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98.8 ![]() 《 救命有术 》 售價:HK$ 74.8 ![]() 《 DK企业运营手册(全彩) 》 售價:HK$ 120.8 ![]()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2200.0 ![]()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86.9 ![]()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52.8 ![]() 《 绝美克孜尔:细品中国石窟奇迹 》 售價:HK$ 184.8 ![]()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63.8 |
| 編輯推薦: |
| 为深入推进我国生物资源保藏体系建设,支撑我国生物资源,特别是病原微生物资源发现、鉴定、编目、储存、共享、使用等全过程、全流程规范化工作管理,促进我国生物技术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生物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
| 內容簡介: |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被应用于病原微生物鉴定工作中,病原微生物鉴定已从传统的形态学、血清学等病原体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组水平等,极大地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在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重要传染病病原鉴定关键技术研究和参比库”课题组,围绕“全面提升我国传染病的诊、防、治水平,完善国家传染病科技支撑体系”的专项目标,以传染病病原鉴定防控关键支撑技术方面需求为导向,针对我国普遍存在且多发的传染性疾病病原,近年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病原为重点,经过三年时间的研究,新建或优化传染病病原标准化鉴定技术301项,其中新建120项,优化154项,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传染病病原鉴定和保藏技术体系,填补66种传染病病原鉴定技术空白,特别是分子水平鉴定技术,提升了传染病病原鉴定发现能力,并更加清晰、准确的描述了传染病病原特征,对于提高传染病诊断水平,完善传染病防控方案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
| 關於作者: |
| 刘剑君,研究员,现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兼任卫生部结核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常务理事。主持多项科技部研究和国际合作项目;有关循证医学和疾病控制策略的文章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其中“Analysis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tuberculosis in China”于2005年4月发表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Progress of DOTS in 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于2006年3月发表在《Lancet》。 |
| 目錄: |
|
第一部分 重要病毒性疾病病原体标准化鉴定技术 1
第1章 禽流感病毒 3 第2章 版纳病毒 16 第3章 基孔肯尼雅病毒 21 第4章 冠状病毒 25第一部分 重要病毒性疾病病原体标准化鉴定技术 1 第1章 禽流感病毒 3 第2章 版纳病毒 16 第3章 基孔肯尼雅病毒 21 第4章 冠状病毒 25 第5章 登革病毒 31 第6章 柯萨奇病毒 36 第7章 盖塔病毒 39 第8章 汉坦病毒 44 第9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48 第10章 乙型肝炎病毒 62 第11章 流感病毒 66 第12章 乙型脑炎病毒 74 第13章 Kadipiro病毒 78 第14章 辽宁病毒 82 第15章 麻疹病毒 86 第16章 诺如病毒 91 第17章 朊病毒 99 第18章 狂犬病病毒 103 第19章 A组轮状病毒 111 第20章 辛德毕斯病毒 116 第21章 Tahyna病毒 122 第22章 西尼罗病毒 128 第23章 黄热病毒 134 第24章 寨卡病毒 137 第25章 脊髓灰质炎病毒 141 第26章 鼻病毒 146 第27章 B19病毒 155 第28章 人巨细胞病毒 158 第29章 人疱疹病毒6型 161 第30章 尼帕病毒 164 第31章 拉沙病毒 168 第32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172 第33章 裂谷热病毒 176 第34章 埃博拉病毒 179 第35章 鄂木斯克出血热病毒 183 第36章 马尔堡病毒 186 第37章 新型冠状病毒 189 第38章 甲型肝炎病毒 197 第39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200 第40章 感染呼吸道的肠道病毒EVD68 206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209 第二部分 重要细菌性疾病病原体标准化鉴定技术 211 第41章 百日咳鲍特菌 213 第42章 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226 第43章 布鲁氏菌 232 第44章 肺炎支原体 241 第45章 霍乱弧菌 245 第46章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255 第47章 诺卡菌 261 第48章 鼠疫耶尔森菌 267 第49章 炭疽芽胞杆菌 278 第50章 肺炎链球菌 283 第51章 肺炎克雷伯菌 292 第52章 脑膜炎奈瑟菌 301 第53章 流感嗜血杆菌 311 第54章 不动杆菌 321 第55章 铜绿假单胞菌 330 第56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 339 第57章 酿脓链球菌 348 第58章 大肠埃希菌 357 第59章 黏质沙雷菌 367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374 第三部分 重要真菌性疾病病原体标准化鉴定技术 377 第60章 烟曲霉 379 第61章 新生隐球菌 383 第62章 念珠菌属 387 第63章 孢子丝菌属 395 第64章 阿萨希毛孢子菌 401 第65章 马尔尼菲篮状菌 405 第66章 毛霉属 409 第67章 班替枝孢瓶霉 413 第68章 甄氏外瓶霉 417 第69章 裴氏着色霉 420 第三部分附录 423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427 第四部分 重要寄生虫性疾病病原体标准化鉴定技术 429 第70章 华支睾吸虫 431 第71章 蓝氏贾第鞭毛虫 438 第72章 溶组织内阿米巴 441 第73章 隐孢子虫 444 第74章 棘球绦虫 447 第75章 血吸虫 452 第76章 疟原虫 454 第77章 并殖吸虫 458 第78章 片形吸虫 462 第79章 利什曼原虫 465 第四部分参考文献 468 第5章 登革病毒 31 第6章 柯萨奇病毒 36 第7章 盖塔病毒 39 第8章 汉坦病毒 44 第9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48 第10章 