴的“空对空”之境。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