乙型肝炎病毒 62 第11章 流感病毒 66 第12章 乙型脑炎病毒 74 第13章 Kadipiro病毒 78 第14章 辽宁病毒 82 第15章 麻疹病毒 86 第16章 诺如病毒 91 第17章 朊病毒 99 第18章 狂犬病病毒 103 第19章 A组轮状病毒 111 第20章 辛德毕斯病毒 116 第21章 Tahyna病毒 122 第22章 西尼罗病毒 128 第23章 黄热病毒 134 第24章 寨卡病毒 137 第25章 脊髓灰质炎病毒 141 第26章 鼻病毒 146 第27章 B19病毒 155 第28章 人巨细胞病毒 158 第29章 人疱疹病毒6型 161 第30章 尼帕病毒 164 第31章 拉沙病毒 168 第32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172 第33章 裂谷热病毒 176 第34章 埃博拉病毒 179 第35章 鄂木斯克出血热病毒 183 第36章 马尔堡病毒 186 第37章 新型冠状病毒 189 第38章 甲型肝炎病毒 197 第39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200 第40章 感染呼吸道的肠道病毒EVD68 206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209 第二部分 重要细菌性疾病病原体标准化鉴定技术 211 第41章 百日咳鲍特菌 213 第42章 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226 第43章 布鲁氏菌 232 第44章 肺炎支原体 241 第45章 霍乱弧菌 245 第46章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255 第47章 诺卡菌 261 第48章 鼠疫耶尔森菌 267 第49章 炭疽芽胞杆菌 278 第50章 肺炎链球菌 283 第51章 肺炎克雷伯菌 292 第52章 脑膜炎奈瑟菌 301 第53章 流感嗜血杆菌 311 第54章 不动杆菌 321 第55章 铜绿假单胞菌 330 第56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 339 第57章 酿脓链球菌 348 第58章 大肠埃希菌 357 第59章 黏质沙雷菌 367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374 第三部分 重要真菌性疾病病原体标准化鉴定技术 377 第60章 烟曲霉 379 第61章 新生隐球菌 383 第62章 念珠菌属 387 第63章 孢子丝菌属 395 第64章 阿萨希毛孢子菌 401 第65章 马尔尼菲篮状菌 405 第66章 毛霉属 409 第67章 班替枝孢瓶霉 413 第68章 甄氏外瓶霉 417 第69章 裴氏着色霉 420 第三部分附录 423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427 第四部分 重要寄生虫性疾病病原体标准化鉴定技术 429 第70章 华支睾吸虫 431 第71章 蓝氏贾第鞭毛虫 438 第72章 溶组织内阿米巴 441 第73章 隐孢子虫 444 第74章 棘球绦虫 447 第75章 血吸虫 452 第76章 疟原虫 454 第77章 并殖吸虫 458 第78章 片形吸虫 462 第79章 利什曼原虫 465 第四部分参考文献 468 |
| 內容試閱: |
|
近年来,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不断出现,快速准确鉴定传染病病原体对疫情防控和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工作尤为重要。我国短时间内成功分离、鉴定新型冠状病毒,并积极开展国家保藏与共享,为迅速启动联合科研攻关,研发相关诊断试剂、疫苗、动物模型等国家重大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生物技术被应用于传染病病原体鉴定工作之中,传染病病原体鉴定已从以往的分离培养、形态学和血清学水平,进入了聚合酶链反应、核酸分子杂交和基因组测序等核酸和分子水平,极大地提高了鉴定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十三五”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重要传染病病原标准化鉴定关键技术研究和参比库建立”(2018ZX10734404)课题组围绕“全面提升我国传染病的诊、防、治水平,完善国家传染病科技支撑体系”的专项目标,以传染病病原体鉴定关键支撑技术建立需求为导向,针对我国以往普遍存在且多发的传染性疾病,以及近年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为重点,经过3年左右的时间,初步研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重要传染病病原体保藏工作所需的标准化鉴定技术方法体系。 2021年4月15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提出了加强我国生物安全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我国生物安全防范水平的明确要求。作为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丰富重要传染病病原体鉴定技术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传染病病原体鉴定技术方法体系,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的重要体现。因此,为将上述课题成果应用于国家生物安全工作之中,更好地支撑传染病防控和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工作需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病原微生物保藏鉴定技术》,并获得了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支持。 本书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四部分,列举了79种重要传染病病原体的9类、13种、301项新建、改建或优化的鉴定技术方法,包括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血清学、免疫学、质谱及基因组测序等。其中,填补了66项鉴定技术方法,特别是分子水平技术方法空白。本书中所介绍的技术方法对于进一步提升传染病病原体鉴定发现能力,更加清晰、准确地描述传染病病原体特征,提升传染病病原资源保藏质量,确保国家生物安全,将发挥重要参考作用。本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等部门、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以及高福院士、徐建国院士等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向各有关单位、专家的支持和辛苦付出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本书适用于疾控、科研、临床、生产等从事传染病病原体检测、监测和保藏等工作人员使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更多的鉴定技术方法将陆续出现或更新。受编写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局限,书中难免有不足或谬误之处,敬请同道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修订完善。 刘剑君 魏 强 2022年11月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